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

心血管疾病上門 營養師:這樣做3高遠離

心血管疾病上門 營養師:這樣做3高遠離#心血管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冬天腳步到!時不時就有胸悶、胸痛,運動過後甚至會有氣喘不停的現象嗎?要注意了,這些看似細微的小警訊,正預告著血管的固體脂肪、膽固醇也正緩緩堆積,一不小心就會成為阻礙腦袋、心臟運作的隱形殺手。營養學碩士謝宜穎指出,魚油中所富含的Omega3,可防止血栓、軟化血管管壁、提升血管壁彈性、阻止自由基的侵害,對三高「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的族群,有保健功效!氣溫低血管收縮 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營養師謝宜穎說,冬天因為溫度低,身體血管收縮比較明顯,血管彈性也跟著變差,因此要特別小心注意心血管疾病!她也提醒,平時身體的一些症狀,就說明著血管可能出現小狀況,比如經常容易頭痛,運動容易氣喘噓噓,甚至四肢末端冰冷伴隨麻的症狀,若出現以上情況,請好好留意自己的身體;如果嚴重一點像出現胸悶、心悸,甚至半夜會突然心臟痛到醒來,這樣的朋友更要在冬天做好保暖,趕緊就醫檢查,立即改變生活作息,搭配飲食控管,改善血管狀況。飲食是心血管疾病的幫兇!怎麼吃有訣竅「想要讓心血管保持健康,飲食真的很重要!」謝營養師說,飲食首重清淡,最好選擇天然食物,烹調方式盡量以清蒸、涼拌為主,同時要攝取好的油脂,讓飲食中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多一點,像是魚類或堅果類,都含有豐富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另外,鹽份攝取多寡也需特別注意。另,纖維質可以幫助降低體內的油脂,而蔬果中含有多酚等抗氧化物,皆有助心血管的健康。營養師:魚油有助降低心血管疾病謝營養師強調,飲食中要特別注意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攝取,原因就在於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有助降低血液中三酸甘油脂、提高好的膽固醇(HDL)、降低血栓的發生,以及增加血管的彈性,有助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這種營養素大多藏在魚油及堅果裡。謝營養師說,一般民眾每天250毫克到500毫克即可,若要達到心血管預防疾病預防,則建議每天800毫克,如果是3高族群,則建議每天可攝取2-3克;最後,謝宜穎營養師提醒,若本身有凝血障礙,或是有肝病、需要開刀,有服用抗凝血劑等民眾,應先諮詢醫師或營養師才使用。

