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

婦人胃食道逆流 咳嗽、哮喘30年

婦人胃食道逆流 咳嗽、哮喘30年#咳嗽

今年六十歲的郭太太,30年來咳嗽、哮喘的毛病一直看不好,日前因咳嗽、氣喘而到急診就醫,會診多科醫師、做過許多檢查,都找不到病因,最後醫師說服她接受胃鏡檢查,才發現她有胃食道逆流的食道潰瘍症狀,在服藥後症狀已明顯改善。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謝毓錫醫師表示,郭太太來就醫時有咳嗽及氣喘的症狀,辦理住院手續後,會診耳鼻喉科,檢查後認為症狀不像鼻涕倒流,胸腔內科在做過肺功能檢查後,也認為不像氣喘,懷疑是胃食道逆流的非典型症狀,說服她接受胃鏡檢查,果然發現她有明顯的胃食道逆流症狀,經給予質子幫浦阻斷劑治療,咳嗽、喘的症狀都大幅改善。謝毓錫醫師指出,由於飲食西化、多吃少動、肥胖等因素,使得國人胃食道逆流的盛行率愈來愈高。目前胃食道逆流治療以藥物為主,其中質子幫浦阻斷劑對90%的病人都能發揮療效。除了藥物治療之外,由於胃食道逆流與生活習慣密不可分,復發率極高,患者在生活上也要多加留心。

面對咳嗽 要找出真正原因

面對咳嗽 要找出真正原因#咳嗽

「為什麼感冒之後,我咳嗽那麼久,吃藥都吃不好?」這是在門診診間常聽到的 一句話,雖經醫師多方解釋,卻也常不能讓患者得到滿意的答覆,難怪台諺有云:「醫生怕治嗽,作土水的怕抓漏!」臺大醫院竹東分院家庭醫學科馬雪玲醫師說,因為造成咳嗽的原因實在是太多,要想一一排除不僅費時費力,還要患者能充分回憶並娓娓道出咳嗽過程的特殊病徵,例如發燒、喘鳴、鼻涕倒流、胃酸逆流 、以往的病史、最近吃過甚麼藥、接觸什麼人、對甚麼食物或東西過敏、生活環境的變化等。馬雪玲醫師表示,想在短短的看診時間內,卻實難以立即找出咳嗽持續的原因。 但若能對於造成咳嗽的機轉及治療方向有所瞭解,應可使病患有所依循而不致「病急亂投醫」。馬雪玲醫師指出,會引起咳嗽反應的情況包括氣道異物侵入、吸入刺激性氣體、心臟衰竭、肺水腫、感冒、鼻炎、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炎、肺結核、肺癌、氣喘、支氣管擴張症、肺氣腫、塵肺症、肺寄生蟲、肺梗塞、肺膿瘍等。排除了上述心肺問題, 還要考慮有無胃食道疾病、耳道發炎引起的咳嗽反射、藥物的副作用(如血壓用藥ACEI或BETA-BLOCKER)、甚至考慮心理作用(如身心症等)。延伸閱讀「咳嗽原因」: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2258

