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

氣溫驟降易造成心臟衰竭 醫師提供強心秘訣

氣溫驟降易造成心臟衰竭 醫師提供強心秘訣#運動

依行政院衛生署死因統計顯示,心臟疾病為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腦血管疾病則居第三位。研究調查也發現,國內六十歲以上老人,幾乎半數的血壓都超過正常值,而六十五歲以上老人,更是平均每五人就有一人患有心臟疾病。署立基隆醫院許振榮副院長表示,隨著心肌梗塞後病人的存活率與高血壓患者的增加,心臟衰竭的發病率與罹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對心臟衰竭病患來說,若沒有良好的自我照顧,生活上常需面臨呼吸困難與活動功能受限,使得疾病預後每況愈下,對生活品質的干擾極為顯著。因此,心臟復健就顯得相當重要了。根據美國心肺復健協會的研究結果也顯示,以規律運動的心臟復健計畫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所造成的症狀,對於患者的血脂肪及吸菸情形、體重等都能獲得改善,並可降低整體死亡率達25%。由此可知,心臟復健對於心血管患者健康的重要性。然而,這些心臟血管疾病的患者雖然常常被提醒說要規律運動,但到底應該如何進行運動呢?要怎麼做才會有效呢?甚至做了運動以後會不會讓心臟沒有辦法負荷呢?會不會有危險呢?復健科許振榮副院長提到:「心臟疾病復健」的概念就是以運動訓練為主軸,在接受心肺功能檢查評估後根據檢查結果和目標,為個人量身訂作安全而有效的運動計畫,來改善心肺耐力和心血管的危險因子。許振榮副院長解釋,心臟復健適用於接受心導管治療、冠狀動脈手術後及心臟移植後這三類患者,在心臟復建治療的過程中也會有物理治療師在旁協助指導,並有持續心跳、血壓、心電圖、和血氧飽和濃度監測,來確保運動安全。經過持續復健後,也可以讓患者體會運動當時身體的各種變化及反應,讓患者在沒有儀器的輔助下掌握適當的運動量。許振榮說明,對於比較沒有辦法到醫院來做復健的患者,建議可從事如散步、快走、慢跑等耐力型的運動,但要注意運動時的強度以有點喘又不太喘,最好能從容的唱歌或對話作為準則,每次運動以30~50分鐘為主,每週約3~5次。同時,也要特別注意運動時,一開始的暖身運動和最後的緩和運動都不可以省略,避免造成意外傷害或因為突然剎車急停引發心律不整及其他心臟方面的問題。另外,針對冬天一波波的寒流到來,氣溫驟降,署立基隆醫院許振榮副院長也要提醒民眾,對於患有慢性病患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病史民眾,因血管彈性會比較差,面對溫度的改變,血管收縮、擴張的調節能力也不好,必須多加留意加強注意保暖及規則服藥,減少因血管收縮導致冠狀動脈阻塞,而引發心肌梗塞、腦部血管阻塞引發腦中風。延伸閱讀「十大死因排名表」: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763

