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

中西結合治療腦內出血  跨領域結合榮登SCI

中西結合治療腦內出血 跨領域結合榮登SCI#針灸

十八歲的小勝(化名)因車禍造成創傷性蜘蛛網膜下腔及腦室(內)出血,在昏迷情況下【昏迷指數4T(<7即昏迷)】,緊急由神經外科醫師做了腦室引流管與顱內壓監視器置入手術。術後以常規西醫住院治療一個多月,狀況改善,但仍意識不清,不識家人,左側偏癱無力,無法活動【昏迷指數10左右,左側手腳肌力2分(正常為5分)】。此時神經外科醫師會診中醫科,在常規的西醫治療下加上針灸治療,經過中西結合治療後,病程縮短,病況改善許多,意識也清楚,並能自行活動。此類腦傷與腦中風病患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處處可見,在中西醫團隊合作之下,提供給病患更有實證的治療。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任陳朝宗表示,中風為國人重大死因之一,且其衍生後續預後照護耗費之人力物力極為龐大。中醫界近年來即致力於試圖以針灸方式,期望貢獻心力於中風治療與診斷等各層面,雖然已獲得不少應用上的重要發展。陳朝宗指出,針灸治療中風的取穴方式,以取手足陽明經穴為主,輔以太陽、少陽經穴。先針健側,後針病側,即補健側,瀉患側治法。中風後半側偏癱無力,選取頭皮針的對側運動區與患側四肢的三陽經為主。因風病多犯陽經,故以三陽經腧穴為主。以中醫理論來說,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陽明經氣血通暢,可以補充全身正氣,使身體功能逐漸恢復。他還說,根據上下肢經脈循行路線的不同,分取手足陽經的穴位,具有調和經脈,疏通氣血作用,故針患(右)側上肢的肩(骨禺)、曲池、三陽絡、合谷穴;下肢的陽陵泉、足三里、懸鐘、太衝穴。左(健)側則取三陰經直通臟腑,以調節五臟的生理功能,故取上肢的尺澤、內關、肩(骨禺)、合谷穴,下肢的陰陵泉、三陰交、太衝穴。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目前與台灣科技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許昕助理教授合作,整合動脈血壓波形與微循環血流兩項非侵入式醫學量測技術,應用於中醫治療診斷各層面客觀評估,長期以來已建立一套科學化探討中醫氣血研究模式。近一年來的研究主題,期望藉由此一科學化氣血研究模型,瞭解中醫針灸治療方式,是否能對中風病患之局部腦部血流供應,獲得改善效果。陳朝宗說,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目前已得到重要研究結果,其中一篇研究論文已被微循環生理領域最頂尖之國際SCI期刊(微循環研究;Microvascular Research)接受。此研究中,其領先全球首先採用體表血流量測技術,取代穿顱侵入式方式,評估中風病患健患兩側血流阻力狀態差異。研究中發現,中風病患在接受施加於患側為主的針灸治療後,患側血流供應與血流阻力狀態皆會得到顯著改善,此一血流狀態的改善,可能有助於中風患側生理功能復原,因此對針灸中風療效,提供有力的客觀證據與生理探討基礎。他還說,由生理訊號分析另可得知,其背後生理機制可能與患側血管床交感神經作用活動程度降低有關,這與過去於正常人體得到的針灸相關研究結果一致,顯示針刺治療確實可對改變交感神經活動所影響心血管疾病,具有治療作用,進一步驗證此一科學化氣血研究模式的應用潛力。 陳朝宗強調,本研究著重於醫學工程與中醫臨床的跨領域結合,對傳統中醫科學化研究,提供一套嶄新的科學化評估模式。未來也期望將此方法延伸出去,進一步貢獻於中風的早期發現與早期治療,並進而開發屬於國人特色的創新醫療儀器,以達成降低相關醫療耗費與提升我國競爭力的目標。