兒童慢性咳嗽誤認為感冒 小心錯失控制氣喘的黃金時間

兒童慢性咳嗽誤認為感冒 小心錯失控制氣喘的黃金時間#咳嗽

文/台東基督教醫院 吳方芳小兒氣喘到底有多囂張呢?根據資料顯示,1972年台灣每年每一百名孩童僅1.3人氣喘;到了2003年,就有14.3人罹患氣喘;而近十年來,十八歲以下兒童氣喘的住院率,更從每十萬人口83.9人,上升到120.3人。話題轉到過敏兒父母最關切的「小兒氣喘」,台東基督教醫院小兒科醫師王崑伊表示,早在西元450年,古希臘就已提出「氣喘」名稱,這個歷史悠久的疾病,在古籍《黃帝內經》中也記載如下:「乳子中風熱,喘鳴肩息。」然而,歷經幾千年的研究,氣喘並未隨著醫學進步而減少。王崑伊表示,病人出現因呼吸道阻塞現象所產生的胸悶、呼吸不順及持續咳嗽等症狀,謂之氣喘。氣喘為什麼會「喘」呢?又是什麼原因導致呼吸道阻塞?王崑伊解釋,氣喘是一種氣管持續性慢性發炎反應,發炎的氣管先是水腫,繼之變窄。病況輕者,也許只有胸悶、咳嗽;但是,如果水腫嚴重,產生更多分泌物,阻塞呼吸道,肌肉壁變得更緊,通道變小,空氣更難進出,就會有哮鳴、咳嗽不停、呼吸困難等症狀。王崑伊接著說明,正常健康的氣管壁肌肉(平滑肌)是放鬆、空氣能順暢進出的;氣喘發作時,包住氣管的平滑肌會產生收縮,致使氣管窄小,同時間,氣管內的黏液分泌物也持續增加,進而影響空氣進出,患者於是益加氣「喘」。不少氣喘或過敏性鼻炎的患者,都是白白吃了許多感冒藥,繞了一大圈才恍然大悟自己並非感冒。王崑伊提醒小病患的家長,臨床上許多兒童的慢性咳嗽,常被誤診為反覆感冒,以致錯過控制氣喘的黃金時間。如果孩子有以下表現,可能就是罹患氣喘了。感冒常常咳很久,咳得很厲害,且持續兩週以上。沒有感冒症狀時,因為天氣忽然轉變而劇烈咳嗽;咳嗽現象好發於夜晚和清晨起床時刻。家裡大掃除,整理放置很久的衣物寢具、舊書報之後,出現咳嗽或喘鳴。玩耍、運動稍激烈,就會停下來喘氣及咳嗽(乾冷天氣更甚)。至少有2~3次曾被醫師告知有喘鳴聲,或醫師曾經開立氣管腫脹類藥物。面對令人受挫、甚至可能威脅性命的氣喘,首要之務是先了解氣喘的疾病因子,以便制敵機先、避開誘因或事先防護。王崑伊列舉氣喘病因如下:過敏原:如花粉、黴菌孢子、塵蟎、蟑螂、動物毛屑、粉塵等。感染:病毒、細菌或黴菌造成的呼吸道感染,都可引起呼吸道發炎而誘發氣喘。 氣溫變化:尤其是氣溫降低、溫差驟變時。藥物:如貝他交感神經阻斷劑、阿斯匹靈、某些食用色素等。情緒:壓力,情緒激動或情緒低落。運動:某些患者會因運動而衍發氣喘,應避免激烈運動或在乾冷環境下從事運動。遺傳:父母親其中一人有過敏疾病,小孩出生後發生過敏的機率大約三分之一,如果雙親都過敏,孩子的過敏機率是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先天過敏基因加上後天環境挹注,過敏症候於焉而生。其他:如油漆、乳膠、香菸、香水、某些噴霧狀清潔劑、空氣污染、月經週期變化或胃食道逆流等(胃酸逆流會使氣管痙攣,引發氣喘)。

飛沫傳染結核病 接觸者有三成會感染

飛沫傳染結核病 接觸者有三成會感染#咳嗽

結核病是一種由結核桿菌引起的疾病,傳播途徑為空氣傳染,具傳染性的結核病個案在吐痰、講話、咳嗽、唱歌或大笑時,產生帶有結核菌的飛沫核,其周遭的人如果吸入直徑小於5μm的飛沫核,並經由呼吸道到達肺泡內而造成感染。在有暴露的情況下,約有30%的人會受到感染,被感染者約有10%的人會發病,其中一半的人,會在感染後的二年內發病,另一半的人,則終其一生均有可能會發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院區結核病防治組護理長施秀珍表示,以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顯示,未接受治療的結核病個案平均每年會使10~15名接觸者受到感染。施秀珍說,國外相關文獻指出,對於潛伏感染的接觸者進行追蹤及治療,在減少結核感染的防治策略中是非常有效。以美國有計畫地執行接觸者追蹤的情況下,平均每名結核個案可追蹤到10名接觸者,其中約有20~30%的接觸者為結核潛伏感染(LTBI),1%為發病的結核個案,約有半數接觸者在接觸的第一年會發病。反觀我國雖已在「結核病防治工作手冊」訂定接觸者追蹤檢驗相關內容,2006年平均接觸者檢驗人數僅為2.5人。直至2007年7月,疾病管制局對接觸者檢驗提供免部份負擔政策後,臺北市2010年結核病確診個案平均接觸者檢查6.8位。平均共同居住接觸者檢查數2.4位,雖然接觸者檢驗人數增加,但仍有12%的結核病個案沒有提報接觸者紀錄。另一項針對2005年結核病通報個案,其接觸者在2005年至2008年的資料分析,接觸者第一年及第二年的發病率,分別是每十萬人口747人及217人,第一年的發病率顯著高於第二年。發病率在年齡分布上,除大於65歲及小於13歲者顯著高於其他年齡層之接觸者外,其他年齡層的發病率仍高於一般民眾之發病率甚多,高達每十萬人口1,112至1,384人。(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基於以上理由,施秀珍提醒以下接觸者務必接受檢查:誰是結核病接觸者:與指標個案共同居住者,與指標個案於可傳染期一天內接觸8小時以上或累積達40(含)小時以上之接觸者。結核病接觸者要做哪些檢查:滿13歲以上者只做胸部X光檢查,未滿13歲者,若指標個案是單純肺外結核,只需做胸部X光檢查;肺內結核者,除了做胸部X光檢查,另需加做結核菌素測驗。何時要完成接觸者檢查:結核病個案確診1個月內及第12個月。接觸者若拒絕接受檢查後果:依據傳染病防治法第48條第1項規定:主管機關對於曾與傳染病病人接觸或疑似被傳染者,得予以留驗;必要時,並得令遷入指定之處所檢查、施行預防接種、投藥、指定特定區域實施管制或隔離等必要之處置。(違者依傳染病防治法第67條第1項處以新台幣6~30萬)。施秀珍最後提醒民眾,以上有任何問題需諮詢結核病防治措施,可於上班時間電洽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或昆明院區(02)2370-3739轉1821~1840結核病防治組。延伸閱讀「何時要完成接觸者檢查」表格: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138

