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

有檢查有保庇 嘉義市用心照顧市民健康

有檢查有保庇 嘉義市用心照顧市民健康#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嘉義市黃敏惠市長、國民健康局成人健康組陳姿伶組長、署立嘉義醫院許家禎院長、嘉義基督教醫院陳誠仁院長、聖馬爾定醫院王中敬副院長及台中榮民總醫院嘉義分院胡昌國副院長等現場貴賓一起見證嘉義市今年的「整合性社區篩檢」正式起跑,並高聲喊出「有檢查有保庇,用心照顧咱自己」。黃敏惠市長指出,嘉義市這幾年不僅推動健康城市計畫、也是全國第一個辦理高齡友善城市示範計畫的城市,讓嘉義市展現出強大城市能量,這些都是因為有堅強醫療專業團隊的支持,配合市政推動策略共同守護市民健康,就像「嘉義市整合性社區篩檢活動」已經連續辦理五年,服務了三萬多個市民,也由檢查的結果發現市民的健康狀況,衛生局也依照結果分析調整對市民的健康照護政策。市府也編列預算增加相關的檢查項目。黃敏惠市長說:「有檢查有保庇」今年整篩除了有超過40項的檢查外,只要醫師評估為動脈硬化高危險群的市民即可接受「動脈硬化檢測」。嘉義市政府衛生局表示,依據行政院衛生署死因統計資料顯示,100年度嘉義市有26%的死亡原因是因為心血管相關疾病,僅次於癌症的31%。且五年來接受整篩的民眾約一半有動脈硬化的傾向。今年將於第二階段發檢查報告時針對十年以上糖尿病患者,吸菸且有慢性腎臟病、高血酯及其他心臟血管等疾病經醫師評估為動脈硬化高危險群者可接受「動脈硬化檢測」。動脈硬化的形成與高血壓、肥胖症、高膽固醇血症、糖尿病、年齡、生活方式(比如高熱量和高脂肪的食物、吸煙、緊張)或遺傳因素有關。動脈硬化常引心絞痛、冒冷汗等現象,醫學上稱之為「心肌梗塞」或導致腦細胞壞死,就形成「中風」或「暫時性缺血性中風」,是中老年人最常見的疾病,死亡率相當高。衛生局10月底前將辦理16場社區篩檢及一場為身心障礙者辦理的篩檢,希望市民能參與居家就近場次的篩檢,照顧好自己的身體。

預防心血管疾病 向高血脂宣戰!

預防心血管疾病 向高血脂宣戰!#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好的社區醫療照護就從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病開始!」依基隆市衛生局資料顯示,去年度10大死因當中,心臟病等慢性疾病就佔了七項,顯示慢性病防治的重要性,為提供民眾更適切的醫療照護服務,署立基隆醫院心臟科開辦「夜間」高血壓、高血脂門診,提供大基隆地區民眾下班後的醫療照護。許多人常常發現每次的身體健康檢查,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老是過高。汪建良醫師提到,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就是血液中的脂肪,一旦濃度過高就是高血脂了,高膽固醇會增加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疾病的機率,也是動脈硬化的主因,可以說是心血管疾病隱形的推手。署立基隆醫院心臟科汪建良醫師說:依美國文獻中也指出,每降低1mmol的膽固醇,可使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降低24%,相較於血糖及血壓,血脂控制更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預防心血管疾病向高血脂宣戰!汪建良醫師將推動大基隆地區民眾控制血脂,來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並自6月起開辦夜間高血壓及高血脂門診,以嘉惠上班族民眾,給基隆民眾更好的心血管疾病防治。此外,汪建良醫師也提到,民眾也應透過健康的飲食、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長期來維持正常的血脂防,提早做好心血管疾病的預防保健。

長期牙周病應早療 易患心血管疾病

長期牙周病應早療 易患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依據國健局的調查,40歲以上成年人90%有輕重程度不一的牙周病,而初期牙周病症狀較不明顯,民眾常因對牙周病不了解,而耽誤了接受治療的最佳時機。多數的成人型牙周病患是在40到50歲時,自覺有牙齒的疾病,才會主動就醫,這時,牙周病情通常已到中末期了,病人覺得口腔內每顆牙都在動搖,而牙周病患易出現暫時性菌血症,心血管疾病罹患率高。牙周病是指牙齒周圍組織發生細菌感染,主要致病原因是牙菌斑,一般人進食後數小時內就會有牙菌斑的形成,若無法有效清除,就會聚集附在牙齒上面形成牙結石,持續侵蝕破壞牙齦、齒槽骨和牙周韌帶等牙周組織,陸續會出現牙齦紅腫、口臭、流血、牙齒移位或搖動情形,甚至導致牙齒脫落,降低咀嚼消化的功能,影響到整個身體的健康。曾有研究指出,牙周病患於刷牙、進食、或接受口腔治療時,牙周病之致病菌可能隨血液進入到全身血液循環系統,會造成暫時性菌血症,可能導致全身循環系統產生炎性反應、細胞激素增加,間接導致血管壁斑塊堆積、血管內壁逐漸狹窄,增加心肌梗塞或腦部中風的可能性。牙周炎病患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比一般人高2.5倍。(資料來源:健康九九網站-健康專欄)

