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

高血壓患者新選擇 針灸可調養身體降血壓

高血壓患者新選擇 針灸可調養身體降血壓#針灸

根據衛生單位統計,罹患高血壓的人數逐漸攀升,高血壓雖然不會直接危及生命,卻會在不知不覺中併發心血管疾病、中風、腎臟病、糖尿病等。因為高血壓需要長期服用西藥,有很多患者擔心西藥的副作用,所以選擇中醫來改善。開業診所中醫師賴清旭表示,以針灸治療確實可以達到穩定血壓的效果,而且半小時就可以見效。賴清旭醫師表示,針灸是一種利用穴位,由外而內調理的一種方式,透過活絡氣血,改善血液循環與身體的代謝功能,在這方面都具有良好的調整功能,許多中老年人透過針灸調節身體機能,治療高血壓等各種慢性病都獲得良好的控制。使用針灸治高血壓,大約30分鐘,血壓可下降10~20毫米汞柱,每一次的療程是一個月四週,一週一到兩次,可以逐漸調理身體恢復健康。賴清旭醫師表示,高血壓患者首先必須清楚自己罹患高血壓的原因,再做改善,才能達到完全的控制,像是因肥胖所引起的高血壓患者,就必須先控制體重,從飲食上做改善,又像是由疾病所引起的高血壓患者,須先穩定其病因等。常看到市面上販售降血壓藥茶,賴清旭醫師表示,的確除了針灸外,在中醫藥材上,杜仲、山楂、人參、黃芹、夏枯草等都具有穩定血壓的功能,這些藥材也常用在治療高血壓患者身上。 賴清旭醫師提醒,中藥材、中藥茶的使用上,一定要有醫師的指示,而且要配合正常的生活作息,如果生活作息沒有改變,即是針灸再多次,血壓下降的幅度仍有限,因此高血壓患者還是要搭配良好的生活作息、適度運動、健康飲食,才能更有效的控制血壓。對抗高血壓,讓中醫來教你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2390認識健康的隱形殺手『高血壓』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3709耳尖放血治療高血壓?  中醫師:急救方法不能濫用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624

猛盯3C產品近視人數激增 「假性近視」針灸能治!

猛盯3C產品近視人數激增 「假性近視」針灸能治!#針灸

由於電視、電腦及智慧型手機等3C產品使用量增加,許多正值發育期的幼童年紀輕輕就得了「假性近視」,若不及時矯正,恐怕會惡化為真性近視,從此眼鏡離不開身。有大陸媒體報導指出,其實利用中醫「針灸」的療法,可以治療假性近視,而台灣中醫師也證實的確可行!開業中醫師傅世靜解釋,假性近視可以說是近視的「最初狀態」,只要特別注意,是可以矯正,且恢復成正常視力的速度很快。假性近視其實是由肌肉疲勞所引發,針灸可以讓氣血循環,讓眼球睫肌肉達到放鬆效果,而針灸的位置大約在眼窩附近,有時會搭配四肢、局部穴位來加強療效。傅世靜醫師提醒,假性近視若不及時矯正又持續過度用眼的話,就會變成真正的近視。一旦惡化成真性近視,由於眼睛視軸改變,就無法使用中醫針灸的方式。而醫師指出,其實有許多中藥材都可以保養眼睛,像是可以清肝明目的枸杞子和菊花都有保健視力的功效。傅世靜醫師也強調,中藥材只是保養作用,生活上還是要盡量避免用眼過度,養成正確用眼的習慣,且要有充足的睡眠及均衡的飲食,才能常保持眼睛健康!感冒最好別戴隱形眼鏡 小心鼻眼全發炎了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171視力模糊,原來是眼睛過勞死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9270國小學童近視率偏高 及時矯正很重要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389

中醫治療代謝症候群 分中藥、針灸、運動

中醫治療代謝症候群 分中藥、針灸、運動#針灸

國民健康局調查研究顯示,有關國人代謝症候群盛行率,15歲以上為14.99%(男16.9%,女13.8%),且隨年齡上升而有增加趨勢。此外,根據衛生署統計顯示,代謝症候群所衍生的腦血管疾病、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皆年居台灣十大死因榜中,儼已成為我國及世界的新興重要公共衛生議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葉家豪說,中醫針對代謝性症候群治療,區分為三大部分:中藥、針灸與運動治療。因為中醫治療是依循病人服用西藥情況下進行辨證論治,不論是服用降血壓藥、降血脂藥、或降血糖藥等,均可以加上中醫藥來加強療效。中藥與針灸的部分需由專業中醫師進行診斷與治療,運動部份可以考慮養生運動「八段錦」來自我保健。延伸閱讀「中醫治代謝症候」: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11992

