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

跑步傷膝蓋?把握4原則有益膝關節

跑步傷膝蓋?把握4原則有益膝關節#運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陳詩婷/採訪報導)「跑跑跑…向前跑!」台灣人愛運動,尤其是近年來路跑風氣盛行,儼然成為一種全民運動。然而,許多民眾擔心,跑步可能對於膝蓋害很大,特別是本身關節不適的民眾更是不敢過度運動。對此,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復健科林政宜醫師表示,只要把握:跑前做好暖身、穿著合適運動鞋,同時在有合格的PU跑道上慢跑,以及不要一次長跑超過3000公尺等4項原則,其實跑步反而有助降低退化性關節炎的機率;此外,本身已經有退化性關節炎問題的民眾,也應時常活動身體,像是站立、健走等活動,都可舒緩關節不適的作用。跑步到底會不會傷膝蓋?林政宜醫師說明,任何運動只要過度、姿勢不對、在不合適的場合,都可能造成運動傷害。以跑步這項運動來講,本身就是一種負重運動,但是當人的膝蓋在負重承受壓力時會分泌關節液,幫助達到潤滑膝蓋的作用;同時,有運動習慣的人,本身的BMI值(身體質量指數)也會降低,膝蓋承受的壓力也較小,以這個角度來看,跑步對膝蓋是有好處的。然而,為何有人說跑步會傷膝蓋?他接著說明,有些人跑步不僅跑前沒有暖身,又喜歡長跑、穿著不對的慢跑鞋,又或者喜歡在沒有吸震效果的柏油路上跑,當然會造成膝蓋的壓力,時間久了,當然會傷膝蓋。因此,醫師建議若喜歡慢跑的民眾,應盡量把握以下4原則:1) 跑前確實暖身。2) 穿著吸震的慢跑鞋。3) 在設有PU跑道的場地慢跑。4) 沒有受過正規訓練者,不宜長跑(一次超過3000公尺)。退化性關節炎應做何種運動?「已經有膝關節退化的民眾可以慢跑嗎?」林政宜醫師建議,若是輕度的患者還是可以慢跑,但應同時搭配正確的復健運動,增加大腿肌肉的強度;而中重度的患者,除了正規的復健運動外,就不大建議慢跑,可以選擇健走或站立的運動,千萬不能因為疼痛就不動,否則退化可是會越來越嚴重。以下整理醫師推薦膝關節退化患者可從事的復健運動:1) 坐在椅子上,大腿與小腿成90度角。2) 小腿往前舉至雙腿與地板平行,停留約30秒,可重複數次,如此可強化大腿肌肉,舒緩膝關節退化的不適。至於退化性關節炎在用藥選擇上,研究指出患者可服用葡萄醣胺來改善疼痛表現。根據臨床上資訊顯示,部分患者服用葡萄醣胺確實可以降低膝蓋疼痛,但除此之外,仍建議患者還是應遵循醫囑治療,並透過正確的復健運動,透過強化膝蓋周邊肌肉,給膝蓋支持的力量,才是治標的做法。

運動5大好處 擁有健康舒適身心

運動5大好處 擁有健康舒適身心#運動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隨科技日益進步,現代人為講求效率,使得生活便利性逐漸提升,以致身體活動的機會降低,此外,由於忙碌的現代人幾乎餐餐外食,進而攝取較多高熱量的食物,造成身體的負擔越來越大。但你知道嗎?缺乏運動,除了會使民眾變胖之外,竟會使情緒較容易波動,對精神壓力構成威脅,造成憂慮、沮喪、無助、孤獨及缺乏自信等問題,因此需承受著各種精神壓力。運動5大好處 降低負面情緒、提升自信心基隆市衛生局表示,除可透過運動,養成良好習慣外,也可以為自己尋求一個身心舒適的生活,在此也提出5點運動好處,讓大家可透過運動養成好習慣:1)增進身體肌肉力量,增加耐力,發展體能時,會感覺身心舒適。2)個人自我概念及自信心隨之得到提昇;有了自信心,便能抵受生活的憂慮。3)減低神經緊張。4)增進整體協調,引導個人活躍的生活方式。5)在人際關係方面,集體運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社交機會,讓志趣相投的朋友相聚一堂,透過運動班之類的活動,開擴生活圈學習相處之道。