把握中風者「黃金復健期」 易減少併發症發生

把握中風者「黃金復健期」 易減少併發症發生#運動

文/奇美醫學中心支援佳里新生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 林雁飛組長家中有中風長輩的民眾請注意了,不少中風患者在出院回到家中後,因為沒有繼續進行復健治療,導致身體關節功能的急速退化,新生醫院復健中心表示,出院後6個月內到1年間是中風者的「黃金復健期」,除了讓他們的生活功能逐漸恢復外,也降低了照顧者的負擔,如果錯過或忽略此時的復健治療,病人的身體功能就會急速惡化。奇美醫院支援新生醫院復健中心提供中風長輩,居家復健簡易運動方法與好處;復健中心表示好處為,促進乏力肢體的恢復,維持正常的關節活動度,保持正常生活作息,誘發心情愉悅感,提升病患自我照顧能力,預防二次傷害。其目標增進動作的協調性、精確性與靈活度,增進平衡方面的穩定性,維持日常功能活動的水準與獨立性,維持並增進心肺功能等體力與耐力,減少併發症的發生。「被動關節運動的對像」針對重度或極重度病人、長期臥床或植物人,其運動的目的:維持或增加關節、肌肉之活動度,預防及治療關節攣縮或變形。 維持或改善肢體的柔軟度與循環。 讓患者藉著做運動方法,促進運動反射並且刺激屈曲反射伸展反射。被動關節運動的方法:執行關節被動運動前,需先向病人說明以取得合作,並告訴他可以放鬆心情。 每一關節每次要做 10~20 次,約每5次中要一次做到關節角度的極限,在施予一小壓力以超過原有關節的角度,達到矯正的效果,患者可能會感到疼痛,但只要停止後疼痛消失,就可繼續下去。 要有規律的做,每個關節都須做到且不能中斷。 做被動運動時,一定要先固定所有的近側肢體。協助關節運動的對像:針對中度或中輕度病患,其運動的目的:上肢關節運動/肩關節(屬於近端關節):雙手交疊由好手帶動壞手往上抬手,3~4次/天,15~20遍/次。目的:增加肩關節活動度及穩定度。 上肢關節運動/肘關節:雙手交疊由好手帶動壞手前臂彎曲運動,3-4次/天,15-20遍/次,手肘處應有桌子或枕頭支撐。目的:增加手肘的彎曲及伸展力或翻轉力(旋前及旋後)。桌上運動:擦桌子運動/目的在增加外展與內收肩關節活動力。 水管運動/目的在增加手指頭與肩關節活動力。 積木堆疊運動/目的在增加肩關節穩定度與手部精細動作。站立運動:患者身體往前超過膝蓋且雙腳伸直站立起來,照顧者由壞側邊拉住褲頭保護安全,可將屁股左右搖擺練習左右承重和平衡訓練。主動關節運動的對象:針對輕度病患。球類、小板凳-目的在增加全身性活動度。 穿脫衣物/目的在增加手部關節的活動力。 扣鈕釦拉拉鍊/目的在增加精細動作及靈活度。 堆疊紙杯/目的在增加精細動作、靈活度及手部翻轉力(旋前及旋後)。 衛生紙/目的在增加手指抓握能力不少病患出院後,因為家屬對復健沒有概念或無人力可協助外出復健等因素,導致其肢體關節僵硬、攣縮,最後退化成為長期臥床的「變形金剛」,也變成醫療資源與家人照顧上的雙重負擔,請務必把握中風的黃金復健期並積極治療,只要發揮創意注意小細節,家中日常生活中處處是復健,馬上動起來,健康跟著來。延伸閱讀「生活處處是復健」: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323

遇到減重瓶頸,該怎麼辦?

遇到減重瓶頸,該怎麼辦?#運動

減重過的朋友相信都遇過類似的經驗,就是剛減重時,少吃、多運動,有一段時間體重會掉得很快,但後來維持一樣的食量及運動量,體重就卡在定點不動了,這對減重的人來說會感到很挫折。減重到這個階段叫做「減重平原期」,通常也是減重的人最容易放棄的時候,因為這段時間往往不只有一兩天,有可能持續一兩週,甚至更久。減重者這時可能會覺得自己的努力不夠,或者覺得自己用的方法無效,於是選擇放棄。但減重計畫一卡住就喊停,很可能就前功盡棄了。所以,會碰到「減重平原期」是減重者一定要有的認知。首先,我們要認清,身體絕不會讓我們的體重毫無止境的一直瘦下去,這是身體自救的一種本能,它會自動啟動調節的機轉。當你有一陣子體重一直掉下去時,身體會有警覺,為了保持原來的體重,它會自我調整,讓食物的利用率提高,換句話說就是讓食物產生更多的熱量來維繫體重。減重者要認清,減重平原期是每個人必經的過程,別否定自己,要用耐心渡過這個階段。你可以和一起減重的同伴相互鼓勵,強化減重的意念。很多人看到自己的體重定點停留了,乾脆就卯起來不吃了,或是吃更少,其實這樣做只會讓我們的身體的代謝速率變得更低、更慢。最恐怖的是,你在這時期吃更少,減掉的恐怕只是肌肉。其實,在減重平原期階段,我們攝取的熱量不需要特別去減少,維持和之前的熱量就可以。想征服這個時期,比較重要的應該是運動。減重平原期階段,你的首要之務就是增加運動量。如果你原來維持一星期做三次的有氧運動(如慢跑、有氧舞蹈等),請在你減重平原期的時候多做一次。還有,在這個時候增加你的肌力訓練,如多舉幾次啞鈴、多做一些伏地挺身等,強化肌肉,也等於強化體內的脂肪燃燒器,讓身體有更多燃燒脂肪的能力。總之,減重時,身體絕對不可能讓你一路瘦下去的。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我一再強調,減重絕不能速成,遇到減種平原期時,你更要堅持下去,這對人性也是一種考驗。一旦過了減重平原期,你會再進入下一波減重快速期,屆時你又會享受到減重的成就感了。所以,請別在減重平原期放棄!本文摘自:瘦不了的錯誤,由臉譜出版社發行。作者:吳映蓉。文章出處:http://www.uho.com.tw/book.asp?id=973

越用力的運動越可以減掉脂肪?

