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

壓力、鬱卒易傷肝 中醫治療靠「逍遙」

壓力、鬱卒易傷肝 中醫治療靠「逍遙」#針灸

中醫師間彼此有一個流傳的笑話,大意是第一次看診時,若遇到不知如何處方的病人,男生就開六味地黃丸,女生就開加味逍遙散,可謂是一方走天下。雖是一個笑話,但六味地黃丸及加味逍遙散也確實是中醫常開的處方,在全台灣的用藥量排行榜上一直是高居不下。俗話說「十女九鬱」,時至今日,或許應改成「十人九鬱」更為貼切。生活在今日的社會似乎真正逍遙快樂的人並不多,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壓力,當壓力持續一段時間均不得解除,就常常會出現中醫所謂的「鬱證」,而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肝氣鬱結」,也就是平常我們所說的「肝鬱」,約略接近「鬱卒」。造成肝鬱的原因,常是肝因情志不暢,鬱怒所傷,以至於失於疏泄所致氣機鬱滯。表現出來的臨床症狀常有:精神抑鬱、胸脅脹悶或竄痛,喜嘆氣,或乳房、臍下兩旁脹痛,大便失常,月經不調等等,而由中醫師把脈時常可把到弦脈。天主教聖功醫院中醫部張書寶醫師表示,在中醫肝屬木,脾胃屬土,當肝出現問題最易使脾胃受到牽連。中醫的肝有幾個主要功能,並不全等於西醫的肝。例如:肝藏血。指肝臟具有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功能,這也是中醫常強調不能熬夜的主要原因,半夜子時至丑時(PM11:00~ AM03:00)正是經絡循行至肝膽經的時候,若仍辛勤的工作,則肝無法發揮藏血的功能。肝主疏泄,指肝具有調節情志和協助消化的功能。再如:肝開竅於目,這也是中西醫常溝通不良之處。常有一些老年人的病患眼睛模糊、酸、澀,中醫大多第一個思考肝的問題,患者一聽,又急忙去檢查肝功能、照超音波,結果一切正常,於是便說:「中醫都亂說。」常使中醫蒙上不白之冤。而千古名方—逍遙散,正是治療肝鬱最常使用的方劑之一。逍遙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其主治就是「肝鬱脾虛」,當進一步出現脾虛時則會有食慾不振、精神倦怠等現象出現。而開立出逍遙散時中醫師心中的那把尺就是「肝鬱脾虛」,這也是中醫最主要的精神。張書寶醫師說,並非是因緊張、胸脅不舒月經不調而開逍遙散,雖然逍遙散都可治療這些症狀,但開逍遙散真正的原因還是「肝鬱脾虛」。所以不論是什麼症狀,只要是中醫判斷起來是肝鬱脾虛,都可用逍遙散治療。另外,大家常聽到的加味逍遙散,即是逍遙散加上丹皮、梔子兩味清熱藥所組成,因肝鬱了之後很容易化熱,使人出現熱象,故加味。但肝鬱也並非只能以藥物治療,如針灸太衝、足三里、內關、肝俞等穴亦可達疏肝效果。看一本好書,聆聽一段好的音樂,安排一段旅遊,下班後輕輕鬆鬆的散散步、騎騎腳踏車,與三五好友聊聊天,同樣可放鬆心情,亦是肝氣鬱結的一帖良藥。但張醫師也強調,希望民眾千萬不要因此自行診斷、自行服用處方。想服用中藥仍須由中醫診斷處方,因按照書本生病的仍是少數,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差異,雖同是逍遙散證,可能都須再做一些加減,才能成為真正適合自己的專屬方,服後才能逍遙。