醫訊/萬人健康齊步走健走活動

醫訊/萬人健康齊步走健走活動#運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資料顯示,2013年我國成年男性體重過重或肥胖者已達45.9%,女性也達33.1%。然而,大家開始減重都是由運動方式介入,只是,對於久未運動者,不建議一開始就挑戰強度太強的,建議先讓自己習慣動起來後,再循序調高強度,因此健走是最好的選擇。健走的門檻低,只要一雙鞋子即可,是國民健康署最推薦的運動,也千萬不要小看健走的效果,以消耗熱量來說,快走操場一圈所消耗的熱量與跑步相當,但快走因強度較緩和,反而可以走比較多圈,增加消耗的熱量。為推動健走的好處,雙和醫院與烘爐地、茂德慈善基金會、國際護理榮譽學會等單位合作,舉行「萬人健康齊步走 萬馬奔騰開心GO」健走活動,歡迎大家踴躍參加。名稱:萬人健康齊步走健走活動時間:3月9日(日)8:00~11:30地點:南山溝分洪道籃球場旁停車場(新北市中和區興南路二段399巷)洽詢:(02)22490088-8836

冬天運動保健康 注意6安全事項

冬天運動保健康 注意6安全事項#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冬天氣溫偏低,但為了維持身體健康,仍要保持動態生活。而運動前除了暖身運動要做足外,運動路線、天候狀況、身體體溫等都需特別留意,才能安全運動、強身健體!基隆市信義區張賢助主任也提醒,每天運動15分鐘可強化免疫系統,還能延長壽命。而運動前首先要注意的是裝備要備妥:衣褲可採洋蔥式穿法,穿脫方便,適用於溫差變化大的環境,最內層穿排汗衣、中間層可穿人工纖維刷毛衣、羽絨衣或毛衣保暖,最外層可以穿著透氣防水、防風的外套;鞋子宜選取穿著支撐力佳,包覆性好、防水透氣的運動鞋;也需準備水壺,適當補充水份。6招安全健康動運動可加強新陳代謝,使身體產生更多熱量。不過,冬天氣溫低,許多老人一不注意保暖而外出運動,就突然引發心血管疾病,嚴重時甚至有猝死風險。因此,要健康平安的運動,基隆市衛生局提供以下6大安全運動的注意事項:1)暖身運動/運動前一定要做暖身運動,以免發生運動傷害。2)注意天氣狀況/冷鋒來襲可改從事室內活動。3)勿喝酒精飲料/運動時不飲用酒精飲料,容易導致體溫過低。4)病患注意/氣喘患者宜避免於寒流來襲時從事戶外運動。5)夜間運動穿著反光衣/運動時應穿著亮色、鮮明衣著或裝備。6)告知他人運動路線/盡量告知家人或朋友欲前往的路線。

研究:抗老化良藥「運動」

研究:抗老化良藥「運動」#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根據研究顯示,人體只要過了三十歲以後,身體會每年老化百分之一,尤其是男女過了更年期後,因為賀爾蒙的分泌下降,其老化的速度會更加迅速,導致身體機能衰退,記憶力大不如前,但美國的研究就指出,想要活得年輕,維持記憶力不衰退,運動,就是最好的良方!每周健走3~4次 有助腦部回春根據英國《泰晤士報》報導,研究來自美國匹茲堡大學,研究針對百餘名60~80歲的高齡男女進行研究,讓其中一半的人每周健走3~4次,每次30分鐘,另一半的人,只進行簡單的伸展運動。研究結果指出,經過長期的實驗後,再進行腦部的檢測,發現有運動的組別,腦部明顯「回春」,沒有運動的組別,反持續萎縮,研究者就指出,老化會使大腦縮小,但是運動有助提升大腦整體功能,特別是會增加2%海馬迴體積,這能使大腦老化逆轉1至2年與提升心智能力。

