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出血

中風該不該放血 醫師專業緊急處置說分明

中風該不該放血 醫師專業緊急處置說分明#腦出血

中風在臨床上,一般可以分為暫時性腦缺血、腦梗塞與腦出血三大類,症狀為一側肢體麻木或無力、嘴歪眼斜、口齒不清等等很多人有個迷思就是中風倒下就要放血,教人中風發作時,第一時間可在十隻手指頭尖端,接近指甲的地方進行刺針放血,也就是中醫所謂「十宣放血」,聲稱可防止中風惡化,其實在中醫來看不完全正確,在考慮要不要幫患者放血前,第一步一定要打電話叫救護車,把握黃金三小時,緊急送醫,因為在電腦斷層的診斷下才可以精確地盼電視梗塞型還是出血型中風,後續的治療是截然不同的,唯一的必要措施就是要把握黃金救援時間,該開刀就開刀,該打血栓溶解劑,就要在有限的時間內進行處置,以減少後續對於腦部以及神經的損害,但是在救護車來之前,民眾有需要為自己的家人做十宣放血的緊急措施嗎? 頤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康涵菁中醫師表示其實中醫在中風除了中風後的復健以及針灸治療外,其實也有很多方法來判別這時是否適合放血來減輕中風對於腦部的損害 中醫將中風依有無意識障礙分中臟腑和中經絡,有意識障礙的中臟腑再區分閉證和脫證。以中醫的觀點來說閉證才適合十宣放血,脫證則不太適合,因為脫症放血可能讓患者的出血症狀更加嚴重。 中醫的臨證上,中風可簡分為閉症與脫症,症狀以起病驟急、昏迷不醒、面紅身熱、牙關緊閉,肢體拘急等為辨別要點。若中風患者為閉症,那麼或許可以試著以十宣穴放血法急救,拿針、或尖銳物刺擊十指指尖(指甲下一公分處指尖)。如果中風病人出現以下情況,在中醫來說屬於「脫症」,就是千萬不能放血,否則會加重病情,甚至威脅病人性命,包括病人已經昏迷、意識不清,或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脫證在中一古代的診斷指標為撒手、肢體癱軟、口開、眼合、鼾聲、息微、遺尿、大便自遺、汗多、四肢厥冷、脈微細欲絕,以中醫來看,病人的陽氣已經脫失,非常虛弱,而放血是一種瀉的手法,所以再放血的話,只會讓病人更虛弱,」不過假使中風病人已經出現上述情況,一般代表病情已經很嚴重,就算給予急救,或搶在黃金時間內送醫治療,恐怕預後也很不理想。不管十宣放血後有沒有甦醒,一定要緊急送醫檢查治療,腦梗塞在3小時之內是黃金時期,不要以為醒了就好了,沒有這麼便宜的事。 康涵菁中醫師說明十宣放血的疼痛刺激真的有效還是只是判斷患者意識而已呢? 一般西醫的認知,認為指尖能放出多少血?這樣要減輕腦溢血血量實在不大可能,其實這是利用中醫的經絡穴道刺激,幫助患者舒醒。而十宣放血對阻塞性閉症中風最有幫助,因為能刺激體表神經路徑,影響腦部神經及內分泌平衡,並且宣洩血管壓力;但一般人很難根據病人出現的症狀區分,究竟是出血性,還是阻塞性中風,究竟是閉症還是脫症,所以如果沒有受過專業訓練,還是不要貿然採取行動。 康涵菁中醫師表示閉症除了十宣放血外,也會使用「大椎四穴」及「百會五穴」放血拔罐,改善腦部壓力,提高腦組織氧分壓,減少腦細胞病灶的範圍持續擴大,在後續的復原下增加腦代謝機能,減輕病變神經的缺血缺氧狀況,從而促進腦組織的恢復,有利於癱瘓肢體和語言障礙的恢復,這在中醫臨床上的案例是很常見的,然而「針灸放血」屬於醫療行為,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做的,且有凝血疾病的患者不宜放血,以免血流不止;有糖尿病的患者,更是要注意傷口感染。如果你對於傳統醫學有十足的經驗並是中醫執業人員,那麼透過辯證觀察,也許能提供患者不同的療法;但如果你仍是一知半解,在醫療發達、交通迅速的台灣,請把握黃金時機、緊急送醫才是正確的選擇。

