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

『心理健康諮詢』協助宣洩壓力情緒

『心理健康諮詢』協助宣洩壓力情緒#憂鬱症

『為什麼我這麼多年對家庭的付出,他怎麼可以這樣一筆抹殺掉?』這是許多『劈腿族的受害者』的心聲。衛生署新竹醫院精神科陳世哲主任表示,在臨床醫學上,經常會遇到許多哭訴無門的個案,通常因為覺得羞愧、憤恨而不敢告訴朋友或家人,因此積壓許久的情緒無處宣洩,搞到生活大亂。通常醫師在和個案會談後,會轉介給『心理健康諮詢門診』的心理師,透過一次次的心理健康諮詢門診中,讓個案宣洩情緒,慢慢找回生活重心!陳世哲主任表示,心理師所做的,就是提供一個可靠的『肩膀』,或說是『柺杖』,幫助個案從『苦情』角色裡走出來。藉由這個暫時的、專業的依靠,讓個案徬徨的心有依歸;紛亂的情緒有出口;茫然的心情有人傾聽與瞭解,甚至對後續的生活安排,也有人可提供客觀的建議。陳世哲主任指出,心理師會用客觀、有利於個案的角度去分析,並安撫個案的情緒,而不是隨著個案的情緒起舞。即今天個案跟丈夫吵架時,親友義憤填膺;明天個案跟丈夫和好了,親友就變成豬頭,心理師會用中立而專業的態度提供建議。無論結果是分是合,都讓個案在這場風暴中,有個安全、安心的避風港,可以靜靜療傷。陳世哲主任建議,每個人難免有滿腹心事無處可說的時候,若放任壓力堆積而不做處理,會逐漸地影響到情緒,進而干擾到睡眠,更嚴重地可能會導致焦慮憂鬱!而這樣的情形雖然還不到需要看精神科門診的程度,但是若不積極面對處理,可能會導致如憂鬱症之類的精神疾患發生。因此,有這類困擾的民眾可多加利用特有的『心理健康諮商門診』,讓壓力獲得適當的宣洩以避免生病。目前在『心理健康諮商門診』,以工作職場壓力或婚姻感情關係所造成的壓力,而前來諮詢的民眾最多。當然有些民眾會擔心自己的秘密流出或留下記錄,關於這個部分可以不必擔心,該門診所有的會談資料內容都會完全保密,且不會記錄於病歷上,民眾可安心地於暢所欲言,釋放心中沈重的壓力!

排解憂鬱新管道-社區心理諮商服務

排解憂鬱新管道-社區心理諮商服務#憂鬱症

社會與生活型態的急遽轉變,民眾被迫面對壓力的機會增加,因應於壓力提昇而產生的各種精神障礙亦逐年攀升,輕者造成焦慮、短期社會適應障礙,重者則產生憂鬱,甚至引發自殺行為。然國內外社區研究調查顯示,大部份具心理困擾的民眾之就診比率偏低,僅有13%憂鬱症患者與25%的焦慮症患者會尋求協助,平均未治療率為31%至76%,且僅有不到15%的民眾會尋求專業協助;這種高盛行率、低就診率的現象顯示出多數民眾在面對生活中的壓力調適障礙時,雖想改善心理困境,卻常因擔心求助管道的保密性、或是對提供服務的品質有所質疑,抑或是求助歷程過於麻煩而卻步,以致延誤解決困境的黃金時間、形成身心煎熬,且更可能進一步造成心理困擾的惡化。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有鑒於社區內便利專業心理輔導服務的重要性,遂於民國94年7月起於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附設門診試辦「社區心理諮商服務」,提供臺北市民一個具服務品質保證與保密尊重的專業諮詢場所,並在心理師的引導與親切陪伴下,讓民眾可以像對親密好友般地暢談難以啟齒的心事,擺脫困境、重新面對壓力。根據本年度的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有九成七以上曾接受此服務之民眾可感受到心理師對自己求助時的尊重與接納、且對困境也很能同理,更是能在信任心理師的情形下促進對心理困境的瞭解;整體的滿意度高達九成六,並且很願意推薦給其他需要的人。在民眾回饋的訊息裡,一位中年的家庭主婦提到,心理諮商讓她擁有更充足的力量去面對問題,談完之後心情也開朗許多;另一位年輕的上班族女性也表示,這樣的服務不僅提供了她抒發內心煩惱的正常管道,也幫助她更瞭解自己在求職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為何,且藉由與心理師的討論讓自己更知道能夠如何自助與尋求他助。本服務目前仍在推廣期間,因此9月30前,前往接受諮商服務之民眾仍可享有免部分付費,自97年10月1日起則針對持各科別重大傷病卡、身心障礙手冊、低收入戶證明的民眾提供優惠措施,並搭配市民健康卡的活動,讓有需要的民眾可以就近在社區第一時間尋求協助,避免心理問題持續擴大,另外,透過心理師提供溫暖的支持與傾聽,也能讓紛雜的情緒與思路獲得抒解與釐清。因此,社區心理諮商服務可以是您放鬆的窗口,也許只是整理一下混亂的思緒,宣洩壓抑已久的情緒,抑或是想解決藏在內心深處的重要生命議題,這群隱沒於社區中的專業陌生人隨時歡迎您的蒞臨!

