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S-C

家長不可不知的防疫重點!台大醫:新冠肺炎嚴重性不亞於流感,勿過度輕忽

家長不可不知的防疫重點!台大醫:新冠肺炎嚴重性不亞於流感,勿過度輕忽#MIS-C

新冠病毒持續變異,兒童染疫風險不容小覷,本文透過小兒科醫師暨公衛專家黃立民教授的觀點,針對家長最關心的疫苗問題及秋冬疾病預防提供專業解答,共同為孩子打造健康有效的防疫之道。 台大醫院小兒科特聘教授黃立民主治醫師表示,雖然兒童感染新冠肺炎多數表現為呼吸道症狀,與成人相似,但肺炎發生率較低並不代表沒有風險。黃立民醫師說明,小兒染疫會有2、3種成人少見的情況,第一種就是比較嚴重的上呼吸道感染,造成呼吸道狹窄因而產生哮吼,讓小朋友有喘、呼吸困難情況,會嚴重到需要到住院。 腦炎、MIS-C仍舊有出現住院個案 黃立民主治醫師指出,新冠肺炎的兩種嚴重併發症值得關注,一是腦炎,尤其是壞死性腦炎,病情進展迅速,可能導致腦壓升高,危及生命並留下嚴重後遺症;二是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會影響多個器官,造成腸胃炎、皮疹等症狀,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休克。許多人誤以為是在新冠疫情剛爆發時才有這樣的重症,但黃立民醫師強調,即使疫情趨緩,肺炎、腦炎和MIS-C等併發症的病例仍會出現,特別是3個月到2歲的嬰幼兒,感染風險更高。 黃立民醫師表示,施打疫苗能降低腦炎、MIS-C併發症機率,但若之前曾施打疫苗,到現在都幾乎已經沒有保護力,因此要盡快接種最新JN.1病毒株疫苗更新抗體。針對疫苗的安全性疑慮,黃立民醫師說明,新冠肺炎在全球已施打超過幾10億劑,也累積很多安全數據資料,家長要相信專業判斷,而新的疫苗在劑量上已經減半,副作用比例相信也會降低。他也強調,未來新冠病毒發展恐怕是3~6個月就變種,看起來病毒還會持續流行甚至反覆感染,不能把每一次感染當作賭博心態或覺得本身沒有慢性病就不會太嚴重。施打疫苗減少感染機會,才是避免重症的正確觀念,特別是有慢性疾病的孩童更需要疫苗來加強保護。 孩童是病毒感染源頭,恐引起家庭感染 黃立民醫師指出,新冠病毒對健康的影響不容小覷,其嚴重性不亞於流感。兒童是病毒傳播的主要來源,他們排出病毒的量和時間都比成人長,因此很容易在學校、安親班等場所引起群聚感染。若家中成員免疫力較弱,如長者或慢性病患者,感染風險更高。因此,為全家人接種疫苗,建立群體免疫,是預防疾病傳播的最佳方式。 黃立民醫師呼籲,秋冬是多種呼吸道疾病的流行期,家長也要多注意孩子的均衡飲食與充足睡眠的日常,有時間就多運動曬太陽,補充維他命D與益生菌,維持生活作息的規律加上施打最新JN.1疫苗,才是抵禦疾病的最佳準備。

