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

化學治療時,我能做些什麼?

化學治療時,我能做些什麼?#腫瘤

【認識什麼叫做化學治療】化學治療是利用化學藥物,將體內的腫瘤細胞殺滅,以克制腫瘤的生長。【認識接受化學治療該有哪些準備】首先:測量身高、體重,以便計算藥物劑量,抽血檢查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的 數目及腎功能、肝功能等,或先與醫師討論,瞭解有關化學治療種種,以備有良好心理預備。【化學藥物給予的方式有那些】一般可分為口服,靜脈注射及肌肉注射,但大多數以靜脈注射為主。【治療會造成疼痛嗎】並不會引起疼痛,但有些藥物可能會使您有不舒服的感覺,不過這只是暫時的,有些藥物若滲出了靜脈血管,可能會引起組織產生紅腫及瘢痕,所以當您接受靜脈治療時感到任何疼痛、燒灼、腫脹,請立刻將這種情形通知您的醫師及護士。【化學治療時間,應隔多久做一次】接受化學治療的長短,次數是依疾病的種類、本身本身物藥物應反應如何,可能可能每天、每週、每月,有時也可能斷斷續續,醫師會評估個別反應及治療的需要,做時間的調整。【化學治療可能產生什麼反應】化學藥物一方面可以阻止體內快速生長的腫瘤細胞,但是當正常細胞需要生長時,它們同樣地會因抗癌藥物受到波及,遂造成一些身體的反應,大致有:1.造血功能降低(如白血球下降) 2.毛髮皮膚改變反應 3.口腔腸胃道的改變 4.性與生殖功能方面可能的影響【化學治療期間吃很重要嗎】吃得好您才有足夠的體力去應付您的治療和疾病,唯有均衡良好的飲食,方能幫助您抵抗治療期間所產生的副作用,遂選擇多樣化食物如蛋白質、維他命、礦物質等,才有足夠的熱量來維持體重,修補皮膚、肌肉和器官,吃不在多,要吃得好。【化學治療期間胃口不好怎麼辦】化學治療期間可能改變了您的飲食習慣,有時候會有肚子空空的卻吃不下,建議您可以少量多餐或試著改變烹調方式,另外在進食前輕鬆一下,可以散散步,也許幫助您增加食慾。【好的心情有好的病情嗎】當您開始接受化療時,您必須改變日常生活活動以配合治療計劃,在治療期間可能會有許多令您不愉快的副作用發生,但重要的是,您並不孤單,因為有許多和您遭遇一樣的人,正成功且順利地面對與您相同的感受和問題。您可以藉著多和您的家人談話,或您的朋友與您有相同遭遇的病友談話、寫記事本、日記來幫助您暸解所有活動,如此也可使您知道該問醫師或護士什麼問題,而得到最好的幫助。(由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 北醫內科醫師群 提供)

《日常照顧手冊》放射治療

《日常照顧手冊》放射治療#腫瘤

1.  保持照射部位乾燥。2.  照射部位只可用清水洗,不可用肥皂洗,而且要輕輕拍, 不可用力擦。3.  除非是放射線醫師的指示,否則請不要在照射部位擦任何油膏、藥物或乳液。4.  在治療期間或治療結束後,照射部位請不要照射到陽光或受熱及吹冷風。5.  不要洗掉醫師為您所作的記號,若記號脫落,要通知醫護人員,不可自行描繪。6.  選擇質料柔軟的衣服,避免磨擦或磨傷皮膚。7.  接受長期放射治療者,可能有暫時性的脫髮現象,可佩帶假髮或帽子。8.  保持口腔衛生,若有口腔潰瘍的情形,需告知醫生。9.  為避免感染,請經常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潔。10.禁止煙、酒、檳榔及過冷、過熱、辛辣刺激性食物。11.每天至少喝2000c.c.的水或飲料,以預防口腔乾燥。12.為避免金屬牙導致放射線折射而危害身體,請務必取下金屬類假牙。13.進食後及睡前,請以軟毛刷徹底清潔牙齒,刷牙後用食指指腹做環形按摩牙齦,以促進牙齦血液循環,增進牙齦彈性。14.多休息及攝取高蛋白、高熱量的食物,如肉類、蛋、牛奶…..。15.請定期抽血檢查,每一星期一次。16.治療期間,白血球數目減少至3000 以下,需減少出入公共場所,且為預防感染必須戴上口罩。17.出院後,按醫師指示定期返院檢查。

