#心臟衰竭

心臟衰竭分4級 養心需從日常做起

心臟衰竭分4級 養心需從日常做起#心臟衰竭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心臟衰竭是個結果,而造成衰竭的原因很多,像是高血壓、瓣膜性心臟病、缺血性心臟病、肺動脈高壓、貧血、心肌梗塞外,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的下降,老化確實會有心臟功能下降的可能,因而慢慢出現心臟衰竭的「累、喘、腫、咳嗽」症狀。花蓮慈濟醫院心臟內科楊秋芬醫師表示,當我們力氣太小、搬不動重物的時候,可能會去把自己的肌肉練得強壯一點,心臟肥大的概念也是這樣,當心臟正常的跳動沒辦法供應全身的血流所需的時候,心臟的肌肉就會越來越肥,希望可能滿足身體的需求;但再怎麼強壯的肌肉都有極限,當心臟到達極限,就會進入「心臟衰竭」,就像得了心臟的癌症一樣,心臟慢慢失去功能。心臟衰竭嚴重度分4級楊秋芬醫師表示,從日常生活可以約略評估心臟衰竭的嚴重度,爬樓梯、掃地會喘為「第二級」,刷牙會喘為「第三級」,坐著會喘就是「第四級」。走路活動就會喘,代表血液供應不太夠,下肢會有點水腫,晚上睡不好一直起來尿尿,這些都有可能是心臟衰竭的表現,如果有觀察到這些表現就應該就醫檢查。治療心臟衰竭要先找出心臟衰竭的原因,不同的問題會有不同的治療方法。楊秋芬醫師表示,輕微的心臟衰竭可透過藥物、調整生活型態來治療,但如果是心室擴大且增厚心臟腔室的收縮呈現不協調狀態,就需要裝置心臟節律器治療;如果是瓣膜的問題,可能有必要做手術修補,這些都有助於改善心臟衰竭。主動脈瓣膜要能正常打開與閉合而要讓心臟這顆馬達發揮作用,首先「心門」也就是主動脈瓣膜要能正常打開與閉合。主動脈瓣膜是心臟輸出血液的出口,跟人體許多器官及組織一樣,會因為年紀變大而出現退化,或者因為疾病等問題造成異常,該出去的血液沒辦法完全輸出,心臟一收縮還會往回跑,當主動脈瓣膜出現異常的時候,就有可能出現心絞痛、胸悶、頭暈、呼吸喘等症狀,還會引起心臟衰竭。花蓮慈濟醫院心臟血管外科的外科部主任張睿智表示,臨床上可以透過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主動脈瓣膜的異常,中度以內通常會安排定期追蹤,並且合併心臟內科進行治療。但是中重度以上時期,也就是上述症狀全部合併出現時,這時候就需要進行開心手術-主動脈瓣膜置換。除了會留下約20公分傷口的傳統開心手術,現在醫界也會利用包含達文西機器手臂在內等技術,進行微創手術,傷口只剩下約7公分,也能縮短體外循環人工心肺機的使用時間,傷口小恢復期快,病人通常一天左右就可以出加護病房。要有效扭轉心臟衰竭病情,除了積極接受心臟衰竭藥物治療、配合醫囑及定期回診外,還需嚴格控制飲食的水分及鹽份。楊秋芬醫師也表示,心臟衰竭的藥物選擇相當完整,病友只要積極與醫師配合,遵照醫囑服藥、配合定期追蹤積極治療,疾病是可以穩定控制的,建議病友日常飲食應避免吃太鹹的食物,才不會增加身體負荷,同時接受心臟復健治療,安排合適的運動訓練項目並做好體重管理,有機會使疲乏無力失去彈性的心臟恢復到正常大小,病人也能回到未發病前的良好生活品質。護心、養心 從日常做起心血管疾病牽涉許多共病,是相當複雜的疾病,需要跨領域合作整合照顧。預防勝於治療,想要遠離心血管疾病就要從護心新生活開始做起。謝美玲助理教授提醒民眾,必需從日常飲食調整做起,而戒菸是首要任務外,還要遵守低糖、低鹽、少油的「粗茶淡飯」飲食原則,並適當減少生活壓力,平時紓壓並養成固定的運動習慣,讓血管充滿彈力,都是遠離「傷心」的養生秘訣。