天轉涼,新冠肺炎併發MIS-C住院個案又增加!醫警告:新冠最新病毒1傳14,家中有小有老一定要打疫苗

天轉涼,新冠肺炎併發MIS-C住院個案又增加!醫警告:新冠最新病毒1傳14,家中有小有老一定要打疫苗#MIS-C

11月起,針對JN.1變異株的新冠疫苗已擴大接種對象。感染科醫師提醒,Omicron是已經演化出傳播力相當強的病毒株,1個感染者就可以傳播給14個人,不要認為感染只是輕症,現在又開始有 MIS-C(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個案不斷出現,如果是免疫力差或是年長者、幼兒,更要施打疫苗來預防併發症風險。 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陳志榮表示,上個月林口長庚就收治2名兒童感染新冠併發MIS-C(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病例,一名是不到1歲嬰幼兒,一開始出現發燒、發疹等類川崎氏病症狀,心臟也受到影響,但有明顯嘔吐、腹瀉等腸胃道症狀,不完全符合川崎病,詢問接觸史發現2週前托嬰中心有人確診新冠感染,患兒二週前也有短暫發燒症狀,採檢新冠病毒呈陽性反應,最後診斷MIS-C。 MIS-C個案又出現表示兒童新冠感染病例增加 另一名案例是14歲青少女,一來門診表現的是類流感症狀,抱怨劇烈頭痛、咳嗽、發燒、全身痠痛,但給予抗流感藥物沒有改善,且流感病毒檢驗陰性,個案因持續發燒頭痛超過一週,同時身上開始長疹子,近一步檢查證實有腦膜炎,血液檢驗出現血小板減少,顯然有多重系統受到影響,給予免疫球蛋白治療後病況才改善,同樣也判斷是染新冠後併發 MIS-C的病例。 陳志榮醫師指出,這些都是沒有特殊疾病且原來健康的個案,由於秋冬呼吸道疾病多,新冠在診斷上也多了難度。國內外研究數據都指出,儘管兒童感染新冠症狀較輕微,也比較不會發生肺炎或呼吸衰竭,但仍有不少發燒痙攣、哮吼病例,也可能導致腦炎,併發MIS-C影響心臟,甚至有休克的危險性。他也解釋,打疫苗可有效預防MIS-C,近期有個案開始出現表示兒童新冠病例在急速增加,施打最新JN.1新冠疫苗相當重要。 新冠JN.1疫苗可與其他疫苗共同施打 陳志榮醫師提到,Omicron已演化出傳播力相當強的病毒株,1個病例就可以傳給14個人1,感染的嚴重程度取決於個人的免疫力與健康情況。對年長者或者是幼兒、免疫差的族群來說,新冠仍不可視為一般感冒,感染後仍有發生重症的危險性。 施打疫苗有些家長對安全性或副作用仍有疑慮,陳志榮醫師解釋,以安全性來說,全球大規模施打後,現在已累積豐富的新冠肺炎施打經驗,其實不需要太過恐懼,像是心肌炎的比例已經相當低,預後也相當良好,至於其他輕微副作用如發燒或者局部腫痛,大概1~2天就會恢復。考量到病毒變異快速以及重症的風險,接種疫苗仍是最有效的預防措施。他也提到新冠肺炎疫苗屬於mRNA疫苗,與其他像是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一起施打是沒有問題的。 面對秋冬來臨,陳志榮醫師強調,接下來很多像RSV、流感等呼吸道疾病更會一起流行,且都透過飛沫傳染,傳播力強。因此除要維持日常衛生習慣外,最重要的還是要提醒小朋友回歸正常作息,睡眠要充足並要足夠曬太陽補充維他命D。除了老人與小孩都應該盡快打最新JN.1新冠疫苗外,家中如果有年長者與幼兒者也一定要施打疫苗,可幫助保護家人健康。