護「心」運動 飲食下手最關鍵

護「心」運動 飲食下手最關鍵#心血管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古時候醫療技術與藥物雖然貧乏,但過去的人身體好像沒有那麼多毛病;隨著時代的進步,在醫療技術越來越精進的情況下,現代人卻出現越來越多的慢性病,其中「心血管疾病」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它更是國人十大死因之一;有鑑於此,馬偕醫院林佩蓁營養師日前透過衛教講座與大家分享,如何透過日常飲食來保護自身與家人的「心」。對抗心血管疾病 飲食下手最關鍵談到如何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林營養師說,由「飲食」著手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管道,只要控制「吃」這件事情,就能從頭預防。外食族看過來假使你是外食族,該怎麼吃才能遠離心血管疾病?林營養師說,首先,飲食一定要力求均衡,在均衡的條件下,來選擇各大類食物。1)主食:選擇富含五全穀根莖類的食物,因未精緻的穀類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如:鉀、鎂(可舒張血管,使血壓平穩),如:全麥、雜糧五穀雜糧的饅頭、五穀飯、地瓜、芋頭等食物。2)配菜:儘量要有兩道純青菜為主的配菜,夾取時應要瀝乾湯汁,減少攝取過多的鹽分及油脂。3)主菜:絕大多數人主菜都會選擇肉類食物,林營養師建議部分可選用植物性的蛋白質來取代動物性蛋白質,以減少飽和性脂肪酸及膽固醇的攝取,像黃豆製品(豆腐、豆干、生豆包等)。4)飯後吃水果:用餐後,建議來份水果,水果除了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外,也富含植物素(多酚類化合物、茄紅素、花青素等),是有力的抗氧化物質,可降低身體的氧化壓力,改善血管健康。林營養師提醒,假使你喜歡吃動物性肉品,建議要將外皮去掉,因為皮往往含有很多脂肪,飽和性脂肪酸及膽固醇含量高,不利心血管健康;再來,儘量不要選用過度加工的黃豆類製品,如:炸過的豆皮、豆腐,百頁豆腐也儘量不要,因為這些食物在製作過程中添加高量油脂。下廚族看過來至於自己下廚該怎麼烹飪,才能遠離心血管疾病呢?林營養師回答,烹調用油選擇要以植物性油脂為主,因為它含有較高的不飽和脂肪酸,像是橄欖油、芥花油、葡萄籽油、苦茶油等,輪替使用。且應因視不同的烹調方式選擇用油,才能讓飲食均衡、安全且營養。搭配綜合維他命 幫助心血管健康最後,林營養師建議,平時飲食也應該儘量多多攝取蔬果,才能吃到較多的植化素及抗氧化物,清除體內過多的自由基,攝取到足夠的維生素及礦物質供身體所需,才能幫助心血管疾病預防。忙碌的現代人要攝取足夠的維生素及礦物質實在有困難。林營養師表示,針對忙到沒有時間下廚、吃蔬果的人,但又擔心自己飲食不均衡的人,建議可以每天攝取綜合維他命(不建議只吃單一營養素)來補足身體需要的營養素,當然綜合維他命的選擇,儘量以大品牌、通路透明化的廠商為佳,同時也建議消費者在購買保健品時,應該注意廠商原物料如何取得等資訊,才是聰明護「心」的不二法門。