摔車撞傷頭休息一下就沒事?當心「腦出血」3警訊:頭痛超過●●週

摔車撞傷頭休息一下就沒事?當心「腦出血」3警訊:頭痛超過●●週#腦出血

75歲的康姓老翁2個月前騎腳踏車,不小心摔倒撞傷頭部,原本以為只是輕微頭痛而不以為意,沒想到逐漸演變為持續性頭痛,不僅走路需攙扶,更出現記憶力減退、反應變遲鈍,甚至嗜睡等症狀,就醫進行腦部電腦斷層掃描後,確診為慢性硬腦膜下血腫,經顱骨鑽孔術治療,症狀逐漸改善,恢復日常生活能力。

余天驚傳中風》醫揭「辨識3關鍵」趕黃金救援期搶命

余天驚傳中風》醫揭「辨識3關鍵」趕黃金救援期搶命#腦出血

藝人余天稍早驚傳「單側手、腳動不了」中風緊急送醫,檢查發現左腦、脖子皆有血塊阻塞,未來一週是觀察關鍵。其實腦中風是相當嚴重的疾病,且患者再次中風的機會很高,一定要持續服藥控制。腦中風發生的當下,一般人該怎麼判斷呢?又該如何預防二次中風呢?(本文最後更新時間:2022/7/26 16:16)

納豆腦出血開刀》腦中風常見6症狀,醫籲4口訣速判

納豆腦出血開刀》腦中風常見6症狀,醫籲4口訣速判#腦出血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近日知名藝人納豆因「腦出血」緊急就醫診治,引起各界關心與震驚,神經內科醫師就指出,按新聞報導現況所述,納豆事先感到突發性頭痛劇烈,送醫檢查後發現腦壓過高,並合併有出血症狀,皆屬「腦中風」表現。血管破裂恐腦損,2成患者腦中風有「出血」澄清醫院神經內科醫師葉守正表示,臨床研究發現,有近高達8成患者,屬缺血性腦中風,另外近2成患者,則為納豆所屬的「出血性中風」病況,是因其腦部供血的血管破裂,造成腦部損傷。葉守正指出,據統計台灣平均每17分鐘,就有一人出現腦中風,主因多為腦部血管破裂或血流受阻,造成腦部缺氧、缺血與神經性缺損,促發暫時性或永久性腦功能異常。醫治腦中風患者時,傾向以優先保護尚未受影響的腦細胞,避免壞死,並積極預防下次中風。判斷腦中風需牢記4口訣若當有輕微或類中風前兆時,如突發性出現頭痛、頭暈、想吐、視力模糊、步態不穩、手腳發麻無力等症狀,千萬不可掉以輕心。葉守正特別提醒,想解除「腦中風」不定時炸彈,須牢記評估腦中風最重要的「臨、微、不、亂」4字口訣:「臨」時手腳軟:請患者雙手平舉,觀察其中一隻手是否會無力而垂下來或無法舉起。「微」笑也困難:請患者微笑或是觀察患者面部表情,兩邊臉部表情是否對稱。講話「不」清楚:請患者讀一句話、觀察是否清晰且完整。別「亂」快送醫:當出現上述任一症狀,要明確記下發作時間,立刻撥打119送醫急救。葉守正呼籲民眾,應定期做預防性腦血管檢查,可藉由腦部核磁共振攝影、頸動脈超音波,或是電腦斷層腦血管攝影等檢查,皆可評估自身是否為腦中風的潛在風險對象。除了定期健康檢查,若有肥胖、有菸酒癮、心臟疾病者,屬高風險族群,需更加謹慎。此外葉守正也建議,特別是40歲以上民眾,有中風家族史,更於日常生活更要做好三高控制,將血壓、血糖、血脂控制好,才能解除「腦中風」這顆不定時炸彈。

