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

不運動1周 肌肉量少2成

不運動1周 肌肉量少2成#運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如果你希望60歲以後不會臥病在床,也不用別人照護,延長健康壽命的話,維持並提升骨骼及肌肉功能是必做的功課,隨著年紀增長,肌肉會出現明顯衰退,這種現象稱為「肌少症」(sarcopenia),意思就是肌肉(sarco)缺乏(penia),運動不夠或男性賀爾蒙分泌功能變差都是導因。60歲以後 肌肉容易衰老因為這2個因素,使得肌肉合成量變少,肌肉就跟著減少,60歲以後,與肌肉有關的男性賀爾蒙分泌量會大幅減少,導致肌肉容易衰老,肌肉量也變少,肌肉好比是燃燒脂肪的引擎,也是體熱的來源,脂肪是能量來源,好比是汽油箱,就算有汽油,如果燃燒汽油的引擎衰退,汽油只會囤積,換言之就是容易發胖。定期測量脂肪率及肌肉量60歲以後鍛鍊肌肉是重要的功課,目的不是只為了強化腳力及腰力,因為維持及強化肌力,可以維持與提升免疫力,想打造60歲以後的強健身體,就從細心與自己身體對話開始,買一部精密的體重計,定期測量體脂肪率及肌肉量,第1件必做功課就是瞭解自己的身體。多吃動物蛋白質、強化深層肌群那麼,如何才能預防肌少症,維持肌肉量?基本關鍵當然是飲食及運動,為了有效維持及增加肌肉量,在飲食方面宜攝取肌肉製造材料──魚或肉等動物性蛋白質,運動方面重點在於強化「深層肌群」的腰大肌等背骨周圍肌肉。下肢肌力強弱 影響健康壽命下肢肌力強或弱(肌肉量的增減)嚴重影響健康壽命,平日不常使用下肢肌肉的人,過了70歲臥床的機率很高,現代60歲人士有許多人都是活力充沛,應該很難想像未來自己會臥床不起,可是,就算是健康人士,從現在的日常生活狀況,也能找出「可能會臥床的危險因子」。• 在家的時候經常躺在沙發上或坐著不動。• 走路速度慢。• 步伐幅度變窄。• 不太愛爬樓梯,常搭電扶梯或電梯。• 出門都搭車。• 搭電車看到空位馬上坐下來。有以上現象的人,下肢肌肉會最早衰退,只要上述習慣符合一項,就該趁現在開始養成適度運動的習慣。就算年紀大了,手臂等上半身肌肉量並不會有任何改變,但是大腿肌肉或腹肌的肌肉量會大幅減少。最粗大腿肌肉量比20歲時少3成到了60歲,最粗的大腿肌肉量會比20歲時減少3成,即使年輕時有運動鍛鍊,一旦停止運動,肌肉量就會開始減少,只是坐著或躺著,沒有活動的話,肌肉量會快速減少,比方說因生病或受傷住院一周,肌肉量會減少2成,住院3周則減少6成。(本文摘自/60而健/天下雜誌出版)

運動15分 死亡風險降22%

運動15分 死亡風險降22%#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只要15分鐘,就能讓長輩身體更健康!中秋過後,隨之而來的是登高敬老的九九重陽節,想對家中長輩表達敬意與祝福,卻老覺得時間不夠,根據2016年歐洲心血管預防和康復協會大會(EuroPRevent),法國聖埃蒂安大學附屬醫院發表的研究指出,年長者每天運動15分鐘可降低22%的死亡風險。一半運動量 降低死亡風險卻達22%研究者以2個群組為調查對象,分別為法國群組(1,011位65歲成人)與國際性群組(122,417位60歲成人),以每周代謝當量(Metabolic Equivalent of Task, MET),將受試者分為-不運動、低度、中度和高度4組,平均追蹤10年,探討它們與死亡風險的相關性,追蹤期間法國與國際群組死亡率分別為9%與15%。結果顯示與不運動的老人相比,中度和高度運動量所降低的死亡風險率為28%和35%,從事愈多體能活動的老年人身體愈健康,研究結果亦發現,從事低度運動量的老人(相當於每天快走15分鐘)雖僅從事一半的建議運動量,其降低的死亡風險卻達到22%。嘗試不同運動 減緩老化、增強機能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健康系教授徐錦興表示,研究中提到的15分鐘運動應達到中強度運動,就是快走或健走比較喘的程度,若只是一般步行速度,建議長輩拉長運動時間,達到一周150分鐘的運動量才有效果,他建議老人可嘗試不同種類的運動,像是健走、慢跑、跳舞、瑜珈,減緩老化還增強身體機能。床上抬腿 每個動作從3次增加到5次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年長者的運動習慣可視為一種健康指標,如果能走、跑或騎車表示體況不錯,如果長輩不想運動,她建議可以引導長者參與,延伸到參與團體運動,甚至發展成相約遊山玩水,也可從床上抬腿等運動做起,每個動作從3次慢慢增加到5次,都可達到運動效果。

