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

秋冬保養4要素 遠離心血管疾病

秋冬保養4要素 遠離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

天氣逐漸變涼,時序即將進入秋冬,又是心血管疾病好發的季節了。造成秋冬好發的原因有很多。天主教聖功醫院內科醫師   盧怡旭舉例說明,秋冬溫差大,易出現高血壓;天氣不穩定,戶外運動減少;而且進入進補季節,易造成肥胖與高血脂症。結果,對心血管的危險因子是不利的。盧怡旭進一步表示,由於心血管疾病是血管硬化累積而成,所以需及早預防,尤其是從改善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著手。我們應注意以下要點:一、飲食方面:注意鹽分的攝取與熱量的控制。鹽分與血壓的上升有直接關係,因此飲食需控制調味品的使用,越少越好。冬令進補應飲食均衡。少吃肥肉、內臟與魚類以外的海鮮,以免肥油上身。二、規律的運動:維持輕度的運動(例如:健走),可以消耗熱量、加速心陳代謝、促進血液循環。我們是保健而非競賽,所以適度即可,只要達到出汗、或說話略喘的程度,並且持續至少15分鐘。運動的頻率以每週5至7次為宜。三、戒煙!吸煙不但容易致癌、產生肺氣腫,也影響心血管功能。例如:刺激血管收縮而高血壓、促進凝血產生血栓、加速動脈硬化斑塊的生長等。這些作用,使供應心臟營養的冠狀動脈狹窄而心肌缺氧,發生心絞痛。雖然要改變斑塊的生長非一朝一夕可及,但是血管收縮與血栓生成的作用,可於戒煙三至五日後立即獲得改善。四、定期追蹤、按時服藥。年過三十,身體機能逐漸退化。更年期後女性荷爾蒙的心血管保護作用逐漸消失。因此,定期健檢,特別是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十分重要。如有疑問,應與醫師討論,研擬治療的策略。如果需要服藥控制,也應與醫師密切配合。盧怡旭提醒民眾,多一分準備,才能減一分危險。希望大家更健康,更能享受愉快的時光。

運用營養師的小撇步 中秋烤肉健康吃、零負擔

運用營養師的小撇步 中秋烤肉健康吃、零負擔#心血管疾病

中國人是個講究吃的民族,而中秋節最具代表性的食物莫過於月餅和柚子,以及近年來盛行的烤肉活動。月餅的特色,因地而異,較為人知的有:蘇式月餅、廣式月餅、京式月餅等。近年來更有各式各樣的月餅上市,例如:冰皮月餅、水果月餅、海味月餅、寒天月餅、藥膳月餅等。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營養組 - 康甄真 營養師提醒,民眾在選購月餅時,除口味上的喜好,更應檢視衛生安全及營養的標示:一、衛生安全上:注意外觀是否有變質及標示是否完整,標示內容項目如:內容物名稱及重量、食品添加物、廠商名稱、電話號碼及地址、有效日期及保存條件等。二、營養標示上:注意總熱量及碳水化合物、脂肪的百分比例及總重量,一般市售月餅所含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皆偏高,容易讓人在不知不覺中攝取過多熱量,而危害身體健康。康甄真營養師指出,特別是餡料中有蛋黃的月餅,一個蛋黃約含有膽固醇250毫克,不得不謹慎食用。另外還有比較容易被忽略是鈉及反式脂肪酸的含量,特別提醒患有糖尿病、高血壓、腎臟病及心血管疾病的民眾,應淺嚐即可、切勿貪食而導致病情惡化。含有高纖維及豐富維生素的柚子,則是最佳的體內清道夫。除此之外,許多民眾會選擇烤肉來歡度中秋佳節,享受的同時,康甄真營養師建議,應注意以下事項:一、可在烤肉架上舖上一層鋁箔紙,避免食物烤焦以及減少致癌物質的產生。二、蔬菜是最佳的食材選擇,除了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及纖維質外,還有對人體最有幫助的植物化學物質,其次是海鮮類或豆製品。針對需要減重的人,可以搭配多量應時蔬菜,如:四季豆、洋蔥、皎白筍、鮮香菇、甜椒等,如此不但可以減少肉攝取,更可以吃得較健康。三、維他命C是非常好的抗氧化物,如果搭配維他命C含量高的蔬果,如:青椒、蕃茄、高麗菜芽、蕃石榴、奇異果、柳橙等食用,或者可防癌食物如:十字花科蔬菜、菇類、蔥蒜類,都可以為健康加分。四、不管是否有慢性疾病都應該將調味料或烤肉醬對半稀釋後使用。建議也可以DIY自製一些低鹽分的香草植物醬、蔥蒜醋醬等,以避免高鈉鹽分之攝取。除了以上的過節方式,在秋高氣爽的夜晚,也可以自備幾樣滷味、涼拌小菜來代替烤肉,擺上一盤組合式的文旦及月餅,再砌上一壺清香淡淡的茶(易影響睡眠者可選擇花草茶),相信這也會是個不錯的選擇!