對抗通膨、職場壓力 可利用紓壓課程

對抗通膨、職場壓力 可利用紓壓課程#憂鬱症

樂樂幾年前大學畢業後進入銀行擔任業務員,當時她靠發卡抽佣金成為人人稱羨的金飯碗,可是近幾年的卡債風暴,業務擴張不易,收入減少一半,只好在單位要求下轉任催收員。現行政策要求催收員不得口出惡言,卻有不少欠卡債者對她態度惡劣、語多威脅,造成樂樂心理壓力很大,最近非常擔心達不到業績而被裁員,一週有好幾天會失眠…自從近來國際油價帶動國內各種物價上漲,國內各上班族的薪資並無成長,荷包實際變得更薄,抒解職場壓力因此也成為心理健康的重要議題。臺北市衛生局表示,職場壓力的調適不良常會導致心理症狀如焦慮、注意力不能集中、焦躁、易怒、家庭關係失調、人際社交意願低落,生理症狀則像是腸胃道疾病、肌肉緊張、或失眠等。更極端的狀況,反映在近年來臺北市自殺死亡人數增加幅度較大的91年(增加31人)及94年(增加105人),主要承接就業經濟壓力的25到64歲男性族群,也是自殺死亡人數最明顯增加的族群。近年臺北市衛生局的自殺防治工作中,一直相當注重職場心理健康的推廣。由最新的96年生命統計數字亦顯示,臺北市自殺死亡人數大幅下降2成,最主要的降幅即反映在「中壯年男性」死亡人數之減少,這證明職場心理健康宣導是重要預防心理困擾的策略。為了持續強化職場心理健康促進工作,臺北市衛生局最近特別結合張老師辦理企業員工的免費職場健康講座及工作坊。根據張老師基金會近來一項對金融從業人員的調查中,在168人次服務對象中,這些上班族評估自己經常出現的困擾類型佔全體比例,依序是夫妻、親子關係(66%)、工作倦怠(50%)、管理知能(34%),而評估偶而出現的困擾以同事相處佔全體的66%為最高。因此從上班族的心理困擾類型來看,未必一定與工作有關,也可能是家庭人際關係加上工作的壓力。針對上述上班族的生活困擾議題,衛生局與張老師共同規劃一系列的免費職場紓壓講座,包括職場壓力檢核、放鬆訓練、時間管理及人際關係溝通等問題對症下藥,籲請企業主多多利用本資源,以提升員工心理健康及職場適應力,有意者可逕向衛生局提出申請或洽市民熱線1999轉7162。

