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

血脂異常卻降不下來?新一代長效針劑突破治療瓶頸!

血脂異常卻降不下來?新一代長效針劑突破治療瓶頸!#腦中風

吃得清淡、天天運動就能控制膽固醇?事實上,有些人即使作息規律、生活健康,血脂異常仍難以改善。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心臟內科劉宜學醫師指出,這類患者可能受到遺傳或體質影響,導致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居高不下,即便使用傳統口服藥物也難以達標,讓治療陷入瓶頸。不過,近年出現長效降脂針劑,只需兩週或半年一針,即可有效降低LDL-C,為血脂異常患者帶來全新解方。 血脂控制應以LDL-C為核心指標,治療目標因風險等級而異 動脈粥狀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簡稱ASCVD)是造成心肌梗塞與腦中風的主要原因,ASCVD主要成因之一,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於血管內壁堆積形成斑塊,以及因血管慢性發炎導致狹窄、硬化,當斑塊破裂後形成血栓,進而阻塞血管。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心臟內科劉宜學醫師指出,ASCVD風險族群包含三高患者、具早發性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慢性腎臟病患者、肥胖或缺乏運動者,以及高齡者等,上述風險族群在膽固醇控制上應採取更積極的防治策略,以降低未來重大心血管事件的發生風險。 臨床上常見的血脂指標包括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其中與ASCVD相關性最高者為LDL-C,亦即「壞膽固醇」。劉宜學醫師指出,根據每個人不同的風險因子,LDL-C的治療與控制目標有所不同: 一般低風險族群: LDL-C < 130 mg/dL 糖尿病、慢性腎臟病或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LDL-C > 190 mg/dL者:LDL-C < 100 mg/dL 曾發生過心血管事件者,如:心肌梗塞、中風、裝過支架、周邊動脈疾病:LDL-C < 70 mg/dL 多重高風險合併症者(如心血管疾病合併糖尿病、中風合併心肌梗塞等):LDL-C < 55 mg/dL 過往曾有迷思認為膽固醇過低可能導致失智,然根據近期大型前瞻性研究,並無證據顯示低LDL-C與認知功能障礙之間具直接因果關係。相反地,若血脂控制得當,反而有助預防血管性失智症的發生。 飲食與運動可改善,但治療效果有限,高風險者須配合藥物介入 有些人明明看起來作息規律、無不良嗜好,或是身材勻稱,卻有壞膽固醇過高的問題,劉宜學醫師說明,這和自身的基因影響到體內的代謝有關,而LDL-C的生成約75%為體內肝臟自行合成,僅有20%至30%來自飲食攝取。因此即便執行極端的飲食與生活型態調整,其降幅有限,因此膽固醇過高的人,若即便調整生活型態,血脂仍沒有降到標準以下,勢必需要藥物介入。 目前臨床上常用的降血脂藥物以Statin類為首選。如單用Statin效果不佳,常會合併膽固醇吸收抑制劑(如Ezetimibe)進行治療。若經病人達到可耐受的最高劑量治療後仍無法達標,或病人因藥物副作用(如肌肉痠痛、橫紋肌溶解、肝功能上升等)導致治療中斷,則可考慮更進階的療法。 血脂控制進入新時代!長效針劑提供「兩週至半年一針」治療方案 當口服藥物效果不彰,或因副作用導致治療中斷,近年臨床上出現針劑型降膽固醇療法,為過去血脂控制不佳的患者帶來新選擇。劉宜學醫師表示,這類新型長效針劑已通過核准,可搭配原有藥物使用,幫助血脂異常的高風險患者更穩定地達到治療目標。與傳統治療方式不同,這類長效針劑可依個人病況選擇「兩週施打一次」,或是「每半年施打一針」的劑型,對於需長期控制血脂的患者來說,無論在用藥便利性或生活安排上,皆是一大突破。 劉宜學醫師分享臨床經驗,「一位38歲男性患者,無不良生活習慣卻突發心肌梗塞,檢查發現LDL-C高達190 mg/dL,在家族病史也發現其父親也曾中風。儘管已使用Statin合併膽固醇吸收抑制劑治療,LDL-C仍難以達標且出現肌肉痠痛副作用,後來改以長效半年一針的針劑輔助治療後,成功將LDL控制在安全範圍內,同時副作用也大幅減少。」 血脂異常是無聲殺手 對抗壞膽固醇是一輩子的課題 血脂異常屬於「無聲殺手」,通常在沒有症狀的情況下默默進行病理變化,直到出現急性心血管事件才被發現已為時已晚。因此,劉宜學醫師呼籲,民眾要定期進行篩檢,如果及早發現、及早控制,心血管事件風險也會大幅降低。他也提醒,如果已經開始用藥控制,應持續使用並定期追蹤,才能夠真正遠離心肌梗塞或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心房顫動讓心臟怦怦亂跳!醫示警「血液滯留心臟」當心中風、心衰竭