越用力的運動越可以減掉脂肪?#運動

我想很多人看到一大塊脂肪黏在身上,會很想用力的把它甩掉,而且認為越用力的運動效果應該越好。有人有鮪魚肚就拚命「用力」做仰臥起坐,有人有蝴蝶袖就「用力」舉啞鈴。如此「用力」的運動真的可以把該部位的脂肪消除嗎?正解一:越用力的運動越用不到脂肪通常很用力的運動都無法做很久,例如舉重選手用盡全身的力量把槓鈴舉起來,這個選手不可能一直做同樣的動作,持續好幾十分鐘。針對這種非常高強度的運動,身體用的能量來源是原本就存在於肌肉中的能量「ATP」, 它就像肌肉中的電池,可以馬上供給肌肉電力。但是,ATP這種電池數量儲存有限,可能一次的舉重動作就把原本儲存的ATP全部耗盡了。由此可見,高強度的運動因為不可能持續太久,不需要用到太多ATP電池,如果強度再低一點點的運動如舉啞鈴,可能持續個幾分鐘肌肉也會累了,而原本儲存在肌肉的ATP電池不夠用時,身體會先利用肌肉中的「肝醣」作為「燃料」去製造ATP電池,因為,利用肝醣製造電池的速度比較快,比較能應付要快速伸縮的肌肉需要。此時,因為運動的時間短,還不需要到拿「脂肪」來作為燃料。正解二:中低強度的運動才能有效燃燒脂肪中低強度的運動,例如慢跑這種運動,因為運動強度不高,所以可以連續跑一兩個小時都沒問題;但是,在跑這一兩個小時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ATP電池供應肌肉電力,此時,身體就開始以「脂肪」作為燃料來製造出較大量的ATP電池,因為「脂肪」本身就比「醣類」或是「蛋白質」能產生比較多的能量。當身體利用「脂肪」來產生ATP電池時,就等於身體正在「燃燒脂肪」;雖然並非得從事非常長時間的運動,脂肪才會開始燃燒,但是建議要讓脂肪有效的燃燒,最好每一次中低強度的運動至少能「持續」做二十分鐘以上。■ 運動小常識簡單的運動強度判讀:可以簡單利用運動時的心跳率來判讀運動的強度,分級如下:低等運動強度:心跳率 (下/分鐘) = 30~50% X最大心率中等運動強度:心跳速度(下/分鐘) = 65% X最大心跳速度高等運動強度:心跳速度(下/分鐘) > 85% X最大心跳速度〔註:最大心跳率(下/分鐘)= 220-年齡〕本文摘自:瘦不了的錯誤,由臉譜出版社發行文章出處:http://www.uho.com.tw/book.asp?id=973

