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

魚背刺傷手險喪命 醫:免疫力差所致

魚背刺傷手險喪命 醫:免疫力差所致#感染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一名癌症病患陳先生,感染有「淡水海洋弧菌」稱號的親水性產氣單胞菌,高燒不退,紅腫漫延至整隻手臂。台中慈濟醫院整型外科醫師楊超智透過跨指皮瓣手術借位補皮,恢復他指腹組織的完整,保全手部功能。也提醒民眾,親水性產氣單胞菌與民眾較常聽到的海洋弧菌可說並稱「淡水海水雙煞」,免疫力差的民眾不可等閒視之。50歲的陳先生因先後罹患舌癌、口腔癌,定期接受化學治療,在化療期間,白血球指數下降至僅八百多,醫師雖警告說白血球低於一千,等於人體沒有任何防禦能力,他仍不以為意,跑去海釣場釣魚,而被魚的背刺傷左手大拇指及中指,返家後傷口開始紅腫,還用指甲刀修剪傷口,直到半夜發燒,才驚覺不對,次晨驅車前往台中慈濟醫院急診時,已快失去意識。細菌培養結果出來,陳先生感染的是有「淡水的海洋弧菌」之稱的「親水性產氣單胞菌」。由於陳先生中指傷口感染嚴重,加上指腹本來就又沒有什麼組織,清創之後就只剩外露的肌腱, 醫師考量到陳先生的身體狀況,使用「跨指皮瓣」手術。運用組織靠血液循環得以存活的原理,讓長出的新生血管,與組織逐漸結合在一起,再行分離手術。楊超智醫師說,親水性產氣單胞菌與海洋弧菌並稱「淡水海水雙煞」,尤其免疫力差的民眾,不只要當心海水有可怕的海洋弧菌,淡水的親水性產氣單胞菌感染進程也是很快,如果施打抗生素幾小時內感染沒有好轉,可能就得立即面臨手指或甚至整隻手臂截肢的抉擇,以求保命。如有傷口迅速紅腫漫延應盡快就醫。(圖片來源:由台中慈濟醫院提供)

秋冬時節壞菌多 小心感染黴漿菌!

秋冬時節壞菌多 小心感染黴漿菌!#感染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秋冬交替之際,因為日夜溫差大,使抵抗力較弱的民眾,較易得到感冒。但如果你身邊的親友,出現反覆發燒,或是久咳不止、噁心等症狀,可能要注意是否為黴漿菌在作祟,而郭綜合醫院檢驗科葉駿達副組長表示,黴漿菌在秋冬交替時間最容易得到,提醒民眾要多加注意。葉駿達解釋,黴漿菌大小約只有塵蟎的千分之一,可以伸出像觸手的構造進行移動。目前發現從人體可分離出十七種黴漿菌,其中肺炎黴漿菌最為受到注意。其可以透過飛沫或鼻腔分泌物而傳染,黏附於人體呼吸道上,進一步造成破壞。肺炎黴漿菌的潛伏期長,剛開始可能會有像流行性感冒的症狀出現,如發燒、頭痛或疲倦等,其中最明顯的特徵就是長期且不斷的咳嗽及反覆發燒,最後可能導致中耳炎、咽喉炎或心臟等器官之病變,甚至造成所謂的非典型肺炎。然而,黴漿菌雖然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得到,但秋冬或春季交替之季節較容易盛行,其中以5到25歲的民眾為主要感染群。不過近年發現嬰幼兒與老年人的感染比例亦有增加的趨勢。學校、托兒所甚至家裡很容易因為人口較集中或親密接觸而造成一人得病,多人感染的情況。而且由於黴漿菌感染後無法形成終身免疫,對於抵抗力較差的人常會造成重複感染的情況發生。因此葉駿達提醒,雖然黴漿菌可藉由抗生素進行治療,但是因為其症狀還是頗令人困擾,而目前也沒有疫苗可以提供施打,因此如在流行高峰期,建議民眾出入公共場所記得帶口罩,若身邊有高燒不退或是久咳之患者,應及時求助醫療幫助,因為可能是感染黴漿菌,不可輕忽。