心房顫動讓心臟怦怦亂跳!醫示警「血液滯留心臟」當心中風、心衰竭#腦中風

一名年近7旬的陳姓婦人,近期常出現胸悶、心悸與氣喘等症狀,原以為只是年紀漸長、體力衰退所致,就醫經心臟內科醫師診斷後,確診為心房顫動,且心臟已有明顯擴大情形。醫師提醒,心房顫動患者罹患腦中風的風險是一般人的5倍,若未及時治療控制,恐導致血栓循環至腦部,造成嚴重後遺症,甚至危及生命。

產後頭痛欲裂⋯竟是腦血管痙攣惹禍!醫列併發症風險:恐腦中風、出血

產後頭痛欲裂⋯竟是腦血管痙攣惹禍!醫列併發症風險:恐腦中風、出血#腦中風

34歲林小姐於產後3個月時,突然出現劇烈頭痛,疼痛程度甚至連止痛藥都無法緩解。她意識到情況不尋常,前往羅東博愛醫院神經內科求診,經醫師診斷為「可逆性腦血管收縮症候群」(RCVS)造成的腦血管痙攣。所幸在醫療團隊及時介入下,透過藥物治療成功控制症狀,並避免了腦中風等更嚴重的併發症發生。

她姿勢變化就頭暈,健檢揪「0.6公分腦動脈瘤」!醫:破裂恐危及生命

她姿勢變化就頭暈,健檢揪「0.6公分腦動脈瘤」!醫:破裂恐危及生命#腦中風

70歲王女士近期出現姿勢變化時的頭暈症狀,擔心可能是中風徵兆,前往新竹台大分院就診,經新竹台大分院家庭醫學部醫師團隊初步評估後雖排除急性中風,但也發現王女士血壓控制不穩,時常偏高至160/100毫米汞柱左右。考量她本身有高血壓病史,且家族中有腦中風紀錄,醫師鼓勵可進一步接受完整健康檢查。

中風後走路容易跌倒?研究揭「針灸降低跌倒風險」有效提升平衡力

中風後走路容易跌倒?研究揭「針灸降低跌倒風險」有效提升平衡力#腦中風

針灸降低中風後意外傷害!針灸是一種中醫療法,通過在特定的穴位上用細針刺激,以調節人體的內部平衡和治療疾病。日前,研究發現,接受針灸治療的中風患者,其中風後的意外傷害風險下降了26%,證實針灸能有效提升中風患者平衡與行動能力,而且無論年齡、性別、病情輕重都有一定的效果,期盼能為中風治療帶來新突破。

常發呆、反應慢⋯竟是「曾經中風」沒發現!醫:腦部亂放電引發癲癇

常發呆、反應慢⋯竟是「曾經中風」沒發現!醫:腦部亂放電引發癲癇#腦中風

經常發呆、反應變慢,小心竟是腦中風引發癲癇!一名70歲老翁近日出現反應遲鈍、經常發呆,甚至有時候會突然跌倒的狀況,家屬發現他經常發呆、反應變慢,甚至有時候會突然跌倒,因此帶他至醫院進行檢查。經過進一步的電腦斷層掃描(CT)檢查後,醫療團隊發現老翁左頂葉有曾經發生過腦中風的痕跡,但患者與家屬皆不清楚其曾經中風的事實。

老人家「嗜睡叫不醒」恐是中風警訊?醫揭小中風「10大典型症狀」

老人家「嗜睡叫不醒」恐是中風警訊?醫揭小中風「10大典型症狀」#腦中風

小中風通常沒有明顯症狀,難以被發現。腦神經內科醫師表示,如果血管阻塞區不在運動區或語言區,通常可能沒有症狀。但如果在電腦斷層上看得到血管阻塞痕跡,表示曾經中風過,即便本人感覺沒有症狀。仍要視為中風高危險群。本文提供10個小中風徵兆提以利名眾注意健康健早就醫。

冷氣團來襲》2類人當心腦中風!研究揭「染流感後」10人就有1人中風

冷氣團來襲》2類人當心腦中風!研究揭「染流感後」10人就有1人中風#腦中風

強烈冷氣團來襲,天氣又濕又冷,當心好發腦中風!而台灣近日流感疫情居高不下,研究指出,若本身為氣喘患者或感染流感病毒,恐增加血栓形成風險,天氣一冷更容易誘發急性腦中風。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衛福部雙和醫院副院長陳龍提醒民眾,腦中風是造成全球人口死亡與失能的主因,提早預防、做好保暖,才能免於陷入長照困境。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