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

提早建立洗腎廔管 降低洗腎風險

提早建立洗腎廔管 降低洗腎風險#感染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成大醫院斗六分院腎臟科醫師蘇信元表示,目前國內每年約有八千人因為末期腎衰竭需要開始接受長期洗腎,面對慢性腎衰竭(CKD)第四期(腎絲球過濾率小於30ml/min/1.73m2)以下,但是尚未接受腎臟替代療法的病患,需要協助病患認識腎臟替代療法。曾有一名60歲林先生,患有糖尿病合併慢性腎衰竭,後期的腎功能甚至逐漸惡化至末期腎衰竭,但林先生不願接受事先開刀建立血液透析廔管的建議;直到必須接受緊急透析治療時,必須經股靜脈置入臨時雙腔導管作為暫時性血管通路。但不幸發生雙腔導管感染,必須拔除原先雙腔導管,改從頸靜脈置入新的雙腔導管以維持規則血液透析治療。而永久性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建立也因為感染而必須延期,以免廔管感染。經一個多月診治,林先生忍耐傷口不可沾水、污染與避免導管阻塞等壓力,最後才脫離臨時雙腔導管。蘇信元醫師說明所謂腎臟替代療法有三種,包括移植、血液透析(也就是洗腎)與腹膜透析(也就是所謂的洗肚子) ,目前九成病患仍以血液透析為主。藉由慢性腎衰竭治療團隊衛教讓即將需要腎臟替代療法的病患清楚瞭解目前三種替代療法之差異,找到最適合自己型態的模式,期待在周全的準備、在適當的時機,經由順利的過程安全地協助病患進入透析醫療,盡量減少病患與家屬的壓力。蘇信元醫師談及血液透析時說到,一定需要所謂「洗腎的生命線」,也就是血管通路。主要有三大類,依選擇的優先順序為自體動靜脈廔管、人工血管與永久性雙腔導管。美國腎病基金會建議預期慢性腎病患者在需要開始洗腎的半年前接受自體動靜脈廔管手術,或三至六週前接受人工血管置入手術,而糖尿病腎病變有可能比其他腎病變更早需要透析治療,因此有需要更早接受手術。然而國內病患大多誤認一旦建立血管通路就等於宣告開始洗腎,選擇拒絕手術而逃避洗腎。不幸的是一旦面臨尿毒症危及生命而不得不透析時,只能選擇較危險的臨時雙腔導管置入,之後再等待合適的時機,譬如沒有感染或是尿毒症獲得控制,才能建立永久血管通路。最後蘇信元醫師指出,對於選擇血液透析作為腎臟替代療法的病患來說,事先準備建立透析血管通路與加強血管通路的成熟是重要的準備工作,病患可以避免的雙腔導管感染、阻塞等風險與外觀的壓力,可以盡量避免在危急狀態下洗腎、減少併發症、縮短住院天數與減低醫療費用。

控制感染疫情 病房通風防感染

控制感染疫情 病房通風防感染#感染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台灣在經歷過SARS、H1N1疫情之後,政府為保障病人安全及防範機構內感染,推動傳染病防治法修正,強化院內感染管制相關規範,除修訂醫療機構執行辦法外,並明文規定醫療機構應執行之感染管制措施及主管機關執行查核之標準。臺中市政府衛生局22日於臺中榮總辦理感染管制措說明會,並邀請多位專家,共有超過300位醫護人員參與。 臺中榮總吳明儒主任到場演講「醫療空間空氣品質研究與抑菌設備之效能評估」,該研究初步發現除裝置病房通風系統之抑菌設備可有效降低落菌量外,簡單的隨手關閉病房門的動作,也能明顯降低落菌量,為感染管制措施帶來新思維的啟發,另外與會的中區傳染病醫療網指揮官王任賢醫師等多位感染科臨床專家均一致認為院內感染管制與疾管局、衛生局的感控查核工作,都應從實務面加以落實,衛生局指出往年醫院的感控查核工作均是由疾管局委託醫策會執行,今年改由各衛生局自行辦理,所以特別邀請醫策會進說明相關的查核重點,期許各醫院能了解各項查核重點,醫護相關工作人員的洗手習慣,更是推動感染管制第一線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及早進行相關準備,提升本市各醫院院內感染管制措施品質,保護市民健康。