走路就喘勿輕忽 累喘腫恐是心臟衰竭

走路就喘勿輕忽 累喘腫恐是心臟衰竭#心臟衰竭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今年46歲的陳先生,去年11月開始發覺胸口悶、只要一走路就會呼吸困難、全身無力,他坐著喘、躺著也喘,尤其是睡覺時老是覺得枕頭睡了很不舒服,讓他全身痠痛又胸悶,把枕頭墊高之後才有比較好一點。今年2月,陳先生實在是喘得受不了才掛急診,檢查後才發現是自體免疫血管炎併發「急性心肌炎」,導致心臟衰竭。當時劉維新醫師判定陳先生為末期心衰竭,情況相當危急,甚至一度考慮接受換心治療。所幸在心臟衰竭團隊的照顧下,不僅配合藥物治療、水分控制、每日監測體重、血壓、心跳及記錄數值,並積極接受心臟復健以及藥物、飲食控制。半年後,陳的心臟功能從原先的17%恢復至48%,走路運動也能超過30分鐘以上,甚至還能出國旅遊了!累、喘、腫為心臟衰竭常見症狀有「心臟癌症」之稱的心臟衰竭,以往會認為是「心臟無力」,但花蓮慈濟醫院心臟內科劉維新醫師說,心臟衰竭常見症狀包括容易累、喘、腫等,由於症狀與其他疾病相似,容易被忽略,因此延誤黃金治療時間。劉維新表示,「心臟就像馬達,推動血液到全身再流回心臟,當馬達的馬力不夠、無法順利推動血液時,就是心臟衰竭。」如果發現自己「噓累累、祙喘氣、腳腫腫、躺不平,咳不停」,在日常生活中若爬樓梯沒爬幾階就覺得喘、常常覺得疲累、下肢水腫等,都有可能是心臟衰竭的症狀,一定要趕快就醫!輕微的心臟衰竭可透過藥物、調整生活型態來治療;嚴重的病人當心臟功能持續下降,則必須接受外科手術。治療重度心臟衰竭除藥物外,還包含機械性循環輔助系統,如主動脈氣球幫浦、葉克膜體外維生系統、心室輔助器,前二者屬於短期支持系統,可提供一個月內的心臟或心肺功能救助,而短效型、長效型心室輔助器則提供短期或長期的支持。至於末期心衰竭,藥物治療和機械性循環輔助系統都無效時,心臟移植是唯一的方法。心臟衰竭病患 每日鹽分攝取不超過3.5公克要有效扭轉心臟衰竭病情,除了積極接受心臟衰竭藥物治療、配合醫囑及定期回診外,還需嚴格控制飲食的水分及鹽份。鄭穎倢營養師表示,建議心臟衰竭的病人包含開水、藥水、飲料、湯汁等平時會攝取水份在內,每日飲水量不超過1500毫升外,同時也要減少鹽分攝取。一般健康成人每日攝取鹽分6公克;心臟衰竭患者最好每日鹽分攝取不超過3.5公克,鄭穎倢營養師建議病友,烹調食物鹽分一律減半,少用調味料,以天然食材取代人工調味,以免因食入過多鹽分,讓體內排水功能變差,且低鈉飲食還可改善口渴感覺。心臟衰竭牽涉許多共病,是相當複雜的疾病,劉維新醫師強調,對於心臟衰竭患者而言,「積極接受治療等同於保養自己的心臟」,建議心臟衰竭的病人要適度運動,每天量體重和血壓,注意飲食,少鹽少油少糖,定期回診追蹤及服用藥物,可避免心臟衰竭症狀惡化,也能延長壽命,就不會讓生命隨時倒塌。