考試壓力大 男顏面神經麻痺

考試壓力大 男顏面神經麻痺#針灸

21歲的賴同學正認真準備考研究所,沒想到繁重的壓力卻把自己壓垮了,竟然在8月初的某天早上醒來,赫然發現臉一半會動、另一邊卻不會動,不但無法自主臉部表情,笑起來的時候更是皮笑肉不笑的,若僅看臉部表情,彷彿自己是個很奸詐的人,讓他心情十分沮喪,當下除了求助神經內科的西醫治療外,他選擇用中醫針灸的方式治療因病毒引起的顏面神經失調,而在經過兩個多星期後的調養,目前臉部表情已恢復正常。中醫科主任黃中瑀醫師表示,顏面神經麻痺在中醫上稱為面癱、歪嘴風,是為中風一種,屬於中風中絡的輕症。普遍來說,造成顏面神經麻痺的原因,大多是病毒性感染,或是不明原因,使得供給顏面神經營養的血管血液惡化,形成神經失養,讓面部肌肉失調引起麻痺。有許多患者在睡一覺隔天醒來,便覺得臉麻眼歪的症狀發生,並且在三天內顏面神經麻痺的程度會到達巔峰,在發病前,則是經常會有感冒的類似症狀,部分患者同時會出現耳垂後下方或下頷角後有疼痛現象。延伸閱讀「針灸喬回嘴歪臉斜」: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1966

健康減重搭配中醫 讓您輕鬆享瘦事半功倍

健康減重搭配中醫 讓您輕鬆享瘦事半功倍#針灸

隨著天氣越來越熱,身上衣物布料越來越輕薄,原本可以靠著寬鬆或厚實外套遮掩的多餘贅肉,已經再也無法眼不見為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減重諮詢門診主治醫師蔡曜鍵指出,若是BMI>24以上的人,其實才有資格說自己胖,因為這樣才有多餘脂肪可以減少。今年度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配合國民健康局所舉辦的「健康減重101、幸福臺北一等一」等系列活動後,健康減重已經可以說是今年最熱門的話題。蔡曜鍵特別表示,很多人都只想靠吃減肥藥等外在方式達到減重效果,雖然這樣在短時間之內可能可以達成目的,但也更容易復胖、造成身體負擔,其實最重要的還是從改變生活及飲食習慣做起。蔡曜鍵又強調,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如果想要配合使用中醫的方式達到減重效果,一定要先找有合格執照中醫師依個人體質分型辨證,才能針對體質特點「對症下藥」。他也特別針對針灸以及近來風行的穴位埋線可以幫助減重原理提出說明,蔡曜鍵指出,經多項臨床研究等證實,針灸的確能調控中樞神經活性,降低食慾,並能針對脂肪肥厚區域,加強刺激肌肉以及脂肪組織,促進脂肪重新分配,進而達到降低體重與腰圍效果。如果希望藉由針灸來幫助減重,最好療程時間建議為一週三次。另外在穴位埋線方面,蔡曜鍵表示其原理也和針灸相似,是將人體可吸收的羊腸線,以針具置入穴道內。只是埋線可以針對一些特定穴位進行持續刺激,增加能量消耗,促進體內脂肪分解達到減重功效,而通常穴位埋線則建議療程時間為兩週一次。他特別強調,無論是想藉由針灸或是穴位埋線等方式達到減重,都是一個漸進過程,如果只期望幾針扎下去就能馬上變瘦,那是非常不切實際。蔡曜鍵表示,臨床上就有個案是以針灸埋線等方式再搭配飲食控制與運動等,在四個月內腰圍從38吋減至32吋,停止針灸半年後也沒有復胖情況發生。很多人都會問,到底要如何才能有效減重?蔡曜鍵認為,最佳情況是將飲食控制、運動量增加、中藥及茶飲搭配、針灸或埋線針對局部或是全身穴道刺激等方式,綜合2至3種方法搭配使用,效果會比只用單一方法來的好,除了減重效果會更明顯,身體也更健康。建議一定要選好屬於自己專用的減重計畫,持之以恆、認真執行,才能讓期望的減重成效美夢成真。