黃金3小時 防治中風3步驟

黃金3小時 防治中風3步驟#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每年10月29日為「世界中風日」,新北市衛生局與臺灣腦中風病友協會、亞東、雙和、慈濟醫院等20個機關團體,提前於今日(10月2日)在市民廣場聯合舉辦「世界中風日」新北踩街嘉年華會活動,呼籲全體市民重視腦中風。中風每年造成17,000人生活失能新北市市長朱立倫表示,中風每年奪走約13,000多條寶貴人命、17,000人生活失能,是我國成人殘障的第一要因,對病人及家屬在身心與經濟造成重大打擊,新北市政府與轄內9大中重度急救責任醫院、各醫學會合作推出「防治中風3步驟」:1) 健康就要動 /也就是現在我們所推動的新北動健康,大家相招來運動,大家可以在各鄰里活動中心、社區裡揪團一起來運動,養成自我健康管理的好習慣。2) 把握黃金三小時 /也就是FAST、快速、愈早就醫,治療效果愈好,隨時警覺腦中風發生的蛛絲馬跡,一旦突然嘴歪眼斜、臉部不對稱(Face),單側手臂無法舉起(Arm),口齒不清(Speek)等疑似中風症狀,務必要分秒必爭地緊急就醫(Time)。3) 運用黃金自立給付包 /也就是腦中風病患在出院準備期間就可以接受評估,一旦出院返家後相關的居家照顧、護理及復健馬上到位、立即提供服務。規律生活、運動、清淡飲食、愉悅心情由於季節交替、溫差變化大,長者清晨醒來時別急著掀開棉被,可以先坐在床上動動手腳再下床,至於預防中風之道,就是我們常說的,規律的生活、有恆的運動、清淡的飲食、愉悅的心情、不抽菸、不酗酒等等,尤其是家人有中風病史的人,更不能輕忽。 

摸到硬塊拖半年 竟是乳癌3期

摸到硬塊拖半年 竟是乳癌3期#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美秀是一位單親媽媽,某天洗澡時突然摸到自己左側乳頭上方,出現不規則硬塊,大小約2.5至3公分,沒有不舒服感,所以未立即就醫,過了2、3個月至醫院做進一步檢查,確診乳癌2B期又屬HER2陽性患者,比一般乳癌病患的復發及惡化機率更高,因此決定切除全左乳,康復後維持定時運動的習慣,已成功抗癌10年。每到生理週期 乳房就會有組織變硬靜芳過去每到生理週期,乳房就會有組織變硬的狀況,某天自己在右乳摸到了一顆硬塊,位置很深層也不會痛,又過了半年才到醫院檢查,卻決定不接受穿刺檢查,經過1年後乳房硬塊非但未見縮小、反而更大,再次就醫時確診罹患乳癌第3期,為了延續生命,決定切除全右乳,並配合醫師積極治療,目前定期回診追蹤。45至54歲婦女人數最多 達3,650人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約每47分鐘就有1位女性罹患乳癌,而平均發生年齡約為54歲,其中以45至54歲婦女發生人數最多,高達3,650人,其次為55歲至64歲婦女,發生人數為3,122人。凹陷、顏色、形狀變化 盡快檢查因此,賴基銘執行長呼籲女性朋友,除了每年確實接受乳房X光攝影檢查,高危險族群更要自主並提早年齡接受篩檢,並且隨時留意乳房的變化,觀察自身乳房外觀、觸感是否改變,若有任何異狀,包括乳房有凹陷情形、顏色、形狀有些變化或是有分泌物等,一定要到醫院接受檢查,千萬不可以置之不理,以免延誤治療黃金期。維持運動5~6年以上 罹癌風險低鼓勵民眾維持運動習慣,根據研究發現,每周有運動3至4小時的習慣,罹癌機率將可降低40%至50%,維持運動習慣長達5~6年以上,老年後的罹癌風險更低,因為運動能幫助人體控管體內賀爾蒙的改變,尤其肥胖確實影響罹患乳癌的可能,但即使肥胖,運動還是能有效降低罹癌風險,運動絕對是防癌、治癌不可缺少的處方。 