年紀越小體重過重 心血管疾病比例高

年紀越小體重過重 心血管疾病比例高#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根據教育部100年統計,現在每4個小學生中,就有一個人過重或是肥胖,BMI指數超標,佔了每所學校的兩成,許多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白白胖胖,但是現在可得改變觀念了,「肥胖」會造成身體健康5項危險因子〈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高三酸甘油脂及腰圍〉,而且如符合其中3項時,就表示已有「代謝症候群」。年紀愈小體重過重者,可能提早發生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糖尿病、腦中風和心血管等疾病比例較高。根據行政院衛生署2010年調查,台灣成人過重或肥胖比率達44.1%,其中男性50.8%,女性36.9%,學齡兒童每4人有1個體重過重或肥胖。如果到了青少年還是胖小孩,超過三分之二機率會成胖成人。人體每天必須攝取營養成份分為五榖根莖類、奶類、蛋豆魚肉類、蔬果類及油脂類等5大類,食物細分為「紅黃綠」,再將「綠燈走,紅燈停,黃燈要小心」的概念轉換於食物中,提供給家長選擇食物的參考,期許民眾培養自己健康自己照護關念。綠燈食物以三低一高〈低油、低糖、低鹽、高纖〉為主要選用食物,如米飯、饅頭、低脂奶、涼拌豆腐、清蒸魚、烤雞、蒜泥瘦肉、燙蔬菜及新鮮水果等。黃燈食物油、糖、鹽分含量較高,是必須限量的食物,如炒飯、甜鹹麵包、全脂奶、油炸豆腐、煎魚、炸雞、炸豬排、大油炒蔬菜、水果沙拉等。紅燈食物主要提供熱量其營養素含量很少,列為保持安全距離偶爾解讒用食物。例如炸薯條、洋芋片、豆腐乳、鹹魚、臘肉、香腸、培根、醬菜、蜜餞、甜果汁、糖果、巧克力、汽水、可樂等。基隆市中山區衛生所謝鈴琴主任建議民眾,父母每日飲食以「三低一高」為原則並留意孩童飲食內容,多選擇天然食材減少調味料使用,為下一代做好健康把關。

醫訊/溫馨五月天 關心女性三大死因

醫訊/溫馨五月天 關心女性三大死因#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根據衛生署99年統計,女性十大主要死因前三順位,依序為:惡性腫瘤、心臟疾病及腦血管疾病,其中女性心血管疾病常因警覺不足加上症狀不典型,容易錯失治療期;因此在溫馨五月天,為關懷偉大的女性同胞,基隆長庚心臟內科醫療團隊特舉辦本座談會,邀請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運動健康與休閒系林怜利主任主講『心血管疾病的運動處方』,以及心臟內科楊甯貽醫師主講『女性心臟血管疾病簡介及預防保健』,歡迎民眾踴躍參加。講座時間:5/18(五)上午8:40~中午12:00講座地點:基隆長庚醫院5樓第三會議室講座洽詢:基隆長庚社會服務課 陳政宏先生(02)24313131轉3088

早晚溫差大 心血管疾病者要注意

早晚溫差大 心血管疾病者要注意#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最近,正值季節交替的時候,隨著天氣逐漸炎熱、白天陽光和煦,不過因季節交際早晚氣溫溫差大,血管易受刺激而產生劇烈收縮、血壓容易波動,因此有心血管疾病的民眾要特別注意。季節交替之際,民眾常會感覺到白天陽光毒辣、氣溫炎熱,不過其實早晚溫差大;根據醫學研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季節交替時,血壓容易發生波動,易引起血管痙攣,因此心血管疾病或腦中風進入高復發階段,需謹慎注意。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常見疾病,尤其好發於冬季,很多病患在冬季相當注意身體防護,但是季節交替氣溫回升後,很多心血管疾病患者易疏於防護;其實交替時雖然白天炎熱,但早晚溫差大,血管易受刺激而產生劇烈收縮、導致心血管負荷加重,就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復發。根據醫學的建議,有腦中風或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早晚應注意保暖,尤其是老年人與免疫力弱的患者;此外,患者必須按時規律服藥,並多攝取膳食纖維食物。

無聲殺手心血管病 患者怎麼保健?