台灣洗腎人口高居世界第一 慢性腎病可用中醫治療

台灣洗腎人口高居世界第一 慢性腎病可用中醫治療#針灸

台灣地區慢性腎臟病的盛行率約11%,平均每10個成年人就有一人患有慢性腎臟病,所以台灣約有200萬人罹患慢性腎臟病,這些有患腎臟病人數甚至比糖尿病人還多,但大部分的患者都不知到自己有腎臟病,那是因為慢性腎臟病初起的症狀並不明顯,患者往往延誤治療時機。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主治醫師游榮聖表示,慢性腎臟病是一種逐漸增加且缺乏治療對策的疾病,往往會增加社會成本與患者的心理負擔。隨著現代人的慢性疾病的罹患率增加(例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等),慢性腎臟病的發生率也有了加成的現象,也就是除了原發性的腎臟病之外,因為高血壓、糖尿病所引起的腎臟病人數目也節節高升,這就是所以腎臟病的患者比糖尿病患者還多的原因。除此之外,腎臟病末期會造成腎衰竭,必須採取腎臟透析治療來維持患者生命,所以台灣洗腎人口高達6萬多人,盛行率高居世界第一,每年使用健保醫療費用約300億元,已經是健保十大支出的前五名。因此,防治腎臟病是刻不容緩的事情。游榮聖說明,腎臟與肝臟都是無聲的器官,當腎臟輕微受損時,一般都是沒有太明顯的症狀。根據統計,當腎臟功能受損了40%~50%時,僅有8%的人驚覺自己腎臟生病了,換句話說,約九成的腎臟病患者是不知道自己的腎功能僅剩一半,而更重要的是,慢性腎臟病是一種不可逆的疾病,一但腎臟功能受損,就很難再恢復回來,所有的治療都是維持現有的腎功能不要再惡化而已。在過去,慢性腎臟病被中醫稱為「水腫」或「虛勞」,被中醫學認為是身體水液代謝不良的疾病,而中藥用來治療腎臟病也有悠久的歷史。游榮聖解釋,慢性腎臟病的治療是困難且複雜的,先進國家也想從中藥裏尋找一些新的治療方法或從中獲得一些用藥的啟發來補充現代治療方法的不足。因此國外將中藥列為替代及補充療法,從1980年後投入相當多的研究,雖然有一些研究報告顯示少數中藥有令人矚目的不良副作用,目前國內外皆有列管禁用。但是也有更多的新興的研究證據指出其他中藥是具有保護腎臟的功用。目前常見用來治療腎臟病的中藥研究有冬蟲夏草、黃耆、丹參、大黃,當歸等等。這些中藥的功用可歸結於解毒、抑制發炎、增加含氮廢物排泄、降低血壓、活化腎臟細胞、防止腎臟血管硬化萎縮等等功能。我在門診使用中藥治療患者的病例上得到經驗,中藥治療除了可減緩患者腎功能惡化之外,最重要的是可以改善患者疲倦、食欲不振、頭暈嘔吐等等症狀,增進患者的生活品質。但是,游榮聖需要叮嚀民眾,任何藥物,包括中藥與西藥,對腎臟病患者本身都是一種負擔,所以在服用藥物時都需經過專業醫師的審慎評估與診斷,仔細考慮藥物劑量,才能發揮藥物的療效與減低副作用,並在服藥期間定期做腎功能的追蹤檢查才是正確的治療方式,一般民眾切勿自行服用藥物,以免治療不成反而傷害腎臟。延伸閱讀「中醫治療」: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567

中醫針灸受肯定 可改善高血壓、心臟病等疾病

中醫針灸受肯定 可改善高血壓、心臟病等疾病#針灸

中醫針灸的應用治療在台灣相當普遍,尤其不管健保項目或是自費項目,針灸的應用相當廣泛,常有女性患者月經前或月經來時有雙腳小腿浮腫現象,針刺陰陵泉、三陰交、太溪等穴位,可改善小腿浮腫、痠痛情形,但是它對人體在生理上產生什麼影響、其生理機制為何,長久以來一直沒有比較客觀的評估方式。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與台灣科技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許昕助理教授合作,在全世界首先以微循環血流的量測,來評估穴位針刺或穴位按壓對微循環血流的影響,經過一段時間研究,得到重要研究結果,其中兩篇已被SCI期刊接受,研究發現,準確穴位位置的重要性,不論針刺或按壓穴位,都可使穴位局部微血管擴張,血流增加,而若針刺在非穴位上,則效果可能較不理想或甚至無效果。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徐維偵表示,此研究也發現,針刺穴位或按壓穴位可以減緩交感神經作用,使微血管擴張,心跳速率降低,顯示針刺或按壓穴位可以改變交感神經所影響的心血管疾病,對於高血壓、心臟病等疾病有治療作用。徐維偵說,此實驗乃醫學工程與中醫臨床結合的人體試驗研究,對傳統中醫科學化之研究,建立一個嶄新的科學化評估模式,以此方法延伸出去,仍有許多題目等待研究,如針刺穴位得氣的影響、按摩力道輕重如何、針灸時間多久、針灸穴位加熱效應等,都可以用此測量微循環方式來評估其效應。徐維偵又說,民眾若最近經常兩腳酸痛或浮腫不耐久走時,可以選擇陰陵泉、三陰交或太溪、承山等穴位作按壓或針灸,解除雙腳痠痛疲勞或浮腫,但請注意穴位的正確性,可多求助於專業醫療人員,以免徒勞無功。