兒童免疫力不佳 父母該如何判斷?

兒童免疫力不佳 父母該如何判斷?#咳嗽

文/嬰兒與母親採訪/翁昭鈺諮詢/彰化基督教醫院兒科部小兒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 蔡易晉   臺安醫院預防醫學事業部營養師 劉怡里季節流感肆虐,每個父母無不希望自己的小孩能夠遠離疾病的威脅,事實上人體本身具有抵抗外來病毒感染源的保護機制,也就是所謂的「免疫力」。我們時常聽到要增強免疫力,那麼究竟什麼是免疫力呢?彰化基督教醫院兒科部小兒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易晉表示,免疫力是人體非常重要的防禦系統,主要作用就是對抗細菌、病毒,特別是監視、消滅不正常的細胞,因此一個免疫系統佳的人,自然就不容易生病感冒。而免疫系統的運作機制,蔡易晉醫師主要可分為先天免疫與後天免疫兩種系統:先天性免疫系統:所謂的自然免疫力,包括了吞噬細胞、顆粒細胞(像是白血球)、殺手細胞(遇到病原體時將之消滅),這些細胞與補體系統之間會互相作用。當人體遇到病原體時便會立即產生免疫反應,並消滅病原體。此外像是胃酸、皮膚、口水和眼淚等有排除細菌的人體功能,就稱為先天免疫機制。後天性免疫系統:後天免疫力是屬於適應性的,像是體液免疫系統(B型淋巴細胞所產生的抗體),與細胞免疫系統(T型輔助淋巴細胞所產生的細胞激素與T型殺手淋巴細胞所產生的毒殺作用)。後天性免疫系統與先天性免疫系統不同之處,除了對外來病原體之抗原產生專一性特異性免疫抗體反應外,還有「免疫記憶」能力,可由抗原再次引發強而快速抗體反應。事實上人體的免疫系統運作是非常複雜的,但爸媽們必須了解,良好的免疫系統就像堅固城牆一樣,主要功用就是抵抗外來的敵人,一個免疫力好的人,自然就能時常戰勝病原體。了解免疫系統的基本機轉與作用後,爸媽們也會擔心,假使寶寶時常感冒發燒,是否就意味著寶寶的免疫力不佳,才會讓這些病原體有機可趁?對此蔡易晉醫師認為,寶寶在3個月大之前,因為有媽咪留下來的抗體保護,但等到4個月之後,從母體接受到的抗體會逐漸消失,且自己本身的免疫系統尚未發育成熟,如果這時候又常接觸人群,或者外界較為不潔的環境,那麼病原體自然會接近,容易感冒發燒。那麼怎麼樣才算時常生病,怎麼樣又稱為免疫力不佳,是否有其評斷的標準呢?蔡易晉醫師指出根據統計,一般正常的2~3歲小孩,每年生病約10次以內,隨著年紀增加,疾病一再刺激,體內抗體逐漸增加,免疫力逐漸增強,長到5~6歲時,每年大約生病約1~2次。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大一點的小孩排除家庭人口眾多,還有上托兒所的因素後,仍時常有流鼻水、咳嗽等症狀,則可懷疑為過敏因素造成,因此是否為真的感冒,都可請兒童過敏專科醫師協助評估。至於有一說認為,住在鄉間的小孩比較起都市的小孩,因為時常接觸大自然,因此免疫系統較佳,過敏疾病也自然比較少發生,其實是有其道理的,蔡易晉醫師表示這叫做清潔理論,如果讓小孩合理的接觸大自然,多接觸泥土玩沙,對於自我防禦力的增強確實有其作用,不過基本的清潔工作像是多洗手遠離病菌,還是必須留意的。延伸閱讀「引起免疫力不佳的5種主要因素」:http://www.uho.com.tw/sex.asp?aid=10016

