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

全身肌肉動起來 找回青春肉體

全身肌肉動起來 找回青春肉體#運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在談如何運動之前,我一定要讓讀者知道肌肉的重要性。一般人只知道肌肉發達的人,日常生活比較有力氣、不容易受傷,能做家事、搬重物、行走跑跳等。其實,肌肉在抗老化方面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為它有儲存血糖、調節血氧、提高新陳代謝率等作用。肌肉的抗老作用1)儲存血糖:肌肉在收縮時,會把血糖從血管帶進肌肉細胞內轉換成肝醣。這是什麼意思呢?簡單說,鍛鍊肌肉可以讓血糖比較穩定,而且肌肉內的肝醣可以提供源源不絕的能量,就會讓人比較有耐力、有體力、有衝勁。反之,肌肉萎縮、肥肉充斥的人,就顯得無精打采,稍微活動一下就氣喘吁吁。2)調節血氧:肌肉裡面含有肌原蛋白(myoglobin),平時可以儲存氧氣,當血中氧氣不足時,它會釋放氧氣到血液中,以免血氧不足,造成頭暈、眼花等症狀。由於肌肉可以儲存氧氣,收縮時不需要完全依賴血液中的氧氣。也就是說,肌肉愈多的人,含氧量就愈充足,全身的生化反應愈有效率,不但愈有體力,各大器官也愈健康。3)提高新陳代謝率:肌肉多的人新陳代謝較高,體溫高,比較不怕冷。反之,肥肉多看起來好像可以保暖,但事實上新陳代謝較低,體溫低,比較怕冷,也就容易生病。而且肌肉愈多,愈容易燃燒脂肪,愈不會有多餘的肥肉。所以想要減肥的人,一定要想辦法增加全身的肌肉量。對減肥者來說,最重要的運動絕對不是跑步,而是肌肉訓練。4)保護關節:若是肌肉無力,關節就容易扭傷或脫位,因此核心肌群、關節旁的小肌肉都必須強壯健康,才能避免關節扭傷或閃到腰。如果老人家的肌肉強壯,加上關節靈活,就不容易跌倒,也比較容易保持體能狀態。(本文摘自/做對3件事,年輕20歲/天下文化)

多運動、補充蔬果 3步驟不怕腸癌攪局

多運動、補充蔬果 3步驟不怕腸癌攪局#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腸癌發生率年年居冠,而大腸癌從異常病變癌化為癌症,通常需要10~15年的時間,因此往前推則35歲開始就有可能產生腸瘜高峰。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舉辦的「追捕瘜肉小子大作戰」活動,去年共有7,784位民眾參加,在接受大腸鏡檢查的1,001位民眾中,有737人成功追捕到瘜肉並切除,發現率高達7成4。根據國健署發佈最新腸癌發生人數來看,50歲開始即邁入腸癌高峰期。臺灣腸癌基金會表示,35歲以上青壯年應開始警覺大腸瘜肉的問題,如能及早發現大腸瘜肉並切除可大幅降低罹患大腸癌風險。但根據過往調查,實際主動進行大腸瘜肉-糞便潛血篩檢的年輕族群或上班族比例僅過2成,因此再次呼籲全民加入定期進行篩檢的行列。3步驟遠離腸癌根據調查發現,近8成上班族每周運動不到三次,甚至近4成上班族表示幾乎不運動。而有6成6的上班族對於降低大腸瘜肉或對於大腸癌的預防觀念一知半解,因此台灣癌症基金會提出遠離腸癌三步驟:1) 腸道順暢,補好菌/提高排便順暢度,攝取促進腸道蠕動的食物(例如優酪乳、高纖維質食物),減少糞便停留腸道的時間,降低壞菌與毒素影響的機率。2) 多吃蔬果,少紅肉/飲食均衡、用餐定時,減少高油烹煮習慣與紅肉的攝取,提高纖維與蔬果攝取量。3) 主動篩檢,勤運動/無論是否有大腸癌或大腸瘜肉家族史,鼓勵50歲以下年輕民眾,主動提早進行大腸癌-糞便潛血篩檢,並養成運動333習慣,也就是每周運動3天、每次運動30分鐘以上、平均心跳每分達130下以上。蔬果、優酪乳打造健康腸道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鄭欣宜也給予飲食上建議,包括應遵循「蔬果彩虹579」原則:每日攝取量兒童達5份、成年女性達7份、成年男性達9份,天天攝取足量的蔬果,除了抗癌也助於腸胃環保,以維持腸內好菌相。另外也可以用補充好菌的方式,透過保腸保胃、通過國家健康食品認證的優酪乳,搭配日常飲食口味調整為清淡、低油、多蔬果的烹調,讓好菌與蔬果中的高纖成分為腸道健康打好基礎。