長年肩頸僵硬痠痛 中醫籲:扁針治療力量大

長年肩頸僵硬痠痛 中醫籲:扁針治療力量大#針灸

陳小姐背部膏肓痛已經二十年,平日偶有不適感,每當勞累或天氣轉變時,疼痛就會劇烈發作,曾經用熱敷、推拿、電療、針灸等方式治療,但過了一段時間又會再度發作,始終無法根治。林太太膝蓋疼痛多年,無法蹲下,每次上、下樓梯,膝關節就會疼痛。賴先生長年肩頸僵硬痠痛,常常按摩、刮痧也只能稍微緩解,一、兩日之後又會發作。台東基督教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黃俊傑指出,上述這些症狀,都是人體組織因為各種原因(例如:運動傷害、重複動作、施力不當等),使各處肌肉韌帶損傷發炎,未能及時處理或治療不當,經過反覆多次損傷、長期姿勢不良或肌肉長期處於緊張狀態,使局部微血管血液滲出後,在自我修復的過程中產生軟組織沾黏,因而限制肌肉韌帶的活動,產生疼痛、屈伸受限的情況。再加上長期活動後,使局部反覆的充血、水腫,而後更產生鈣化或結疤,使疼痛發炎反覆發作,不易痊癒。若局部組織已經沾黏,一般治療方式根本很難將沾粘處鬆解開來,所以治療難以收到效果,以致於要開刀才能處理。黃醫師說明:「扁針就是鬆解鈣化沾黏的軟組織,想像一下,如果你的手被橡皮筋綁住了,此時將橡皮筋放鬆,你的手恢復自由後便可以活動,不會因為受到限制,而感到痠痛或活動不順了。」黃醫師表示,扁針原名「小針刀」,但是它並非開刀,也不是刀,而是將中醫針灸的「針」和西醫的手術「刀」結合為一體,融合兩者特色和優點的新醫療工具。扁針發展迄今已約二十餘年,扁針療法在1992年西班牙巴塞隆納奧運會上搶盡鋒頭,因為此療法效果快,痛苦少,能馬上恢復身體受損功能,讓選手繼續比賽,許多國際選手運動傷害後,爭相要求使用扁針治療。黃醫師說:「扁針療法的優點是將治療簡單化,把過去需要長時間針灸復健的治療,或只能服用止痛消炎藥的症狀、需要精密外科技術的疾病,使用扁針簡單的鬆解、剝離、剷、削等手法來處理,針刺時間短,病人除了感受到打針般的疼痛感外,就是類似針灸的脹、麻和酸等感覺而已。」黃醫師呼籲,扁針並非適合所有的痠痛疾病,仍然要經過醫師判斷是否為適應症,才能有良好。以下八項即為扁針的適應症:五十肩及各種肩頸疼痛。膏肓痛。膝關節退化及膝關節炎。長期習慣性的腰酸背痛及扭傷。因軟組織損傷、發炎症狀而引起的頑固性病點。高爾夫球肘、網球肘。坐骨神經痛。急性腰扭傷、急性頸部扭傷。延伸閱讀「扁針與一般針灸的差異」: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410

你的減重方式正確嗎?