無聲殺手心血管病 患者怎麼保健?#心血管疾病

冬天日夜溫差大,低溫會加快血液的凝結,讓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在血液循環變差的情況下,血流不順暢容易引起心肌缺氧。而當寒意湧現時,身體不知不覺產生的「抗冷」小動作,也會讓血管收縮速度更快,加重心臟的負荷。根據衛生署統計,國人心血管疾病的發病平均年齡是52歲,但最年輕的心肌梗塞發作年齡卻只有22歲。因此,好發於中、老年人的心血管疾病,其實會從年輕、甚至兒童期即開始逐漸累積危險因子,其中與飲食習慣息息相關。康聯預防醫學院長陳皇光醫師建議,要從年輕時養成保護心血管的觀念,並從細節開始著手。過年的應景食品大多以高鹽分、高熱量、多油脂等成分為主,大啖美食之餘卻忽略這些料理都是三高族(高膽固醇、高蛋白、高油脂)的來源,若加上無節制的大吃大喝,攝取的營養超過身體的需要,會使血脂肪上升,容易讓動脈阻塞硬化;此外,很多人在年假期間每天窩在沙發上看電視,懶得起身運動,更加重心血管的負擔。康聯資深營養師趙思姿表示,正確選擇食物的營養成份,注意總攝取量,並搭配規律的運動,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的最有效方法。陳皇光醫師說,隨著氣溫降低,人體新陳代謝緩慢,身體受到冷空氣的刺激,血管突然收縮,血流供應中斷或血液流通受阻,容易誘發心血管疾病(或復發)。通常每年11月到隔年3月,是心血管病猝死的高峰期,所以冬季需更注意加強自我保健。暖身運動:睡眠時各神經系統處於抑制狀態,活力不足,清晨起床時突然大幅度運動,神經興奮性突然增高,很容易誘發心血管疾病。注意保暖:手部、頭部、臉部等部位受寒,容易引起末梢血管收縮,造成心跳加快或冠狀動脈痙攣,供血不足的情況下,有可能導致栓塞。緩慢起床:因為剛清醒時人體血管的應變能力較差,突然活動易引發血管疾病。在早晨清醒後,建議先養神5分鐘後再起床活動。適度進補:國人素有「冬令進補」的習慣,冬季人們運動量本來就少,加上大量進補熱性食物和滋補藥酒,很容易造成血脂增高,誘發心血管疾病。適量運動:運動量減少會造成血流緩慢,血脂升高。適當營養:多吃魚類、豆類、雞蛋、牛奶、瘦肉…等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及新鮮蔬菜水果。避免糖類、奶油、咖啡及動物油,尤其辛辣、油膩的食物更是禁忌。心情愉快:負面情緒及情緒激動是心血管疾病的大忌,要放寬胸懷,不要讓情緒起伏太大。陳皇光醫師提醒,隨著現代人對健康的重視,以心血管健康為訴求的產品更是備受青睞。但食用健康食品也有禁忌,尤其衛生署對「健康食品」的定義,闡明健康食品「非藥物而是食品」,雖然能在電視上看見產品廣告標榜某些特定的保健功效,但絕不與治療或矯正疾病的藥物相提並論。例如號稱有降血脂效果的「紅麴」,因為它的作用和史坦汀(STATIN)非常相似,所以有服用史坦汀禁忌的高血脂患者(尤其是有肝炎或肝硬化等肝功能異常的病患),或正在服用以HMG-CoA為主成分的降血脂藥物,也不適合食用。建議您在選擇保健食品前,應先請教醫師的專業意見,避免加重病況。

溫差十五度! 天寒當心血管受不了

溫差十五度! 天寒當心血管受不了#心血管疾病

前兩天艷陽高照,根據氣象局的監測,2月6日北部高溫甚至達到攝氏27度,但好天氣持續不久,這兩天的氣溫持續往下掉,低溫來到了攝氏12度左右,溫差高達15度,讓人直呼冷到受不了!而國健局也提醒民眾,氣溫寒冷,有心血管病史的民眾一定要做好保暖措施,以免低溫誘發宿疾,對身體健康造成危害。國健局指出,天氣變冷容易引起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因此定期血壓監測相當重要,並遵守醫囑服用降血壓藥物。同時要特別注意保暖,除帽子、口罩、手套及保暖衣物不可少外,下雨天也要防止鞋襪潮濕,避免足部凍傷。國健局提醒,寒流來襲期間,如果出現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疑似心臟病發作症狀,應立即就醫;有冠狀動脈病史者,在送醫前可先使用醫師開立的舌下含片(NTG),再送醫接受治療。此外,如果出現臉部表情不對稱、半側肢體無力及言語表達不清的情形,應懷疑是腦中風的前兆,把握黃金三小時的時間盡快就醫。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