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

心血管疾病別擔「心」 適度運動6好處

心血管疾病別擔「心」 適度運動6好處#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心血管疾病是無聲無息的隱藏殺手,潛在的原因常是動脈血管硬化,因血壓、血脂、血糖引起的血管硬化,也因此造成許多青壯年死亡。奇美醫學中心復健部主治醫師楊舒涵指出,近年來心血管疾病有年輕化的趨勢,許多存活下來的病人常因此而更不敢進行運動,但運動對於血壓、血脂、血糖等都有改善的作用,也能減緩血管硬化的速度,所以心臟復健在血管疾病病人的治療中就更顯得重要。適當運動 心臟復健的良藥而心臟復健時,因隨時監控心電圖,若出現異常心律或心電圖變化都可即時下降運動強度或採取適當的應變措施,可避免意外事件的發生。楊舒涵醫師表示,心臟復健的好處有6點:1)改善心肺功能,提升周邊肌肉組織攝氧率2)改善血壓、血糖、血脂值3)減少心血管疾病的再發作機率,減緩血管硬化速度4)體重控制5)協助早日返回工作崗位6)減少焦慮、失眠、緊張感許多人會擔心心肌梗塞後若進行運動,會不會對心臟有額外的負擔。其實近年來許多實驗已證實,心肌梗塞後若臥床不活動反而會增加併發症發生的機會。而施行心臟復健時,可以從病人目前的心臟功能及體力狀況,評估是否可安全的返回職場,或是有無日常生活需要避免的活動。

長高關鍵大不同 西醫重睡眠、中醫重脾腎

長高關鍵大不同 西醫重睡眠、中醫重脾腎#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到底怎樣才能長高?聽聽中、西醫怎麼說,讓你對症下藥、不再被笑矮冬瓜!西醫認為,應從遺傳學、營養學及生長激素來探討發育,丁綺文醫師就指出,影響身高發育最重要的荷爾蒙是生長激素;而中醫則認為「腎」主宰生長發育,因此若想增高,宜從腎、脾調養下手。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分泌暨遺傳科羅福松醫師表示,人類的生長發育與腦垂體分泌的生長激素有密切關係,生長激素可以促進機體蛋白質合成,具有刺激兒童骨骼發育生長作用;而孩童、青少年在睡眠時,每60~90分鐘就會分泌生長激素,且每天運動30分鐘以上,也能促進生長激素分泌,但1杯含糖飲料就可能毀了一切,不僅會發胖,還會使生長激素停機3~4小時。中西醫怎麼看!對此,呼籲發育中的青少年,減少糖飲食用,並做到營養均衡、適當運動和充足睡眠,就是掌握長高的關鍵。陳潮宗中醫師認為,骨的生長發育和「腎」有密切關係,故稱「腎主骨」,腎氣的盛衰決定人體的生長壯老,加上腎氣盛衰又與脾胃相關,因此發育期從腎、脾二臟做好調理,能對生長有很大的助益。「轉骨方」也會強調健脾補腎,中醫師建議,轉骨調理以3~6個月效果為佳,亦可選擇添加鹿角、龜板的保健品來幫助生長,因其含有豐富的動物性鈣離子,適合成長期的青少年使用。此外,漢方藥材穀芽、黃耆含豐富GABA,能促進生長激素分泌,幫助長高。