易感冒!天寒運動別穿棉T 防護6措施報你知

易感冒!天寒運動別穿棉T 防護6措施報你知#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冬天寒冷,但規律運動可以讓身體更有活力!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冬季仍需保持動態生活,促進身體健康,運動時也應備妥裝備,讓運動更安全。國民健康署提供6大準則,供大家參考:● 衣褲/冬天運動時切勿穿得過暖,因運動會產熱,使人感覺溫暖,一旦開始流汗,就容易感冒,因此民眾應該依照流汗程度增減衣物、並保持乾燥。建議採取洋蔥式穿法,此法穿脫方便、適用溫差變化大的環境,最內層可穿排汗衣、中間層穿人工纖維刷毛衣或羊毛層保暖,最外層就穿透氣防水、防風的外套。小提醒/冬天運動應避免穿著棉質衣物,因棉質衣物會吸汗,讓衣物潮濕而容易感冒。● 水壺/攜帶水壺、適時補充水份,每日飲水量至少1500c.c,運動流汗時,可多攝取水份,冬天運動較不容易覺得口渴,若未適時補充水分容易脫水,需特留意。小提醒/運動時,切記不要喝含糖或含咖啡因的飲料,因糖分易造成胃的負擔,咖啡因則是利尿,增加水分流失。● 帽子和圍巾/頭頸部散熱量占全身散熱量的5成,建議戴帽子及圍巾,避免熱量散失。● 襪子和手套/冬天血液大多集中在身體中央,手腳容易冰冷,應配戴手套和襪子,若天氣寒冷可穿2層、內薄外厚,可考慮排汗、透氣性佳的材質,如運動型襪子,不只保暖、吸汗,更能保護腳部功能。● 口罩/若吸入過多冷空氣,可能導致過敏、心絞痛或上呼吸道問題,建議使用口罩或圍巾,避免冷空氣直接接觸呼吸道。● 鞋子/天氣寒冷時,關節容易僵硬,建議選取支撐力佳、包覆性好、鞋墊軟硬適中、止滑、抓地力佳、防水透氣的運動鞋為佳。

健走好時機 飯後45分鐘最佳

健走好時機 飯後45分鐘最佳#運動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現代人生活繁忙,鮮少有機會可以運動,但其實有一種運動只需要少許的時間就能夠完成,那就是健走。衛生局表示,健走算是有氧運動的一種,它能幫助減肥、預防心臟病、老年痴呆、動脈硬化、避免脂肪肝,也能改善腰、肩、頭部疼痛,還能消除壓力並幫助睡眠。而且,飯後45分鐘是健走運動的好時機,以會流汗及稍微喘的強度,每天至少走1萬步以上,每次運動時間持續30分鐘以上,一周3到5次就能夠達到理想的效果。依狀況調整 適合自己的理想運動量基隆市中正區衛生所提醒民眾健走須注意有心臟病、氣喘或是心肺功能不佳的患者,健走時要特別注意身體狀況,一感到不舒服就要停止,膝關節較弱容易酸痛的人,也不宜快走,不妨調整運動量,慢慢走、走久些,健走是一種現代人很理想的運動方式。

調作息多運動 3招打敗收假症候群

調作息多運動 3招打敗收假症候群#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寒假接近尾聲,學生們紛紛要準備新學期的開始,然而春節期間每天吃飽睡、睡飽吃的生活,導致作息大亂,易出現「收假症候群」的症狀。醫師也建議家長,讓小朋友提早一、兩天結束假期,先適應正常生活作息,藉此提醒孩子假期即將過去,讓學子有「要開學了」的心裡準備。花蓮慈濟醫院精神醫學部沈裕智醫師指出,收假症候群並不是疾病,是在假期結束後,易出現的身心問題,特別是小朋友要從長假重新回復到上課狀態,往往會出現白天精神困頓、倦怠、缺乏活力,甚至思考及注意力無法集中;情緒方面則可能出現緊張、焦慮及憂鬱的反應。一般來說,收假症候群的症狀在一、兩星期內即會減緩,若出現課業跟不上、嚴重影響人際關係等生活功能,就要盡快到醫院就診。寒假將結束 生活作息快調適沈裕智醫師也說,會造成這些無法調適的原因,是由於過年期間精神上較為放鬆,導致生活作息大亂;加上返鄉過節、南北奔波,好幾個小時的車程不論對體力或情緒都是考驗;過年期間飲食上的大吃大喝也易導致腸胃不適、胃口差的問題。因此,沈裕智醫師建議家長,可利用以下3要訣,讓孩子先提早適應正常生活作息,才不會一收假就出現適應不良的症狀:●讓小朋友提早一、兩天結束假期,待在家裡放鬆休息,選擇清淡的飲食,減少身體的負擔。●陪孩子準備新學期要用的書籍、文具,並督促孩子完成寒假作業,讓小朋友有「要開學了」的心裡準備;還可以帶著孩子整理假期的照片,透過「回憶」的儀式,提醒孩子假期已經過去,要準備回復到上學的模式。●孩子一同運動,打打球,跑跑步,透過運動可以放鬆身心靈、增進親子互動,同時還能消除過年大吃大喝所產生的身體贅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