豪雨成災 當心飲水、積水問題

豪雨成災 當心飲水、積水問題#感染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5月20日豪雨災情造成台南市市安南區、永康區、歸仁區、將軍區等區約9,627戶受到家中淹水的災害,衛生局即刻進行災後家戶消毒衛生宣導,並發放悍菌頓消毒水家戶進行消毒截至下午2時共發送4,750瓶,以防止腸道傳染病趁機而入。臺南市政府衛生局再次呼籲民眾水災過後注意注意飲水、食物及環境衛生,預防腸道傳染病;泡過水或因停電而解凍過久的食物切勿食用。淹水過後,泡過水廚房用具及餐具要消毒或用水煮沸後才能使用,並依照「清除、清潔、消毒」三步驟,做好環境衛生,清理前先戴手套及膠鞋,將垃圾清除。牆壁、地板及傢俱表面,應使用肥皂水清洗。用巿售漂白水依其使用說明進行消毒工作,尤其是可能與食物接觸的地方,如桌面、廚房內的餐具架、冰箱及幼童玩耍的地方。為使消毒藥品之效果完全發揮,請依照以下方法(或依消毒藥品瓶身標示說明)進行稀釋後使用。室內之消毒:地面、牆壁、廁所、浴室、廚房及臥室打掃乾淨後,以含500ppm(每10公升水加市售家用漂白水約100cc)之水溶液充分洗刷。庭院、水溝及其他潮溼處所,要在垃圾清除及打掃清潔後,再進行環境消毒,以含1,000ppm(每10公升水加市售家用漂白水約200cc)之水溶液加以噴灑消毒。豪雨過後最容易的就是,孳生病病媒蚊,為預防登革熱,若地下室出現積水,請儘速抽乾,並保持乾燥、清除戶外的積水容器,避免病媒蚊孳生、室內盛水容器,每週定期澈底清洗換水。清潔時,做好手部、腳部防護,避免鉤端螺旋體及類鼻疽感染:進行環境清潔時,請務必先戴防水手套及著防護膠鞋,避免接觸污染水質;工作完畢,即刻以肥皂充分洗淨。若手部、腳部有傷口時,應儘速將傷口澈底消毒及包紮,並避免再受污水等感染。避免在不明水源及不流通的野外水池中赤足涉水。暴露於污水或潮濕土壤中,應著長靴及戴手套等保護措施。接觸動物後立即洗手。糖尿病或其他慢性病患應減少外出,如需外出亦應配戴口罩,以減少因吸入受類鼻疽菌污染之塵土而感染類鼻疽之機會。

孕媽咪有福了!衛署提供乙型鏈球菌篩檢補助

孕媽咪有福了!衛署提供乙型鏈球菌篩檢補助#感染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婦產部蘇琇瑯醫師表示,乙型鏈球菌是周產期嚴重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因此為預防早發性新生兒乙型鏈球菌感染 ,99年起衛生署即針對低收入戶提供乙型鏈球菌篩檢補助,為能讓更多懷孕婦女受惠,自101年4月15日起,國健局全面提供35至37週孕婦乙型鏈球菌篩檢補助,每位孕婦補助500元,但對經濟弱勢(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設籍山地原住民地區、離島偏遠地區)之孕婦,則不再收取差額。為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目的,衛生署以「孕婦全面進行乙型鏈球菌篩檢」及「產程中使用抗生素治療」為主流,希望懷孕35~37週的孕婦可多多利用。根據衛生署的資料顯示,台灣孕婦產道帶菌率約有18%,新生兒感染率約1%,而乙型鏈球菌可能會引起新生兒的敗血症、腦膜炎、肺炎等嚴重感染或是神經系統後遺症,甚至死亡;其中,神經系統後遺症者為15%,致死率為10%至13%,一旦感染則需長期提供照護, 蘇琇瑯醫師表示,乙型鏈球菌為腸道內的細菌,因為產道口與肛門口的距離很近,因此很容易在解便的過程中,導致乙型鏈球菌感染產道。篩檢的目的就是希望早期找到孕婦是否有乙型鏈球菌帶源,若確定帶源,就可以在產前4個月給予抗生素治療,以大幅降低感染,呼籲民眾不可不慎。