你的減重方式正確嗎?#針灸

減重的方法很多,大原則不外乎飲食控制、運動、生活習慣養成、與堅持到底的決心。為恭紀念醫院中醫科陳世峰醫師表示在飲食方面,外食者去自助餐可點「瘦肉一份、青菜一份、白飯半碗」,或是小吃店可點「燙青菜一份、陽春麵一碗」,有時候青菜可以換其他小菜,如「海帶一份、豆乾一份」,早餐則可以選擇「原味蛋餅一份,無糖奶茶」若不吃蛋餅可以吃「土司夾蛋」,不喝奶茶可選擇「無糖咖啡」。重點不在於吃了什麼,而是份量要少,一天吃三餐,不要吃第四餐,也就是一般所說宵夜不要吃,但是大夜班的則不能避免宵夜,原則上還是吃三餐就好。若是一時嘴饞,也盡量挑選低熱量的飲食,如:「脫脂牛奶/無糖豆漿+仙草凍」或是「蒟蒻」。高纖低脂沙拉(不要加美奶滋)也是很好的選擇,如「芹菜拌和風醬」,好吃又沒有負擔。陳世峰說明另一種為運動方式,在日常生活就可以做,例如在床上也可減重,對著天空踩腳踏車,可鍛鍊大腿的肌肉,大腿肌肉是人體最強壯的肌肉,鍛鍊這些肌群可以大大提升基礎代謝率,而且可以瘦腰,每天作五至十分鐘,簡單又不會花時間。此外走樓梯,可加強心肺功能,沒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養成不坐電梯不搭手扶梯的習慣,多走樓梯,為保護膝蓋,宜上樓梯,不宜下樓梯。看電視時,可以邊舉啞鈴,沒有啞鈴可以用500c.c.保特瓶裝水取代啞鈴,舉完啞鈴可以坐著以雙手撐椅子的方式將身體微微撐起。舉啞鈴可以鍛鍊二頭肌,在椅子上將身體微微撐起可以鍛鍊三頭肌,對於想要瘦手臂的人是很好的運動方式。關於運動和飲食,著重習慣的養成,才不易復胖。陳世峰進一步解釋,要營造成功的減重環境是很重要的,外食點小份餐點、自助餐點半碗白飯、不吃烤炸辣食品、飲料不加糖、避免點小菜、家裡不放食物,這些都是減重的一些小技巧。最後就是要堅持到底,減重容易遇到瓶頸,家人或朋友的支持與監督是堅持下去的主要動力。減重的模式並非一成不變,運動的方式可以多變化,飲食物的內容也可以多樣化,適時的更換減重模式可以加強堅持到底的決心。陳世峰提醒民眾,當您試過以上的方法仍無法減重成功,切忌不要尋求偏方或聽信不實的廣告,不論您是因為意志力不夠還是體質因素造成減重無法成功,都應尋求正規的醫療協助,才不會花了大錢又傷身體,而體重仍然沒有任何改變。延伸閱讀「中醫減重方式」: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9130

