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

感情爭強好勝 恐怕削弱愛人的能力

感情爭強好勝 恐怕削弱愛人的能力#感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妳是一個難以「說不」的人嗎?在與家人的角力中,妳總是被逼著退讓,妳漸漸習慣不表達自己,最後對自己的想法與感受變得陌生,但妳隱約知道自己心裡有一顆不吐不快的氣球,等到它撐不住,爆炸開來,妳就開始拒絕所有的東西進入自己的身體,也不願意讓任何人改變自己。不管是一開始隱忍到爆炸中間經歷的辛苦和混亂,或是到後來對外界全面拒絕的匱乏和孤單,這些都是令人非常難受的處境。也許妳可以為自己做些什麼,好讓自己不要總是在兩個極端間擺盪。妳不需要用力地證明自己「好」 也不用一直「贏」在親子或伴侶這類的親密關係中,我們經常會為了得到愛,或害怕失去愛,讓彼此陷入爭「誰輸誰贏」的局面。好像「贏」,才能讓對方看見自己的「好」,只有自己在對方心中是好的,才是有價值,才能夠得到愛;另一方面,在關係中一直贏或是占上風,好像是再次確認對方認同自己。不去看對方和自己不同之處,似乎能夠減輕我們害怕失去愛的恐懼。但弔詭的是,當妳證明自己「贏」,那對方就是「輸」。當妳努力讓自己站在「好」的位置,就順便把對方推到「壞」的位置。妳以為自己變「好」或是「贏」了,就能夠得到或保有對方的愛。殊不知,對方被「輸」與「壞」這樣的位置和標籤,弄得對自己失去信心,也削弱了愛人的能力。所以有人說,「在愛裡面,輸就是贏,贏就是輸」。在親密關係中的嫉妒與競爭,說穿了,都是為了得到與保有愛,如果能對這點有深刻的理解,也許妳會知道改變做法或偶爾放下堅持,可能是更好的相愛方式。做為一個母親,妳不需要一直讓子女聽自己的話,或是照自己的計畫走,妳只是希望他們好而已。當妳過於強調自己的堅持,同時就把孩子推向「輸」與「壞」的位置,這已經削弱孩子主動變好的力量。做為一個女兒,妳不需要一直努力和母親爭執到「贏」,或不斷向家人證明妳的「好」。但是妳要為自己奮鬥,儘管在進步的路上,暫時無法得到家人的認同,妳還是要為自己努力。遇到挫折、跌倒了,就用自己的方式爬起來。經歷過一切,妳會發現家人們能否看到妳的改變,或是認同妳的好,其實受限於他們自身的價值觀與人生觀。那是屬於他們的議題,而不是妳的。若不為自己奮鬥 別人就會來逼妳如果妳發現自己總是落入被人逼迫的窘境,停下來想一想,也許妳自己該負一些責任。因為一個人如果沒有把主導權交給別人,也不會被動地受人逼迫。也許是過去的經驗,讓妳太習慣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隱藏起來,太習慣用順從來維持關係的和諧。妳會發現自己在被逼迫時,常陷入兩難。妳如果不做什麼,對方就可以理直氣壯地說妳不好,但如果妳真的去做了什麼,又好像是聽從對方,讓對方贏,而自己變成輸的一方。卡在這類的問題裡,妳總是繞不出去,似乎選擇全盤拒絕,還比較簡單。人難免會犯錯、會偷懶、會粗心大意,妳可以對自己生氣,但妳不該拿自己的人生前途來鬧脾氣。如果因為偶爾失敗或做得不完美,就放棄自己的想法,把做選擇的主動權讓給別人,那劇情就會演變成別人來逼迫妳。好比一個人因為對主管不滿,既不選擇表達,又不敢離職,內心無法消化的抗拒,讓他上班常遲到,最後逼得主管只能拿考績威脅他準時上班,而同事眼中的他是一個沒有時間感,不夠負責任的人,可能連他自己都這麼想。如果能早些正視自己心中的負面情緒,拿回改變的主導權,他也許不需要用這麼消極的方式去過生活。(本文摘自/愛媽媽,為什麼這麼難?/寶瓶文化)