樂閱讀/改變生活習慣 是通往健康的唯一途徑

樂閱讀/改變生活習慣 是通往健康的唯一途徑#運動

養生必須重視個人「特殊性」,也就是針對不同的狀況,實行不同的養生原則。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中醫常說的「逆者正治」──相反矯正原理。也就是說,如果因長期多吃、少動而生病,就要改變生活習慣,改成少吃、多動;反之亦然,就能重返健康。了解飲食及運動間的關係後,很多人仍不了解自己究竟該「吃」及「動」多少?我建議,可先參照下方的方法,建立一套能遵守的標準並實行,之後再依身體狀況慢慢調整。每個人的背景因素皆各不相同,須謹慎拿捏「吃」和「動」的分量,切記凡事過與不及都不好,這才是真正的健康之道。適度「吃」與「動」,最健康!運動及飲食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如何吃及動也是一門學問,過與不及都不好,下列原則請務必做到。「吃」的原則/1)植物性和動物性食物的比例要維持3:1,若胃腸不好,高纖和寡糖含量較高的食材,如燕麥、地瓜等需控制分量。2)素食者在選擇食物時,全榖類要搭配蔬菜,並與蛋白質的分量維持在3:1,也別忘了每天至少攝取15cc 以上的好油,如冷壓橄欖油。3)每餐飯至少吃半小時,細嚼慢嚥到自然吞下,感到8 分飽時就該停止,如果出現打嗝,表示已太飽,就別再吃了。4)沒吃什麼卻常打嗝,表示胃腸太虛弱或有發炎跡象,必須改為「少量多餐」,接受治療後才能正常飲食。「運動」的原則/1)運動量要適中,以運動完後精神轉佳,不會疲倦、衣服不會全部溼透為原則,若運動後1、2 天內感到疲倦,代表運動量太大了。2)跑步、騎長程腳踏車都是屬於較激烈的運動,只適合原本身體就不錯的人,但仍不可過量。3)稍微運動就大量流汗、衣服全濕者,並非排毒良好、代謝旺盛,長久下來必生大病,須立即接受治療。4)稍微動一下就累的人,代表身體太虛或營養不良,要先調養好或分階段慢慢訓練。(本文作者/張鐘元、張維鈞)(摘自/五代中醫《下》養生解毒50招/采實文化出版)

研究:天天3千步 慢性病率降3成

研究:天天3千步 慢性病率降3成#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台南新樓醫院社區健康中心溫筱婕衛教師表示,最新美國研究指出,每天走路超過3500步,能降低5%罹患糖尿病的機率,若健走量增加,還能降低30%的罹病風險,因此只要每日健走3500步,就能有效預防慢性疾病發生。為提倡健走好處並促進健康,新樓醫院今(30)日舉辦「虎山走出健康 享瘦幸福活動」,希望透過活動鼓勵社區民眾和醫院員工養成健走、運動的好習慣。一共400多人共襄盛舉,在副院長吳東璧的帶領下,大家一起完成全程4.5公里的樹林區健走路程,不只身體筋骨都活絡起來,連壓力也一併消除。吳東璧副院長表示,健走運動是最適合大人、小孩的運動方式,因為健走無需特別技巧或器材輔助,只要一條簡單的毛巾擦汗就夠。藉著一起和家人、朋友或鄰居運動的過程,還能增加情感交流的互動機會,而且適當運動還能促進腦內啡分泌,讓心情輕鬆愉快。健走簡單又健康 提升心肺功能還能減少慢性病 健走是一項容易執行又良好的有氧運動,能有效提升心肺功能,並藉由腿部的運動壓縮血液流動,同時強化微血管組織。除此之外,還能促使體內調節血糖的胰島素敏感性提高,有助降低血糖濃度,減少罹患糖尿病風險。

每天運動15分鐘 降癌症死亡率

每天運動15分鐘 降癌症死亡率#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研究顯示,每天運動15分鐘,不只可延長3年壽命,還能降低10%癌症死亡風險。但大眾常將勞動與運動搞混,而很少養成運動的好習慣,為此,振興醫院物理治療師陳子敬表示,可嘗試將運動融入生活,每天抽空運動讓身體更健康。勞動非運動!將運動融入生活 民眾常誤以為勞動就是運動,但其實兩者是有差別的,一般勞動是指局部的、被動的,或某些肢體、肌肉連續做著某些單調的反覆動作,如打掃、搬運貨物;而體育運動與鍛鍊才是全身、全方位、均衡協調的動作,它能讓身體各個部位獲得訓練,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勞動反而是消耗體力、累積廢物,有害健康。但因國人普遍沒有運動習慣,為此,陳子敬物理治療師說可將運動融入生活,增加運動的機會,建議可多作肌耐力、心肺訓練、平衡和協調性的運動,來增進體適能,只要每天持之以恆,就能提高免疫、降低疾病發生機率。

青少年有規律運動的人不到4成!