休「鹹」食品 遠離中風危機

休「鹹」食品 遠離中風危機#心血管疾病

大家都知道高血壓是無聲的殺手。今年的世界高血壓日,大會更以「鹽和高血壓:兩個無聲的殺手」,來強調「高鹽」和高血壓一樣都有害健康,治療高血壓除了要規律服藥,飲食上限制鹽分的攝取也是必要的。根據心臟病高血壓治療指引,正常的血壓是130/80mmHg,血壓每增加20/10mmHg,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就加倍,而每降低2mmHg就可降低7~10%的心肌梗塞和腦中風的風險。 台東基督教醫院營養師 張靜芬指出,台灣四十歲以上的民眾,每三至四人就有一人患有高血壓這其中將近三分之一患者的病情是與飲食中過量鈉鹽很有關聯的。鈉鹽除了會升高血壓而間接的加速血管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之外,在沒有高血壓的民眾身上也發現,鈉鹽的攝取量直接就會影響血管的功能。張靜芬解釋,這個研究是以沒有高血壓的肥胖民眾為對象,分別測試限鹽飲食(約三.五公克/天)與不限鹽的正常飲食(約七公克/天)他們的血管擴張與血流情形。因為排列在血管內側的內皮細胞有助於調節血流,結果顯示,限鹽飲食之後,他們血管內皮組織的功能比以前獲得改善;而不限鹽的正常飲食組的人則不見改善。也就是說,要預防血管病變,不只高血壓的人要限制鈉鹽,一般沒有高血壓的民眾也不宜攝取太高鹽分。■ 口味淡不見得是低鹽營養師張靜芬表示,限鹽是健康,但並非不吃鹽就更健康。因為食鹽的成分是氯化鈉,鈉可以維持身體的滲透壓與酸鹼平衡,氯離子則還參與生產胃酸,幫助消化,都是極為重要的礦物質。只是身體所需要量並不多,每天若有攝取15OO~2OOO毫克的鈉(即四~六公克食鹽,大約一平茶匙)就不致於有缺乏的現象。然而,知道容易能做到卻很難,因為習慣吃鹹以後,口味變重,就無法接受不鹹的東西。根據調查,國人鈉的攝取量幾乎到達建議量(2400毫克)的二~三倍。以口味的鹹淡這種主觀的感覺來判斷高鹽或低鹽是不可靠的,何況食物經過多元的調味,縱使高鹽也不見得會太鹹。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年輕人最愛吃的休閒食品「洋芋片」,一片接一片,讓人不知不覺中就吃完了一大包(150公克),鈉量就可能高達一千毫克,就算整天的飲食都不再加鹽也已經足夠量了。■ 留意隱藏的鹽分因此,要計劃一個休「鹹」飲食,須要先「理智」的認知鈉鹽的食物來源和含鈉量的食品標示,並採取限量或避免高鹽食品的食用,才能維護身體的健康。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每一千大卡食物,鈉的攝取量應該為一千毫克(二.五公克鹽),一個成人一天以不超過三三OO毫克(八.二五公克鹽)為每日的極限,兒童則應更低。國民健康局則建議國人每日鈉總攝取量為二四OO毫克(即食鹽六公克)。營養師張靜芬說,以此準則扣除食物天然的鈉,我們每天只須一平茶匙的鹽就足夠了,一平茶匙鹽若代換成其他調味料也務必要限量。「高鹽」、「低鹽」在英國食品標準局的定義為:每一百公克食品中如果鈉含量超過五百毫克,就屬於高鹽食品;鈉含量低於一百毫克,屬於低鹽食品。所以,我們在選用時應注意食品的標示,張靜芬提醒,大多數休閒食品含鈉量都是很高的,應該少吃。