顱內動靜脈畸形 30%病人恐致癲癇

顱內動靜脈畸形 30%病人恐致癲癇#腦出血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顱內動靜脈畸形」是指腦部微血管發育不完全,流經動脈內的血液會直接灌注到靜脈,造成血流過大導致血管破裂出血,這是國內年輕人中風的常見原因。顱內動靜脈畸形發生率不到1%,年輕男性比女性更常見。臨床表現大約有50%的病人會引起顱內出血,有30%的病人會導致局部性或全身性癲癇發作。顱內動靜脈畸形的病人每年有3%風險會引起腦出血,其中可能有10%機率會死亡、20-50%機率會有永久的神經學症狀(包括失語症、癱瘓、植物人等)。25歲林先生,105年第一次全身性癲癇發作被送到急診,經醫師一系列詳細檢查,包括腦部電腦斷層、核磁共振、血管攝影檢查、腦波等,最後顯示為右側額葉3公分顱內動靜脈畸形。初期使用3種抗癲癇藥物,才使癲癇獲得控制。醫師建議林先生接受「電腦刀治療」顱內動靜脈畸形,經過兩年追蹤顱內動靜脈畸形已完全消失,而且3種抗癲癇藥物已經逐漸減量,到第3年已經停用抗癲癇藥物,且癲癇症狀目前也無發作。顱內動靜脈畸形的診斷工具是先由腦部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掃描做出初步診斷,再由腦部的血管攝影檢查確定診斷。治療方式包括開顱手術直接切除動靜脈畸形;腦血管內導管療法來栓塞住病變的血管;立體定位的放射手術(電腦刀、加馬刀)促使畸形血管壁內皮細胞增生,導致血管壁逐漸變厚,最後管腔完全堵塞,血流不再通過自然沒有再出血的危險。電腦刀屬非侵入性療法 缺點是需較長時間才能完全根治與開顱手術切除動靜脈畸形比較,電腦刀的主要好處是非侵入性的療法,因而不會有開腦手術的巨大風險。另外,有些動靜脈畸形位於手術無法切除的區域,所以電腦刀也許是對病人唯一的可行方法。但是電腦刀治療是一種使動靜脈畸形逐漸萎縮的緩慢治療過程,可能需三年時間才能完全消滅動靜脈畸形,這段時間病人仍然面臨動靜脈畸形隨時可能出血的危險。奇美醫學中心的電腦刀中心治療結果顯示,通常直徑小於或等於3公分的腦部動靜脈畸形,有80%的機率在電腦刀治療後三年內就消失。逾7成病人使用電腦刀治療 可改善顱內動靜脈畸形引起之癲癇奇美醫學中心神經外科暨電腦刀中心主治醫師陳志偉表示:癲癇發作情形改善的原因可能與電腦刀治療後動靜脈畸形逐漸萎縮有關。但是即使接受了電腦刀治療,也不是所有病人的癲癇症狀會完全消失。有些病人在動靜脈畸形已經治療消失後,癲癇依舊持續存在,可能是因為在動靜脈畸形消失的過程中鄰近的腦組織形成結疤導致腦部不正常放電而引起癲癇發作,此類病人仍需要長期服用抗癲癇藥物。

突然臉歪嘴斜 當心腦中風找上門!

突然臉歪嘴斜 當心腦中風找上門!#腦出血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42歲男性吃完早餐後突然頭痛、左側肢體乏力,經電腦斷層檢查後顯示右側腦出血,患者於2天後施行立體定位引流血塊手術,5天後再追蹤電腦斷層時己明顯有縮小許多。患者經後續復健,右側肢體肌力恢復6至7成左右,雖有輕微肢體麻木但能緩慢行走。出現肢體無力、頭暈頭痛症狀可能是腦中風柳營奇美醫院神經外科醫師黃曉禹表示,腦中風可分成血管阻塞型及血管破裂出血型,兩者表現的症狀類似,病人前來醫院時往往已出現急性的變化,可能會有突然肢體無力、頭暈頭痛、嘴歪臉斜、吞嚥障礙等症狀出現。黃曉禹醫師表示,立體定位腦部血塊引流手術是將一四方形架子,以四個支點固定在病人的頭顱上,標出患者顱內出血部位後,在病人顱骨鑿開一個1公分大的洞,將直徑3公釐鈍頭的引流管置入血塊正中心,可先抽取部份液化的血塊,將引流管放置其中,再將尚未液化的血塊通過導管打藥物(如尿激素酶)把血塊液化後引流出來。平時留意三高、肥胖、氣溫變化問題黃曉禹醫師表示,腦出血治療上等待自行吸收往往要花費1個月時間,此時血塊可能對腦組織造成壓迫,不利神經組織的修復。立體定位儀器引流血塊手術可以加快血塊吸收,較利於病人神經功能的恢復,手術傷口小且癒合也快。黃曉禹醫師提醒,一旦發生腦出血,往往都會有神經學上的後遺症,而這些後遺症對個人及家庭影響非常大。平常留意三高、肥胖問題,天冷時要注意保暖,天熱時要適時補充水份,並且少喝酒、抽煙、維持健康生活型態及適量運動,做好預防保健工作,就能避免許多疾病發生。 