胸背撕痛速就醫!恐是致命主動脈剝離

胸背撕痛速就醫!恐是致命主動脈剝離#心臟衰竭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主動脈剝離是指血管內壁因為壓力而撕裂、剝開,導致血流順著破洞流進血管管壁中,形成假的管腔,並逐漸擴大壓迫到原本的主動脈血管,使得主動脈血管狹窄,影響正常送血功能,造成全身血液供應不足的問題,容易引起多種器官衰竭的情形發生,如心臟衰竭、腎臟衰竭、下肢缺血壞死等。無三高疾病、平日生活正常的70歲林先生,日前在家吃過早餐後,突然感到胸背部劇烈疼痛、坐立難安,緊急送醫,經胸部X光、心電圖及電腦斷層一連串檢查,確認病人是高度危險的心血管急症「主動脈剝離」,立即安排緊急手術,經切開胸部、切除胸主動脈剝離病灶,置換人工血管並在加護病房觀察一週後逐漸康復。主動脈剝離是會快速致命的危險疾病萬芳醫院副院長、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施俊哲指出,這位病人很幸運能夠在病發最短時間內就醫,挽回寶貴生命。他指出,急性主動脈剝離就如同體內有一顆不定時炸彈,一旦發生若未能迅速就醫,一半以上的病人會在病發後48小時內死亡,嚴重時甚至會猝死。因此,這個急症目前仍是心血管最大挑戰的疾病之一,每年奪走許多人性命,其中包括很多青壯年人。施俊哲表示,在台灣主動脈剝離發生率遠高於西方國家,以50-70歲男性居多,約為女性的兩倍。近年來因生活型態、飲食習慣及工作環境壓力,主動脈剝離的年輕化也逐年增加。主動脈剝離除因血管破裂直接致死外,極有可能因假腔血流壓迫真腔血流導致各個器官缺血;因此,病人的臨床症狀會隨著剝離的位置、範圍而千變萬化。大部分的急性主動脈剝離起因於高血壓 典型症狀為像撕裂傷般的劇烈胸痛造成主動脈剝離的原因,高血壓控制不好是最常誘發的因素,另外,先天性主動脈狹窄、先天性主動脈畸形、心臟手術後遺症、馬凡氏症候群及胸部外傷等。施俊哲強調,高血壓忽高忽低控制不佳,是導致主動脈剝離最常見的因素。主動脈剝離 致命只需幾分鐘針對主動脈剝離的治療,依病情不同而有不同治療,如果是A型的心臟主動脈根部撕裂引發急性主動脈剝離,必須立即進行手術治療;另外,B型的主動脈剝離是主動脈破口在弓部遠端,此時可以用藥物治療,但是如果有併發症發生,動脈主要分支阻塞而造成器官缺血,持續嚴重高血壓或疼痛、肢體缺血、內臟器官缺血壞死、玻璃範圍擴大,形成動脈瘤或破裂時,則須改採手術。對於動脈剝離痊癒的患者,施俊哲醫師建議,一定要控制良好血壓,避免三高、同時戒菸並禁止劇烈運動、避免高鹽高膽固醇食物、不暴飲暴食、維持規律生活,才能避免主動脈剝離的威脅。