新冠後遺症不容小覷!留英高中生長新冠2年才痊癒,台大醫師:兒童新冠疫苗不可少

新冠後遺症不容小覷!留英高中生長新冠2年才痊癒,台大醫師:兒童新冠疫苗不可少#MIS-C

10月開始新冠肺炎與流感疫苗已可同步接種,呼籲大家可以同時一起接種兩種疫苗,根據台大醫院的臨床案例顯示,今年5~8月因新冠肺炎住院的兒童相當多,病房也幾乎是滿床狀態,小兒科醫師表示,兒童感染新冠肺炎導致重症的狀況多,通常是因為沒有接種疫苗,加上年紀小的孩子本來就容易因肺炎住院,無可避免的新冠肺炎病毒一直在變異,如果有新的疫苗建議都要接種來保護孩童,可使降低併發COVID-19及流感重症發生風險。 台大醫院小兒部副主任張鑾英醫師表示,新冠肺炎從2022年大流行以來,主要是Omicron變異株延伸出的JN.1、KP.2、KP.3,不管是哪一種病毒株,其實都一直有兒童住院個案。 今年5~8月兒童病房因新冠確診個案多幾乎滿房 以台大醫院來說,從2022年因新冠肺炎住院累積了1千多名病童,當中重症比例達8~10%,多發生在3歲以下幼兒,併發症除了一般比較常見如哮吼症的氣管發炎、聲音沙啞、呼吸雜音、呼吸困難狀況,也有MIS-C(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肺炎、腦炎都有,甚至有需要使用呼吸器,雖然現在已經是新冠肺炎後疫情時期”,出乎意料今年5~8月兒童病房幾乎都是滿床狀態。 張鑾英醫師說明,從臨床觀察兒童感染新冠病毒後2~6週可能發生的MIS-C,在不同器官會有不同發炎表現,如發燒、全身性紅疹、眼睛紅、淋巴結腫大、手腳腫、草莓舌,也會有腸胃道症狀如腹痛、腹瀉等。今年8月底台大醫院就收治有2名個案,除發燒長疹子,同時合併嚴重腸胃道症狀,不僅腹痛,更吐到膽汁都出來無法進食,最後甚至合併休克需使用強心針,這2個案都是僅2歲的幼兒,且MIS-C發病之前都沒有接種疫苗。特別要說明,因為台灣已經不再進行廣泛的COVID-19病例通報,醫療系統可能無法充分追蹤MIS-C病例,特別是因為這種症狀有時可能會與其他疾病(如川崎病)混淆。此外,由於不再需要新冠通報,家長或醫療人員可能不會將這些症狀與之前的感染聯繫起來,導致延遲診斷和治療。 張鑾英醫師強調,沒有接種疫苗仍是孩童確診後轉重症的最大風險,年紀小本來就容易因肺炎住院,如果幼兒本身有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腦性麻痺、免疫力不全、氣喘等,更是一定要接種疫苗。 接種新冠疫苗也能防止5~6成長新冠 另一個對孩童或青少年的健康影響則是長新冠。張鑾英醫師表示,根據臨床資料統計,確診後殘餘症狀超過1個月的長新冠個案約佔26%,症狀超過3個月佔17%,且發現孩童年紀越大(至18歲)發生長新冠的比例越高。 長新冠的症狀表現除了慢性咳嗽、胸悶、胸痛之外,也有疲倦感、胃口不佳、腹痛或是神經系統或是精神狀態問題,像是睡眠障礙、頭暈、精神不集中、情緒不穩症狀,少數也會有嗅、味覺異常,有些症狀甚至維持超過3個月。 兒童COVID-19康復整合門診就有一名在英國留學的高中生,由於沒有完整接種疫苗,在2021年底確診後高燒躺了2、3天,結果急症痊癒後卻開始發生胸悶、胸痛現象,連休息都常覺得喘,也沒辦法爬樓梯,一起床2小時就會開始無力頭暈,也有睡眠障礙,甚至幻聽的問題。 個案2022年於台大整合門診就醫時,竟然在輪椅上也突然斷電睡著,經過檢查發現肺功能嚴重受損,肺活量僅剩38%,遠低於正常值。同時合併自主神經失調,也有低姿態低血壓、情緒不穩、肌力不足等問題,因此台大以多科團隊安排療程,經過1年多的治療與復健,肺功能與其他症狀才慢慢改善,經追蹤治療2年才回到正常生活軌道。 張鑾英醫師呼籲,許多國際研究都指出新冠病毒相當特殊,不僅會引發體內慢性免疫系統發炎造成自主神經失調反應,也會造成血清素被抑制等狀況;接種新冠疫苗除了能預防8~9成MIS-C併發症,也能防止5~6成的長新冠。目前,最新JN.1新冠肺炎疫苗已與流感疫苗同步接種,且疫苗安全性已經過多方評估,建議滿6個月以上的嬰幼兒與兒童可提早接種疫苗提升保護力。

