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

咖啡恐招中毒、致癌危機 竟是赭麴毒素在作祟

咖啡恐招中毒、致癌危機 竟是赭麴毒素在作祟#中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咖啡是國人近年來日盛風行的飲料,且為追求生活品味,濾掛式咖啡需求量逐漸上升,對此,新北市政府針對20件濾掛式咖啡進行抽查,檢驗赭麴毒素A(標準:5ppb以下),檢驗結果均合格。衛生局表示,若有違規添加之業者可依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17條規定,依同法第48條,命其限期改正,屆期不改正者,處3萬元以上300萬元以下罰鍰。咖啡中的赭麴毒素 危險性較高赭麴毒素A經常可自咖啡、可可粉、豆類等農作物、啤酒、香料、乾果子、葡萄汁和其他肉製品及暴露的家畜飼料中發現,若環境溫度在20~25℃,黴菌會大量生長並產生赭麴毒素。而赭麴毒素共有3種類型,其中存在咖啡豆中之赭麴毒素A為主要影響動物及人類之肝臟及腎臟組織,並可造成急性及慢性之中毒症狀,具高度致突變性及致癌性。購買產品謹記6點 遠離受到赭麴毒素危害最後衛生局提供6點,幫助各位民眾減少受到赭麴毒素危害的可能性,以增進飲食安全、吃得安心:1)購買衛生可靠和信譽良好廠商的產品。2)購買時可先確認產品包裝是否完整無受傷或破損。3)食物保存在適當環境,避免發霉。4)注意食物保存期限、避免囤積食物。5)物如有發霉、變色、皺皮應丟棄勿食用。6)食物應在有效期限內食用完畢。

未滿一歲腎臟發育不全 喝水量勿超過300C.C.

未滿一歲腎臟發育不全 喝水量勿超過300C.C.#中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夏季天氣炎熱,多數人都會透過喝水來消暑,但對於兒童來說,多喝水真的沒事嗎?書田診所小兒科葉勝雄醫師表示,一歲以下的嬰幼兒,若一下子攝取過多水分,恐會導致水中毒。嬰幼兒腎臟發育不完全 過多水分恐造成水中毒經過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近2成的家長,除了奶或副食品外,給一歲左右的幼兒每天喝水量超過300C.C.以上,對此,葉勝雄醫師表示,嬰幼兒的腎臟就像一個小型的汙水處理廠,進來的水量很小,且多數都只是路過,沒有經過處理就原封不動送回去。換成醫學上的說法,就是腎絲球過濾率太低,在出生時只有大人的十分之一,這也是說它不成熟的原因,所以,若是一下子喝太多水,腎臟無法立即將水排出,多餘的水分會使血液中鈉離子濃度低,連帶使得細胞外面的滲透壓變得比細胞裡面低,於是水分就往細胞裡面移動以達到平衡,造成細胞腫脹,甚至腦水腫,這就是俗稱水中毒,而且只要喝260~540ml的水就可能會出現水中毒的症狀了。飲用水要分段 建議每公斤體重攝取30C.C.的水為佳水中毒最主要的症狀為極度嗜睡、面無表情、感覺遲鈍、精神錯亂、過度激動,嚴重這甚至會痙孿、死亡,因此,醫師建議四個月大前的寶寶並不需要特別喝水,因為母奶或配方奶當中就有87%以上是水分,若額外喝水反而可能降低奶量,減少營養的攝取,甚至造成水中毒。但開始吃副食品後到一歲之間,從副食品中補充水分為最好的方式,不一定要透過水,然而,在1歲前除了奶類和副食品外,若要攝取水份的話,建議以每公斤體重攝取30C.C.的水為佳,分次給予,原則上是安全的,另外,一歲前的寶寶如果不愛喝水,其實是身體的正常反應,無需勉強。最後,葉勝雄醫師提醒各位家長,嬰幼兒的腎臟要到1歲才有大人的水準,而進來的水有經過處理的比例,在三個月大前會快速上升,但要到兩歲時才有大人的水準。因此一般認定,腎臟在1歲後算初步的成熟,不是所有大人的健康觀念,都可以完全套用在孩子身上。 