菜夾不起來 竟是腦出血害的

菜夾不起來 竟是腦出血害的#腦出血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42歲的許先生,2年前在工作時,突然感到一陣頭昏目眩,送往醫院急救,才知道不僅是高血壓作祟,腦出血也一起找上他,許先生表示,當時肌肉痙攣的情況很嚴重,導致一呼吸就疼痛,透過健保申請施打肉毒桿菌素治療,肌肉痙攣及疼痛減緩,經過5次療程,症狀好轉許多。 無法正常使用筷子 菜都夾不起64歲的蕭先生冬天時常穿短袖,16年前下班用餐時,手突然無法正常使用筷子,連菜都夾不起,就診沒多久,蕭先生就因腦出血昏倒,蕭先生努力復健,近年開始以肉毒桿菌素治療,讓他的狀況越來越好,經過9次療程後,已經能夠自理生活。腦中風年齡層每年下降 是殘障主因 台灣動作障礙學會理事長暨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內科吳逸如醫師表示,腦中風年齡層有逐年下降的趨勢,且經常造成失能的後遺症,是我國成人殘障的主因之一,腦中風患者若沒有得到很好的後續治療及復健照顧,常常拖垮整個家庭,頻繁的就醫也造成照顧者及家庭經濟沈重的負擔,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影響運動功能 關節容易變形吳逸如理事長表示,許多患者在中風後常會出現半邊無力的現象,雖然肌肉的力量會隨病況穩定後逐漸恢復,但仍因肌肉張力的增加,有些患者會出現肌肉痙攣的症狀,不僅會影響運動功能,導致手腳活動緩慢,容易跌倒,甚至會使關節僵硬而變形。施打肉毒桿菌 可改善症狀達6個月近年來已逐漸採用肉毒桿菌素注射肌肉治療,可以針對局部施打,改善肌肉痙攣症狀的時間長達3到6個月,且可重複施打,在接受肉毒桿菌素肌肉注射之前不須作特別的準備,注射後不適感輕微,注射後約3至5天逐漸發揮作用。

天氣忽冷忽熱 30歲男腦出血單側無力

天氣忽冷忽熱 30歲男腦出血單側無力#腦出血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近日氣候忽冷忽熱,正是腦出血(俗稱出血性中風)的好發期。以往大家對中風病人的印象,多為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但近日卻有名30歲青年,無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病史,某日突然自覺左側無力入急診,經腦部電腦斷層檢驗後診斷為右側的腦內出血,幸發現的早,在緊急處理治療後,現已出院修養。典型症狀:噁心嘔吐、頭暈無力顱內出血(ICH)是指腦中的血管破裂引起出血,因此由血管獲得血液的腦細胞受到破壞的同時,由於出血壓迫周圍的神經組織而引起障礙。此症狀會增加腦部耗氧量,進而造成腦部氧氣供應不足。病患會出現噁心嘔吐、頭暈頭痛、意識模糊、肢體無力及血壓升高等症狀。嚴重的顱內出血預後較差,甚至造成死亡。飲食控制、適當運動預防衛福部桃園醫院病房護理師林念儀說,預防勝於治療。平日裡需飲食控制,多吃蔬果少油炸飲食及飲酒、適當運動(如走樓梯、步行半小時、提早下車走路)、體重的控制、每日監測血壓的變化、天冷時穿著保暖及配戴帽子,都是減低中風危害的方法,若出現單側肢體無力、全身或局部身體抽蓄、嚴重頭痛、視力模糊等狀況時,應立即前往醫院就醫。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