物價飆漲、生活壓力大 醫師呼籲培養良好紓壓管道

物價飆漲、生活壓力大 醫師呼籲培養良好紓壓管道#憂鬱症

最近,您是否常有一種莫名的煩躁感?或者和他人談不到幾句話就不耐煩?面對『煩』事,可要小心了,光田綜合醫院提醒民眾應尋求良好的抒發管道,以免傷害自己,也傷害他人。物價飆漲、社會事件與負面訊息不斷,民眾不僅荷包縮水,連好心情也跟著縮水。身心科溫偉鈞醫師指出,生活在這資訊爆炸的年代,隨時隨地都有不同的資訊刺激我們的思緒與情緒,身心狀態就像是即將爆炸的壓力鍋,一不小心就可能觸動爆炸的開關。大部分民眾雖還不至於到躁鬱症或憂鬱症的程度,但『煩』幾乎已是現代人的文明病,有許多民眾發現自己的脾氣變得易怒,但總不以為意,直到衝突爆發或傷害到周遭的人時,才知事態嚴重,後悔莫及。有的人甚至以喝酒、自殘、哭鬧、摔東西等不當的方式紓解壓力,輕則造成自己與他人的困擾,重則釀成社會問題。溫偉鈞醫師表示,如果發現自己會對以前不在意的小事感到生氣、煩躁,無法有效控制情緒時,最好尋求良好的情緒發洩管道。情緒抒發的方式因人而異,有人透過運動,有人反而找個安靜的地方坐下來閱讀書報會比較有效,也有人是到卡拉OK歡唱幾小時,或到電影院看部電影,就能讓情緒與壓力得到紓解。醫師也特別提醒民眾,對他人多點耐心、多點包容,以正面、積極的鼓勵取代負面、消極的批評抱怨,無法有效紓解情緒問題時,也可至身心科接受專業的諮詢。

陪伴憂鬱,從照顧自己開始

陪伴憂鬱,從照顧自己開始#憂鬱症

憂鬱症會傳染?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憂鬱症的家人長期壟罩在患者焦慮、憂鬱的情緒中,心情不僅會受到影響,甚至隨之罹患身心疾病。爰此,本院特開辦「憂鬱症親友支持團體」讓憂鬱症患者親友向憂鬱與焦慮的情緒說拜拜。本院日前就有一個案例,三十出頭的阿芳(化名)時常笑臉迎人、人緣佳且幽默風趣,是他人眼中的開心果,但在笑容的背後,阿芳因長期照護罹患憂鬱症的先生,也逐漸有了憂鬱症的傾向。初次坐在諮商室內,阿芳娓娓道出她心中的煩惱:原來丈夫阿志在兩年多前經商失敗,之後的投資及工作都不順遂,在連番的打擊下罹患了憂鬱症,除了覺得自己無用,更常有自殺念頭。阿芳一旁鼓勵阿志,期待他可以勇敢面對挑戰;但卻也時時擔心阿志是否會做出傻事。但一年來,阿志的狀況毫無改善,阿芳漸漸失去耐性,爭吵便時常上演…。面對家庭失和的阿芳焦慮得不知所措,也不知該如何向親友求援。慢慢的,心中的抑鬱亦開始湧出…。董氏基金會曾調查顯示,照顧憂鬱症患者最困難的問題是「不知如何與患者溝通」,其次為「沒有時間照顧」及「對於憂鬱症了解不足」。若短時間內憂鬱症患者無顯著改善,其親友常很容易感到失落與沮喪,對於現狀感到疲憊及不知所措。另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憂鬱症為21世紀的三大疾病之ㄧ,全世界目前約有3%,近兩億的人罹患形式不同的憂鬱症,照顧者往往在長期陪伴後也會壟罩在焦慮、憂鬱的情緒中,嚴重者會隨之罹患身心疾病。