早期食道癌之診斷與治療(下)

早期食道癌之診斷與治療(下)#咳嗽

文/台北醫學大學暨署立雙和醫院 內視鏡中心主任 李宜霖有報告顯示服用阿斯匹林或相關非類固醇消炎劑者會降低罹患食道癌的風險,至於幽門螺桿菌對於食道腺癌的關係還不是很被確定,但在研究上發現其對於食道癌似有保護的機制。幽門螺桿菌有減少逆流性食道炎的發生,進而降低食道腺癌的機率。部份研究指出多食用白菜、菜花等綠色和黃色蔬菜、水果以及漿果能降低食道癌的發病率。癥候及症狀食道癌在發生初期可能毫無自覺症狀。其症狀常是在腫瘤漸漸長大,妨礙了食道運輸功能時才發生。起初是覺得胸骨的悶感,進而酸痛;但絕大多數的病人,第一個症狀則是吞嚥困難。隨後食道為腫瘤慢慢阻塞,連液體食物也喝不下去。造成體重下降,營養不良。進而唾液會積聚在腫瘤上方的食道內,由此還會導致咳嗽和發生吸入型肺炎的危險。晚期食道癌因癌腫侵犯或壓迫局部組織,還可能引發上腔靜脈症候群、或是食道氣管瘻管。也是因為食道癌在初期是毫無症狀的,只有在腫瘤大小已經佔據了整個食道管腔的一半左右才會有吞嚥困難的症狀。所以當發生症狀而診斷時,大多數為期已晚。因而食道癌為胃腸道癌症中預後最不好的一種,與胃或腸癌比,存活率較差。早期食道癌之診斷晚期食道癌的診斷並不困難,但大部份已有相當明顯的症狀,用食道X光鋇劑攝影或是上消化道內視鏡可以清楚發現腫瘤的位置,但必須配合局部切片檢查以確診。電腦斷層掃描及磁振造影可用來偵測腫瘤範圍及是否有轉移的情形。但是早期食道癌的診斷卻是不容易。原因之一是食道癌的早期幾乎沒有任何症狀,因此病患不會主動就醫。只有少數在作例行健康檢查可以早期發現。其二是早期食道癌的病灶變化很細微,以食道X光鋇劑攝影經常無法發現。即便以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還是有一部分的早期食道癌看不出來。因此針對一些高危險群的患者、例如有頭頸部癌的患者,經常是以Lugol(一種含碘試劑)作染劑,施以染色內視鏡檢查,來達提高早期食道癌的診斷率。根據現有的文獻報告,若是僅用傳統的內視鏡檢查,將近有40~50%的早期食道癌患者會被忽略而延誤診斷。隨著近年來內視鏡檢查的蓬勃發展,「窄頻影像系統」以及電子式螢光影像檢查已經成功地應用於消化道腫瘤的偵測及診斷。根據嘉義長庚醫院的經驗,針對200多位頭頸部癌的患者以「窄頻影像系統」來做食道的篩檢,診斷率接近Lugol's染色內視鏡。其優點是NBI較省時方便並且沒有碘過敏的副作用。若合併使用「窄頻影像系統」與magnified endoscopy於體內直接觀察食道黏膜的黏膜內乳頭微細血管圈能夠及時判斷食道癌其侵犯的程度。▲圖1:窄頻影像系統可用於早期食道癌之診斷食道癌的治療目前食道癌之治療,仍以外科手術為主。手術包含食道之切除,與使用其他腸胃道進行食道之重建。由於食道癌發現之時大部分都屬於較晚期之疾病狀態,光使用手術切除之治療方式,腫瘤完全切除的比例並不高,其成果並不佳。因此手術前使用化學與放射並用治療,而後再施行手術治療,如此可以提高手術切除的成功率。針對食道上端的癌症使用化學與放射並用治療,其治療效果甚至優於手術治療效果;因為食道上端癌症常有早期頸部淋巴腺轉移,不易徹底切除,且手術的危險性較胸部食道其他部位為高,因此食道上端癌症的患者,多半是以化學與放射並用治療為主。早期食道癌之治療,傳統則是直接施行手術,其長期存活較晚期患者明顯的好,但手術本身而言,仍然有高比例的併發症。例如食道狹窄、滲漏、或是傷口感染等。近年來的研究顯示,當早期食道癌的腫瘤侵犯侷限於黏膜肌肉層以上時,並不會有淋巴結的轉移。因此以內視鏡黏膜切除術(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或是內視鏡黏膜下切除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作局部的腫瘤切除,不僅可以完全切除腫瘤,並且完整地保留食道的功能。病患在EMR或ESD術後則少有嚴重的後遺症。可是ESD是一個高度內視鏡技術的治療方式,必須在有經驗的醫師操作下方得施行。結論食道癌的預後多為較差。接受治療性手術後的患者術後5年存活率僅為25%,不宜治療性手術的患者其預後更差。最主要的原因乃是從症狀出現到診斷確定往往曠時彌月,腫瘤已經向外蔓延。因此早期診斷乃是治療食道癌最重要的法則。特別是針對高危險的族群患者,應該更提高警覺,使病症早日發現及早日得到適當的治療。▲圖2:對早期食道癌之內視鏡黏膜下切除術想了解更多相關訊息,請上「台灣癌症基金會」:http://www.canceraway.org.tw/