冬天心血管疾病好發 營養師:這樣做3高不上門

冬天心血管疾病好發 營養師:這樣做3高不上門#心血管

(撰文/Megan Chen) (諮詢/謝宜穎營養師) (圖片來源/取自優活健康網、普登生技) (冬天是心血管疾病好發的季節,需特別小心) 冬天腳步到!時不時就有胸悶、胸痛,運動過後甚至會有氣喘不停的現象嗎?要注意了,這些看似細微的小警訊,正預告著血管的固體脂肪、膽固醇也正緩緩堆積,一不小心就會成為阻礙腦袋、心臟運作的隱形殺手。 血管阻塞的徵兆出現時,除了即時就醫檢查外,平時飲食上有什麼預防措施,能搶先採取與準備的呢?營養學碩士謝宜穎指出,魚油中所富含的Omega3,可防止血栓、軟化血管管壁、提升血管壁彈性、阻止自由基的侵害,對三高「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的族群,有保健功效! 氣溫低血管收縮 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   (留意身體發出的警訊,僅快就醫檢查) 為什麼冬天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營養師謝宜穎說,主要是因為溫度低,身體血管收縮比較明顯,血管彈性也跟著變差,所以假使本身血管已有粥狀硬化,阻塞等情況,到了冬天,就要特別小心注意心血管疾病! 謝營養師特別提醒,平時身體的一些症狀,就說明著血管可能出現小狀況,比如經常容易頭痛,運動容易氣喘噓噓,甚至四肢末端冰冷伴隨麻的症狀,若出現以上情況,請好好留意自己的身體。 如果在嚴重一點像出現胸悶、心悸,甚至半夜會突然心臟痛到醒來,這樣的朋友更要在冬天做好保暖,趕緊就醫檢查,立即改變生活作息,搭配飲食控管,改善血管狀況。 飲食是心血管疾病的幫兇!怎麼吃有訣竅   (慎選飲食,少油、少鹽、多纖維) 現代人飲食西化,重油、重鹹、重口味,實在讓心血管招架不住!謝營養師說,尤其很多人喜好炸物,加工食品、愛吃肉,以及生活作息不正常,這些飲食及生活習慣都不利心血管健康,容易造就很多3高一族。 「想要讓心血管保持健康,飲食真的很重要!」謝營養師說,飲食首重清淡,最好選擇天然食物,烹調方式盡量以清蒸、涼拌為主,同時要攝取好的油脂,讓飲食中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多一點,像是魚類或堅果類,都含有豐富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另外,鹽份攝取多寡也需特別注意。 另外,謝營養師還提到,纖維質可以幫助降低體內的油脂,而蔬果中含有多酚等抗氧化物,有助心血管的健康;需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在水果的挑選上,應避免糖分過高,像是西瓜、龍眼、鳳梨等這類水果,建議以芭樂或蘋果為主要首選。 營養師:魚油有助降低心血管疾病   (魚油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益處多多) 謝營養師強調,飲食中要特別注意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攝取,原因就在於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有助降低血液中三酸甘油脂、提高好的膽固醇(HDL)、降低血栓的發生,以及增加血管的彈性,也就是說,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有助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而這種營養素大多都藏在魚油及堅果裡。 不過,要找到適合的深海魚類,並且有時間自行烹調實在困難,尤其對於現代的忙碌族群,謝營養師建議,不妨可以購買魚油保健品,不過市面上魚油產品眾多,要怎麼挑呢?謝營養師分享幾個秘訣: 1)選擇有品牌、有信譽的廠商:由於魚油萃取技術不易,必須擁有精良的技術,才能萃取出精純優質的魚油。 2)確認來自純淨無污染的深海魚種:深海魚可能有重金屬殘留,要需特別注意魚油來源最好是選擇體型10公分以下之小型魚類,減少毒物累積疑慮。 3)檢視有否添加足量維生素E:可降低魚油氧化、維持魚油品質穩定。 4)確認是否使用蒸餾技術萃取而成,不使用化學有機溶劑萃取,可避免化學有機溶劑的污染。 當然最重要的是,產品應該具備並通過【國際認證品質微生物、重金屬檢驗及成份定量檢驗合格】,或認明通過「SNQ國家品質標章」認證,才讓人安心。 魚油怎麼吃?趕緊看過來!   (依個人體質不同,攝取不同的劑量) 不過,魚油要吃多少也有學問,謝營養師說,一般民眾每天250毫克到500毫克即可,若要達到心血管預防疾病預防,則建議每天800毫克,如果是3高族群,則建議每天可攝取2-3克;最後,謝宜穎營養師提醒,若本身有凝血障礙,或是有肝病、需要開刀,有服用抗凝血劑等民眾,應先諮詢醫師或營養師才使用。

天冷泡湯 5注意事項防刺激心血管

天冷泡湯 5注意事項防刺激心血管#心血管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根據中央氣象局報告顯示,元旦假期氣溫偏低,國健署呼籲民眾,外出應注意保暖。此外,天冷是泡湯的好時節,但建議每次不要泡太久,或有太劇烈的溫度變化,以免血管快速收縮及血壓發生突然升高之危害。國民健康署呼籲,元旦假期,民眾可安排全家一起戶外活動、享受輕鬆假期;氣溫下降,不少人安排了泡湯活動,邱淑媞署長也呼籲,寒天泡泉需謹慎,動作放緩享樂趣,並提供5點注意事項:1) 避免泡太久/天冷不宜長時間泡溫泉,時間勿超過15分鐘,以免因四肢血管擴張,周邊血流量遽增,引發心血管或腦血管急症。2) 動作放緩/泡溫泉會導致血管擴張,造成低血壓,因此,泡湯後勿太快起身,以免暈倒發生溺斃意外。3) 親友陪同/有心血管等慢性疾病,泡湯時最好有親人陪同,避免獨自在個人池,免得發生意外時沒人知道,錯失黃金治療時機。4) 切勿忽冷忽熱/糖尿病患者、高血壓、膽固醇過高患者在泡湯時更要特別小心,溫度勿超過40℃,且千萬不要一下用冷水,一下用熱水,因為冷熱溫差大將導致血管急速舒張、收縮,心血管突然收縮或血流受到阻塞,易引發心肌梗塞或缺血性中風。5) 酒後間隔2小時/若剛喝過酒,或吃過麻油雞、羊肉爐、麻辣鍋等大餐,也要避免飯後馬上泡湯,最好等飯後1.5小時或2小時再進行。因為酒精、麻辣食物都會讓心跳加速,加上熱水、溫泉刺激,恐怕心臟負荷不了,造成心肌梗塞、中風等意外。