『煩』事小心 醫師籲培養良好抒發管道

『煩』事小心 醫師籲培養良好抒發管道#憂鬱症

最近,您是否常興起一種莫名的煩躁感?或者和他人談不到幾句話就不耐煩?面對『煩』事,可要小心了,正確尋求良好的抒發管道,以免傷害自己,也傷害他人。物價飆漲、股票跌跌不休、社會事件與負面訊息不斷,民眾不僅荷包縮水,連好心情也跟著縮水。光田綜合醫院身心科溫偉鈞醫師指出,生活在這資訊爆炸的年代,隨時隨地都有不同的資訊刺激我們的思緒與情緒,加以最近正逢考季與畢業就職、轉職潮,面對未知的未來,學生與家長的情緒都難以輕鬆,身心狀態就像是即將爆炸的壓力鍋,一不小心就可能觸動爆炸的開關。日前一位女大學生於自己的部落格中抱怨,考完大學入學考試的弟弟在等待成績發布的這幾天,情緒一直起伏不定,某日與她討論未來想就讀的科系時,竞突然發飆、惡言相向,拉扯間甚至抓她的頭撞牆,姊弟倆在父母面前上演全武行,經家人強行拉離,才終止這場衝突。一位於私人企業擔任基層員工的男子因為工作壓力大,面對親人時,情緒不若以往溫和,常常說沒幾句話就不耐煩,莫名生起氣來,尤其家中幼子哭鬧時,簡直讓他抓狂,有時甚至有動粗的衝動。 溫偉鈞醫師表示,大部分民眾雖還不至於到躁鬱症或憂鬱症的程度,但『煩』幾乎已是現代人的文明病,有許多民眾發現自己的脾氣變得易怒,但總不以為意,直到衝突爆發或傷害到周遭的人時,才知事態嚴重,後悔莫及。有的人甚至以喝酒、自殘、哭鬧、摔東西等不當的方式紓解壓力,輕則造成自己與他人的困擾,重則釀成社會問題。如果發現自己會對以前不在意的小事感到生氣、煩躁,無法有效控制情緒時,最好尋求良好的情緒發洩管道。醫師指出,情緒抒發的方式因人而異,有人透過運動,有人反而找個安靜的地方坐下來閱讀書報會比較有效,也有人是到卡拉OK歡唱幾小時,或到電影院看部電影,就能讓情緒與壓力得到紓解。醫師也特別提醒,最近適逢考季與畢業求職潮,考生、求職中的畢業生與其親友尤須特別注意自我情緒的管理與抒發,對他人多點耐心、多點包容,以正面、積極的鼓勵取代負面、消極的批評抱怨,出現情緒問題時,應適時尋求抒發管道,或至身心科接受專業的諮詢。

約三分之一的人一生中曾罹患睡眠障礙

約三分之一的人一生中曾罹患睡眠障礙#憂鬱症

失眠是很普遍的狀況,美國的醫學研究結果顯示,約三分之一的成人在一生之中曾經罹患睡眠障礙,當中失眠是最常見的問題。台灣地區曾做過調查發現:成年女性和男性各分別28%、14%有失眠的情形。到底失眠是什麼?彰化基督教醫院睡眠醫學中心 邱南英醫師表示,失眠包含的情況其實十分複雜,範圍也相當廣泛,失眠是一個症狀,失眠症才是一個疾病的診斷,失眠及失眠症只是睡眠疾患中的一部份。邱南英醫師指出,幾乎所有的人都經歷過失眠,失眠症的定義有幾個,一是困難入睡或困難持續睡眠,一為睡眠的時間短,另一為沒有入睡的困擾,半夜不會醒來,睡眠的時間也足夠,但是早上醒來時卻覺得沒有睡飽,十分疲倦。困難入睡就是躺床超過半小時無法睡著,困難持續睡眠則為睡眠中常醒過來。大型的研究發現於一般人口中有失眠問題者約佔30%至48%,不過罹患失眠症的人則佔5%至10%,應該儘速接受診斷與治療。治療失眠症的第一個原則是需找出相關的因素,邱南英醫師進一步表示,情境性失眠者若能解決境遇事件失眠大多數可以改善,焦慮性和/或憂鬱性失眠則應使用抗憂鬱劑或抗焦慮劑治療,身體疾病有關的失眠症需儘速處置生理疾患,物質引致的失眠症宜停止使用該物質。其次為處置宜早,不要拖延以免慢性化,目前失眠超過一個月就定義為慢性失眠症,要治療會比較困難。第三個原則就是需養成良好的睡眠衛生習慣,改善生活品質。有需要時該在醫療單位評估後由醫師處方使用適量的安眠藥及安排心理行為治療。藥物治療方面,目前一般使用傳統的苯二氮平類藥物(BZD)或新型的非苯二氮平類安眠藥,前者可能導致濫用、依賴、失憶,然而現在的證據為在一定的治療劑量下於數週內並不會產生耐受性,造成依賴的情形並非如一般人的預期,後者為高度選擇性的藥物,可維護良好的睡眠結構,不會造成濫用、依賴,也能以『有需要時才使用』為原則來使用。非藥物性的治療很重要,諸如肌肉放鬆訓練、控制刺激治療、限制睡眠治療、教導睡眠衛生習慣、認知治療……等,醫療人員會在診斷確定後依據每個失眠症患者不同的狀況規劃進行。失眠症的病程可長可短,一些甚至形成惡性循環,面對睡眠障礙,積極求醫,配合醫囑,建立有利睡眠的生活方式才是處理的良方。