疑似愛滋寶寶排除感染 也能健康長大

疑似愛滋寶寶排除感染 也能健康長大#感染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愛滋媽媽生的小孩常被稱為「疑似愛滋寶寶」,但是不一定會遭到媽媽體內的病毒感染,他們必須經過18個月的照護與檢驗後,才能確定有沒有感染愛滋病毒。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院區性病及愛滋病防治組護理長謝英慧指出,愛滋病毒陽性的產婦,如果在生產過程當中沒有做任何防護措施,生下來的寶寶大約有25至40%會被愛滋病毒感染,但若愛滋媽媽接受適當的預防措施,寶寶遭愛滋病毒感染的機會可以降到小於2%。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院區自民國97年1月1日起,配合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政策,依疑似愛滋寶寶醫療照護規範作業,至今已追蹤管理「疑似愛滋寶寶」累計達49名,只有1名因未能配合政府的預防措施而成為「愛滋寶寶」,其餘39名皆為已排除感染的健康寶寶,9名仍持續在照護管理中。而臺北市唯一的1名愛滋寶寶,是因出生後並未配合完整的服藥(由雲林縣轉入)。所以,只要配合預防措施,感染者即使懷孕也有很大的機會生下健康寶寶。謝英慧強調,預防寶寶受到愛滋病毒感染的措施,首先是降低母體愛滋病毒量,臨床研究證明母親從第二孕期便開始使用抗愛滋病毒藥物,可降低母體的愛滋病毒量。其次是選擇剖腹產的生產方式,在產痛與破水之前即進行剖腹產,可以降低至少50%的垂直感染率。再來是避免餵母乳,長期哺餵母乳會使傳染率增加兩倍,應避免哺餵母乳而採取替代餵食方案。最後是藥物預防與全程配合都治計畫進行,讓新生兒在出生之後持續4至6週的預防性投藥,可以大幅降低傳染率。目前許多醫院所採取的預防藥物為ZDV(2 mg/公斤口服,一天四次),出生後8-12小時之內(越早越好,只要新生兒可以進食便可以給予)開始使用持續六個星期,將可進一步降低垂直傳染率。如何照顧這些寶寶,才能讓他們有比較好的機會健康長大,除了提供監控服藥管理、追蹤採檢與醫療、母乳替代品等各項照護與資源外,大部分疑似愛滋感染的新生兒與媽媽,在身體健康的照顧以外,還有各個層面的照料需求。謝英慧說,照顧這些新生兒必須具備同理心與敏感度,結合社工等相關資源,提供心理與社會層面的關懷與支持,期待社會大眾對此有更多認識與關懷,讓這群「疑似愛滋」寶寶們都能排除感染,健康快樂長大。

傷口久未癒合 當心周邊動脈阻塞恐截肢

傷口久未癒合 當心周邊動脈阻塞恐截肢#感染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九十歲的阿公發現腳趾頭有傷口,怎麼塗藥都不會好,傷口除了超過三個月沒癒合外,甚至劇痛到無法行走,最後檢查出原來是動脈阻塞造成,經過血管成型術解決動脈阻塞,再以自由皮瓣手術重建腳部功能,總算解除心頭大患,也避免截肢與敗血症的威脅。大林慈濟醫院整型外科醫師黃介琦建議,如有長輩傷口超過一個月還未癒合,就應盡快至醫院查明原因,若是置之不理,就可能因為組織不斷的壞死而產生敗血症,甚至造成器官衰竭危及生命。阿公,發黑的傷口讓他感到劇烈的疼痛,不但寸步難行,晚上也痛到無法入眠,由於傷口感染的程度嚴重,醫師隨即替阿公進行清創手術,清除壞死的肌肉及組織。大林慈濟醫院整型外科醫師黃介琦指出,因陳姓阿公有糖尿病、高血壓病史,腎功能也只有一般人的十分之一,四肢不但冰冷,也摸不到腳的脈搏,研判血管應該是阻塞了,安排血流檢查後,證實是小腿處的周邊動脈血管阻塞惹的禍。周邊動脈阻塞時,初期不會有明顯的症狀,通常只是腳在走路時感到輕微的疼痛,走路會痠且無法走遠,因此很容易被忽略。血管外科醫師張兼華指出,周邊動脈阻塞依症狀分為四級:一級患者的下肢容易感到冰冷,男性可觀察到明顯掉毛現象。發展到第二級會有間歇性跛行,也就是走路感到腿疼痛,須休息後才能再走,但走一段路又會感到痛而需要停下。到了第三級則會連休息時都覺得腳痛。阻塞到第四級時,腳趾頭末梢會開始變的蒼白甚至轉為紫黑,並且會因腳部缺血而出現水泡、逐漸潰爛,或是受傷後變成慢性潰瘍,而且治療都無法痊癒,甚至必須截肢。黃介琦提醒,周邊動脈阻塞好發於高齡、三高患者,或是腎臟功能不好的人身上,這類病人一旦傷口感染嚴重,很可能就必須截肢,因此若是一般傷口一直無法癒合,轉變成慢性傷口,而且開始感到紅腫熱痛,出現分泌物,甚至傷口的氣味改變,或是從原本不痛的傷口,突然感到劇烈疼痛,就要留意並及早就醫。