運動員和青壯年 反易心臟病猝死

運動員和青壯年 反易心臟病猝死#心血管

英俊多金、熱愛運動的杜拜王子,突傳心臟病猝死,為何身強體健的年輕男性,仍會因心臟病突然病故?猝死防不勝防,日常生活應該如何預防? 心臟病猝死,最常見的原因是心臟驟停。大部分患者是在事前沒有預期或任何警訊情況下,發生心律不整異常,常是心跳過快,少數是跳得過慢,導致心臟忽然停止工作,病人將失去意識、心跳、血壓而需要積極急救的情況,但能夠成功救回來的機率,僅不到一成。 令人吃驚的是,運動員的心臟比正常人更容易發生心律不整,中壯年族群也比年長者發生猝死的機會高。本期由專攻心律不整診治的劉言彬醫師,分享心跳日常保養關鍵之道。 早晚、運動後量脈搏/跳動規律跟次數一樣重要 每分鐘跳六十到一百下的心臟,每天平均要持續跳上十萬次左右,才能把提供氧氣及營養素的血液,順利送到全身器官及組織。但要怎麼知道心臟跳得好不好?規不規則?最簡單、有效的方式,就是直接測量手腕橈動脈的脈搏。 當心臟收縮輸出血液時,會產生心跳,並讓動脈血管壁搏動,產生脈搏。早上醒來,把左手的手腕放在桌面上,用右手的食指及中指,輕壓位於手腕近大拇指側的橈動脈,量三十秒的脈搏跳動次數,再乘以二,或是直接量六十秒的脈搏跳動次數,就可約略算出每分鐘心跳數。同時,也要留意脈搏與脈搏間是否跳動得很規則,若是心跳不規則,部分脈搏有可能太小無法被察覺,所以,脈搏有時候不見得就等於心跳。 目前坊間常見的運動穿戴裝置,不少有脈搏量測設計,雖可記錄每分鐘的平均脈搏數,但不見得有監控脈搏規律與否的設計。 一般而言,脈搏跟血壓一樣,會有日夜變化。如果一天中脈搏沒有明顯變化,代表心律變異降低,這並不是個好現象。同時,脈搏會隨著年紀越來越年長,越跳越慢。若年長後,脈搏越跳越快,也是異常現象。如果覺得很虛弱、暈眩,建議可再多量一次脈搏,了解次數、規律性是否有變化。 此外,運動後的脈搏,應該比休息狀態的脈搏快。如果運動後的脈搏跟休息狀態的脈搏數差不多,或是運動後,脈搏跳得很不規律、亂七八糟亂跳,也是要特別留意的異常。 誘發心臟驟停因素/忙、累、情緒激動或抽菸 心室震顫會讓心臟喪失搏血功能,是目前醫學上確知會導致心臟驟停的重要因素,若未及時急救,猝死機會極高。盡快以心肺復甦術及使用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ED),恢復正常的心臟節律,較有機會捥回生命。平時,最好能熟知居家、公司附近AED的所在位置。 三大會誘發心室震顫的高危險因素,包括:一、心臟的冠狀動脈有血管狹窄,或血管痙攣突然狹窄,造成心肌缺氧。二、有心臟結構或功能異常,像是心臟擴大、心肌肥厚、心臟衰竭等。三、自律神經不平衡,尤其是很忙、很累、情緒很激動時,讓交感神經過度興奮,會讓動脈血管的斑塊剝離,也是發病的重要因子。 認真控制高血壓及血脂異常、適度減輕體重、採取健康飲食,對減少心室震顫有幫忙。而菸、酒、咖啡、茶雖然都會增加心跳次數,但其中,最容易引起致命性心律不整的嗜好是抽菸,積極戒除菸癮,是減緩心律不整的關鍵。 曾經心肌梗塞患者/更要在醫師監控下規律運動 如何改善自律神經的不平衡,避免交感神經過度興奮?目前最有證據的日常保健是規律運動,日走萬步是不錯的運動保健方式。美國心臟醫學會則建議,每週至少五天,每次至少三十分鐘,共一百五十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遛狗),或是每週至少三天,每次至少二十五分鐘,共七十五分鐘的劇烈有氧運動(如:跑步)及兩天的肌力運動(如:瑜伽)。 若是曾經心肌梗塞的患者,絕不可因為怕心臟病再度發作而完全不運動,反而是更需要在專業復健科醫師的監控下,規律的做漸進式心臟復健運動,逐漸增加運動強度。建議以緩和的有氧運動為佳,高衝擊性的舉重等無氧運動,則較不合適。 但千萬別誤以為專業運動員,心臟一定很強健,不需要擔心猝死。 事實上,擅長馬拉松長跑的年輕運動員,雖然因為每次心臟可打出的血液量較多,每分鐘的心跳數,往往比正常人少,但是長時間持續運動,也會讓心肌產生損傷,發生心律不整的可能性反而比較高。規律,但不過量、不過勞的運動,才是正確的健心之道。 【延伸閱讀】心跳保健3要訣 健康成人每分鐘心跳數約在六十次至一百次。使用運動穿戴裝置,可量測脈搏數,但無法得知心跳規律性。做好心跳保健三要訣,有助降低猝死風險。 1)用食指及中指輕壓位於手腕近大拇指側的橈動脈,正確測量脈搏數及規律性。 2)規律運動可減緩血壓升高及血脂異常,改善自律神經的不平衡,避免交感神經過度興奮。 3)熟知居家附近AED所在位置,因心臟驟停三分鐘內,使用AED存活率最高。 小檔案_值班醫師劉言彬 經歷: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副秘書長 現職:台大醫學院醫學系內科副教授、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理事 專長:心律不整的診斷及治療 ※  本文由《良醫健康網》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吸菸不只罹肺癌 恐增7倍心血管風險