別讓感情成勒索 拿捏界線很重要

別讓感情成勒索 拿捏界線很重要#感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當我們對一段關係投入感情,彼此間就會形成「羈絆」,就像兩個圓開始產生交集,這樣的連結不論發生在親人、師長、同事、朋友或伴侶間,都能讓雙方在自己習慣的生活領域中增添不同色彩。因為有情感羈絆的關係,會對關係雙方都產生影響力,讓彼此在想法、情緒,甚至行為上發生改變。這些改變可以豐富各自的生活,有時還會回過頭來讓關係更加鞏固。學習分辨「情感羈絆」和「情緒勒索」的不同但並非所有人都能享受深刻關係中的「情感羈絆」,曾經受困於「情緒勒索」的人,通常會對「情感羈絆」過於敏感,他會非常擔心自己在不樂意的狀況下被對方改變,害怕在彼此依賴的關係中失去自我。實際上,如果能拿捏關係中的界線,在對方利用彼此的羈絆來勒索妳時,學會「堅持」與「拒絕」,妳就可以自在地享受更多情感羈絆帶來的正向效應。一段有益而深刻的關係,會幫助妳面對自己的不足,陪伴妳從挫折中爬起來,讓妳自然而然地想要朝實踐自我的方向改變。永遠選擇「繞道而行」 是另外一種負向影響習慣對他人「情緒勒索」的人,往往都是難以面對分離焦慮,或是在處理關係衝突上有困難的人。因為太習慣透過與他人情緒上的「融合」,把對方當成自己的延伸或附屬。一方面可以輕易地將自己不能面對的缺點,與難以實現的理想,投射到對方身上,藉此減輕生命議題的焦慮。另一方面,也可以透過這樣的方式,控制對方不要離開自己,增加在關係中的安全感。一味地用「情緒勒索」來處理個人議題,暫時的壓力紓解了,但最終會導致長久的人生困頓,而這樣的負向影響會透過親子關係,代代相傳。受到勒索的一方,若是甘於被勒索,真的將自己當成是上一代的延伸,盲目地背負雙親,甚至家族的期許,因而失去探索自我的機會,未來自然也會用相同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子女;另一方面,如果為了逃離勒索的處境,變得對建立關係戒慎恐懼,或輕易地以斷絕關係來處理關係中的挫折,這何嘗不是另外一種負面影響?(本文摘自/愛媽媽,為什麼這麼難?/寶瓶文化)

你暈船了嗎?輕鬆判斷8種感情狀態

你暈船了嗎?輕鬆判斷8種感情狀態#感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若從「抗病基因」這個領域來看,互補的重要性其實遠勝過速配,而且女性似乎特別擅長透過嗅覺,來找出最互補的基因組。根據當代心理學家赫茲和凱希爾,兩人於一九九七年在費城莫內爾化學感官中心發表的研究:「對女性而言,一個人的氣味是(挑選情人)最重要的單一變數。」研究顯示 女性偏好抗病基因最不同的對象有充分的證據證明,女性有辦法捕捉某些微弱到不行,但很確定是嗅覺的信號,讓她們得以判斷對方是否具備「最適合」她們的基因(此處「最適合」的定義為:最有助於抵抗疾病的基因)。為了找出氣味是否也是人類的信號發布機制,一九九五年瑞士伯恩大學的動物學家威德堪帶領一支團隊,利用T恤設計了一個簡單的測試。他們發放T恤給一組男性,請男性們連續兩晚穿著T恤睡覺,然後將T恤放進箱子裡,並在上頭挖出「嗅洞」,再將箱子拿給一組女性聞,請她們根據「性感」程度來打分數。研究團隊對所有參與實驗者的抗病基因進行了排序,再將排序結果拿來與女性的選擇偏好比較。威德堪發現,女性偏好的T恤,正是抗病基因與她們自己最不一樣的T恤,受測女性也說,這些T恤聞起來最像她們的伴侶。也就是說,她們確實是用這種方法來挑選情人。重點是,參與實驗的女性在實驗進行期間並沒有服用避孕藥,而且正處於排卵期(也就是繁殖力最強的時候)。該瑞士團隊的結論是:男性汗水裡的費洛蒙,會將他們的基因成分信號散播出去,不論多麼微小,女性們總是有辦法捕捉得到。愛情的三種成分、八種組合除了氣味之外,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愛情理論之一,是美國心理學家史坦伯格的三角模型。史坦伯格歸納出愛情的三大成分,然後主張這三種成分的不同組合方式,會產生各種不同形式的愛。而這三種成分分別是激情(passion)、親密(intimacy)、承諾(commitment)。.激情:這是一段愛情一開始最強烈的成分,包含了性興奮和吸引力(就是「來電」啦),以及亢奮的浪漫感覺。.親密:這是感情發展到第二階段時的重要成分,因為伴侶彼此敞開心扉,分享想法、感受、需要和恐懼。親密是一種與伴侶親近、有安定感的感覺。.承諾:這是隨著感情逐漸成熟而出現的成分,承諾是忠於伴侶、忠於感情的感覺,有安定感、安全感、歸屬感。假設每一種成分都有存在和欠缺的可能,那麼就會出現八種不同的組合。史坦伯格把每一種組合都歸納為某一種感情關係:.沒有愛:三種成分都付之闕如。.迷戀:只有激情。.喜歡:只有親密。.空虛的愛:只有承諾。.浪漫的愛:有激情和親密,但是沒有承諾。.相伴的愛:有親密和承諾,但是沒有激情。.虛幻的愛:有激情和承諾,但是沒有親密。.圓滿的愛:三種成分都有。史坦伯格認為「圓滿的愛」應該是每個人都嚮往的關係,不過他也認為只要伴侶雙方有一致看法(也就是對兩人的關係有相同的看法),就算三種成分未能具足,也稱得上是速配。(本文摘自/為什麼有點變態,反而很可以?-〈我們為什麼會墜入愛河?〉/遠流出版)