天氣寒冷「冬病」報到 中醫籲:三九貼改善過敏體質

天氣寒冷「冬病」報到 中醫籲:三九貼改善過敏體質#咳嗽

剛過了11月立冬,冬至轉眼也要到了,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中醫科廖敏宏醫師表示,平時就患有氣喘、慢性咳嗽、過敏性鼻炎等毛病的人,最近應更能感受到氣候的變化。冬季天氣寒冷,寒邪最易乘虛襲人,引發疾病,尤其是平時就屬陽虛體質的人。傳統上中醫將氣喘、慢性咳嗽、過敏性鼻炎等冬季多發疾病稱之為「冬病」,認為是人體「陽氣不足」的緣故,因此選在「三九天」這個一年中最冷的時節,使用益氣助陽的藥物進行穴位貼敷,不僅幫助人體抵抗寒邪,同時還能鞏固夏季三伏貼的療效,減輕氣喘或鼻炎發作時的症狀。 廖敏宏說明,「三九貼」的治療方式類似「三伏貼」,即於「三九天」時選用具有溫經通絡、益氣助陽效果的中藥製成外敷膏藥,貼敷於穴位皮膚上30分鐘~2小時,使藥物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經由氣血直達病所。根據文獻及臨床經驗顯示,施行此治療法後咳嗽、氣喘、鼻過敏的症狀會有明顯的改善,身體的免疫力會提升,呼吸道過敏現象會減輕以及較不容易感冒。除了敷貼治療外,建議也可搭配藥物或針灸,如此才能較徹底地改善過敏體質。 什麼人、什麼情況下不能貼敷? 廖敏宏提醒孕婦以及一歲以內嬰兒;感冒、急性呼吸道感染、發燒、過去對中西藥物有過敏史、皮膚容易過敏、皮膚破損、嚴重心肺功能不足者,都不適宜貼敷。