遠離心病 從3大重點做起!

遠離心病 從3大重點做起!#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根據2014年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指出,隨著全球人口老化及生活型態的改變,全球因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慢性呼吸道疾病等4大非傳染病死亡的人數,約占總死亡人數的82%,其中因缺血性心臟病死亡人數,高達740萬人排名第1位。簡單、適量運動 改善心臟血管彈性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暨心臟學會理事長林俊立表示,除了人口老化及都市化外,造成這些慢性疾病的主因為不健康的生活型態,今年度的世界心臟日主題「啟動健康心力量」,希望傳遞簡單、適量的運動概念,讓民眾在日常生活中,以實際行動重新讓心臟充滿力量,藉此改善心臟血管的彈性,降低血管硬化的機會。盜汗、牙齒、下顎疼痛 恐是心病徵兆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副執行長暨心臟學會秘書長蔡佳醍提到,有效的運動雖然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機會,但是已有心血管疾病之病患,更應該有「適量、簡單」運動的概念,若運動時出現胸痛、胸悶、喘以及盜汗等症狀,甚至有時牙齒、下顎疼痛就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徵兆。微調生活型態 控制血壓、血糖、血脂林俊立理事長進一步指出,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可透過調整生活型態,穩定控制血壓、血糖、血脂肪,遠離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重新啟動健康「心」力量共有3大重點,分別為:1)    「控制三高」 /建議民眾需定期檢查量測血壓、血脂以及血糖,透過三高的控制,能夠強化心臟血管的強硬度,避免血管的阻塞,就能進一步防治心血管疾病發生的機會。食2)    「得舒飲食」 /平日飲食以高鉀、高鎂、高鈣、高膳食纖維、降低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可以多以全穀類、蔬果、選擇低脂乳、紅肉改白肉、吃堅果用好油的方針,且應吃「食物」而非「食品」。3)    「適量運動」 /健走對血管疾病有助益,規律適度的運動除了可以有效控三高,也可強化心臟血管的硬度,甚至可降低心血管阻塞。

維持運動 乳癌患者可多活5年

維持運動 乳癌患者可多活5年#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乳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見的癌症,根據世界癌症基金會(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WCRF)資料統計,2012年全球近170萬為乳癌新發病例,佔所有新發癌症之12%,在台灣,根據國民健康署2013年癌症登記報告資料顯示,全癌發生人數為99,143人,其中乳癌發生人數為11,281人(不含原位癌),佔全癌發生人數比例11.38%。平均每天約有5名婦女死於乳癌顯示台灣乳癌發生率已趨近全球乳癌發生率,為女性癌症發生率的第1位,也是發生率增加最多的癌症,與101年發生人數相比,新增756人,發生率增加7.18%,乳癌死亡率排名則為第4位,死亡人數為1,962人,平均每天約有5名婦女死於乳癌。保持運動習慣 可提高5年存活率面對乳癌,病友們最害怕的就是復發問題,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醫師表示,鼓勵乳癌病友罹癌之後,仍可進行任何對身體有益的運動,並持續維持運動習慣,他引述美國希望城醫學中心(City of Hope)期刊內容指出,對於罹患乳癌的女性,保持運動習慣可以增加戰勝癌症的機率,提高5年存活率。高於平日心跳數 喘氣、消耗能量另外,有運動習慣者還能增強人體內DNA修復能力,另外在化療期間適度的運動,也可以有效改善療程帶來的不適,所以無論是任何形態的運動,只要運動時的心跳高於平日心跳數,感覺到喘氣、有消耗到能量,都可達到運動的效果,建議病友找到自己喜歡、能夠培養成興趣並長期持續的運動,享受運動過程,才能達到運動最佳的效果。二等親內有人罹患乳癌 每2年1次檢查此外,也呼籲所有的女性,不要僅以乳房自我檢查,來檢視乳房的健康,目前政府有提供免費乳房X攝影檢查,建議45至69歲的女性、40至44歲有乳癌家族史者,祖母、外婆、母親、女兒、姊妹等二等親內曾有人罹患乳癌,每2年至少應進行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為自己的健康把關。