家人、物欲成「小三」 感情出問題

家人、物欲成「小三」 感情出問題#感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不善處理「第三者」的伴侶,經常在他們進入一段穩定的親密關係之前,便已出現這一類措手不及的傾向。一個經驗老道的諮商師,通常可以從伴侶如何談及其他人,便隨即觀察或診斷出此類傾向與問題,其中最明顯的,不外乎他們如何在諮商師面前聊及對方的種種。不善於處理「第三者」 可能導致不健全的親子關係一般而言,這些伴侶會不斷將他們最首要的伴侶邊緣化,他們透過與他者或其他事物建立獨占而排他性的連結,來背叛對方。比方說,其中一位伴侶可能重視自己的姊妹更甚於自己的伴侶,而另一方則可能將酒精看得比自己的配偶還要重要。這兩個人通常都與他們的小孩建立一種不健全或扭曲的親子關係。對他們而言,親密伴侶都不是生命中最親近的諮詢者,也從不為彼此的人身安全與內在安全感付出任何努力。他們要麼無能為力去創建,或根本無法維繫真正的伴侶圈圈。可能原生家庭時 就讓孩子們隨意介入伴侶圈圈當然,他們都不是罪大惡極的人。事實上,他們不過就是正常而尋常的凡夫俗子,他們只是不懂得發展一種與他者的連結方式──所謂他者,意即自外於「他們倆」的那些人、事、物。他們並沒有連結於安全的愛。這些伴侶可能是孤島型特質或浪潮型特質,也或許純粹因為太年輕缺乏經驗。另外,也可能在他們年幼時,各自原生家庭的父母經常設下了錯誤的典範,屢屢破壞他們的伴侶圈圈而隨意讓孩子們介入,這些不適切的行為模式,使年長後的伴侶「有樣學樣」,以致混淆了成年後的伴侶關係。(本文摘自/大腦依戀障礙/橡實文化)

感情升溫卻期待壞事發生 是大腦搞鬼

感情升溫卻期待壞事發生 是大腦搞鬼#感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在交往的熱戀期間,情侶對心中深切的希望殷殷期盼,心嚮往之。當兩人的親密關係逐漸加溫而雙方日益親近、越來越相互依賴時,伴侶圈圈可能於焉成型,而他們對天長地久的渴望與感知也與日俱增。當然,那可是他們最期待、互許對方的未來。親密關係中 開始期待糟糕的壞事然而,有時候,伴隨「安全感」而來的,卻是一種截然相反的狀況。源於早期生命對依賴的期待與恐懼,因為沒有在交往熱戀或約會期間出現,卻在親密關係的升溫與互許承諾時被啟動了。結果是,伴侶們竟在他們的親密關係中,開始期待最糟糕的壞事發生,而非好事臨門。期待最糟的壞事,從達成目的的角度而言,一點兒也不合邏輯,從表面的意識與警覺性來看,也毫無必要,因為這一類的期待置身於大腦深層的非語言區域。身為伴侶與別人的伴侶,我們大部分人首當其衝要面對的,是最基礎的生存法則,以及幾近獸性與本能的自我。大腦最初的連結 是爭奪而非愛事實上,我們幾乎可以這麼說,人類是因為簡單的一條命令「你不可被殺」而安然歷經數千年的。愛與爭奪,同時是我們大腦的生存條件。雖是這麼說,然而大腦最起初、最重要的連結是爭奪而非愛。顯然,大腦最首要的功能,是要先確保我們以個體與物種的本質,先求能讓個體好好活著。其實,這是異常美好而重要的事。不幸的是,我們大腦中那個善於保護我們免受殺害的部分,同時也有點魯莽與愚蠢。它們最基本的信念是:「先殺再問」。(本文摘自/大腦依戀障礙/橡實文化)

