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

運動使人愉悅 保持良好心情擺脫憂鬱

運動使人愉悅 保持良好心情擺脫憂鬱#憂鬱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美國國家全人健康學會所下的定義,健康的定義已經超脫早期的身體健康,更包含情緒的健康、智能的健康、靈性的健康、社會的健康以及職業的健康,5項都與心理健康有關。因此,如何追求多元、平衡的健康狀態,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追求的目標,為自己的健康負起責任。運動心理學及公共衛生學者的研究發現,運動不但可以降低焦慮及憂鬱症兩大心理疾病,更可以增加生活的品質及滿意度,建構一個人的正向自尊、促進個人心理安寧和消除壓力。投入一項運動更可以增加生活的重心,從中獲得成就感。以跑步或快走來說,是門檻最低的有氧運動,只要換上一雙適合跑步及走路的鞋子,走出戶外,立刻就可以讓自己增加全人健康!在情緒調節方面,學者們認為運動時腦垂體分泌一種類似嗎啡的化學物質,稱為腦啡因,具有止痛和欣快感的作用,可能會降低憂鬱的消極情緒;活動的過程中能調整正腎上腺素、多巴胺和血清素等等和負面情緒相關的內分泌激素。此外,運動伴隨的生理機能改變,更可以增加一個人的自我駕馭感,提高自尊及自我概念,產生卓越的成就感。根據基隆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提供民眾免費心理諮商服務分析發現,近期民眾主訴的問題多為夫妻溝通、親子溝通導致的情緒困擾,溝通的過程常發現當事人容易侷限某個角度看待問題,並因為堅持立場而導致關係日趨緊張;我們也鼓勵民眾能培養興趣和運動的習慣,運動可以促進多和別人交流的機會外,運動本身可分散或轉移注意力,因而減緩焦慮的情緒,並且活化思考的彈性;基隆市衛生局許明倫局長呼籲,全民一起「聰明吃,健康動」,對自己的健康負責,時時注意自己的健康,隨時測量心情的溫度,創造神清氣爽的人生。

壓力大?南投衛生局設免費心理諮詢

壓力大?南投衛生局設免費心理諮詢#憂鬱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社會與生活型態的急遽轉變,民眾被迫面對壓力的機會增加,因應於壓力提昇而產生的各種精神障礙亦逐年攀升,輕者造成焦慮、短期社會適應障礙,重者則產生憂鬱,甚至引發自殺行為。 每個人一生中難免遇到難以突破之關卡,有的人選擇獨自面對、暗夜啜泣,甚至因情緒沒有出口而自我了斷走上絕路,留下身邊的人無限遺憾,其實遇到情緒困擾時除了可找身邊的人傾吐外,亦可接受專業之心理諮詢,為照顧南投縣人的健康,南投縣政府衛生局,將加強本縣民眾心理衛生照顧服務,特聘合格且專業的心理師及精神科醫師設站提供免費心理諮詢,從101年度3月份起分別於南投縣政府衛生局、水里鄉衛生所、草屯鎮衛生所、埔里鎮衛生所等4點設站。

紓壓其實很簡單 教您「職」得更快樂

紓壓其實很簡單 教您「職」得更快樂#憂鬱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2010年董氏基金會進行網路調查,發現民眾憂鬱程度分布,情緒穩定者佔21.2%、情緒起伏不定者佔22.2%、壓力已到臨界點者佔44.9%,有明顯憂鬱情緒需求助專業者佔11.8%。為了能將正確紓壓的觀念推廣至社區中,同時也希望讓一般民眾更了解情緒、身體健康與適時紓壓的關連性及重要性,董氏基金會和四都地方政府(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共同舉辦「DD摒除憂鬱互助團體」壓力調適團體活動。若您正處於工作壓力大,想學習紓壓技巧,歡迎來參加壓力紓解團體課程,活動費用全免。詳情請上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網站http://www.jtf.org.tw/psyche/news.asp?This=1345&Page=1 。