喘、累是正常老化?別輕忽心衰竭警訊

喘、累是正常老化?別輕忽心衰竭警訊#心臟衰竭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成大醫院5日舉辦心衰竭病友座談會,講座除了衛教說明、復健運動,並設計專屬食譜,更請來藝人黃西田到場演唱,讓病友們留下深刻的病友會經驗。黃西田表示,參與講座前不知道心臟衰竭的嚴重性,經過醫師解說才曉得,一不小心心臟竟然有能像洩了氣的皮球,變成「疲球心」!心臟衰竭初期易喘、疲累、水腫 常不易察覺成大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許志新說明,人體心臟就像幫浦,推動血液到全身幫助器官運轉。但若心臟缺乏彈力,就是心臟衰竭(心臟無力),也可以稱作「疲球心」。心臟衰竭病友初期時,常容易喘、疲累、水腫,甚至端坐呼吸等問題,但多數病友出現這些症狀時仍可正常活動,因此不易察覺;特別是年長者,常誤以為是正常老化現象,病況惡化才緊急就醫,耽誤黃金就醫時間。低鹽食譜 解決病友日常飲食問題心臟衰竭為慢性病,不只病友長期受影響,也影響照護者的日常作息。成大醫院心臟衰竭團隊設立「強心網」,提供心臟衰竭病友及家屬可獲取疾病相關知識,並是與醫護人員、病友線上互動的平台,能協助得到問題解答與情緒支持。期待病友對心臟衰竭有正確認識,穩定控制疾病,也能享有與一般人同樣的生活品質。成大心臟衰竭團隊與病友介紹「心臟衰竭低鹽食譜」,此份食譜經過成大營養團隊研發、料理、試吃,歷時一年終完成,以心臟衰竭病友飲食限制客製化16道料理,內容以隨手可得食材為設計基礎,輔以簡單的烹調方式,希望能協助病友解決日常飲食問題,提升自我照護的品質。「心臟衰竭低鹽食譜」索取,請洽成大醫院汪佩儀個管師06-2353535分機3504。日常飲食避免過鹹食物、體重管理楊先生多年前確診為末期心臟衰竭,藥物治療後未見起色,一度想放棄治療,好不容易等到心臟移植,才開始嶄新的人生。楊先生的弟弟也是心臟衰竭病友,相當積極進行治療,除了定期服藥並追蹤也在團隊指導下調整生活作息,現在心臟功能進步到重返職場,過著正常生活。許志新醫師呼籲,心臟衰竭病友及家屬不必太過擔心,目前治療心臟衰竭的藥物選擇相當完整,病友只要積極與醫師配合,遵照醫囑服藥、配合定期追蹤積極治療,疾病可以穩定控制。建議病友日常飲食應避免吃太鹹的食物,才不會增加身體負荷;同時做好體重管理、適度減重,減輕身體負擔。

老翁易喘、水腫 糾出患「疲球心」

老翁易喘、水腫 糾出患「疲球心」#心臟衰竭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70歲的老翁,曾做過心導管手術,數月前運動時開始有氣喘吁吁的情況,起初不以為意,直到狀況遲未改善且愈發嚴重,並伴隨疲勞、水腫等問題,才緊急至急診就醫。檢查後發現,老翁心臟收縮功能不全,有擴張型心肌病變的問題,治療後又未注重日常保健,以致心臟衰竭,常因呼吸困難、肺水腫和下肢積水,反覆住院。所幸,最後在心臟衰竭藥物積極治療及日常飲食嚴密控制,加上家人細心照料下,狀況逐漸改善,現已恢復先前的活動量,爬山也不再氣喘如牛!心臟無力成疲球心 累、喘、腫是警訊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俊延表示,人體的心臟如幫浦,能推動血液到全身,幫助器官運轉,但若心臟缺乏彈力,就是心臟衰竭,也有人把它稱作「疲球心」。心臟衰竭患者在初期時,常會有呼吸困難、容易喘、疲累、水腫,甚至伴隨食慾下降等問題,但多數患者在出現這些症狀時,仍可正常活動,因此不易察覺;特別是年長者,常誤以為是正常老化現象,以致病況惡化才緊急就醫,而耽誤黃金就醫時間。疲球心非單一因素 高危險族群應慎防陳俊延醫師說,心臟衰竭患者多半有跡可循,抽菸、肥胖、沒有運動習慣者,都是高危險群;其次,患有糖尿病、高血壓、膽固醇過高者,皆容易導致冠狀動脈阻塞,當心臟無法供應器官所需血量時,就可能產生缺血性心臟病,若未及時治療,則進而變成心臟衰竭;另外,先天性心肌病變者,因心臟收縮功能異常,也是心臟衰竭的高危險群,應特別當心。讓心臟更有力 水分、鹽分攝取量莫輕忽陳俊延醫師也提到,目前治療心臟衰竭的藥物選擇相當完整,患者應積極與心臟內科醫師配合,除了遵照醫囑、配合定期追蹤積極治療外,日常生活照護也相當重要。患者可用大拇指按壓小腿內側骨頭5秒鐘,觀察是否凹陷起不來。當皮膚呈凹陷狀態,可能就是有水腫問題,應限制水分及鹽分攝取;建議每天量體重、戒菸、戒酒,且避免感冒,以減低心臟衰竭風險。不管是患者或照護者,都可透過「心臟有力 心臟衰竭衛教資訊網」,了解更多關於心臟衰竭的資訊,創造健康「心」生活。(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當「心」嚴重乾癬!心肌梗塞率高3倍