還在節食?減重管理4步驟打造完美體型

還在節食?減重管理4步驟打造完美體型#運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採訪報導)今年幾波超級寒流影響下,再加上年假時間長,身體在不知不覺中累積了一圈圈贅肉,實在擔心在夏天無法一展好身材。但不只是即將面對的夏天,減重對於女生來說好像是一年四季都必須面對的課題。統整目前網路常見的錯誤減重方法,不外乎都是節食、只吃單一食品或是標榜低卡、低熱量的食物,卻越減越肥,甚至把身體搞壞,得不償失。靠蔬果維持三餐 當心只減掉水分及肌肉一名35歲的上班族米米(化名),因為工作性質需要長時間坐在辦公室,因為沒時間運動加上三餐不正常,有一陣子體重飆升,聽從朋友建議下,只靠水果維持身材,一開始體重下降的狀況非常明顯,但維持沒多久就因為營養不均衡導致精神不濟,身體也逐漸浮現出許多問題。營養師劉馨嬬提醒,單一食物攝取,減去的都是水分及肌肉,只要停止就很容易復胖!呼籲民眾,正確的減肥觀念應該是要靠足夠的營養代謝來燃燒脂肪,由內而外調理健康不復胖的體質。擺脫體脂肪有訣竅 體重管理4大階段不可少!營養師說明,首先,需要控制飲食熱量並將身體中的毒素排出再淨化;接著攝取足夠的營養素為身體打好基礎、強化身體各項機能狀態,以及提升體內新陳代謝;搭配運動增加身體肌耐力,依循淨化、打底、代謝、美型等4大階段分別補充適當的營養素,打造完美體型其實一點都不難。1)淨化期/生活週遭存在著各種看不見的毒素,如:不良的飲食習慣、日夜顛倒的生活方式,或是服用過量或來路不明的藥物等,一旦身體的排毒機制不夠健全,小則便秘、肥胖;嚴重則引起慢性病、癌症上門。淨化期就是從腸道環境改變開始做起,協助身體排出老舊廢物,建議可搭配乳酸菌、纖維或維生素B群等營養素調理。2)打底期/老舊廢物淨化排除後,想順利恢復身體機能、燃燒身體脂肪,就得要好好打底!透過適量的代餐控制熱量攝取,並補充優質蛋白質、綜合營養素以及魚油等,維持身體所需營養。3)代謝期/在減重過程中,最難熬的階段就是代謝期。事實上,人體的基礎代謝率會隨年齡增長而下降,這也代表,管理體重時,「提高代謝」是減重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此時,需要補充的營養素包含:優質蛋白質、綠茶素、維生素B群、共軛亞麻油酸(CLA)及卵磷脂,透過刺激提升體內循環代謝。4)美型期/「提升體內肌肉量幫助減重後的身材提升緊實感,打造身體曲線。」此時期所需的營養素中,優質蛋白質是建造肌肉的重要成分;而根據2003年及2004年發表多篇人體試驗研究報告證實,共軛亞麻油酸(CLA)可減少脂肪囤積、增加肌肉比例、減低復胖發生率,進而幫助身體將脂肪轉化為燃料與代謝。營養師補充,攝取充足的水分也很重要!每天運動後至少喝足2000c.c的水分,有助於打造曼妙曲線。

丟掉消炎貼布吧!減重、運動改善腰痠背痛

丟掉消炎貼布吧!減重、運動改善腰痠背痛#運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34歲的K先生是建築師,幾乎每天都對著電腦長時間繪圖,過去十幾年來,一直都有腰痛的毛病,四處找整形外科或整脊師治療。每次治療後,的確會暫時舒服很多,但這並非根本的解決之道。他來找我的時候,腰上穿著緊身褡(以質輕金屬製成的無袖覆身物,用以固定脊椎、骨盤,矯正脊柱彎曲或避免疼痛),在諮詢的過程中,還透露自己經常使用消炎鎮痛藥膏和貼布。我對著很愛講道理的K先生說,通常腰痛是因為腰部缺乏力量、交感神經過於緊張等原因造成的。貼上鎮痛藥膏或貼布,或是穿上緊身褡,也許會暫時讓症狀舒緩不少,但這麼做是無法根治的。我建議他,想改善腰部的血流狀況,必須刻意鍛鍊腰部的力量。具體來說,就是要修正上身向前傾的姿勢,同一個姿勢不要維持太久,適時做做伸展操,偶爾還要扭動腰部,如果可以的話,最好鍛鍊一下腹部肌肉。K先生聽了我的建議後,果然身體力行改善腰部的血液循環,讓腰部保持溫暖,漸漸不再需要倚賴消炎鎮痛藥膏和貼布,最後成功跟腰痛說再見。在上門求助的病患中,腰痛或膝蓋痠痛的人數僅次於頭痛,名列第二,而且有很多人習慣使用消炎鎮痛藥膏。依我的經驗,大多數人只要改變姿勢、減重、養成運動(步行)習慣,就能不再依賴藥物,完全脫離疼痛。當然,身體疼痛總是讓人難以忍受,而且疼痛會引起失眠、易怒、抑鬱,也會讓身體的免疫力下降,因此為了盡早消除疼痛,對症下藥非常重要;但若只會針對症狀下藥,卻忘了要根治,這也是不行的。 (本文摘自/90%的病自己會好/大是文化出版)