小心!冬季腸胃不適

小心!冬季腸胃不適#心血管疾病

冬天除了是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的好發季節,其實腸胃不適也相當常見,因為隨著季節轉換,氣候溫差變化大,免疫力差的小孩、老人,往往無法適應,致腸胃出問題;而且天冷身體所需熱量增加,食慾變好,秋冬又是蝦蟹最肥美的時候,如果水產不新鮮、生冷食物吃太多,也容易引發腸胃不適。永和耕莘醫院胃腸肝膽科 黃雅憫醫師說明,冬季的胃腸炎一般可分成兩大類:一類是由病菌或病毒所引起,一類則屬非病菌性,亦即食物所引發。第一類胃腸炎的元凶以病毒最常見,估計每年全球約有五百萬到八百萬人因此喪命,而這也是5歲以下兒童的主要死因。其中,50%的胃腸炎是由諾羅病毒(norovirus)引起,另外20%的個案與大部分的兒童嚴重病例,則歸咎於輪狀病毒(rotavirus),其他危害較大的病毒還包括腺病毒、星狀病毒(astrovirus)。黃雅憫醫師表示,秋冬是輪狀病毒好發的季節,小朋友應小心預防,一旦遭感染,目前並無有效治療,家長可以多補充水分,避免小孩脫水,如果病人高燒不退、躁動不安、食慾差,則應馬上就醫。至於細菌導致的胃腸炎,禍首眾多,主要有:沙門氏菌、腸細菌、葡萄球菌、空腸弧菌、大腸菌等。其傳染來源可能是食物的準備不當、被重複加熱的肉、海鮮、牛奶和麵包類產品。每種病菌引發的症狀只有些許不同,但都有腹瀉,也可能導致大腸炎。上述的胃腸炎,症狀通常是急性的,包括噁心、嘔吐、腹瀉、腹痛、食慾差、疲憊,嚴重者會有血便,但較少持續超過10天。第二類胃腸炎主要因為不當的食物所引起,如過度刺激的麻辣鍋,或高熱量、高油脂的食物,都可能造成胃腸不適;其症狀有噁心、腹脹悶痛、消化不良,但很少會腹瀉,且因是不良飲食及生活習慣所導致,症狀常可能反覆發生。黃雅憫醫師強調,冬季因為流汗少,一般人容易水分補充不足,再加上肉類、油脂類食用量增加,蔬果纖維質的攝取則相對減少,往往也會排便較不順,成為便秘好發的季節,許多人都常為腹脹、食慾不佳所苦,也須格外留意。要避免冬季的腸胃不適,除了注重個人衛生習慣、健康均衡的飲食、適當的運動外,銀髮族、小孩要特別注意保暖,黃雅憫醫師提醒外食族的民眾,須注意外食的衛生,少吃生鮮食物,同時節制飲食,勿暴飲暴食,自然可保腸胃健康過冬。