當「心」嚴重乾癬!心肌梗塞率高3倍#心臟衰竭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20歲的王同學是體重偏重的大學生,高中起全身開始出現大片紅斑伴隨嚴重脫屑,因旁人異樣眼光,讓王同學夏天不敢穿短袖出門,頭一動便頭皮屑紛飛,讓他不敢靠近朋友。乾癬除了皮膚不適,更讓王同學無法擁有正常的社交生活。後來甚至發現自己血壓偏高。經乾癬口服藥搭配照光治療及外用藥膏,改變飲食生活習慣,規則治療3個月後,皮膚狀況改善很多。臺灣10萬乾癬病患 多在20至30歲發病乾癬是皮膚常見的慢性反覆發作病症,影響全球約2%人口。台灣罹患乾癬的人口估計約10萬名,大多數病人在20至30歲間發病。乾癬是一種免疫調節異常的疾病,會引發發炎反應並加速皮膚細胞生長,在皮膚上產生脫屑的斑塊,每個人的遺傳背景、免疫和環境因素不同,都有可能影響乾癬的嚴重程度。奇美醫學中心皮膚科主治醫師鄭百珊表示,乾癬確切成因不明,但與免疫反應失調引起自體發炎徵狀有關。細菌或病毒感染、壓力、外傷、鋰鹽及干擾素藥物、荷爾蒙、菸、酒、肥胖等都是乾癬的誘發及惡化因子,避免這些因素也是治療乾癬的重要課題。嚴重乾癬 心肌梗塞風險高3倍對許多人來說,乾癬可能是終生疾病,不只影響外觀,近幾年研究顯示,乾癬病人罹患肥胖、高血壓、心臟衰竭、糖尿病的機率是正常人的2倍,因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較高。若是嚴重乾癬,心肌梗塞風險更高出正常人3倍,不可輕忽疾病背後隱藏的危機。除了藥膏、口服藥 還可採光照、生物製劑治療目前治療方式包含外用藥膏有類固醇、維生素A酸或維生素D等,口服藥物有滅殺除癌錠、A酸或環孢黴素等。搭配照光治療效果更好,照光治療優點為長期使用不容易有系統性副作用,只會引起皮膚色素沉澱,但病人需往返醫院接受治療,較花時間。除了傳統治療方式,近幾年生物製劑如抗腫瘤壞死因子或抗介白素的發展,提供更多治療選擇、更好的效果。鄭百珊醫師表示,雖然乾癬是會好但不會斷根的疾病,醫學上沒有發展出能治癒乾癬的方式,但如果好好配合醫囑,從生活、飲食及藥物三方面著手,就能逆轉「癬」境。良好控制皮膚症狀,也能讓病人注意心血管及新陳代謝疾病風險,預防嚴重併發症發生,