想保持感情熱度 先跳脫理所當然想法

想保持感情熱度 先跳脫理所當然想法#感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不拘泥於常識,不為壓力所壓迫,自己做決定是很重要的。要不要繼續婚姻生活,還是要結束,怎麼說都是以自己的想法為優先。對法國女性來說,男性是怎麼愛著自己、是否能實際感受到對方是愛著自己的,將決定未來兩個人有多大的可能性可以走下去,這是很重要的。日本人結婚 壓力來自社會、媒體、雙親但是在日本,我深刻感受到,很多人得承受來自社會、媒體、雙親的壓力。或是被父母說:「都一把年紀了還不結婚」,或是被主管說:「你還沒結婚嗎?」又或是被戀人施加壓力:「我們都已經交往這麼久了,你為什麼還不向我求婚?」還有人會在自我介紹的場合中,光明正大地說:「我正在進行為了結婚而主動去做的活動」。我也曾被問過:「朵拉為什麼不結婚呢?」「沒有預定要結婚嗎?」這種時候,我都會半開玩笑地回答:「我既是自由也是要結婚的喔。」比起視在一起理所當然 更要保持想見面的熱情我也經常會聽見有人說:「一個人不會感到不安嗎?」但我並不害怕孤獨。一個人生活、獨處的時間,這些對我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雖然我也曾有段時期是和戀人同居,但當時的形式也是在彼此的公寓間來來去去。我們每個禮拜各三天會在我家跟他家一起度過,剩下的一天就是彼此獨處的時間。我們認為,比起把在一起這件事變成很理所當然,我們更想持續保持「想見面」的熱情。「若是單身,老後該怎麼辦?」其實我並不太去想以後的事,我只是坦率地活在現在的心情中。自小,我就夢想著總有一天要住在國外,好奇心與獨立心都比別人多上一倍。我想活得自由,若是「為將來考慮」而結婚,對對方來說也未免太失禮了。總之,我現在對於不結婚這件事並沒有感到不安。(本文摘自/任性與優雅/世潮出版)

避免閃婚變怨偶 4大建議看清楚

避免閃婚變怨偶 4大建議看清楚#感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愛得不夠的人,因為想太多而不願結婚;被愛沖昏頭的人,卻因為雙眼被蒙蔽,而衝動閃婚。曾見過好幾對戀人,天雷勾動地火,一拍即合,如膠似漆,當下覺得宇宙間沒有任何人事能把彼此分開,自認感情無堅不摧,不聽盧姐的勸告,僅僅認識不到幾個月就閃電結婚!婚後果然吵鬧不休,大打出手,一下子女生離家出走,一下子男生跑去她娘家大吼。婚前4建議一定要看  激烈的爭吵影響到工作,雙方家長也因此隔空交戰,當時婚前所愛上的優點,在婚後全變成了致命的缺點,婚前來不及發現的習性,婚後才驚覺是自己最無法忍受的德行!結婚不到半年就成了怨偶,實在是不忍卒睹。不是所有的閃電結婚都必然會成為怨偶,但是以概率來說,閃婚的幸福比例實在太低!如果你與認識不到幾個月的人有閃婚的念頭,請冷靜的參考下列的建議:1) 如果你們這麼確定就是彼此,請將交往期再拉長個半年9個月/既然這麼確定,應該也沒差這一點時間吧!2) 對於自己很在意的事情,不著痕跡的設定一點情境狀況題,看看對方的反應/例如,如果你很在意對方是否喜歡小孩,可以製造機會,安排姪子/外甥或親友的小Baby 與他相處,觀察他最自然的應對反應與肢體行為。3) 計畫一趟自助旅行/安排個一週或十來天的的旅遊行程,到離島、國內、國外都可以。重要的是,旅行最容易在短時間內看出一個人的生活習性和價值觀,藉由行程安排、消費的模式、旅途中遇到的突發事件、隨機應變的能力、對新事物的探索與接受度等,可以讓你們對彼此迅速的更加了解!不要等到度蜜月時才大吵大鬧,事情就會比較大條……4) 如果真的義無反顧,堅持閃婚,我們怎麼攔也攔不住,那麼請你最少也完成下列退而求其次的「底限行為」──• 擬定生活公約。• 婚前健康檢查。• 認識他的家人/朋友。• 別太快有小孩。(本文摘自/我不要一個人孤單的過/時報出版)