被蟲蟲吃掉的乳牙!男童蛀牙感染險致命

被蟲蟲吃掉的乳牙!男童蛀牙感染險致命#感染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小朋友,口腔清潔要做好!只是一顆蛀掉的乳牙,險些因感染造成蜂窩性組織炎而威脅生命安全。8歲的瑋瑋發燒到40℃,媽媽趕緊送他到署立台中醫院急診求診,醫師檢查咽喉、胸部X光及其他檢查皆未發現有感染,但在下頦及頸部有摸到硬塊,再仔細問媽媽及小朋友是否有哪裡不舒服?瑋瑋說:「牙齒」;同時血液檢查裡的白血球也高達19000,醫師建議瑋瑋住院接受治療。在3天抗生素治療仍然有發燒的情況,經牙科陳怡孜主任檢查後發現原來瑋瑋的乳牙已經蛀掉且已經導致口底處膿瘍蓄積,此乳牙下方的恆牙胚胎也受影響,感染較為嚴重,拔除乳牙並將膿瘍引流,感染於是控制,現已門診追蹤。署立台中醫院牙科陳怡孜主任表示,學齡前小朋友開始讓他養成飯後刷牙的習慣,但因為不易刷得很好,父母一定要再次檢查。從六歲到十二歲,大約是國小時期,正是乳牙要逐漸換掉由恆牙來替代的時候,這個交替階段口腔中有乳牙,也有恆牙,稱為混合齒列。若此時乳牙蛀得很嚴重,細菌會通過牙根底端,感染到下方的恆牙牙胚產生囊腫變化,導致恆牙萌發異常或發育病變,甚至有蜂窩性組織炎的嚴重感染風險。所以除了徹底的口腔清潔之外,約每隔半年帶小朋友給牙醫師做口腔檢視及生長發育檢查,以達及早診治之效。

破傷風勿輕忽 當心感染引起肌肉痙攣

破傷風勿輕忽 當心感染引起肌肉痙攣#感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阿嬤於月初種菜,不小心被鋤頭砸傷右小腿,自行處理傷口未就醫,接著出現吞嚥困難、牙關緊閉及頸部僵直,曾至診所就醫,但未見好轉,持續發燒、呼吸短促赴醫院急診被收進加護病房,醫院緊急施打破傷風免疫球蛋白,現仍昏迷尚在密切觀察中。基隆市衛生局表示,破傷風是由破傷風桿菌所引起的疾病,潛伏期約3到21天,主要是土壤或媒介物受到動物或人類的糞便污染後,透過一般傷口、撕裂傷、燒傷或注射受到污染的藥物,導致破傷風桿菌由開放的傷口侵入血液所引起。破傷風初期症狀為腹部僵硬及肌肉痙攣,典型症狀是沿著脊骨的肌肉痙攣,身體不由自主地向後彎曲,呈現半圓形的弓狀,嚴重則躺下時僅頭和腳著地,以及面部肌肉痙攣引起揚眉、咧嘴的「痙笑」特徵。目前政府已提供2個月、4個月、6個月及18個月大嬰幼兒免費接種含破傷風在內的五合一疫苗,以及小學入學前接種含減量破傷風的混合疫苗,接種後可維持保護力10年以上,每隔10年可視需要追加1劑減量破傷風、白喉、非細胞性百日咳的混合疫苗。