預防代謝症候群 五大絕招要做到

預防代謝症候群 五大絕招要做到#心血管疾病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加強民眾對代謝症候群的認知及健康腰圍的正確觀念,與財團法人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於98年8月8日(星期六)上午9時30分,於臺北市政府市政大樓沈葆楨廳(中庭)辦理「父親節健康腰圍宣導活動」。以「摟他、愛他、關心他」作為慶祝父親節主題,以「臺北市」為首,從「鄰里」出發,將代謝症候群防治工作深耕至社區,讓市民有效落實預防代謝症候群,遠離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慢性病之威脅。■ 代謝症候群相關疾病死亡率已超過癌症97年臺北市十大死因統計資料顯示,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腎炎、腎病症候群、腎病變、高血壓性疾病之死亡百分比達31.71%,已超過惡性腫瘤(29.54%),「代謝症候群」為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之前驅,儼然成為我國及世界新興公共衛生重要議題,表示代謝症候群防治工作刻不容緩。代謝症候群並非一種疾病,而是一種會造成生理學上的異常包括血管內皮機能障礙、葡萄糖失耐及凝血因子異常等的症候群,最重要的是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罹病率與死亡率,是一種”病前”的症候群,應及早介入以預防疾病發生。■ 臺灣代謝症候群盛行率14.99%,男性是女性的1.22倍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91年臺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盛行率研究調查顯示,高血壓(含有高血壓史、收縮壓高於140mmHg、或舒張壓高於90 mmHg)之盛行狀況,男性(24.9%)高於女性(18.2%);高血糖(含有糖尿病史、飯前血糖高於126 mg/dL、或糖化血紅素高於6%)之盛行狀況,男性(8.2%)高於女性(6.8%),高膽固醇血症(含有高血脂史、或血中總膽固醇高於240 mg/dL)之盛行狀況,男性(10.8%)女性(10.9%)相當。國人代謝症候群盛行率,15歲以上為14.99%(男16.9%,女13.8%),男性是女性的1.22倍,且隨年齡上升而有增加的趨勢,且許多國外研究也指出,代謝症候群未來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機會,分別為一般人的3倍、2倍,其衍生之心臟病、中風、糖尿病、腎臟病及高血壓等疾病,每年皆位居臺灣十大死因之列,成為我國及全世界已開發國家重要的健康議題。    ■ 代謝症候群高危險因子代謝症候群異常是胰島素阻抗及(或)腹部肥胖,與不健康的生活型態息息相關。罹患代謝症候群的高危險因子包括:身體活動不足、肥胖、年齡增加、男性、有家族史(含糖尿病、高血壓與心血管疾病)、吸菸、嚼食檳榔、無運動習慣及很少攝食蔬果等。【預防代謝症候群、五大絕招要做到】第一招:聰明選,健康吃,均衡飲食最重要。第二招:運動手,運動腳。第三招:不吸菸,少喝酒,要戒菸酒有絕招。第四招:壓力去,活力來,處理壓力有撇步。第五招:做檢查(衛生局三高篩檢與國民健康局成人健檢等),早發現。

正午過熱!心血管疾病者當心激烈運動造成猝死

正午過熱!心血管疾病者當心激烈運動造成猝死#心血管疾病

近來夏季高溫悶熱,心血管疾病患者應避免於酷熱時分進行運動,以降低猝死意外風險。日前一位任職於國內某知名金融企業的高階主管,本身患有心血管疾病,但即因在某日中午氣溫正高的時候,進行激烈的球類運動,不幸猝死。 張佳發中醫學博士表示,在台灣夏季普遍炎熱,氣溫偏高,人體水份流失快,如果水分補充不足,體內水分減少,造成血液黏稠度增大,血液循環受阻,很容易誘發心肌梗塞、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導致猝死。此外,由於酷熱的天氣,人的情緒容易煩躁,使心血管病患者的交感神經興奮,造成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加重心血管的負荷,所以在夏季發生心血管疾病意外的機率大增。俗諺謂:「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疾病亦非一天即形成,長期被忽略的慢性疾病,如:三高、肥胖、新陳代謝症候群、以及過度的心理壓力,也是可能引起猝死的他因,故保健應從平日做起。適度的運動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機率,但過度劇烈運動時,卻往往易增加血栓形成因子,提高血栓形成的機率,反而可能誘發心因性猝死的危險。因此規劃「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是必要的。體適能教練劉乙珮也表示,心血管疾病患者較適合做的是耐力性運動,即通過提高人體代謝率、消耗熱能的運動方式,提高心肺輸送氧氣量、促進血液循環,讓血脂肪轉化為能量消耗,可增加好的膽固醇比例、瘦身減重。如健行、慢跑、騎自行車、游泳等,都屬於是耐力性運動。若在酷熱季節運動或走路時出現胸悶、胸痛、乏力等症狀時,更須提高警覺就醫診療,讓專業醫生幫助判斷,以免發生不幸的意外。張佳發中醫學博士並說明,「活絡楂菊飲」是相當適合夏季的心血管保健茶飲,其材料為:山楂、菊花、洛神花、丹參各適量,將上述4種原料以1000cc沸水沖泡,代茶飲用,具有消暑降火、活血通脈、降脂的保健效果,可降低血栓的形成率以及預防心臟血管疾病的發生。適用於高血脂、高血壓、新陳代謝症候群之族群日常生活保健。