甩掉游泳圈 教你如何遠離代謝症候群

甩掉游泳圈 教你如何遠離代謝症候群#運動

一陳不變的職場工作壓力,加上外食精緻文化的潮流,造就出職場中壯年已成為代謝症候群的高危險群。根據臺北市政府衛生局98年針對1萬1,935位,平均年齡41.54歲之市府員工,進行之「高血壓盛行率與血壓之影響因子分析」調查發現,員工每週平均工作時數為40.55小時,而每週平均運動時數僅有1.98小時;另外,BMI(身體質量指數)過重及肥胖者佔33.3%、腹部肥胖者佔27.2%、血壓部份,高血壓前期者佔43.1%,高血壓患者約佔8.9%,除此之外發現「腹部肥胖」及「血壓」2部分,皆有隨著年齡增加而上升趨勢,顯示上班族常因工作超時、生活型態不正常、運動量少等因素,而成為代謝症候群高危險群,使得職場員工面對未來退休生活,健康堪慮。為提供職場員工「多運動 健康吃」氛圍,大同區健康服務中心結合大同運動中心,於99年6月2日起每週三下午6時30分至8時30分(為期12週),假大同社區大學(大同區長安西路37-1號)辦理「甩掉游泳圈 拒絕代謝症候群」職場健康促進團體,歡迎大同區各職場老闆鼓勵員工踴躍報名參加,額滿為止。此活動除了提供正確飲食、運動及慢性病預防概念外並安排律動課程,活動免費,但報名學員須全程參加,內容提供學員身體前、後檢測,包括身高、體重、腰臀圍、Inbody身體組成分析及三高檢查,透過身體組成分析學員可以了解自己體內的肌肉重、體脂肪重、脂肪比率、分佈、營養狀況及肢體平衡情形,經由醫師、營養師的諮詢及專業運動教練提供運動處方,使參與學員可獲得個別化運動指導,進而達到健康減重、預防代謝症候群的目的;更重要的藉由學員間團體支持的力量,相互鼓勵、督促,一起「甩掉游泳圈、遠離代謝症候群」。疼惜員工由關心員工健康做起,呼籲職場老闆們可以在自己的職場中規劃挽救職場三高族的健康促進系列活動,領導職場員工形塑健康生活,累積健康資本,打造未來樂活退休人生。相關活動方案及此次活動報名請洽臺北市大同區健康服務中心王梅娟護理師(聯絡電話:02-25853227分機203)。備註:當日由大同運動中心專業教練現身示範簡易上班族「甩掉游泳圈 其實很簡單」的運動小撇步!延伸閱讀「教練示範訓練基本動作」: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8616

糖尿病患者如不控制飲食 小心有致命危機

糖尿病患者如不控制飲食 小心有致命危機#運動

糖尿病是因胰島素釋放或作用有問題,導致糖類代謝異常及血糖過高的慢性疾病,若長期處在高血糖的狀態,會導致許多糖尿病的併發症,加重病人的病情。為恭醫院 趙上青代護理長表示,通常有許多患者對飲食有許多錯誤的觀念,他們認為不吃甜食,血糖即會變好,對食物代換也一知半解,造成飲食偏差和營養不均衡等問題出現,如果只是以藥物為主的治療,往往不足以使患者達到良好疾病控制,要有良好的血糖控制,必須飲食、運動和藥物三方面的配合,這與自我照顧行為有很大的關係。趙上青說明,糖尿病飲食是以正常飲食的原則為基礎,視個人需要來調整熱量、蛋白質、脂肪及醣類的攝取量,提供均衡的營養,達到控制病情的一種飲食方式,其所需要的基本營養與一般人是一樣的,所以正常健康的人也可以此原則攝取均衡營養。糖尿病患者若不注意控制飲食,容易引發急性或慢性併發症,使病情惡化。急性併發症包括低血糖症及高血糖症,嚴重會致命。慢性併發症則包含眼睛、腎臟、神經、心血管疾病等病變。趙上青建議民眾飲食原則:遵循與營養師共同協商的飲食計劃,養成定時定量的飲食習慣。均衡攝食依飲食計劃適量攝取主食類、蔬菜類、水果類、油脂類和魚、肉、豆蛋奶類。維持理想體重,切忌肥胖。多選用含纖維質豐富的食物,如未加工的豆類、水果、蔬菜、全穀類。少吃油炸、油煎、油酥和油炒的食物,以及豬皮、雞皮、鴨皮等含油脂高的食物。減少含膽固醇高之食物,如腦、肝、蛋黃等。食物儘量清淡,烹調法儘量採用燉、烤、滷;燒、清蒸、水煮、涼拌等方式。儘量少吃加糖食物及精緻食品。儘量避免喝酒。飲食不可太鹹,避免攝取加工及醃製的食物。糖尿病人有較高的比率發生冠狀動脈疾病,若合併有自主神經病變(特別是長期使用胰島素治療的病人),在從事運動時則有較高的危險性,會發生無症狀的心肌缺氧或猝死。運動的頻率約每週3-5天,若接受胰島素治療的病人建議每日,趙上青提醒民眾,即每週至少累積消耗1,000大卡熱量的運動(每週4天以上),才能達到增加胰島素感受性及血糖控制的效果,在運動前、中、後,必須特別注意低血糖的問題,常在運動中或運動後會發生,也可能延遲在運動後48小時才發生,因此要適時的補充糖分及攝取充足的水分(以防脫水),另外也要注意血糖變化的速度,若急速升高或降低,都不適宜繼續運動,若是在傍晚運動,就必須額外攝取糖分,以防在半夜出現低血糖。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8233