一氧化碳中毒頻傳 謹記急救5步驟

一氧化碳中毒頻傳 謹記急救5步驟#中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冬天寒流接續來襲,一氧化碳中毒案例頻傳。醫師指出,若能及時測定血中一氧化碳血紅素濃度,視需要立即給予高濃度的氧氣,能降低病人可能的傷害;高壓氧治療能快速降低血中一氧化碳濃度,同時減少一氧化碳中毒的併發症。奇美醫學中心高壓氧科劉澄主任表示,一氧化碳是一種無色、無味、無臭、無刺激性的氣體,對血液中的血紅素的結合力,為氧氣的200至250倍,因此會與氧氣競爭,形成一氧化碳血色素,降低血紅素帶氧能力,造成體內組織的缺氧,因而產生各種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狀。劉澄主任也說,在一般情況下,一氧化碳血色素的半衰期為320分鐘,若使用氧氣面罩給予百分之百濃度的氧氣,半衰期便可降至60分鐘,如使用高壓氧則可降至23分鐘。因此,高壓氧對於一氧化碳中毒的治療,能快速降低血中一氧化碳濃度,同時減少一氧化碳中毒的併發症。防止缺氧造成腦死 立即急救為首要當發現家人或朋友有一氧化碳中毒時,態度應保持冷靜,立刻依照急救ABC的原則處理之同時,打電話向119求助,爭取時間盡速送醫。奇美醫學中心高壓氧科主任劉澄博士也呼籲大家,要預防一氧化碳中毒,同時在發現一氧化碳中毒後,救護車尚未到達時,為避免缺氧造成腦死情形,立即正確的急救處置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特別提醒謹記一氧化碳中毒的急救5步驟:1)立即打開門窗,讓空氣流通。2)將中毒者移到通風處,鬆解衣物,並抬高下顎。3)若已無呼吸,應立即施以人工呼吸。4)若已無心跳,應立即施以心肺復甦術。5)盡速撥打119求助。 

自行捕撈河豚烹食 民眾中毒急送醫

自行捕撈河豚烹食 民眾中毒急送醫#中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近日,食品藥物管理署接獲二起民眾誤食有毒河豚造成中毒案件,一件是撿拾棄置的漁獲自行烹煮食用,另一件是自行捕撈漁獲後烹煮食用,食用後1小時內即發生麻痺等神經性症狀,所幸就醫後已無大礙。河豚毒素不會隨高溫烹煮而失去食藥署指出,臺灣海域中常發現的河豚種類約有30餘種,有些河豚的肝臟、卵巢、精巢、皮膚及腸等具有毒性,河豚毒素屬於神經毒素,不會隨高溫烹煮而失去毒性;常見中毒症狀為唇舌發麻、手麻、腳麻、頭痛、眩暈、嘔吐,嚴重個案甚至出現呼吸麻痺、低血壓、心跳減慢等現象。目前河豚毒中毒並無解毒劑,僅能採支持療法,中毒嚴重者可能有生命危險。食藥署也提醒,河豚種類眾多,辨別不易,為確保自身飲食安全,民眾食用魚肉應慎選,避免誤食有毒河豚造成中毒。 

化妝品驗出有毒金屬 長期接觸恐中毒

化妝品驗出有毒金屬 長期接觸恐中毒#中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日媒體報導中國大陸於進口之法國「歐舒丹杏仁緊膚磨砂膏」驗出重金屬「鉛」含量超標,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為保障市民安全,立即派員前往台灣歐舒丹股份有限公司查察蒐集涉疑產品及相關資料。該公司表示,若民眾對於台灣歐舒丹直營櫃點或官網購買之「杏仁角質美體霜」仍有疑慮,可就近至各櫃點或聯繫客服人員辦理退、換商品。「鉛」是一種有毒金屬,長期接觸易致中毒,於臨床上可能會出現貧血、神經系統的障礙,輕者則會引起失眠、幻覺、神經錯亂或痙攣、影響兒童發育、造成流產或早產,通常中毒的途徑是透過食入或吸入。行政院衛生署於94年公告增列鉛及鉛化合物屬化粧品禁用成分,惟考量「鉛」可能存在於天然礦物成分,若製造過程中因技術上或使用原料等因素無法排除之自然殘留不得超過20ppm。含禁用成份之化粧品已涉屬「妨害衛生之物品」,足以損害人體健康,違反者,可處1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15萬元以下罰金;其妨害衛生之物品沒收銷毀之。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消費大眾,於愛美之餘,也要注意化粧品的品質及衛生安全,購買化粧品時,應慎選來源清楚、標示完整的產品,謹記化粧品選購小秘訣「一不二要」原則:「不輕信誇大療效宣稱、要購買來源清楚產品、要認明完整中文標示」。