小兒腹瀉 大多為感染性腹瀉

小兒腹瀉 大多為感染性腹瀉#針灸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科醫師楊佳峰表示,腹瀉是小兒科患者中,僅次於上呼吸道感染的第二常見疾病,尤其兩歲以下嬰幼兒更為多見,其中絕大部分屬於急性腹瀉,急性腹瀉又多半屬於感染性腹瀉,也就是病毒或細菌感染所致。楊佳峰指出,常見感染源如輪狀病毒、類諾瓦克病毒、沙門氏菌等。此外,長期使用抗生素、喝太甜果汁飲料、對牛奶過敏,甚至是情緒易緊張等,都會引起小兒腹瀉。凡是大便次數或大便水分較平常增加、大便硬度較平常減少或變稀即為腹瀉。若腹瀉症狀少於兩周稱為急性腹瀉,若腹瀉症狀大於兩周則為慢性腹瀉。楊佳峰説,大多數腹瀉通常在補充足夠水分、清淡飲食以減少腸道負擔,以及休息等待腸胃道黏膜修復後,症狀就會解除。但是若腹瀉伴隨以下症狀時,父母親應提高警覺及時就診,症狀包括:※發燒大於攝氏39度,或高燒持續不退。※伴隨嚴重嘔吐,如噴射狀嘔吐※精神狀況不佳,嗜睡不易叫醒。※呼吸不暢或有喘促現象。※大便帶有血絲或膿血。楊佳峰還說,中醫治療方式除了藥物以外,也可以使用針灸治療,針刺法的主穴為足三里穴及天樞穴,嘔吐加內關穴,腹脹加公孫穴,發熱加曲池穴。小朋友多畏懼針刺治療,可以改採艾條溫和灸,艾灸點由足外踝最高點往下找到腳跟的赤白肉交界處,每次10至15分鐘,每日2到3次,用於各類腹瀉。如在家中,可依上述穴位進行按摩,減緩腹瀉不適。延伸閱讀「小兒腹瀉」: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1684

中西結合治療腦內出血  跨領域結合榮登SCI

中西結合治療腦內出血 跨領域結合榮登SCI#針灸

十八歲的小勝(化名)因車禍造成創傷性蜘蛛網膜下腔及腦室(內)出血,在昏迷情況下【昏迷指數4T(<7即昏迷)】,緊急由神經外科醫師做了腦室引流管與顱內壓監視器置入手術。術後以常規西醫住院治療一個多月,狀況改善,但仍意識不清,不識家人,左側偏癱無力,無法活動【昏迷指數10左右,左側手腳肌力2分(正常為5分)】。此時神經外科醫師會診中醫科,在常規的西醫治療下加上針灸治療,經過中西結合治療後,病程縮短,病況改善許多,意識也清楚,並能自行活動。此類腦傷與腦中風病患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處處可見,在中西醫團隊合作之下,提供給病患更有實證的治療。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任陳朝宗表示,中風為國人重大死因之一,且其衍生後續預後照護耗費之人力物力極為龐大。中醫界近年來即致力於試圖以針灸方式,期望貢獻心力於中風治療與診斷等各層面,雖然已獲得不少應用上的重要發展。陳朝宗指出,針灸治療中風的取穴方式,以取手足陽明經穴為主,輔以太陽、少陽經穴。先針健側,後針病側,即補健側,瀉患側治法。中風後半側偏癱無力,選取頭皮針的對側運動區與患側四肢的三陽經為主。因風病多犯陽經,故以三陽經腧穴為主。以中醫理論來說,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陽明經氣血通暢,可以補充全身正氣,使身體功能逐漸恢復。他還說,根據上下肢經脈循行路線的不同,分取手足陽經的穴位,具有調和經脈,疏通氣血作用,故針患(右)側上肢的肩(骨禺)、曲池、三陽絡、合谷穴;下肢的陽陵泉、足三里、懸鐘、太衝穴。左(健)側則取三陰經直通臟腑,以調節五臟的生理功能,故取上肢的尺澤、內關、肩(骨禺)、合谷穴,下肢的陰陵泉、三陰交、太衝穴。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目前與台灣科技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許昕助理教授合作,整合動脈血壓波形與微循環血流兩項非侵入式醫學量測技術,應用於中醫治療診斷各層面客觀評估,長期以來已建立一套科學化探討中醫氣血研究模式。近一年來的研究主題,期望藉由此一科學化氣血研究模型,瞭解中醫針灸治療方式,是否能對中風病患之局部腦部血流供應,獲得改善效果。陳朝宗說,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目前已得到重要研究結果,其中一篇研究論文已被微循環生理領域最頂尖之國際SCI期刊(微循環研究;Microvascular Research)接受。此研究中,其領先全球首先採用體表血流量測技術,取代穿顱侵入式方式,評估中風病患健患兩側血流阻力狀態差異。研究中發現,中風病患在接受施加於患側為主的針灸治療後,患側血流供應與血流阻力狀態皆會得到顯著改善,此一血流狀態的改善,可能有助於中風患側生理功能復原,因此對針灸中風療效,提供有力的客觀證據與生理探討基礎。他還說,由生理訊號分析另可得知,其背後生理機制可能與患側血管床交感神經作用活動程度降低有關,這與過去於正常人體得到的針灸相關研究結果一致,顯示針刺治療確實可對改變交感神經活動所影響心血管疾病,具有治療作用,進一步驗證此一科學化氣血研究模式的應用潛力。 陳朝宗強調,本研究著重於醫學工程與中醫臨床的跨領域結合,對傳統中醫科學化研究,提供一套嶄新的科學化評估模式。未來也期望將此方法延伸出去,進一步貢獻於中風的早期發現與早期治療,並進而開發屬於國人特色的創新醫療儀器,以達成降低相關醫療耗費與提升我國競爭力的目標。