打點滴補身?醫:心臟衰竭患者恐惡化

打點滴補身?醫:心臟衰竭患者恐惡化#心臟衰竭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農曆春節假期將近,補身要當心。79歲的李老先生長期患高血壓及心律不整,近2周走路突然會喘、腳腫,原本以為營養不良,自費打點滴加維生素補充,卻越來越喘,看診才發現是心臟肥大、肺水腫合併肋膜積水,心臟功能僅剩不到一半。心臟衰竭病人打過多點滴 可能使疾病惡化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內科主任巫慶仁表示,許多病患以為營養不良就需要打點滴補充營養,其實白蛋白不足,打點滴也沒有效果。心臟衰竭的病人如果打過多點滴,可能會惡化原有疾病。李老先生如果繼續打點滴,不但沒有補充營養,恐怕會惡化到呼吸衰竭,甚至致命。一般慢性的心臟退化疾病,如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心律不整、心臟瓣膜缺損,容易導致心臟衰竭。心臟衰竭是心臟無力,血壓控制不良或水分攝取超過心臟可承受量時,或其他突發性疾病、壓力都會造成心臟負擔增加而急性惡化。心臟衰竭病人 注意5要點多出的水分滯留在組織內,無法帶回循環系統,肢端,肺部、甚至全身都會水腫。其中肺水腫會讓肺部通氣量減少,導致嚴重喘息,被迫端坐呼吸,必須趕緊治療,把體內多餘的水排出去,否則呼吸衰竭恐怕有生命危險。巫慶仁主任呼籲,心臟衰竭病人平常須注意以下5點:1)水份控制/依據心臟衰竭狀況,建議平常不要超過1000至2000ml。2)鹽份攝取量/心臟衰竭的病人依嚴重度,每天不宜超過1.5至2.5公克。鈉離子過多會讓水分滯留,不足則容易造成腦部慢性病變。3)注意體重/最好每半周到一周都量體重。水分滯留時,體重會暴增。維持體重可減少心臟衰竭惡化機會,也可監控是否水分攝取過量。4)注意衛生/生病導致心臟衰竭惡化機率增加,減少患流行性如肺炎、流感等疾病風險。5)注意徵兆/有異常喘息或是端坐呼吸較舒服,或肢端水腫,必須就醫評估及治療。巫慶仁主任提醒,農曆春節至,心臟衰竭的病人除了注意以上5要點,新春期間切忌暴飲暴食,飲食過量或過鹹都可能造成心臟功能惡化。不過鹹,不過量,開開心心過好年。

恐怖鏈球菌 吃掉瓣膜引心臟衰竭

恐怖鏈球菌 吃掉瓣膜引心臟衰竭#心臟衰竭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2歲的吳先生,發燒近1週。原本以為是普通感冒,但突然意識模糊,緊急送醫檢查出細菌性心內膜炎。他的心臟主動脈瓣膜已被鏈球菌破壞掉,造成急性心臟衰竭,接受人工瓣膜置換手術後,幸運重生。感染鏈球菌 心臟瓣膜遭噬吳先生10月初因意識不清、發燒、氣喘被送急診,在此之前他已發燒了1週,有冒冷汗症狀。血液檢查發現白血球過高,經細菌培養證實是鏈球菌感染,由心臟超音波檢查確認是心臟瓣膜遭到鏈球菌感染破壞。澄清醫院心臟外科主任吳慧中表示,該患者的心臟主動脈瓣膜已遭感染發炎,整個瓣膜幾乎被鏈球菌破壞掉,瓣膜失去功能關不住,導致血液逆流,併發心臟衰竭及肺積水,可能危及生命。發燒、冒冷汗合併胸悶 速就醫檢查吳慧中主任說明,細菌侵犯心臟瓣膜造成瓣膜損壞,必須以心臟手術進行人工瓣膜置換,才有機會保住生命。吳先生接受耐久性的牛心組織瓣膜置入,再接受4週的抗生素治療,日前已康復出院。罹患細菌性心內膜炎,通常是受到細菌感染。可能是口腔不潔、鼻竇炎、長期使用類固醇,如果身體又值免疫力低下,更容易引起感染。細菌破壞心臟瓣膜的時間很快速,感染後1、2週就會被細菌破壞掉。如有長時間發燒、冒冷汗合併胸悶、呼吸困難沒有好轉時,應尋求醫療協助,進一步檢查是否有其他問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