做擴胸訓練 肋骨連斷兩根

做擴胸訓練 肋骨連斷兩根#運動

日前,台中市一名53歲婦人想讓身材緊實,上健身房接受重量訓練,沒想到在做擴胸運動時,才剛練,就把左側肋骨練斷兩根,當時她只覺得左側胸部不太舒服,根本不知道肋骨斷裂了,就醫時,還一度擔心是罹患肺癌?或是新型流感?澄清醫院平等院區醫療副院長 許人文說明,這名婦人來胸腔內科就診時,懷疑自己可能是罹患肺腺癌,要不然就是染上新型流感。但她沒有其他的感冒症狀,不像新型流感。她的胸部沒有外傷,沒有被撞及被打過的痕跡,X光檢查發現,她竟然是肋骨連斷兩根。許人文表示,婦人努力回想,才想到最近一星期她勤上健身房,首度使用擴胸等重量訓練的器材,希望自己的上圍能更緊實,當時在做擴胸重量訓練時,她覺得左側胸部不太舒服,她心想可能是沒做過的關係,仍努力繼續運動,只是一拉扯到左側胸部時,就覺得痛。如果一根或兩根肋骨斷裂,沒有其他的併發症,當下只要控制好,肋骨會在3到4週後逐漸癒合,之前他曾診治過幾位上了年紀的婦人,用力咳嗽後,就咳斷肋骨,但是到健身房健身到肋骨斷裂,他還是第一次看到。許人文建議民眾,不論年齡,不管男女老少,在從事各種運動之前,一定要有足夠的熱身,千萬不可在興緻當頭時,就毫無節制的往前走向前衝,男生總想要有藍波般的六塊肌,女生則夢想曼妙身材,但是年紀漸大的人總是會有骨質疏鬆症的潛在危機,因此提醒大家要「有節制」的運動才能跑出健康,跳出活力,更能避免運動傷害的發生。

瘋單車,也得避免傷害

瘋單車,也得避免傷害#運動

這幾年騎自行車成為熱門運動,每到假日,河畔自行車道總有絡繹不絕的單車族,男女老少甚或扶老攜幼,成了全民運動,但醫師提醒,騎自行車要避免運動傷害。52歲的王女士(化名)是一個上班族,平常上班總是坐在電腦前,忙著處理不完的文書工作,當有頸部痠痛也不以為意,總以為電腦用多了每個人都會這樣,下決心該運動一下。剛好搶搭這波單車瘋,買齊裝備就在假日來個河濱單車遊,三個小時騎下來卻發現手臂至手指都麻痺了,休息一天仍未改善,以為中風趕緊至門診就診。經醫師理學檢查發現,王女士有明顯頸部神經根症狀,仰頭上看會出現背部痠痛及手麻加劇現象,右肩二頭肌腱及右肘外側均有壓痛點,手腕部敲擊時會有觸電感,頸部X光顯現第五、六頸椎間隙較窄,王女士很明顯因長時間騎車姿勢導致運動傷害,包括頸神經根病變、肩部及手肘之肌腱炎及手部腕隧道症候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復健科主任武俊傑指出,近來因單車活動盛行,門診像王女士這般的傷害時有所聞,主要還是因平時較少運動,忽然在假日長時間運動導致。他表示,雖然悠閒騎單車運動強度不高,但長時間固定姿勢仍易造成運動傷害,包括(1) 頸部:長時間仰頭造成肌肉疲勞痠痛,甚至如王女士般手部痠麻神經壓迫症狀。(2) 肩、肘、手腕部肌腱炎:常因反覆拉剎車用力不當造成。(3) 腕隧道症候群:手部長時間向背側伸展造成正中神經壓迫。(4) 腰部:長時間坐姿向前傾,造成腰椎盤壓迫及腰部痠痛。(5) 膝關節:長期磨擦造成膝部軟骨磨損疼痛。武俊傑表示,治療上以復健治療為主,頸部神經根壓迫造成的手部痠麻可藉由頸部熱敷、牽引、經皮神經電刺激等加以改善,肩部肘部肌腱炎可使用深部透熱,如短波、超音波等。腕隧道症候群亦可利用物理治療或副木固定予以處理,配合適當運動,以放鬆頸部肌肉群及強化肩肘肌腱以避免再次傷害。武俊傑強調,要避免上述傷害,在騎車前必須有適當運動,並針對本身弱點加強伸展,騎車時間也必須做適當調整,原則上每20至30分鐘就應該稍作休息。運動時間以漸進式逐漸增加為宜,像王女士這樣平常沒有運動的人,忽然間從事長時間運動,極易造成運動傷害。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