台灣洗腎人口高居世界第一 慢性腎病可用中醫治療

台灣洗腎人口高居世界第一 慢性腎病可用中醫治療#針灸

台灣地區慢性腎臟病的盛行率約11%,平均每10個成年人就有一人患有慢性腎臟病,所以台灣約有200萬人罹患慢性腎臟病,這些有患腎臟病人數甚至比糖尿病人還多,但大部分的患者都不知到自己有腎臟病,那是因為慢性腎臟病初起的症狀並不明顯,患者往往延誤治療時機。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主治醫師游榮聖表示,慢性腎臟病是一種逐漸增加且缺乏治療對策的疾病,往往會增加社會成本與患者的心理負擔。隨著現代人的慢性疾病的罹患率增加(例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等),慢性腎臟病的發生率也有了加成的現象,也就是除了原發性的腎臟病之外,因為高血壓、糖尿病所引起的腎臟病人數目也節節高升,這就是所以腎臟病的患者比糖尿病患者還多的原因。除此之外,腎臟病末期會造成腎衰竭,必須採取腎臟透析治療來維持患者生命,所以台灣洗腎人口高達6萬多人,盛行率高居世界第一,每年使用健保醫療費用約300億元,已經是健保十大支出的前五名。因此,防治腎臟病是刻不容緩的事情。游榮聖說明,腎臟與肝臟都是無聲的器官,當腎臟輕微受損時,一般都是沒有太明顯的症狀。根據統計,當腎臟功能受損了40%~50%時,僅有8%的人驚覺自己腎臟生病了,換句話說,約九成的腎臟病患者是不知道自己的腎功能僅剩一半,而更重要的是,慢性腎臟病是一種不可逆的疾病,一但腎臟功能受損,就很難再恢復回來,所有的治療都是維持現有的腎功能不要再惡化而已。在過去,慢性腎臟病被中醫稱為「水腫」或「虛勞」,被中醫學認為是身體水液代謝不良的疾病,而中藥用來治療腎臟病也有悠久的歷史。游榮聖解釋,慢性腎臟病的治療是困難且複雜的,先進國家也想從中藥裏尋找一些新的治療方法或從中獲得一些用藥的啟發來補充現代治療方法的不足。因此國外將中藥列為替代及補充療法,從1980年後投入相當多的研究,雖然有一些研究報告顯示少數中藥有令人矚目的不良副作用,目前國內外皆有列管禁用。但是也有更多的新興的研究證據指出其他中藥是具有保護腎臟的功用。目前常見用來治療腎臟病的中藥研究有冬蟲夏草、黃耆、丹參、大黃,當歸等等。這些中藥的功用可歸結於解毒、抑制發炎、增加含氮廢物排泄、降低血壓、活化腎臟細胞、防止腎臟血管硬化萎縮等等功能。我在門診使用中藥治療患者的病例上得到經驗,中藥治療除了可減緩患者腎功能惡化之外,最重要的是可以改善患者疲倦、食欲不振、頭暈嘔吐等等症狀,增進患者的生活品質。但是,游榮聖需要叮嚀民眾,任何藥物,包括中藥與西藥,對腎臟病患者本身都是一種負擔,所以在服用藥物時都需經過專業醫師的審慎評估與診斷,仔細考慮藥物劑量,才能發揮藥物的療效與減低副作用,並在服藥期間定期做腎功能的追蹤檢查才是正確的治療方式,一般民眾切勿自行服用藥物,以免治療不成反而傷害腎臟。延伸閱讀「中醫治療」: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567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