憂鬱母走失多月 家人臉書上急尋

憂鬱母走失多月 家人臉書上急尋#憂鬱

臉書上一名湯姓網友PO文急尋患有精神疾病走失的母親。湯姓網友表示,母親謝佳蓉今年54歲,去年六月的時候在台南成大醫院住院,有憂鬱病史,在家人換班照顧的空檔,疑似疾病發作,從醫院逃出走失。這幾個月來,家屬已經到過母親可能去的地方尋找,並已報警協尋,不過仍音訊全無。心急如焚的家屬擔心母親的病情及安危,本(6)日在臉書上發文求助網友協尋。據了解,走失的謝佳蓉今年54歲,身形消瘦、說台語,去年6月30晚間在成大醫院附近走失,過去有精神、憂鬱病史。身高約150公分,腳上有燙傷的疤痕,請網友及民眾協尋。※圖為尋人啟事,翻攝自湯姓網友臉書,網址為:http://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360955513916692&set=a.360955347250042.91693.100000067403340&type=3&theater。

鬱卒疲倦加暴怒 節後症候群好痛苦

鬱卒疲倦加暴怒 節後症候群好痛苦#憂鬱

春節收假後第三天,你是否還沉浸在假期的美好回憶中呢?會不會覺得自己雖然身在辦公室裡,但情緒卻非常低落、憂鬱,還會感到疲倦、勞累甚至是暴怒呢?新北市衛生局提醒,如果有以上的症狀出現,可能是罹患「節後症候群」了!透過衛生局提供的「簡式健康量表」(見圖,翻攝自衛生局網頁),可以幫助你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況,並可以達到事先預防的效果喔!新北市衛生局心理衛生及長期照顧科長黃翠咪解釋,所謂的「節後症候群」,就是在長假收假後,發生心情厭倦、提不起精神、上班的工作效率低,甚至有不明原因的噁心、眩暈、腸道反應、焦慮等,也就是俗稱「藍色星期一」的現象。衛生局指出,實「節後症候群」也是可以事先預防的。利用「簡式健康量表」的五個簡單的題目,圈選最符合自己目前的狀況,總分相加後就可以快速瞭解情緒狀態,不同分數有不同貼心的小提醒。此外,建議民眾可以適當運動,有助於舒緩精神緊張,幫助晚上好入眠,很快可以回復正常規律的生活。衛生局表示,為使民眾養成「即早發現即早治療」的好習慣,衛生局也結合轄內1111家社區藥局設立「心情檢測站」隨時為民眾施測,並即時給予現場簡易諮詢及新北市免費駐點心理師服務等相關資源予以協助。

女性易憂鬱!明顯多過男性

女性易憂鬱!明顯多過男性#憂鬱

在傳統觀念裡,女人的情緒特質大多是以溫柔順從,內斂壓抑為美德,隨著時代的進步,女性有越來越高的自主意識,也越來越勇於表達自己的情緒與想法。但是從醫學角度來看,男女之間還是存在許多生理上的差異,也可能是女人情緒變化的來源。阮綜合醫院身心內科洪櫻娟醫師說,據統計,憂鬱症的終生盛行率女性約 21.3%,男性約為 12.7%,女性明顯高於男性,性別上差異從青春期開始到中年後。女性特有的情緒障礙包括:(一) 經前症候群:開始於黃體期,在濾泡期早期緩解;可能出現三大類症狀: 1.生理症狀:腫脹、乳房不適、疼痛、頭痛。2.行為症狀:睡眠障礙、食慾變化、注意力變差、失去興趣、社交退縮。3.情緒症狀:易怒、情緒不穩、焦慮、憂鬱等。(二) 經前不悅症可視為較嚴重的經前症候群,至少有30%的個案會合併其他情緒障礙,如焦慮疾患;也有較高的可能性發生產後及更年期情緒障礙。症狀表現:a.明顯憂鬱情緒(無助無望、自我貶抑)、明顯焦慮、情緒波動、憤怒激動b.興趣降低、注意力困難、倦怠、食慾變化、渴求食物、嗜睡或失眠、失控感、身體不適(乳房脹痛、頭痛、關節肌肉疼痛等)另外產後憂鬱也困擾許多婦女,而在門診中,情緒變化是最常見的就醫原因之一;約有1/3 個案是第一次出現憂鬱症狀,更年期中出現憂鬱症狀機會較其他時候為高,有時是煩躁易怒,並經常伴隨許多身體症狀,如胸悶、心悸、頭痛、頭暈,腹脹腹痛、手腳發麻等自律神經失調症狀,也會有焦慮不安及失眠症狀。醫師提醒,當發生憂鬱症狀時,請儘早求助專業人員,及早治療可避免症狀惡化並改善生活品質。