再忙也要上廁所

再忙也要上廁所#針灸

「工作實在太忙,明明很想上廁所,但又很想把手邊的事情作完,結果就忍不住一直憋尿…」這是許多上班族的心情寫照。醫師提醒習慣性憋尿的民眾,如果不改善可能會罹患慢性膀胱炎,特別是女性。一名51歲女士,家裡開雜貨店,最近因為下腹微微酸痛、頻尿(但尿量甚少),且排尿時有刺痛、灼熱感,到婦科門診作尿液檢驗才發現,她尿中白血球數高於標準值三倍,並且驗出細菌、明顯有發炎現象。細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林女士雜貨店臨近體育館,遇賽事、選舉造勢時生意太好,因此忙到連喝水及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耕莘醫院婦產科胡偉敏醫師表示,「膀胱炎」是女性常見的病痛,估計超過半數女性都曾經驗過。由於女生的肛門和尿道比較接近,且女性的尿道比男性短,所以女生比男生更易罹患「膀胱炎」。這種病通常經由存在於肛門的細菌所引起,在使用衛生棉塞、性交或如廁後,這些細菌可能進入尿道,跑到膀胱繁殖,導致感染發炎。一般來說,膀胱炎的初期病徵包括:常有想小便的感覺、頻繁排尿、排尿時刺痛或有灼熱感、尿液呈深色混濁,嚴重時尿液有惡臭、尿中帶血、下背部或腹部疼痛、渾身感到不適或發燒。胡偉敏醫師指出,治療膀胱炎,病人應喝大量白開水,每天飲水至少八大杯(約2000 cc),以便沖走細菌、稀釋尿液、降低灼痛感;同時可服用止痛藥以減少痛楚,熱敷腹部也有幫助,且在痊癒前應避免性交及喝酒。另有報導指出,蔓越莓汁似乎也有助對付膀胱炎。胡偉敏醫師強調,患者的尿液一旦驗出細菌,醫師會開給抗生素,如果在藥物吃完以前病徵已消失,仍須繼續服藥以徹底清除所有細菌。否則治療不完全,患者可能罹患慢性膀胱炎,容易反覆發作,且時間持續更長。由於女性的生理構造不同於男性,對於尿道、膀胱的護理也需更仔細。除了需排尿時儘快解尿,不宜憋尿太久,如廁後,擦拭應”由前向後”,並避免使用含香水的肥皂、陰道除臭劑、泡泡浴等。此外上廁所時坐直身子,確保排空膀胱,避免穿緊身褲,內褲宜選棉質而非混紡纖維,且避免喝酒、茶或咖啡,同時少吃辛辣食物,相信罹患「膀胱炎」的機會一定大大減少。當然最重要的是:再忙也要上廁所。

疏通太陽經脈 改善坐骨神經痛

疏通太陽經脈 改善坐骨神經痛#針灸

大部分的人都有下背疼痛的經驗,大多數是因姿勢不良或過度勞累造成肌肉緊繃或肌腱發炎,經過休養及藥物治療,幾乎所有患者都可以獲得改善,然而也有一些患者有持續性的下背疼痛及下肢疼痛,通常都是由腰部、臀部開始,向大腿後側、小腿外側及足背外側,呈「針刺」、「觸電」樣疼痛,甚至造成腿痠麻無力,此即所謂的「坐骨神經痛」。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中醫部陳婉菁醫師表示,引起坐骨神經痛的原因頗多,最常見的病因之一是腰椎間盤向後突出,造成神經根的直接壓迫,此症狀即稱椎間盤突出症。除此之外,腰椎退化症、腰椎狹窄、腫瘤等原因也會導致坐骨神經受到壓迫而產生症狀。坐骨神經痛,屬中醫"痹症"範疇,多數為外邪侵犯膀胱經和膽經,針灸及用藥以行氣活血、化瘀通絡為治則。陳婉菁醫師解釋,中醫治療坐骨神經痛以疏通太陽經脈,驅邪外出,通經活血,行氣止痛,或驅風祛濕、溫通經絡、止痛消腫。每次針刺加電針,留針15~25分鐘。臨床可以針灸搭配藥物增強療效,中醫針對不同之病因用藥如下:1.散寒除濕法臨床表現爲發病前有受寒史,身體下半部酸痛或不靈活,數日後出現沿坐骨神經部位疼痛。在持續鈍痛的基礎上,可有陣陣刀刺樣疼痛,夜間尤甚,舌淡苔白膩,脈弦緊。2.活血化瘀法臨床表現爲下肢沿坐骨神經部位疼痛,屈伸不利,活動受阻,尤以夜間疼痛更甚,痛處拒按,或患肢麻木,舌紫黯,脈細澀。3.溫陽益氣法臨床表現爲下肢疼痛經久不愈,肢體不溫,怕冷,患肢喜溫喜按,勞累後疼痛加重,常反復發作,舌淡苔白滑,脈沈弱無力。4.養血柔筋法臨床表現爲下肢沿坐骨神經部位綿綿作痛,時作時止,易抽筋,麻木不仁,伴隨面色蒼白,唇甲無光澤,甚則肌肉痿縮,舌淡紅,脈細弱或細數。