別低頭走路、久坐 2大招矯正駝背姿勢不良

別低頭走路、久坐 2大招矯正駝背姿勢不良#運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要教大家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維持正確姿勢,改善彎腰駝背的不良體態。很多人都以為,只要矯正「站姿」、「走路方式」就能改善駝背問題,但其實不然。在〈PART1〉中我們已強調多次,「肌肉量低落」才是駝背的真正原因。若無視肌肉量低落的問題,只一味地矯正姿勢,根本就是本末倒置。矯正駝背步行法只要平均鍛鍊身體各處肌肉、拉近肩胛骨和脊椎的距離,骨骼自然會回到正確的「崗位」,走路姿勢也能獲得矯正。就拿我的健身學生來說吧,我從沒教過他們正確的跑步姿勢,但他們上完我的課一年後,卻都能呈現完美的自然跑姿。所以啊,與其花心思矯正站姿、走路姿勢,倒不如把時間省下來鍛鍊肌肉。基於以上原則,我在這裡只提醒駝背苦主一件事:站著、走路時「不要垂頭喪氣」。為什麼呢?因為一旦低著頭,身體就無法呈現漂亮姿勢了。我的好朋友市橋有里是非常優秀的運動員,她曾代表日本參加雪梨奧運的女子馬拉松大賽。市橋的跑姿被譽為「世界第一美」,她的跑步姿勢非常完美有型,無論是從側面看、前面看、後面看都是無懈可擊。我曾請她「低著頭跑跑看」,沒想到她完美的跑姿竟瞬間亂了套,跑得亂七八糟。無論是一流跑者還是頂尖超模,低著頭是絕對無法跑、走出漂亮步伐的。想要呈現完美體態,忌當「低頭族」。這裡要教大家一個改善駝背的方法──「視線法」,走路時直視前方,不低頭看地面,就能輕鬆改善駝背姿勢。這個方法非常簡單,只要你願意,今天就可以開始實行。不過走路時還是要小心障礙物喔!如果你總是在不知不覺當中「垂頭喪氣」,可能是因為下列原因:● 腹痛。● 視力不足,怕跌倒。● 因壓力而心情沮喪。若有以上情形,建議可到醫院看診(像是到眼科配一副新眼鏡),從根本解決問題。別急著坐下你是否有運動量不足的問題呢?如果有,建議你可以從「多動下半身」做起。搭電車、巴士時,看到空位先別急著坐下,盡量養成站著搭車的習慣;待在家時也不要當「沙發馬鈴薯」。肌肉量低落的人,長時間坐在沙發上容易導致彎腰駝背。肌肉量過少容易導致姿勢不良,只要「少坐多站」,就等於踏出了「鍛鍊肌肉」的第一步喔!站搭電車時,身體應站得筆直,眼睛直視前方,盡量別靠在門、扶手上,否則會變成「靠著站體型」。(本文摘自/每天10分鐘微健身,日本體適能專家教你輕鬆解決駝背、烏龜脖、腰痠背痛、肩頸痠痛!/平安文化出版)