外傷產生的隆凸性皮膚纖維肉瘤

外傷產生的隆凸性皮膚纖維肉瘤#腫瘤

隆凸性皮膚纖維肉瘤是一種由真皮內成熟之纖維母細胞而來之罕見局限惡性腫瘤,發生率每年每百萬人約0.8例,男比女性稍多,好發於20~40歲成年人,但也有先天病例,推測是胎兒在母親腹中就產生基因異常。隆凸性皮膚纖維肉瘤的成因不明,但外傷似乎是其中一個因素,有些案例則發在之前疫苗接種部位。臨床表現上隆凸性皮膚纖維肉瘤以軀幹最常見,其次是四肢近端。多半初期是由膚色或暗紅色真皮內結節緩慢增生,進而廣泛浸潤隆起或在最初病灶周圍產生多發結節,可進而融合。也有少數病灶呈現藍色或反而凹陷。初期只有不到半數患者會有疼痛或壓痛感,但末期可潰爛、疼痛。好發於軀幹屈側、四肢(尤近端)。隆凸性皮膚纖維肉瘤臨床上進展緩慢,多數是在發病一年以上才求診,只有約3﹪會有轉移,包括淋巴節、肺臟及其他內臟,且幾乎所有轉移病例都是經過多次手術與再發的結果。蔡呈芳 醫師表示,隆凸性皮膚纖維肉瘤治療上是以外科切除,但因為腫瘤生長不規則,會垂直及輻射狀生長,往往實際範圍明顯超出表面所見,界限難以有效界定,因此需切除周圍至少2~3公分正常組織,至少也要包括筋膜,甚至深達肌肉以防復發,但局部淋巴結倒是不需做預防性摘除。在一份美國的統計中,術後5及10年痊癒率分別是86及 76%, 整體復發率是16.7%,而復發時間平均是38+/-12 月。放射線治療單獨療效不佳,但有時配合手術進行以防復發,至於化療則一般更少使用,但血小板源性生長因子的抑制因子imatinib值得對末期患者嘗試,或於術前使用以縮小腫瘤。

節食也不會變小的「脂肪瘤」

節食也不會變小的「脂肪瘤」#腫瘤

脂肪瘤是指由成熟脂肪細胞增生形成的良性腫瘤,一般發在皮下脂肪層,具有完整而薄的包被,因此摸起來好像一塊在皮下可以滑動的橡皮塊,但如果患者本身脂肪層很厚,或皮膚厚實部位,如背部、頭皮,有時就摸不出這種特殊的質感,當然脂肪瘤不一定長在皮下,在肌肉內〈如額頭〉、真皮層也可以產生。此外脂肪瘤的組成有時內含肌肉、軟骨、骨髓細胞、汗腺、胸腺、甲狀腺,而即使一般的脂肪瘤也有不同比例的血管、纖維組織伴隨增生。一般脂肪瘤不痛不癢,但當血管成分較多時,也可能會有異常的疼痛或觸痛現象,由於是血管收縮引起之疼痛,因此在遇冷時也可能產生。另一種不適,是因壓迫神經或牽涉到旁邊的組織而引起。脂肪瘤臨床上摸到,大概都至少一公分,也可以大到十公分以上。特別在一些遺傳體質時,有多發現象,有時數量多到整個外觀變型。好發脂肪瘤的年齡是在三十歲附近,但遺傳性病例可能出現較早,而一旦形成,脂肪瘤是不會消失的,即使節食,脂肪瘤也不會因此變小。成因多數不明,但有部分是外傷或基因突變而形成,還好由良性轉變成惡性的機會很罕見。惡性脂肪瘤〈脂肪肉瘤〉,但多數發於深層肌肉附近,最常見的是在大腿處,增大迅速。發生於表淺的脂肪瘤,即使是惡性,也較不會轉移到內臟而致死。蔡呈芳 醫師建議,除非有疼痛或壓迫症狀或美觀問題,其實不需要處理,治療一般以切除最常見,由於多數脂肪瘤具被膜,因此傷口不需太大,即可將脂肪瘤取出,如果因傷口美觀問題,即使未完全清除,其實也無所謂。另外也可以打洞方式,將脂肪瘤粉碎後,由小孔用力擠出,可有較佳之術後傷口外觀。最近則有以抽脂方式處理脂肪瘤,但不易清除完全。至於藥物治療方面,頂多是在疼痛控制上,以止痛劑或注射麻醉劑來控制,一般僅用於多發性疼痛脂肪瘤。有些脂肪瘤,界限較不清楚,如額頭的脂肪瘤,就常常延伸包裹在肌肉內,不易手術清除。

什麼是血管纖維瘤?