吸菸不只罹肺癌 恐增7倍心血管風險#心血管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大部分民眾都知道抽菸容易罹患肺癌,卻不知道吸菸也會造成心肌梗塞和中風,根據國健署資料顯示,因吸菸導致急性心肌梗塞及中風機率,較未吸菸者高出許多;飾演賽德克巴萊頭目角色的林慶台先生,在拍片訓練跑步期間曾引發心肌梗塞,讓林慶台先生的體重驟降20公斤,心臟也多了兩根支架,讓他深深體會到抽菸的危害,決心戒菸。父母、家人 陪受二手菸荼毒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的頭號殺手,每年都造成全球約1710萬人死亡,估計到2030年全球死亡人數,將攀升至每年2300萬人。在我國的十大死因也僅次於惡性腫瘤,民國103年奪走19400條寶貴的性命,平均每27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已經嚴重影響國人健康。美國疾病管制局的菸害報告顯示,吸菸者比非吸菸者高出2~7倍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另研究證實二手菸暴露,會增加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及罹病死亡之風險,也就是吸菸者的配偶、父母及家人,暴露於二手菸環境中,也會大大提升死於中風與心臟病的機會。心肌梗塞後 近4成民眾仍未戒菸根據國健署調查資料顯示,發現生病後,肺癌男性僅剩7.7%繼續抽菸,但急性心肌梗塞男性則仍有高達35.6%還持續抽菸,原因為一般人大都知道吸菸會罹患肺癌,但對於吸菸會導致自己與家人罹患心肌梗塞與中風,則相對陌生,也不知道戒菸對於減少復發非常重要,以致於罹病後仍持續吸菸。國健署101年推出的二代戒菸服務,目前已有超過3千家合約醫療院所,由專業戒菸醫師或藥師交付戒菸藥物,吸菸者只需負擔20%藥品費用;此外,也可撥打免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由具備心理輔導、諮商、社會工作等專業人員協助戒菸。