全民檢驗愛滋病 I-Check活動開跑

全民檢驗愛滋病 I-Check活動開跑#感染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葉臻/綜合報導)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的統計,截至101年9月30日,國內愛滋病毒感染人數已高達24,501人,而潛藏感染人數約有1萬2千人。愛滋病是藉由血液、不安全性行為傳染的疾病,衛生局呼籲曾有共用針頭、嫖妓、網路一夜情、援助交際、無使用保險套的性行為者,儘速接受愛滋病毒檢驗,避免延誤治療的時機。由於愛滋病感染後到發病這段長達5至10年的潛伏期幾乎無特別症狀,因此潛藏感染者若不注意,常會錯失診療的機會。疾病管制局的統計資料顯示,透過不安全性行為感染愛滋者中,有三分之一是在通報一年內發病,顯示遲延診斷情形相當普遍。研究更指出,感染者經診斷感染愛滋病後,會減少七成不安全性行為。 即日起至12月15日,澎湖縣各衛生所配合疾病管制局辦理「I-Check要(愛)檢查」活動,提供受檢者專業、隱私、免費的愛滋諮詢及匿名篩檢活動。也呼籲民眾協助推廣I-Check活動成為「I-領袖」,於推薦績效卓越的領袖疾管局將提供獎勵。

輕忽小傷口 壯年男染鉤端螺旋體險死

輕忽小傷口 壯年男染鉤端螺旋體險死#感染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綜合報導)受傷時,可不要因為傷口小或不會痛就不在意,當心感染致命的病毒喪命!花蓮慈濟醫院日前收治一位正值壯年的黃姓男子,患者到院時已休克,經醫師診治後發現,病患疑似在處理回收物時,不慎被利鐵割傷後感染「鉤端螺旋體」,入住加護病房並緊急投藥治療十六天,終於痊癒出院。醫師提醒,鉤端螺旋體的臨床變化多端,即使是小傷口的感染,也會造成嚴重的症狀,民眾不可輕忽。花蓮慈濟醫院染科主任王立信指出,現年三十九歲的黃姓男子在六月底開始出現發燒、咳嗽、呼吸急促、背痛等疑似感冒症狀就醫,病情卻急轉直下,最後甚至須洗腎治療。家屬要求於七月三日轉院到花蓮慈濟醫院急救,到院時已休克,還出現黃疸、呼吸衰竭、腎臟衰竭、無法排尿等症狀,經插管搶救後,送進加護病房觀察。經醫師診察發現,前陣子病人在處理回收物時,右手被利鐵割傷,抹藥後未多加留意,沒想到數日後便出現發燒等症狀。經血液檢驗證實,患者感染巨細胞病毒,經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確認也同時感染鉤端螺旋體。根據衛生署疾病管制局衛教文章指出,感染「鉤端螺旋體」(Leptospira interrogans)後會產生鉤端螺旋體病(Leptospirosis),是熱帶、亞熱帶地區常見的人畜共通感染病,在台灣其被歸類於第四類法定傳染病。鉤端螺旋體為細桿狀螺旋型,可經由傷口感染幾乎所有的哺乳類動物,包括野生及家畜動物,主要宿主有老鼠、犬隻、豬、牛、馬、羊等動物。動物感染鉤端螺旋體後,會進而感染人類,當人們工作,或野外活動時可經由皮膚及黏膜傷口因接觸到受動物尿液污染的土壤或水而得病,少部份因直接接觸動物及其組織而感染。且目前為止發現鉤端螺旋體至少有25個血清群約277個血清型,感染過某血清型鉤端螺旋體後,還是有可能受其他不同血清型的感染,臨床變化相當複雜。圖:顯微鏡下的鉤端螺旋體(Leptospira interrogans)。(照片/翻攝自維基百科,原作者為Bluuurgh,上傳日期為2007年1月6日。)