代謝症候群當心!消化道健康亮紅燈

代謝症候群當心!消化道健康亮紅燈#心血管疾病

近年來,隨著生活方式逐漸西化,「代謝症候群」已成為國人健康一大隱憂。目前世界上幾個知名研究機構,都提出肥胖、高血糖、高血壓及血脂異常,共同致病機轉可能為「胰島素阻抗」。衛生署參考國際潮流及國情,所提出的「代謝症候群」判定標準為:1. 腹部肥胖:腰圍男性超過90或女性超過80公分。2. 血壓上升:收縮壓超過130或舒張壓超過85毫米汞柱。3.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過低:男性低於40或女性低於50 mg/dl。4. 空腹血糖上升:超過100 mg/dl。5. 三酸甘油酯上升:超過150 mg/dl。符合上述五項中三項以上者,即屬「代謝症候群」。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 謝清睿指出,代謝症候群所造成的健康危機,首推心血管疾病,如腦中風、心肌梗塞、心臟衰竭、週邊血管疾病等。近年來發現可能導致脂肪肝疾病,甚至進展為肝硬化或肝癌。陸續也有研究指出,代謝症候群與消化道疾病的關聯,如胃食道逆流疾病、胃噴門部癌、大腸直腸癌等。代謝症候群影響層面極廣,不可掉以輕心。一、胃食道逆流疾病、巴瑞氏食道、食道腺癌肥胖者較易發生胃食道逆流,而在減重後,可降低胃食道逆流的嚴重度。胃食道逆流疾病嚴重的併發症,即巴瑞氏食道及食道腺癌,也被發現與肥胖有關。謝清睿醫師表示,可能的原因是肥胖者(尤其是腹部肥胖)會增加腹內壓力,而造成胃內壓力增加或食道疝氣,引發胃內容物逆流。長久刺激後,食道的扁平上皮轉變為類似腸道的柱狀上皮(即巴瑞氏食道),甚至進一步形成腺癌。脂肪組織分泌的激素,如腫瘤壞死因子、介白素、瘦素等,可能促進細胞增生,而形成腺癌。二、胃喷門部癌歐美地區的研究指出肥胖與胃喷門部癌有關,但亞洲的研究並未證實。肥胖與胃喷門部癌的關係尚待進一步釐清。三、大腸直腸癌肥胖者發生大腸直腸癌的危險性較高,甚至腸息肉的危險性也增加。代謝症候群導致大腸直腸癌的機轉,可能是脂肪組織分泌的激素,造成腸道慢性發炎,而後發生癌化。此外,由於胰島素阻抗,體內處於高胰島素狀態,會激發一些細胞生長因子,而造成細胞不正常的增生。代謝症候群對個人、家庭、社會造成嚴重影響,不容我們忽視。謝清睿醫師提醒民眾除了要定期體檢之外,最重要的是「三低一高」(低糖、低油、低鹽、高纖維)的飲食,規律的運動,維持理想體重,以避免代謝症候群找上門。

北市免費護「心」巡迴健檢、講座開跑囉!

北市免費護「心」巡迴健檢、講座開跑囉!#心血管疾病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與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於6月6日(六)至10月24日(六)辦理10場次「護『心』巡迴健康檢查和講座」,民眾不只可以享受免費的血壓、血糖、血脂等健康檢測,三高異常的民眾可獲心力量表暨估算十年內發生缺血性心臟病的機會評估,更有專業醫師於現場諮詢,讓民眾立即獲得正確的衛教指導,歡迎市民踴躍參加!心血管疾病除先天基因影響,不良生活作息是致病主因。飲食中,過多膽固醇囤積在體內,經過15至20年就會開始堵塞血管,導致嚴重心血管問題。缺乏運動、吸菸、高血壓、肥胖和糖尿病及高膽固醇均列為冠心病的危險因素,透過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改善或排除。據研究指出,控制高血壓可避免20%心臟病發作、控制總膽固醇可減少24%、不抽菸則減少11.7%,固定運動也減少5%,如果這些風險因子都控制良好,冠心症的死亡率可減少近五成,如果加上藥物,則可降低九成。本次活動希望對罹患心血管疾病之高危險族群或已罹患心血管疾病之患者,建立正確的飲食、運動、醫療等健康生活型態。民眾可至辦理之臺北市各區健康服務中心自由參加(如附表),講座中還有「有獎徵答」喔!每班預計50個名額,歡迎踴躍參加,成為我們尋找的「護心達人」!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