溫控灸-古老與現代的結合

溫控灸-古老與現代的結合#針灸

文/為恭紀念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 鍾世豐「艾灸療法」是將艾草點燃後,放在皮膚的穴道上燒灼的一種治療方式。將艾草放在皮膚上燃燒,會灼熱刺痛,容易燙傷起水泡,甚至造成永久的疤痕,並不是人人都能夠接受。因此自近代以來,艾灸逐漸退居於針刺之下,愈來愈少醫師使用艾灸。尤其現代人注重外表儀態,更不能接受在身體上燒灼留疤的治療方式。為了避免醫療糾紛,現在的中醫師也很少使用艾灸。關於艾灸治病,為恭紀念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 鍾世豐舉例,正常人體與生俱來,就有將血糖波動精確調節在微小範圍的能力,不管飲食如何變化都不會發生血糖太高或太低的情形。但是有代謝異常問題的人,例如糖尿病病人卻失去了這種能力。現代醫學採用外加干擾的方式,利用降血糖藥及胰島素,試圖幫助病人將血糖波動調節在微小範圍,但是經過多年觀察,這種方式對一部分人效果很好,可是對另一部分人卻不太有效,血糖調節依舊無法像健康人體一樣精確。中國傳統醫學認為,第2型糖尿病的致病原因,是隨著年紀增長,人體會有自然老化的現象;或是因為年輕時生活飲食不節制,房事過度,煙酒葷腥不忌,而發生提早老化的現象;因為老化導致人體整體機能下降,無法像年輕時即使大吃大喝血糖也能自我精確調控,逐漸發展成為“脾腎兩虛”的情形,因此暫時喪失了自我精確調節血糖的能力,根本解決之道就是補脾腎,待脾氣、腎氣充足了以後,自然可以慢慢恢復精確調節血糖的能力。這是一位用降血糖藥治療效果不好的病人:性別:女,年齡:57歲。病名:第2型糖尿病。診斷:因為自然老化,身體正常功能退化,導致脾腎兩虛所致。處方:艾灸“脾俞穴”“腎俞穴”溫補脾氣與腎氣,不吃中藥,繼續服原有降血糖西藥。  經鍾世豐建議下,此病人在家裡由女兒幫她施灸。從97年7月開始接受艾灸治療後,隨著脾氣、腎氣逐漸恢復過程當中,可以見到空腹血糖、糖化血色素、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等有關代謝異常的數值逐漸往下降。請注意,是所有代謝異常的數值都往復原方向發展,不是只有血糖下降而已。可是從98年8月份以後的檢驗數據看來,血糖似乎又有不穩定的情形。在鍾醫師詢問後得知,原來這位病人的女兒在98年7月搬出家裡後,就再也沒有幫母親施灸了。有艾灸血糖就穩定下降,沒有艾灸血糖就不穩定,那艾灸療法是不是也是治標不治本呢?當然不是的!老化是一種自然現象,當年秦始皇追求不到的”長生不老”,現在的我們一樣也辦不到。一個人活到五六十歲,不可避免地都會面臨各種組織器官功能下降的問題,也就是中醫講的"虛"證。我們無法阻止老化,卻可以藉由艾灸療法延緩它發生的速度。所以在古代艾灸療法就被發展成為一種保健的方式,即使沒有生病的人,每一季或每一年都要施灸一次,叫做"保健灸"。去年筆者曾經發表一篇"保健灸"的文章,可惜船過水無痕,希望這篇文章能讓大家重新認識"保健灸"。一種有效的療法,只因為沒有好的施作工具,使得醫師與病人同時卻步,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有鑑於此,鍾世豐經過多年研發,結合現代科技,製造出「溫控艾灸器」。不但能夠準確控制艾灸溫度,避免造成灼傷;還能夠依照每個人所能忍受的溫度範圍,調整個別適合的治療溫度。可以讓醫師安全的使用艾灸。直接燒灼皮膚也許療效出現較快,但是間接溫灸顯得更安全、更不會發生不良反應。雖然療效出現較慢,卻是個值得推薦的療法。為什麼說值得推薦呢?因為艾灸療法不需吃內服藥,沒有以藥物干擾人體內部運作,同時也可能產生副作用的問題;也沒有內服藥必須經過肝臟代謝、腎臟排除的問題。基本上,它是依循我們祖先發展了2千多年的經絡理論來治療疾病。這不是一種全新的療法,而是我們祖先使用了2千多年,直接經過無數人體實作的有效療法。已經在施打胰島素的人,鍾世豐建議暫時不要參與艾灸治療,因為以醫師過往的經驗,有施打胰島素再作艾灸,常常會出現低血糖症狀,甚至發生過剛做完艾灸就昏倒的案例,最好等有安全的配套措施出來之後再作比較好。如果一定要作,必須嚴格監測血糖,隨時與你的醫師討論胰島素施打劑量,否則可能發生危險。溫控艾灸器實物:

久坐辦公桌,罹患頸椎病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6倍

久坐辦公桌,罹患頸椎病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6倍#針灸

劉先生36歲,頸背疼痛多年,常伴有頭痛、頭暈,手麻痹,睡覺起來常有落枕情形發生,到臺北市立聯合醫就診,得知自己得了頸椎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陳重嘉表示,近幾年來,因肩頸不適而就醫的患者明顯增多,原本常發生在老年人的頸椎病,現在罹患此病的年輕人有增加趨勢,而且工作多集中在頭頸部長期處於同一姿勢的人員,或頭頸部活動頻繁,以及從事頸部容易受傷職業的人員,如久坐辦公桌的白領階層、電腦操作員、會計、教師等,需長期伏案工作的職業,這些人患頸椎病的機率通常比一般人高出4至6倍。陳重嘉說,由於頸椎周圍神經血管較多,若發生問題會影響全身多方面機能。西醫認為頸椎病是由於頸椎椎間盤慢性退變(如髓核脫水、彈性降低、纖維環破裂等)、椎間孔間隙變窄、椎體後緣唇樣骨質增生等壓迫和刺激頸部脊髓、神經根及椎動脈所致,所以臨床會有頭腦、頸肩、眼耳鼻喉、內臟器官,以及交感神經功能紊亂等諸多症狀,如肩背怕冷,頸肩痠痛,且牽及上肢甚至手指酸麻脹痛等症狀,許多患者久為其苦,甚至寢食不安,煩躁不寧,所以頸椎病臨床上也稱頸椎症候群。其部分症狀分別見於中醫學的「頭痛」、「項強」、「頸筋急」、「頸肩痛」、「骨痹」、「眩暈」、「慢性勞損」等病症中。陳重嘉解釋,引起頸椎病的原因一般包括頸部勞損,如長期低頭工作等。外傷,頭頸部的任何損傷都可能導致頸椎病、頸椎間盤的退行性病變等。頸椎病按其受壓部位不同,一般可分為頸背型、脊髓型、神經根型、交感型、椎動脈型等。開始常以神經根壓迫和刺激症狀為主要表現,以後逐漸出現椎動脈、交感神經及脊髓功能或結構上的損害,並引起相應臨床症狀。由於受損部位不同,頸椎病的臨床表現十分複雜,單憑臨床症狀來診斷頸椎病仍嫌不足。X-ray影像可見頸椎體有唇狀骨刺突出,或小關節及椎間孔周圍骨質密度增加,或頸椎前突生理曲度消失。因此頸椎病的診斷應重視臨床症狀和理學檢查,並結合頸椎影像學資料,只有三者相互印證才能確立診斷。陳重嘉說,中醫認為,頸椎病的病因是年老體衰、肝腎不足、筋骨失養;或久坐耗氣、勞損筋肉,或感受外邪、客於經脈,或扭挫損傷、氣血瘀滯,經脈痹阻不通所致。針灸治療是以頸項局部取穴為主,常取風池、天柱、後溪、列缺、肩外腧、華佗夾脊(頸椎),再依據病症部位的經絡走向特點,配以局部穴位。針灸治療頸椎病機理是通過對腧穴的適當刺激,達到疏通經絡、扶正祛邪、調理氣血陰陽,恢復人體正常功能;因此,針灸在治療頸椎疾病引起的疼痛、痠麻、肢體不適等有明顯的緩解效果。延伸閱讀:「如何預防頸椎病?」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8530