什麼是血管纖維瘤?#腫瘤

血管纖維是是真皮纖維化伴小血管擴張之疾病。傳統上係指結節性硬化患者,臉上特有之腫瘤,即舊稱之皮脂樣腺瘤。但相同之組織相亦見於鼻子纖維丘疹、陰莖珍珠樣丘疹、指甲下及指甲旁纖維瘤。血管纖維臨床表現以米粒至豆狀,膚色或微紅半球形丘疹,常多發對稱,集簇分布於鼻唇溝、兩頰及下巴。病理下血管纖維由擴張之微血管、纖維化基質及被包圍而呈萎縮之毛囊及皮脂腺構造三部分所組成。其中纖維化基質內細胞常呈星形或三角形,細胞較大,偶有多核,免疫染色Factor XIIIa 呈陽性,可視為真皮樹突細胞。在較大而纖維化之病灶,微血管擴張較不明顯。蔡呈芳 醫師建議在治療上若為美容目的,可用冷凍、電燒、切除、磨皮或雷射等破方法處理。但並無惡性化轉變的可能。美觀,可以考慮手術切除或冷凍治療。

眼周長出的小肉芽,與化妝品無關聯

眼周長出的小肉芽,與化妝品無關聯#腫瘤

汗管瘤好發於眼圈,但也可擴展到臉頰部位,由於外觀呈肉色,或僅有微紅,美容界往往稱這些肉色突起為「肉芽」,但一些息肉〈垂疣〉,也是肉色,也會被稱為肉芽。一般而言,並不會有不舒服的感覺,表面也不會有脫皮或粗糙現象。女性得到的機會較男性為高,出現的時間約在青春期,之後逐漸增加;另外有些會長在特殊部位如女陰、四肢末梢。也有所謂「發疹性汗管瘤」,數目可上百,好發在前胸、腹部,一般顏色較深。一旦形成後,汗管瘤的大小變化不大,但在天熱出汗時有時會較為明顯。 汗管瘤成因上,多數並不清楚,但與化妝品的使用並無關聯,一般與遺傳體質也無關,汗管瘤與正常汗腺並不相通,可能是發育過程中殘存的汗腺胚細胞增生而引起。在唐氏症,有較高的汗管瘤罹患率。蔡呈芳 醫師表示由於汗管瘤是良性的,也無不適症狀,在處理上一般是基於美容考量,健保不給付,除非偶爾基於診斷需要而切片。目前最常用的是雷射處理,以二氧化碳或鉺—雅克雷射將病灶逐一燒除。由於汗管瘤存在的位置是在真皮內,因此雷射燒除的目的,是在改善外觀,而非完全去除汗管瘤。一般在處理上會將皮膚燒灼至輕微凹陷,等待日後皮膚自行結疤復原而達到外觀的改善,但如果燒灼太深,容易形成永久凹陷的坑洞及色素缺失,太淺,則復發性太高,因此深淺之間拿捏需要專業的判斷。至於其他的方式,如傳統電燒、手術逐一切除或冷凍治療,則較罕採用;而在藥物治療方面,口服維生素A酸Roaccutane〈羅可坦〉,或外用維生素A酸〈tretinoin〉也可能有效,但一般需持續使用,較不方便。