火鍋煮久釋出亞硝酸鹽 過量恐致癌

火鍋煮久釋出亞硝酸鹽 過量恐致癌#中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天氣冷颼颼,民眾最愛吃火鍋,尤其是熱騰騰的湯頭,一口接著一口好不滿足,不過小心了!研究發現,酸菜鍋、泡菜鍋與海鮮鍋只要煮超過90分鐘,湯底就會釋出大量亞硝酸鹽,酸、泡菜鍋的亞硝酸鹽飆升到了將近10倍,海鮮鍋則是超過七倍,一但長期過量,不但可能中毒,可能引發癌症。長庚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表示,亞硝酸鹽被吃進體內,經過腸內的細菌分解,會產生致癌物亞硝胺,吃過量會缺氧呼吸困難,還可能引發心臟、肝臟、大腸和胃的癌症。建議最好在煮火鍋半小時內喝湯,但要適量,過程中可加清水稀釋,醃漬類蔬菜食材也會分解出亞硝酸鹽,盡量少加進鍋裡煮。另外加入大量辣粉辣油的鴛鴦鍋,煮久了同樣危險,濃度也有3倍多,而大骨久熬的湯頭,可別以為越熬越香,依然被驗出亞硝酸鹽濃度,會上升到2.88倍。林杰樑指出,以60公斤成人來估計,能接受的亞硝酸鹽安全量,每天為4.3毫克,等於喝300c.c,約一碗半的酸菜或海鮮湯就超標。林杰樑提醒民眾,天冷吃火鍋,美味湯頭要適量攝取,尤其是有痛風及腎臟毛病的民眾,可別滿足了口慾卻傷了身體。

野外菇類別亂採 當心食用中毒恐致死

野外菇類別亂採 當心食用中毒恐致死#中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許多民眾在戶外踏青爬山時,常常會看到外型可愛肥美的菇類,而且有的樣子看起來疑似可食用,但其實這些野菇往往都是有毒的,因此每年到菇類好發時期,常常會發生民眾誤食野外採摘的有毒菇菌中毒的案例,誤食者會發生腹痛、噁心、嘔吐等症狀,嚴重者會抽搐、昏迷、嚴重脫水,甚至導致休克或死亡。嘉義市政府衛生局,最近就連續接到民眾詢問戶外毒菇是否可以食用的案例,這種毒菇外型跟一般做菜用的白色蘑菇十分相似,而且在公園、綠地、郊外,隨處可見,因此衛生局特別呼籲民眾勿任意採摘郊外的菇類食用,以免發生中毒。衛生局表示,像毒綠褶菇外型跟做菜用的白色蘑菇模樣相似,而且庭院、綠地、郊外很常見,民眾常認為顏色鮮豔的菇類才有毒,這觀念是錯的,很多毒菇顏色其實很單調;衛生局局長孫淑蓉籲請民眾不要採食戶外的野菇,也請勿食用無法辨識或不瞭解的植物,以確保食用安全。(照片取自/嘉義市衛生局)

入夏食物易孳生細菌 5撇步防中毒

入夏食物易孳生細菌 5撇步防中毒#中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時序邁入夏季,因氣溫上昇的影響,有利各種微生物及細菌的繁殖,食品容易腐敗,稍有不慎就很容易發生食品中毒事件。衛生局表示,宜蘭縣近年來食物中毒檢出之病原菌以腸炎弧菌居多,金黃色葡萄球菌、仙人掌桿菌次之;發生地點以餐廳及外燴為主,其次為出國旅遊、自宅烹調等,衛生局提供5撇步教民眾預防食物中毒。宜蘭縣衛生局特別提醒民眾,預防食品中毒有「5撇步」,食品安全把關,食物中毒就不來找:要洗手:調理時手部要清潔、傷口要包紮。要新鮮:食材要新鮮、用水要衛生。要生熟食分開:生熟食器具應分開,避免交互污染。要徹底加熱:食品中心溫度應超過70℃。要低溫保存:保持低於7℃,室溫下不宜久置。衛生局劉建廷局長指出,民眾如果不慎發生食品中毒或有疑似食物中毒現象,請迅速至醫院就醫,以免延誤病情。若發生食物中毒現象,並採集並保留剩餘的嫌疑食品密封冷藏,以及收集嘔吐物或排泄物,以利追查中毒原因,衛生局將啟動食品中毒機制進行相關調查,釐清原因,保障民眾飲食的安全。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