中醫養生密方─保健灸

中醫養生密方─保健灸#針灸

又到七、八月是三伏貼的時節,雖說冬病夏治,但是要維持健康的體質,平常就應該做好養生功夫。為恭紀念醫院中醫師鐘世豐表示,艾灸療法是中國傳統醫學常用的治病方法之一,具有補虛散寒、行氣活血、溫通經脈的作用。除了治病以外,艾灸療法也被使用在養生保健方面,又稱為「保健灸」。為恭紀念醫院中醫科鐘世豐醫師表示,「保健灸」在中國歷史非常悠久,早在唐宋年間就很盛行。唐代著名的長壽醫師「孫思邈」曾說:「身體上常常保留三、兩處施灸後遺留的灸瘡,瘴癘瘟瘧就不會感染到人身上。」宋代的太醫「竇材」也說:「人在沒有生病的時候,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然無法達到長生不老,但是可以保有百餘年的壽命。」後來保健灸流傳到國外,特別受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國家人民喜愛。在日本保健灸又叫作「長壽灸」或「三里灸」。有一本《養生一言草》的著作記載:「灸治法確實是養生秘訣,年紀超過四十歲要灸足三里,施灸不受寒暑限制,疲勞的時候灸更是上策。」由此可知,自古以來保健灸就被國內外民眾視為養生保健的好方法。保健灸常用的穴道有:足三里、關元、氣海、命門、中脘等。鐘中醫師指出,在這些穴位施灸,可以達到健脾益胃、補益元氣、溫腎固精、強壯身體的作用。其中又以足三里穴是全身最重要的強壯穴。施灸方法,古時候是將艾炷直接放在穴道上灸,或隔薑片灸,但是這樣比較容易產生灸瘡。現代人注重美觀,身體上留下疤痕不好看,所以現在是採用比較溫和的艾條灸:將艾條拿在手上靠近穴道,不直接接觸皮膚,就不會產生灸瘡。至於施灸時間長短,少則每個穴道3~5分鐘,多則每個穴道10~15分鐘,視皮膚紅熱的程度而定。

中醫耳針療法的妙用

中醫耳針療法的妙用#針灸

耳針療法是用針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朵上的穴道,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這是因為中醫診斷是從整體著眼,將人體內臟器官和體表各組織之間的關係,看作是不可分割的。天主教耕莘新店總醫院中醫部 廖敏宏醫師指出,從上述的想法出發,再配合臨床上的觀察,發現人體各個臟器和身體各部位,在耳朵上都可找到相對應的代表區,即"耳穴"。這些耳穴按照一定的順序有規律的分佈在耳朵上,好比一個在子宮內倒置的胎兒,頭在下、腳在上。當人體某一部分發生病變時,在相應的耳穴往往會出現壓痛、電阻降低或伴有形態與色澤的改變。在這些耳穴加以一定的刺激,就可以治療相應的軀體或內臟的疾病。廖敏宏醫師表示,耳針療法的特點為操作簡便、適應症廣、副作用少與經濟有效等。其適應症包括各種疼痛性病症(如頭痛、三叉神經痛、扭挫傷等)、各種炎症性病症(如咽喉炎、風濕性關節炎、扁桃體炎等)、功能紊亂性病症(如胃腸神經官能症、多汗、月經不調等)、過敏(如蕁麻疹、哮喘、過敏性鼻炎等) 、其他如高血壓、肥胖等。至於刺激耳穴的方法,廖醫師提供兩項較常見方法:1、〔毫針法〕即用一般針灸針針刺耳穴。先探測耳穴敏感點,經過消毒,然後快速垂直刺入耳穴,以刺入軟骨為度。留針15~60分鐘,一般慢性病、疼痛性疾病留針時間可延長。起針時以消毒乾棉球壓住針眼,以免出血,再以碘酒消毒,以防感染。 2、〔埋針法〕即將皮內針埋於耳穴內。皮內針有顆粒式和撳釘式兩種。操作方法為醫師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用鑷子夾住消毒的皮內針針柄,輕輕刺入所選定的穴位皮內,之後再用膠布固定即可,留針3~7天,10次為一個療程。患者可每日自行按壓針刺穴位,以增加刺激、增強療效。埋針期間注意勿讓耳朵接觸到水,以防感染。至於有嚴重心臟病者不宜採用,更不宜強刺激;嚴重器質性疾病及伴有嚴重貧血者也不宜採用;外耳有濕疹、潰瘍、凍瘡破潰…等不宜採用以及妊娠婦女、有習慣性流產史者最好要謹慎使用。