「痣」顏色不一致,惡性黑色素瘤的特徵

「痣」顏色不一致,惡性黑色素瘤的特徵#腫瘤

惡性黑色素瘤,是黑色素細胞所形成的惡性肉瘤,是皮膚惡性腫瘤中的頭號殺手。由外形來看,惡性黑色素瘤可分為四型:《結節狀黑色素瘤》病灶呈現半球狀隆起,一般進展快速,在數個月到一、二年內形成,癒後不佳。《表面擴散型黑色素瘤》進展較慢,外型有如一塊不規則的扁平黑痣,好發在上背部。《小痣樣黑色素瘤》發在慢性日曬部分,外觀上像是形狀奇特不規則的黑斑。《小痣黑色素瘤》這是指任何發在足底、手掌及指甲周圍的黑色素瘤。一般惡性黑色素瘤表現不規則的黑色斑塊或凸出,但有些則呈現紅色的凸出腫塊,被錯認為慢性發炎。蔡呈芳 醫師表示可以發生在全身任何一塊皮膚及黏膜,發生在手掌及腳底,在中國人約占所有惡性黑色素瘤的百分之五十,而在白種人則不到百分之五。這些肢端型惡性黑色素瘤在中國人,其實癒後並不比其他部位惡性黑色素瘤來的差,影響癒後的因素,主要還是發現的早晚有別。另外的統計則指出:在小腿,女性患者多;而在身上,則男性患者多。多數是自發性產生,與外傷無關,僅有少數真正是由原本的痣變來。目前不認為一般原本良性的痣會因刺激而轉變成惡性,但大形的先天性痣,的確有較高惡性化可能。治療上進展不多,早期開刀仍是最佳選擇,錯過早期開刀時機,即使使用各種化療或生物療法、免疫療法,也只是暫時使腫瘤變小,或是暫時延後死亡,對於存活時間幫助不大。因此每個月定期的檢查一下自己身上的皮膚,看看黑痣有沒有變化,早期發現加以切除,是避免惡性黑色素瘤日後奪走我們寶貴生命的唯一方法。痣,要如何與惡性黑色素瘤分別呢?惡性黑色素瘤一般有以下四大特徵:《Asymmetry》不對稱,把痣分成四等分,左半邊和右半邊,或上半部與下半部看起來不一樣。《Border》邊緣有不規則突出或是毛毛的、凹陷等情況。《Color》顏色不一致,內有黑色、棕色、紅色和咖啡色交錯的小斑點或斑紋,顏色越多越不好。《Diameter》統計上,多數惡性黑色素瘤是大於○.六公分。

一覺醒來差點變弱視,腦下垂體腫瘤作祟

一覺醒來差點變弱視,腦下垂體腫瘤作祟#腫瘤

台中市一名35歲的陳先生,八年前某日起床後發現兩眼視力突然下降,從1.0變0.2,幾乎變成弱視,由於眼科診所始終無法找到病因,於是轉到醫學中心進行斷層掃瞄,才發現原來是腦下垂體一個直徑2.3公分的腫瘤壓迫到視神經所導致。5年之內陳先生共進行兩次腦部手術,不過都未見病情好轉,甚至因為開刀時影響到抗利尿激素,引起暫時性的「尿崩症」,每日排尿量超過5,000c.c.,比正常人平均一天2500c.c.尿液高出許多,讓他及家人困擾不已。今年初他到萬芳醫學中心接受3D影像導航電腦刀治療五天後,雖然長期被壓迫的視神經需要較長時間復元,但腫瘤已逐漸縮小,現在陳先生可以每天開車跑業務,生活品質絲毫不受影響了。腦下垂體是人體最重要的內分泌腺體中樞,大小如一粒紅豆,體積不超過1立方公分,重量約0.6公克,可以調節合成與釋放人體荷爾蒙。腦下垂體腫瘤目前發生原因不明,但都屬於良性原位瘤,腦下垂體的細胞分為會分泌體內荷爾蒙及不會分泌荷爾蒙兩種,當會分泌荷爾蒙的細胞異常增生時,就會引起全身各部位疾病;而不會影響荷爾蒙的細胞增生時,通常不會出現明顯症狀,除非腫瘤大到壓迫到視神經,就會像案例中的陳先生一樣,一覺醒來差點變弱視。傳統治療方式採開顱手術,但由於腦下垂體的體積非常小,手術難度也相對較高,稍有任何一點閃失便可能造成其他腺體的分泌異常,影響全身生長、代謝、甲狀腺功能、腎上腺功能、哺乳、性功能等之協調與生理作用,且以一般手術切除腫瘤後會造成一個空洞,還必須要再從腹部或大腿取出自體脂肪來填補,使患者癒後生活相當不便。目前最新的腫瘤治療方法-3D數位影像導航電腦刀,首先以電腦精準定位腫瘤位置及大小,再利用放射線精準打在腫瘤中心,截斷供給營養與代謝的血管使其自然凋零,適用於全身性的腫瘤,平均三至五天便可完成治療,目前雖然健保只給付直徑較小且沒有明顯壓迫視神經的腦下垂體腫瘤,利用3D影像導航電腦刀為患者治療,由於幾乎沒有副作用,且復發機率可降到一成以下,故可保障患者生活品質。並非所有腦下垂體腫瘤患者皆有明顯症狀發生,且即使發生症狀,也常被誤診為其他病因,使得治療過程繁雜且長久,如民眾有相關症狀發生時,記得一定要配合醫師建議做詳盡的檢查,莫因為嫌麻煩而輕忽,損失了自身的健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