淺談憂鬱

淺談憂鬱#憂鬱症

許多人都曾有過憂鬱的情緒,但什麼狀況才叫「憂鬱症」呢?在醫療上,「憂鬱症」有其明確的定義、分類及診斷標準;一般民眾則可以較簡單的方式來判斷:當憂鬱嚴重到影響一個人的生活功能,或自覺已對情緒失去掌控力時,可能就是罹患了「憂鬱症」,應儘速尋求專業協助。憂鬱常見的精神症狀包括:情緒低落、沮喪、悲哀、失眠、食慾減退等;另外,也會有思考症狀,例如:悲觀、失去自信、罪惡感、無助、無望、甚至自殺意念等;還有身體的症狀:頭痛、胸悶、倦怠感、心悸、便秘、性功能減退、以及各種自律神經失調。憂鬱症是否為慢性疾病?這要看患者本身的壓力來源、調適能力及支持系統而定。如果憂鬱情緒與壓力明確相關,可能隨著壓力的消除,憂鬱便明顯改善,相對地,慢性持續的壓力,則較易造成持續的心理問題。如果患者的調適能力比較差,也容易造成情緒失調,使壓力調適不佳,陷入惡性循環。而支持系統不好,患者得不到協助,也較容易讓憂鬱的問題持續更久。憂鬱症的治療,大致分為「心理治療」及「藥物治療」兩部分。藥物治療方面:許多研究顯示,憂鬱情緒與大腦一些神經傳導物質的失衡有關,最主要的是血清素,另外正腎上腺素、多巴胺也有相當程度的關係;因此,目前主要的抗憂鬱藥物,作用多為調節這些神經傳導物質的功能,基本上都相當安全,副作用很少,使用方法也不複雜,所以對於較明顯的憂鬱,醫師大多建議使用抗憂鬱藥物來治療,以便能快速改善情緒。至於何時可以停藥,必須與醫師討論,以免過早停藥導致復發;一般醫師會建議,在症狀明顯改善後,持續服藥一段時間,再逐漸試著減藥,是比較保險的做法。若已重複發生憂鬱的狀況,則停藥還需要更謹慎一些。心理治療方面:很多研究顯示,認知治療對改善憂鬱也相當有效,尤其與抗憂鬱藥物同時使用,效果更佳。認知治療主要認為,憂鬱情緒的產生是來自於一些錯誤的認知,如果能用適當的方式改變這些錯誤認知,情緒問題也會跟著改善。通常,需要心理治療的個案,醫師會轉介給臨床心理師。總之,對於較重度的憂鬱,藥物治療是優先選擇,因為藥物效果較快,而且在個案情緒太低落時,心理治療也不易進行;因此,先藉抗憂鬱藥物達到初步改善,再輔以心理治療,應該是比較好的方式;至於輕度憂鬱,則可視患者的狀況及需要,決定以何種治療為主,但二者同時進行仍是較理想的方式。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