青少年有規律運動的人不到4成!#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你還記得最後一次運動是什麼時候嗎?大家是否有發現,經常在公園裡看到長者們結伴健身打拳健走跳健康操,比較少見一般青壯年朋友出來運動。根據主計處統計顯示:我國15~24歲人口有從事運動的大約佔78%,其中參與各種球類運動的約佔48%,從事慢跑、健走的約佔45%,而每週運動一次以上的僅佔一半。所以,我國青少年有規律從事運動的人口不到4成!國外也有研究報告顯示,在青少年時期開始有規律運動者,老年中風機率女性可降低63%,男性甚至降低至70%。如此看來趁早養成運動習慣是有其必要性。其實成人每週只要達到15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或是75分鐘的費力身體活動,就可以讓我們的生理達到最基本的健康效果。如果您的體能比較好,建議可以將自己的運動目標設為每週30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或是150分鐘的費力身體活動。雖然平常都能夠透過學校體育課累積部分的身體活動量,但是這還不夠!根據教育部對兒童及青少年所提出的身體活動建議量,建議每週都至少要累積210分鐘以上的中度身體活動呢!

多運動 對糖尿病患有五大好處

多運動 對糖尿病患有五大好處#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近年來,國人吃的豐盛、缺乏運動、體重增加,使得糖尿病患有日漸增加的趨勢。而糖尿病近幾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五位,所以糖尿病的預防與控制是不容忽視的。多數糖尿病患者的死亡及罹病都與心血管疾病有關。研究顯示,規則運動與強健體能可使一般人的心血管疾病減少,同時也可減少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的發生。隨著壽命延長,老年人的糖尿病發生率增加,發生糖尿病併發症的人數也增加,因此運動的角色顯得更加重要。運動對糖尿病好處很多,包括:1)改善心肺功能,增進體能2)促進體重減輕,維持理想體重3)有助於血糖的控制4)降低冠狀動脈及心臟病之危險因子5)加強病患的自信心及減少心理壓力。基隆市中山區衛生所表示,糖尿病目前雖然還是一種不能根治的疾病,但只要依循醫護人員的指導,適當的維持運動及控制飲食,血糖便可以控制在理想範圍,病情得以控制且正常工作及擁有愉快的生活,並預防及延緩併發症的發生。

鄭多燕不必跳用看的就有用?研究:看人運動也能健美

鄭多燕不必跳用看的就有用?研究:看人運動也能健美#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外頭天氣冷颼颼,平日有運動習慣的民眾,很有可能會打壞這天天出門跑步或健走的決心,但國外卻有一份很「貼心」的研究教大家怎麼練就「坐著也能像運動」一樣的功夫。根據法新社的報導,來自西雪梨大學醫學院的研究指出,只要看別人運動,也能讓自己更健美,無論心跳、呼吸、血流、排汗,都會增加,這對懶人們簡直是天大的好消息!用看的 也能有運動效果?!也許以後婆婆媽媽們,不必再「跳」鄭多燕,可以「看」鄭多燕就好!此篇研究已刊登在國際期刊「自主神經科學前線」,研究人員根據九名的受測者,透過極細的針插進受測者的外神經,記錄神經纖維對血管發出的電子訊號,觀察他們在看靜止不動的風景影片與他人在運動的影片,肌肉交感神經與生理參數的改變。結果發現,從風景影片突然轉播運動影片的剎那,指數會開始改變,即使他們坐著不動,無論心跳、呼吸、血流、排汗,都會增加,研究人員指出,大家都知道,運動供應心臟、汗腺與血管等細胞組織的交感神經系統,在人實際運動時活動會增加。但現在他們也發現,觀看他人運動時,自己的交神經系統活動也會增加。但有網友看到此份研究揶揄了一番,指出,所以現在看愛情動作片,也能夠有健美的效果?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