常常吃深海魚類 天天開心不憂鬱

常常吃深海魚類 天天開心不憂鬱#憂鬱

世界衛生署組織曾預測21世紀人類的三大疾病,其中最多人會罹患的就是憂鬱症,只要自己絕的情緒低落抑鬱,對於日常活動失去興趣,常常會負面思考,可能都是患憂鬱症的前兆。憂鬱症除了藥物或行動的治療外,難道沒有其他的自然療法?流行病學近年調查發現,如果天天吃深海魚,不會罹患憂鬱症。(圖為鯖魚,翻攝自維基百科,作者Hans Hillewaert)多年前在萬芳醫院曾進行「憂鬱症患者的營養治療」,試圖讓患者補充魚油,來看看對憂鬱症病情的療效。深海魚油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對於心臟病、高血壓、乾癬、癌症等疾病的保健功效受到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肯定,而且研究也發現可以調節腦內神經傳導物質。當時主持萬芳醫院這項營養療法的醫師,現任北醫附設醫院睡眠中心主任李信謙,他曾接受優活健康網訪問時解釋,深海魚油中的η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是組成大腦及腦神經細胞不可或缺的成份,人體無法自行合成,必需從食物中補充,當攝取不足時就會影響腦細胞膜,進而改變色胺酸、正腎上腺素及多巴胺。另外有許多國外文獻研究,憂鬱症患者體內的η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有嚴重缺乏的情形,所以多吃深海魚補充魚油來改善憂鬱症,也有其他一些憂鬱症輔助治療發現,讓輕、中度的憂鬱孕婦吃魚油而不服一般憂鬱症藥,結果在4至6周後即可發現病情減輕約6成,所以如果能夠天天吃海水魚補充深海魚油,應該能天天開心不憂鬱。

婦女莫名哭泣、發怒 過年到壓力大?

婦女莫名哭泣、發怒 過年到壓力大?#憂鬱

一位中年婦女於診間抱怨長期睡不著,睡眠易中斷而且常做惡夢,最近快要過年了,想到過去過年期間回婆家要負責所有人的餐點,不由得覺得壓力倍增,因此最近要增加安眠藥的劑量才能入睡,再加上總是會莫名的哭泣、容易生氣、不能控制自己的脾氣,突然爆發的脾氣讓自己都覺得很內咎,非常怕吵,甚至無法忍受稍微大聲的講話聲,常常會有莫名的心悸、胸悶、喘不過氣、冒冷汗等情形,因過去也有被家暴過,目前也負擔家中所有經濟支出,管教小孩的責任,讓個案心力交瘁。凱旋醫院身心科吳俞萱醫師表示,農曆年節將近,過去曾有研究指出過節是次於夫妻關係的壓力源,許多職業婦女或是專職的家庭主婦,常出現面對長假反而覺得更容易疲累的情形,甚至有適應上的障礙。吳俞萱醫師說,像上述這樣的個案在臨床上相當常見,尤其生病或正接受治療時面對壓力(如過年),可能會讓原有的症狀更加惡化,婦女面對壓力平常要注意:1.充足的睡眠、2.均衡的營養、3.適當的運動、4.適時的休閒放鬆,保持假日亦有日常活動,相信更能走出陰霾,活出人生的色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