腸病毒進入警戒期 重症個案高於往年

腸病毒進入警戒期 重症個案高於往年#感染

由於腸病毒71型自去年秋冬開始活躍尚未停緩,且仍持續出現重症個案,今年起截至3月26日止已累計20例,高於往年同期。行政院疾病管制局提醒民眾,天氣逐漸變暖,預期即將進入腸病毒流行期,幼童家長千萬不可掉以輕心。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在家庭、教托育機構及人口密集場所最容易傳播,家長應避免攜帶嬰幼兒至人潮擁擠之公共場所,並避免嬰幼兒與腸病毒病人接觸;教托育機構應加強宣導學童確實做好正確洗手動作及衛教觀念,並定期進行環境清潔及重點消毒,同時配合落實執行疫情通報及停課機制。疾管局再次提醒民眾,學齡前嬰幼兒為重症的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只有短短數小時之黃金治療時間,若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應設法與其他幼兒隔離,減少接觸,以降低交叉感染的機會,並注意觀察是否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病徵,一旦出現上述任一病徵,請務必立即送至大醫院接受適當治療,掌握治療的黃金時間。腸病毒是臺灣的季節性流行疾病,致病的對象以嬰幼兒為主,在少子化的現代,每年都對社會帶來相當程度的衝擊。腸病毒防治不單是公共衛生課題,學校教育、幼托輔導及醫療照護亦扮演關鍵角色,若要成功防治,需要衛生、教育、社政及醫療體系的全力配合,疾管局與地方衛生單位將持續結合相關部會的力量,加強防治工作,提升民眾對腸病毒的正確認知與實踐,同時加強醫療體系之橫向溝通,確保醫療資源調度順暢,以避免重症及死亡個案的發生。

腰痠背痛靠止痛藥 脊椎感染細菌!

腰痠背痛靠止痛藥 脊椎感染細菌!#感染

五十歲的張先生長年腰痠背痛,都靠止痛藥緩解症狀,病情嚴重到無法工作就醫時,腰椎椎間盤感染已經破壞脊椎結構造成不穩定,無法用藥物改善。臺中慈濟醫院骨科蔣岳夆醫師提醒大眾,太過依賴止痛藥,可能延誤病情,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也許透過保守治療就可以恢復健康,也許根本不必多挨刀。(圖:第二次術後x光)蔣岳夆醫師說,脊椎之所以會感染細菌,多數是感冒或是其它感染順著血液循環,到脊椎椎間盤,而脊椎椎間盤本身沒有血管,血液循環不好,細菌著床幾乎沒有遭遇白血球抵抗,容易落地生根。蔣醫師提醒,及早發現問題,及早治療是健康之道,如果能儘早就醫,說不定藥物在脊椎結構被破壞前就控制住感染,那就可以不用開刀了。至於手術後再次感染則不排除是免疫力的問題。蔣岳夆強調,一般脊椎手術患者最容易忽略背架,台灣天氣悶熱,很多人穿著背架難過,都想偷懶,其實這類大範圍手術,背架很需要穿久一點,充分保護固定的椎節,如果骨頭尚未癒合就不穿背架,鬆掉再開刀,那就得不償失了。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