中風的中醫治療與保健

中風的中醫治療與保健#針灸

因高血壓、動脈硬化、糖尿病等各種原因引起的急性腦供血不足,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而受到損傷,迅速產生意識喪失、失語、肢體運動障礙、感覺減退、麻木等症狀,持續時間超過24小時,就稱為『中風』。中醫把中風依其「嚴重度」分成兩類:中經絡和中臟腑。中經絡症狀較輕,意識尚清楚;而 中臟腑則意識不清。針灸治療中風的療效頗受肯定,新店耕莘醫院中醫部醫師 陳婉菁表示很多人對於中風患者什麼時候應該開始針灸治療卻不太清楚。中風病友若早期及時進行針刺治療,能促使血脈通暢,恢復腦部血液供應,減少因缺血所致的腦組織壞死,可阻止病情繼續發展,提高神經系統的自我修復與代償能力,加速自然恢復過程,縮短病程,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只要患者生命指數平穩,意識清楚,病情穩定,早期就可進行針灸治療,越早介入越好。如家中有中風病友,建議家屬平時可以施以穴位按摩來減輕症狀,簡述如下:《按摩頭頸部時》可用手指拿捏患者肩頸部的斜方肌和相關的經絡等。(1) 用手指按摩患者肩頸部的肌肉和天柱、啞門、風池等。(2) 用手指按揉患者頭臉部的肌肉和百會、印堂、太陽、等。《按摩背腰部時》用手指或掌跟揉按患者背腰部的豎脊肌、腰方肌等。 (1) 按摩上肢時:拿捏、揉按患者患側上肢的肌肉和曲澤、手三里、外關、內關、合谷穴。 (2) 按摩下肢時:拿捏揉按患者患側下肢的肌肉和血海、足三里、委中、湧泉穴。 (3) 按摩胸部時:揉按患者胸腹部的肌肉和膻中、中脘、天樞、氣海等穴。

針灸治療時的小叮嚀

針灸治療時的小叮嚀#針灸

【針灸治療前】‧敷貼膏藥處必須移除並清潔乾淨。‧保持心情輕鬆,情緒穩定。‧請穿著寬鬆的衣物,使患部易於露出。‧飲食不宜過飢或過飽。‧有特殊疾病,如病毒性肝炎及其他可能經血液傳染的疾病、心臟病、裝置心臟節律器,請告知醫護人員。‧治療當日如有其他特殊不適,請告知醫護人員。‧過於疲倦時不宜接受治療。‧曾有暈針史者請事先告知醫護人員。【針灸治療中】‧針灸時身體放輕鬆,並保持放鬆心情。‧針刺入後若有不適如:頭暈、胸悶、眼花、冒汗、呼吸不暢,應立即告知醫護人員。‧治療時保持自己最舒適的姿勢,臥床時將全身重力平均躺臥於床面上,行動不便之病患需家屬陪同。‧針灸治療中不要隨便移動身體或改變姿勢,以免造成疼痛並改變原針刺深度及出現彎針情形。‧電針治療時局部若有不適,應告知醫護人員處理。‧治療中若扎針的地方持續疼痛,請告知醫護人員處理。‧艾灸治療時若覺得局部灼熱不適,必須隨時告訴醫療人員。【針灸治療後】‧不要去揉針孔,以免造成瘀血或出血及感染。‧針後殘存的酸脹感為針感滯留,可能會留幾個小時,甚至一~二 天,此為正常現象,可自行以毛巾熱敷按摩來緩解。‧針灸後如有出血或血腫等現象,請立刻通知醫護人員。‧扎針的地方如有瘀血或痠痛,不必害怕,它多半會自行吸收或消失,如有發炎現象(紅、腫、熱、痛),請勿熱敷,並儘速回診,由醫師診治。‧針灸治療後,有出血的傷口1-2 小時內暫不碰水。‧慢性病需長期治療者,請遵照醫師指示回診。

減重出奇招,耳穴埋針針灸

減重出奇招,耳穴埋針針灸#針灸

耳針埋針是經由皮下埋針於穴位上,為安全深度。耳針埋針放置時間為3 天。三天後自行將紙膠由下往上連同針一起拆除,若先行掉落則拆除即可。需留意埋針穴位外觀是否有「紅、腫、熱、痛」等發炎反應,或周圍皮膚有無發癢等過敏反應,若有以上情形請儘早拆除,並於返診時主動告知醫師。可多按壓刺激埋針穴位。沐浴後請立即以乾毛巾或衛生紙輕拍吸乾紙膠上水分,保持乾燥。17:00 過後請盡量避免食用澱粉、油炸類食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