運動降心血管風險?醫:同時監測心率更佳

運動降心血管風險?醫:同時監測心率更佳#心血管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台灣人頻繁外食、運動習慣不佳,導致心血管相關慢性病發生率近年持續升高;醫師指出,現代人運動時間不足與沒有安全評估方式,是兩大問題,建議民眾可以透過能夠監測心率的運動APP,並搭配心率裝置,以科學化、持續性的監測達到安全運動,讓心臟更健康。規律定量運動 可改變健康狀況據衛福部國健署調查指出,台灣人普遍因不健康的外食、運動習慣不佳等原因,造成急性心肌梗塞與中風發生率近年持續升高,其中尤以上有父母下有子女、30~49歲的「三明治族」最為嚴重,屬於瀕臨疾病的亞健康族,因此推出「救心七行動」,包括拒菸、挑食、多動、控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及健檢,協助民眾透過具體行為讓自己更健康。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葉健全醫師也指出,透過規律定量運動達到有效運動心率,可確實改變健康狀況。結合雲端科技與運動醫學的運動管理APP,並搭配當前流行的心率穿戴裝置,協助許多使用者在忙碌生活中維持運動習慣。運動瘦23公斤 助男重拾健康長年在服務業工作的陳先生,在持續運動10個月後健康瘦下23公斤,健檢結果更從一堆紅字變成全數標準。以往,忙碌的工作與家務相比之下,運動對他來說不重要,但在經歷一次嚴重到無法行走的痛風後,體悟到健康的寶貴,所以決定重拾運動習慣。陳先生選擇從年輕時期習慣的登山開始,雖然初期慢慢看見效果,但也碰上不小的減重停滯期,後來透過心率裝置搭配運動APP,在同樣路線中,藉由運動過程的即時心率,來調整運動強度,讓有效運動心率能夠提升,且維持在安全範圍。 不到一年的時間,陳先生已減重23公斤,更驚人的是,原本超標的尿酸跟膽固醇三酸甘油酯數,在10個月後全數恢復正常值,目前已經持續運動25周,將繼續保持運動習慣。

人工反式脂肪增心血管風險 全台3年後禁用

人工反式脂肪增心血管風險 全台3年後禁用#心血管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整理)植物油經部分氫化加工後即為人工反式脂肪,可以使植物油從液態變成半固態,常做成塊狀供塗抹或內餡使用,像是酥炸及糕點餅乾類食物多有其蹤跡。然而反式脂肪易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等疾病,為了全民健康,食藥署決定跟進美國,預計於2018年全面禁止食品業者使用人工反式脂肪,違者將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處最重300萬元罰鍰。麵包、蛋糕常含有人工反式脂肪反式脂肪有分為天然與人工,前者多存在於牛等反芻動物中,後者來源則是麵包、蛋糕等烘焙食品常用的氫化植物油,一旦氫化過程不完全,就會產生反式脂肪。今年7月起,食藥署已開始實施新制,要求反式脂肪標示需納入天然脂肪,含量在0.3%以下才可標示為「零」。近年來民眾雖逐漸重視食品對健康的影響,但根據調查發現,仍有1/3的民眾沒聽過反式脂肪,有超過一半民眾沒看過反式脂肪標示,甚至有高達2/3的民眾更不知道政府有要求包裝食品必須標示反式脂肪含量,由此可見,民眾對於反式脂肪的認知仍有不足。一天僅5克 也會導致血管阻塞據研究證實,每天只要攝取約4~5公克的人工反式脂肪,就會增加血液中壞的膽固醇,並降低好的膽固醇,還會增加三酸甘油酯,讓血管容易阻塞及發炎,且還會提高23%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甚至也曾有研究發現,人工反式脂肪與不孕、失智、乳癌、糖尿病等都有關係。減少反式脂肪的攝取,須少吃以氫化油、烤酥油和人造奶油製作的烘焙食物、酥炸食品及有餡的糕點餅乾、泡麵、奶精等。研究指出,若總熱量中以多元不飽和脂肪取代5%來自飽和脂肪的熱量,可減少約11.5%心病死亡的機率;像是堅果種子含豐富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跟進美國 2018年全面禁用為因應國際趨勢,食藥署昨預告「食用氫化油衛生標準草案」,將正式訂定完全及不完全氫化油之定義及使用規定,並且給業者3年緩衝期調整配方,最快可能2018年就會上路。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