兒童染疫小心!新冠非典型症狀恐釀呼吸危機!兒科醫:哮吼咳嗽、聲音沙啞 不容輕忽

兒童染疫小心!新冠非典型症狀恐釀呼吸危機!兒科醫:哮吼咳嗽、聲音沙啞 不容輕忽#MIS-C

目前新冠肺炎的孩童感染重症雖然已下降不少,但兒科醫師提醒,隨著秋冬即將到來,門診發現學齡孩童幾乎是家中主要傳染來源,如果家中有阿公阿嬤年長者,或者是嬰幼兒的二寶、三寶,一定要讓兒童疫苗打好打滿避免變成病毒運送者。 馬偕紀念醫院兒科部主任紀鑫醫師表示,9月開學後臨床上看到的新冠案例沒有明顯增加,但隨著秋冬呼吸道疾病好發時節即將到來,加上歐美的新冠肺炎疫情已在上升,顯示病毒變異株具備免疫逃脫特性,且舊的疫苗保護力都已經下降;通常台灣與國外病毒感染狀態大約差2、3個月,但隨著出國的人數越來越多,仍舊要特別注意新冠肺炎會在秋冬再度流行。 新冠肺炎疫苗都能與流感、五合一同時間施打 紀鑫醫師說明,目前新冠肺炎重症個案以65歲以上年長者為主,但其實幾個月大的嬰幼兒,或是有慢性疾病如肺功能較差、腦性麻痺、先天性心臟疾病等免疫力較差的兒童仍舊是高危險群。紀鑫醫師表示,以目前的病毒株來看,兒童重症不至於會發展到像是MIS-C(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的狀況,但仍要注意染疫後仍可能造成呼吸困難,嚴重會有插管風險,甚至腦炎併發症。紀鑫醫師強調,小孩的病程會更快速,更會以非典型狀態表現,若出現哮吼聲、聲音沙啞,以及喉嚨腫起都要特別注意,盡早施打疫苗是比較好的預防方式。 10月最新的JN.1新冠肺炎疫苗與流感疫苗同步開打,很多家長詢問之前已經打過新冠肺炎疫苗是否還要接種?紀鑫醫師指出,疫苗帶來的免疫力會隨時間降低,以新冠肺炎病毒的特色來看,3~6個月就會出現變異,由於病毒有免疫逃脫特性,即便打過疫苗或曾感染,其實到現在幾乎已經沒有抗體,因此要接種最新的JN.1新冠疫苗。 紀鑫醫師表示,新冠疫苗為mRNA疫苗,只要不是感冒或發燒中急症,兒童都能與流感疫苗、五合一、日本腦炎、肺炎鏈球菌疫苗等其他常規疫苗同時接種。至於家長擔心的副作用問題,紀鑫醫師說明,施打疫苗後48小時內可能發燒、倦怠,但2~3天多能恢復,現在的疫苗透過調整佐劑成分,也有因應孩童調整劑量,已經非常少見嚴重副作用。 家中傳染來源1/3來自孩童,有年長者、嬰兒更要留意 目前無法預料10月是否會有社區感染風險升高的狀況,紀鑫醫師解釋,雖然現在兒童重症不多,但仍有新冠合併其他疾病感染而住院的個案,加上孩童沒有口服抗病毒藥物可以使用,主要是症狀治療,因此更應趁疫情趨緩先施打疫苗預作準備,特別是出生滿6個月、從沒有打過新冠肺炎疫苗的小嬰兒更要加強防護。 紀鑫醫師也提醒,目前觀察新冠肺炎感染的渠道有三分之一是學齡兒童帶回家的,小朋友可能自己是輕症,但家中的年長者或嬰幼兒卻症狀比較嚴重。幼兒園、學校幾乎是病毒主要傳播場域,最怕的就是孩子變成病毒運送者,如果家裡上有阿公阿嬤,下又有嬰幼兒的弟弟妹妹,就等於暴露在更高的風險環境,因此再度呼籲讓兒童除了施打最新JN.1疫苗外,也要提醒兒童做好防疫工作,勤洗手與戴口罩都不能忽略。

「無敵星星」神話破滅!幼兒3個月內再確診,醫師親解原因竟是⋯

「無敵星星」神話破滅!幼兒3個月內再確診,醫師親解原因竟是⋯#MIS-C

1歲小豆有先天性心臟病,5月初因發燒及頻繁熱痙攣發作,確診新冠肺炎,治療後康復。未料近期再次高燒到39度,且有咳嗽、呼吸急促及活動力明顯下降,由於小豆哥哥2天前才發燒快篩確診,新竹台大分院急診兒科醫師緊急為小豆PCR檢測,果然結果也是陽性,而且CT值比起5月初更低,意即病毒量更高。

台大示警!兒童新冠「恐併中風、心肌炎」:疫苗沒打2劑風險更高

台大示警!兒童新冠「恐併中風、心肌炎」:疫苗沒打2劑風險更高#MIS-C

台灣目前20歲以下新冠確診者已有約60萬人,其中兒童病患大多數症狀輕微,但仍可能併發腦炎,或重症導致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隨著兒童與嬰幼兒疫苗開打,雖對於預防MIS-C可達8~9成的保護力,但是可能產生心肌炎的風險報告,卻又讓家長裹足不前。台大醫院兒童醫療團隊特別發表研究報告,希望為家長們一次詳細解答。

新冠重症童9成沒打疫苗!醫提醒MIS-C「黃金觀察期」像川崎氏症

新冠重症童9成沒打疫苗!醫提醒MIS-C「黃金觀察期」像川崎氏症#MIS-C

自2020年新冠肺炎肆虐全球之後,至今已歷時2年多,最近這一波Omicron BA.2的疫情,孩童罹病數比先前疫情更多,安南醫院兒科醫師宋玉蘭提醒,儘管18歲以下患者多以輕症為主,且通常能在2週內康復。但無論在美國或香港,都可見哮吼、熱性痙攣、橫紋肌溶解症甚至腦炎、腦水腫等發生率增加趨勢,其中重症孩童中約9成無接種疫苗。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