延緩關節炎更要動 快走、游泳是良方

延緩關節炎更要動 快走、游泳是良方#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般民眾常容易誤解,認為退化性關節炎是起因於運動過度所致,所以一旦罹患退化性關節炎就不能從事運動,認為運動會導軟骨磨損加速惡化而停止規律運動的習慣。但事實上,適度運動能增加氧氣和營養物質在關節組織的流動,維持軟骨的正常運作,而規律的運動還能控制體重,減少關節的負荷,因此關節炎患者仍應持續運動,只是要注意方式。4運動處方  降低關節炎發生率衛福部新營醫院復健科倪昊白醫師表示,延緩膝關節退化的運動以走路、騎腳踏車、游泳、水中運動較佳。相較於慢跑,走路對膝關節的衝擊較少。像是騎腳踏車(尤其是室內腳踏車),既能訓練肌肉的力量又不傷膝,且除了達到增進心肺功能,及骨質密度的效果,而且對關節的衝擊也較少。但還是要注意調整座墊的高度,以坐下來向前踩踏板時,腳尖能夠碰觸地面為宜,避免活動空間不夠,造成膝蓋彎曲角度太大,反而磨損膝蓋。而游泳及水中運動,則對膝蓋關節沒有負擔,如果不會游泳,可做些水中運動,例如在水中走路,這些運動對關節非常好,因為水的浮力可以減輕關節的壓力,水的阻力也可用以強化肌力。過度依賴護膝 無法訓練肌肉至於有膝退化性關節炎者,則較不建議參加專業級的登山活動。倪醫師表示,對已有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來說,在從事走路或其他活動時,要注意循序漸進,慢慢增加時間與量,並有間歇性休息,例如,走10分鐘休息5分鐘,不要勉強。足夠的休息對保護膝關節也很重要,因為疲累的肌肉無法讓膝蓋穩定。倪醫師叮嚀,一般人在從事劇烈或長時間運動時常穿戴護膝來保護膝蓋。但護膝也不需要在整個運動過程中使用,而是間歇性使用。例如,當膝蓋不舒服時穿上,狀況好時則拿下,不要一直依賴護膝,才有機會訓練肌肉。

每天多站2.5小時 一年可望瘦下14公斤

每天多站2.5小時 一年可望瘦下14公斤#運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大家都知道運動的重要性,但其實運動之外的日常活動量,與預防及解決中年肥胖問題,有相當大的關聯。近年來,美國研究專家指出,肥胖的人每天的日常活動量,比平常人少消耗350卡的熱量。以實際統計數據來說,消耗熱量的差距,相當大的原因在於:肥胖者一天站立的時間是373分鐘,坐著的時間是571分鐘;而平常人一天站立的時間是526分鐘,坐著的時間則是407分鐘。一天少消耗350卡的熱量,一個月就等於比別人多囤積10500到10850卡的熱量,一年下來,就等於是12萬7750卡。這些熱量如果全部換算成體脂肪,相當於一年就胖了14公斤。因此,要預防肥胖、保持身體健康,在生活中最好能夠養成勤勞、多動的習慣。尤其是辦公室工作居多的上班族,更要特別留意。(本文摘自/喚醒你的回春賀爾蒙,年輕15歲/大是文化出版)

飲食、運動規律 婦不到50歲竟骨質流失

飲食、運動規律 婦不到50歲竟骨質流失#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一名43歲的上班族女性平時注重養生,飲食均衡且有運動習慣,二年前骨密度檢查為0.77(相當於T-Score=-1.1),但在去年復檢時,骨密竟像雲霄飛車般快速下滑到0.58(相當於T-Score=-2.0),僅一年骨鈣竟流失12%!醫師表示,骨質流失無聲無息,平時就應注意生活習慣及鈣質攝取,延緩鈣質流失。骨質30歲開始流失 50歲達高峰振興醫院骨科朱唯廉醫師表示,國人的飲食習慣中普遍缺鈣,在骨質逐年流失及少鈣的雙重影響下,不到50歲就因此就醫的個案已不再是特殊案例。且骨鈣流失沒有症狀,許多人更是發生骨折後,才發現自己骨質流失嚴重。朱唯廉醫師指出,骨質從30歲起每年流失0.5%~1%,40歲骨質流失率增加2倍,而50歲則是3倍或更多。最新國際研究指出,50歲停經女性將面臨骨質流失高峰,50~59歲的骨質流失率,相較40~49歲增加22倍。均衡飲食+鈣片攝取 延緩骨質流失骨質流失多為無聲無息,因此民眾容易忽略平日攝取足夠鈣質的重要性,朱唯廉醫師建議,攝取足夠的鈣質可延緩鈣質流失,平日從食物中攝取鈣質外,若不足時可搭配鈣片,補足每日所需攝取量1,000mg;同時攝取維生素D3幫助鈣質吸收,及鎂鋅銅錳等礦物質幫助鎖住鈣。愛喝咖啡、吃外食 9成女性鈣不足骨質流失為不可逆,加上近年來國人飲食生活型態改變,上班族早餐和午餐都外食及喝咖啡等生活習慣,容易造成鈣質攝取不足,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來的調查統計皆顯示,18歲以上的女性高達9成鈣質攝取不足,在骨質流失、缺鈣的雙重加速下,國內40歲以上女性,恐提早面臨因骨質流失而造成的風險。國人對於補鈣的態度多為亡羊補牢,總是等到發現問題後,才來積極攝取鈣質。若要有效延緩鈣質流失,每天需攝取1,000mg鈣質。根據統計,國內女性每日平均從食物攝取鈣質不到600毫克,可以說是不及格。對於忙碌的女性上班族,朱唯廉醫師建議,除了均衡飲食外,規律的運動、充足的日曬也是同等重要,此外,適當補充鈣片,也能補足從食物中攝取不足的量。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