「蟹足腫」可用針灸治療改善腫癢

「蟹足腫」可用針灸治療改善腫癢#針灸

鄧先生,因下巴長青春痘自行清擠後,臉上產生多處蟹足腫樣疤痕,患部持續擴大長達15公分,胸口及腋下患部更導致肩關節活動受限,求治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陳玉娟醫師門診,陳玉娟醫師使用針灸治療12次後,疤痕明顯縮小改善。另一位陳小姐七年多前剖腹生產,超過20公分的術後傷口開始不定時發癢甚至有組織液滲出,經埋線治療15次後,半年多來未再發作。而賴小姐是因胸口蟹足腫一直紅腫癢且持續擴大,經針灸治療10次後紅腫痛消退、顏色變淡,原蟹足腫1公分隆起部位變平整。施小姐,陰部蟹足腫,有組織滲液、紅癢痛,苦不堪言,針灸治療後症狀改善良好。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陳玉娟表示,蟹足腫為一種不正常增生的疤痕組織, 伴隨著刺痛、劇癢,更甚者紅腫、隆起,不斷往外擴散,狀如蟹足的外觀,對病人的心理影響甚鉅。陳玉娟醫師指出,關於蟹足腫的治療方式非常多元,有傳統的類固醇局部注射、矽膠貼布、外用藥膏,到雷射、液態氮、抗癌藥物注射,乃至於美容整形手術、肉毒桿菌、脈衝光等。由於蟹足腫復發率極高,大部分的患者終其一生必須跟它纏鬥。北醫附醫傳統醫學科門診,因蟹足腫來求診的病患越來越多,陳玉娟醫師表示,大陸的治療文獻多以外用藥物敷貼或直接注射藥物於病兆,在台灣的醫療法令並不適用,而且中藥劑型不易為一般民眾認同。北醫附醫使用針灸或是埋線在患部治療,不但可以有效果,而且費用低廉。用毫針刺激不但可以抑制纖維母細胞生長及血管增生,還可以讓傷口平整,而且不會有越刺激疤痕組織越長大的危險。針灸在臨床上還可用作痘疤坑洞填補,幫助膠原蛋白新生,以及雙下巴、魚尾紋的消除,另外色素沉澱造成的斑點也有幫助,是雷射以外另一經濟實惠的好選擇。陳玉娟醫師指出,蟹足腫的病因多為體質或遺傳因素,25~35歲的年輕女性為好發族群。蟹足腫常見的好發部位為肩膀、胸前、關節部位等;而手術疤痕、灼燙傷疤痕、摔傷、青春痘疤痕等,都是蟹足腫的先趨病灶。根據一項調查顯示,在卡介苗注射部位發生蟹足腫機會約達百分之十,是否有這方面體質,只要檢查自身接種卡介苗的部位,是否產生隆起疤痕即可判定。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