全民響應防感染 請主動接受愛滋篩檢

全民響應防感染 請主動接受愛滋篩檢#感染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南投縣今年截至6月底為止,新增愛滋病毒感染者計12名,其中14歲以上25歲以下之青少年感染者佔33.3%,顯示年輕族群(14至25歲)感染愛滋近年來有逐漸增加的趨勢,該族群90%皆經由性行為感染。 愛滋病最主要兩大傳染途徑為性行為及共用針頭、針筒及稀釋液的血液傳染,在音樂、酒精及情境氣氛之催化下,年輕朋友容易因自制力及防衛力下降而發生危險性行為。因此,本局特別呼籲,拒絕毒品與性誘惑,避免與陌生人發生性行為,如發生性行為時,一定要全程且正確使用保險套,切莫因一時「性」起,未做好保護而將自身陷於感染愛滋病的風險中。 若未做好「安全性行為」或有共用針頭之疑慮,請主動接受愛滋病毒篩檢,愛滋病毒潛伏期長,感染者除非發病就醫或經由主動篩檢發現外,一般是極不容易發現,本局呼籲有高感染風險民眾,為自己及親密伴侶健康著想,應主動接受愛滋病毒篩檢。 透過主動篩檢可在愛滋病毒感染者尚未發病前即可檢測出來,提早治療,降低感染他人。從國內外多篇文獻亦均發現,愛滋病毒感染的早期診斷,即時投予抗病毒雞尾酒療法,將可減少患者的罹病率與死亡率,進而提升生活品質及延長生命;另一方面,民眾得知自身感染愛滋病毒狀態後,透過完善的衛教諮詢服務,可讓感染者學習採取保護措施,利於降低愛滋病毒傳播機會,約可減少一半不安全性行為發生之機率,且大幅降低將愛滋病毒感染給他人的機會。 衛生局希望藉由呼籲民眾主動接受愛滋病毒篩檢,以提升易感族群(如注射藥癮者或曾經有不安全性行為者)的愛滋風險意識,並對自身風險有評估的機會,進而採取預防保護措施,降低感染愛滋的機會。

夏季皮膚門診旺 維持皮膚乾爽抗感染

夏季皮膚門診旺 維持皮膚乾爽抗感染#感染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今年夏天熱到不行!也是皮膚科門診的旺季,主要以皮膚傳染病的患者居多,而皮膚病雖然沒有立即的性命威脅,但癢、痛的難耐卻會對生活品質造成影響,台南新樓醫院皮膚科主任黃靖媛指出,夏天常見的傳染疾病包括有癬、汗斑、胯下癢、膿痂疹、癤、癱、丹毒、蜂窩組織炎等,而其各有特性及不同的治療方式。如果能有多一份認識,就能杜絕傳染源,保有健康肌膚。癬是由黴菌感染而起,依其侵犯部位不同,而有不同名稱,在夏季最常見的則為足癬,百分之九十的人有感染經驗,足癬會與灰指甲互相並存,且交互感染。癬的症狀因人而異,有的劇癢,有的完全不癢,病人在初期大都自行買成藥或使用偏方治療,等到不當的治療引起併發症,事實上,癬的治療並不難,患者應尋找皮膚專科醫師對症下藥,且要有耐心治療,及保持皮膚乾燥清爽,才能根除這項台灣溼熱氣候的特產。而夏天穿著涼快的薄衫,展現身材時,最怕汗斑出現礙眼。汗斑是因皮屑芽胞菌寄生於體表,好發於易流汗的部位,如前胸、後背、上臂、腋窩、頸,其至臉、胯下等,好發於二十至三十歲的青少年。因汗斑會出現淺粉紅、棕色,通常口服藥及局部治療二週即可痊癒,但復發率高,患者除了須保持皮膚乾燥、穿寬大、通風吸汗的衣服,如衣服濕了,應馬上換掉。另外還有胯下癢,令患者難以啟齒,又苦不堪言,在高溫易出汗的夏季,若穿著緊密衣物或局部衛生不良,即容易引發。而常見的病因還包括股癬、念珠菌感染、疥瘡、紅癬、陰蝨等,必須找出原因,且對症下藥,才可根治。黃靖媛醫院特別提醒民眾,台灣夏季的高溫潮濕氣候,是黴菌及細菌最活躍的季節,民眾們除了注重皮膚的保養,對傳染性皮膚病有正確的認識,也可有效預防病菌上身,以減少感染的機會。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