越動越難「瘦」?基礎代謝要做好!

越動越難「瘦」?基礎代謝要做好!#運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激烈運動不只會縮短壽命,也無法達到瘦身目的。」這不但有醫學根據,我自己本身也有切身體驗,我是到了35歲之後才開始出現贅肉,當時我沒有想到要改善生活習慣,反而還想用激烈運動來擺脫贅肉。打算靠運動減重 沒想到「不減反增」於是我加入健身房,1周報到4次,每次大約持續2小時踩腳踏車或游泳,沒想到,結果完全不如預期,原本打算靠運動減重,沒想到「不減反增」,當時我67公斤,幾個月後居然胖到75公斤,還練出一身肌肉,變成肌肉男,這與我當初的入會目標──變成傑尼斯男偶像的身形線條,相差甚遠(笑)。熱量的消耗有基礎代謝、活動代謝我不禁納悶:「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但從醫學角度來看,這一點都不奇怪,熱量的消耗有2種形式,一種是「基礎代謝」,另一種是「活動代謝」,而我在健身房做的激烈運動是屬於「活動代謝」,只會燃燒肌肉中的「肝醣」(Glycogen),並不會燃燒造成肥胖的脂肪。熱衷跑健身房 反而胖了8公斤想要燃燒脂肪必須靠「基礎代謝」,所以不管我再怎麼努力運動也瘦不了,對於想靠運動減肥的人來說,肝醣一經燃燒就會產生強烈的空腹感,肚子餓就會想吃東西,結果導致胰島素大量分泌,更容易堆積脂肪,這就是我熱衷跑健身房,結果反而胖了8公斤的原因,不只多了肌肉,還增加了脂肪。(本文/瘦身.抗老,活化細胞的神奇茶飲/商周出版) 

戒菸、運動 3項建議好「心」情

戒菸、運動 3項建議好「心」情#運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男性病友58歲,過去4年來稍有運動(走路爬樓梯至3樓)就會喘,經心臟內科轉診前來接受核醫心臟掃描,發現左心室心肌有嚴重缺血,經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置放1支支架治療,病友2週後竟可游泳2公里不停下來(原先只游25公尺就會喘),自述58歲年齡而有30歲體力,從此愛上運動,過去半年體重減重6公斤。戒菸改善心血管動脈硬化窄縮許先生67歲,平時有抽菸習慣,每天1包抽了30年,於97年2月急性冠心症發作,當時核醫心臟掃描有大範圍的心肌血流灌注缺損,從此許先生開始戒菸,在105年(戒菸8年)核醫心臟掃描追蹤檢查發現,大部份心肌血流灌注缺損恢復得差不多,表示心血管動脈硬化窄縮,在戒菸後仍會獲得改善。走路運動、吃黑木耳、川七單先生70歲,於99年1月檢查時,在左心室心尖有大的缺血區,當時醫師建議做心導管檢查,但單先生力行走路運動、戒菸、吃黑木耳及川七,1年半後,核醫心臟掃描發現缺血區有大輻改善,102年4月再追蹤檢查一次,心肌缺血改善得更好。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核子醫學科主任林明賢表示,心肌梗塞是隱形殺手,症狀均是在非預期情形下發生,生活習慣必須小心謹慎,當有心臟冠狀動脈疾病時,醫師往往以下3項建議:1)    改善生活規律/運動每周五天,每次30分鐘,讓心跳110以上,且勿熬夜、戒菸。2)    治療潛在疾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3)    保持標準體重/不暴飲暴食、隨意減肥。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