聽孩子說 勝過對孩子說

聽孩子說 勝過對孩子說#感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有一回,我跟美珍的媽媽相約一起去公園運動,不可避免的,我們的話題最終又落回到孩子的教育問題,她跟我抱怨:「你知道嗎?美珍每天放學回來都是跟我不斷重複講學校發生的一切。」我向來都是以這樣的方式跟女孩們相處,所以眼神裡帶著讚許地點頭說道:「哇,那很棒耶!這是促進感情非常好的方式。」「可是我覺得她好吵,每天回來話怎麼那麼多......」美珍媽媽轉而看向我:「我好羨慕你跟你女兒,你們的感情看起來非常好,你到底都用了什麼方法?」我跟女孩們的相處,沒有捷徑,所有的感情皆是我們一點一滴從無至有的慢慢經營,而我給予女孩們的,除了陪伴,最多的就是傾聽。「啊,可是我根本就沒有那麼多美國時間......」美珍媽媽停了停又說:「是不是聽她說,就會慢慢有改善了?」「傾聽,不止是聽,還有很多的竅門。」說完這句話的我,也跟美珍媽媽分享了我跟女孩們之間的一些小故事,就算是跟女孩們相處有道的我,在傾聽這件事情,也不是每次都做到盡善盡美。女孩每每回到家,都樂此不疲地跟我不斷分享所有的事情,有一次,比姐姐早回來的小女兒回家又跟我講了最近重複發生的事情:「媽媽,我跟你講喔,今天我在溜滑梯的時候,小新又推了我一次!我真的覺得我很不幸運,這樣的事情已經發生第三次了!」「下次你要小心一點,不然跌倒會很痛的。」我承認我應付得非常草率,但至少我回應了她的問題,是不是?小女兒無奈地聳聳肩:「媽媽,小新前幾天推我的時候,你也是這樣說的,我這次真的很小心了。」「會不會是他覺得你在跟他玩,所以才會特別推你呢?」小女兒突然很嚴肅地看向我,她搖著頭糾正我的說法:「老師說過,玩溜滑梯的時候不可以跑,可是他每次都會跑得特別快,而且我已經跟他說『不可以!』他根本就沒有聽進去。」「既然你看到他跑得很快,就要小心避開他,這樣才不會被他撞到,是不是?」女孩陷入沉思,我自以為聰明地幫她再度擺平一件事情,這件事情就此告一段落。晚餐時間,就讀小學的大女兒此時也回來了,姐妹倆除了餐前洗手之外,還會幫忙擺好碗筷,趁著這點空檔,小女兒將跟我講的事情原封不動地再次轉述給了姐姐,我不動聲色地佯裝忙碌,其實也暗自觀察,看看大女兒會有怎樣的反應。聽完妹妹講述的姐姐表情很吃驚,她拉過妹妹的手詢問:「他又推你喔,你這個小可憐,你摔倒了嗎?有沒有受傷啊?」我原本若無其事的心態被女孩對妹妹的這番安慰給打動了,小女兒在放學後跟我訴說的這一段,她要的並不是身為家長的我的管教,亦不是要我們給予建議,她們除了單純的需要跟我們分享,如果真的有所求,也只是希望我們給予同理心的關注,這麼簡單的事情,我在女孩跟我傾訴的當下,卻忽略了。那天晚上,姐妹倆相談甚歡,不太喜歡畫畫的妹妹居然主動拜託姐姐做她的小老師,願意跟她一起完成一幅畫作,姐姐教得具有耐心,而妹妹也頗有定力地將一幅畫作完成,而在這一晚,姐妹之間的情感昇華,不僅是因為那一幅畫作而產生彼此尊重與互助,更多的是,妹妹更加仰賴及信任姐姐,她熱愛的姐姐無時不刻陪同她去面對生活裡的任何關卡。而我對自己未能及時的傾聽所導致的失意與內疚,在姐妹情深之前變得蕩然無存了,因為大女兒將我尚未滿分的同理心補充得恰到好處,且女孩給予妹妹的同舟共濟的相助,是我一直以為想要培養的,但我知道,那種共同進退的情感培養不來,這種情感天生俱來,卻又與日常生活的灌輸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正因為如此矛盾,所以才更顯得難得珍貴。(本文摘自/聽孩子說,勝過對孩子說/時報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