久咳 小心是胃食道逆流,醫師建議應少吃甜食

久咳 小心是胃食道逆流,醫師建議應少吃甜食#咳嗽

一位35歲從事餐飲業的王先生,中廣身材,一忙起來常常三餐不定時,工作壓力大,且因在餐廳工作,甜食取得方便,常在宵夜時段吃蛋糕,半年前開始常咳嗽不止,初起以為是感冒不以為意,只吃西藥感冒藥,沒想到仍咳嗽不止,去看胸腔科照X光檢查肺部和支氣管也沒有什麼問題。因此前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求助中醫治療。經過詳細問診得知,咳嗽發生最嚴重時,常常是在吃完甜食後,除了咳嗽外,容易會打嗝、嘔酸水、胸悶、腹脹、容易拉肚子。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醫師吳宗鴻說,該病患在首次治療給予五苓散加減,服用2週後,咳嗽頻率下降以及腸胃症狀、打嗝、嘔酸有明顯改善,胸悶也無,再根據病患因平時工作壓力大,給予柴胡類加減,有緩和情緒的作用,但第3周回診時,病患說咳嗽略有加重,問其原因得知,近來因忍不住口腹之慾,仍有吃甜食習慣,因此在該次特別加強病患飲食觀念,勸其要少吃甜食。再經過2個月密集治療,期間以治療腸胃為主,舒緩情緒壓力為輔,病患已無咳嗽情形,且打嗝、嘔酸水、胸悶、腹脹、容易拉肚子的腸胃症狀已改善甚多,偶因飲食問題才發生。吳宗鴻表示,當民眾有久咳不癒,無痰的持續性咳嗽、音啞、喉嚨不適,喉嚨有被填滿的感覺,咳嗽症狀在夜間臥床時會更加嚴重,再加上火燒心,胸悶,腹脹,嘔酸水,打嗝等腸胃道症狀,就可能要從腸胃道治療,久咳就可自然而癒。吳宗鴻解釋,該病患咳嗽因長期三餐不定,喜吃甜食,工作壓力大而導致胃酸逆流引起,且已排除是胸腔問題,經中醫辨證後屬於肝鬱脾虛情緒壓力影響腸胃功能,簡單的說就是長期工作忙碌,壓力影響腸胃機能,三餐不定時,容易腸胃功能紊亂,喜吃甜食易刺激胃酸,最後產生胃酸逆流,而有咳嗽現象。他進一步說明,在治療上,可用五苓散加減健脾增加腸胃功能,使胃酸逆流情形改善,因情緒壓力大,導致肝鬱也會引起胃酸逆流,用柴胡類加減,有緩和情緒之作用,接著在治療期,根據病患症狀調整用藥,經2個月治療期,困擾病患半年的咳嗽也就解除了。中醫認為,胃食道逆流主要在脾胃與肝發生問題,脾主運化消化吸收食物、胃主通降腸胃道運送食物的能力、肝主疏泄可幫助整個腸胃道消化吸收蠕動的運作,所以中醫所說的肝脾胃會因飲食不定時和壓力大時發生問題,而胃酸過多是該病的表現,但是治療不僅僅是降胃酸,還要使肝脾胃恢復正常機能才是治本之道。吳宗鴻教導民眾,自我保健可以從按摩穴道、生活與飲食控制為主。按摩穴道可以按壓內關穴、足三里穴、神門穴。內關穴是在橫紋後頭兩吋,差不多三個指頭的位置,手部兩條筋的中間,古籍常說,內關心胸胃,表示此穴可以治療腸胃疾病;足三里穴位於膝蓋外下角四指寬下(有凹陷處),中醫有言:「若要安,三里莫要乾」,是說此對人體有預防保健作用,所以有「長壽穴」之稱,能調整胃腸蠕動、平衡胃酸、消除疲勞,還能增強人體免疫。神門穴是在手腕仰著放,在手腕後的橫紋上,小指和無名指間的交叉線上,屬心經,主要可以放鬆情緒,使胃食道逆流不加重。生活和飲食控制方面,甜食和酸食,還有咖啡和濃茶勿食用太多,容易刺激胃酸,睡前2至4小時不要吃宵夜,因為胃排空減緩容易消化不良,較肥胖病人須要減輕體重,因為肥胖後腹內壓力明顯增大,會使胃酸容易逆流,避免緊密貼身衣物在腰部壓迫腹腔,然後壓迫胃部、食道下括約肌,要放鬆情緒,壓力太大的情形也會影響腸胃功能,加重胃食道逆流。吳宗鴻建議,平時可飲用蓮藕粉泡的茶飲,一匙蓮藕粉(約10至15克)沖入沸水調和即可,蓮藕富含澱粉和維生素C,含有的黏蛋白能促進蛋白質跟脂肪消化吸收,可以保護胃壁,減輕腸胃負擔。也可以煮四神湯加減,豬肚一個,茯苓5錢,白朮3錢,山藥5錢,薏仁3錢,芡實3錢,蓮子4錢,木香2錢加水燉爛熟,適用於胃食道逆流脾胃氣虛者容易疲倦,脹氣,大便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