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症是許多銀髮族面臨的隱形危機,被稱為「沉默的疾病」,患者平常難以察覺狀況,但只要輕微碰撞,就可能造成骨折。雖然較常發生在年長者身上,但「骨質流失」其實從40歲開始就已悄悄開始。醫師表示,日常飲食營養補給、維持固定運動與攝取足量鈣質都有助於防範骨質疏鬆,維持骨骼健康。
骨質疏鬆症是許多銀髮族面臨的隱形危機,被稱為「沉默的疾病」,患者平常難以察覺狀況,但只要輕微碰撞,就可能造成骨折。雖然較常發生在年長者身上,但「骨質流失」其實從40歲開始就已悄悄開始。醫師表示,日常飲食營養補給、維持固定運動與攝取足量鈣質都有助於防範骨質疏鬆,維持骨骼健康。
70歲林奶奶平時行動自如,直到某天在家中滑倒竟摔斷髖骨,需開刀治療,才發現原來有骨質疏鬆問題。草屯療養院表示,年紀越大,身體吸收鈣質的能力變差,尤其女性停經後,更容易出現骨質疏鬆,跌倒時容易造成髖骨、手腕或脊椎骨折,嚴重時甚至需要長期臥床或手術治療。草屯療養院建議,高風險族群應從運動與生活習慣著手調整,幫助維持骨質、預防意外。
一名82歲劉姓男子,患有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兩側髖關節曾接受人工關節置換。今年中秋節連假與家人賞月烤肉時,不慎滑倒跌坐,左腳劇痛無法動彈。家人隨即送他至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急診,檢查發現為人工髖關節旁股骨粉碎性骨折,原有人工關節也鬆動了⋯⋯
一名65歲糖尿病患者,近半年出現身高變矮、背痛的症狀,曾嘗試職能治療與止痛貼布,但效果有限,因而前來就醫。經檢查確診為骨質疏鬆,並轉介骨科進一步評估是否需手術,骨科評估後認為暫時無需手術,建議先採取保守治療,患者隨即回到門診接受骨鬆相關治療。經過將近2年的穩定治療,患者骨密度已明顯進步,接近正常範圍,原本困擾的背痛症狀也獲得明顯改善。
65歲的林奶奶過去2年因背部頻繁痠痛,不得不依靠肌肉鬆弛劑與止痛藥來緩解,後來在家人的陪同下至台北慈濟醫院復健科就診,經醫師檢查,確診為骨質疏鬆症。開始使用抑制骨質流失的口服藥物,並配合調整生活習慣後,疼痛情況已明顯改善,目前持續於門診定期追蹤骨密度變化。
70歲孫媽媽某次攙扶坐輪椅的先生起身時,腰部突然傳來「喀」一聲響,原本以為休息幾天就好,沒想到吃止痛藥也不見效,就醫後發現是骨質疏鬆導致「腰椎壓迫性骨折」。後經微創骨水泥灌注手術,術後隔天已感受明顯改善。醫師建議,40歲後可多做核心肌群訓練,攝取乳製品、深綠色蔬菜和小魚乾,有助軀幹穩定及維持骨骼健康。
維生素D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也是人體健康重要的營養素,能幫助人體吸收鈣質、維持骨骼健康,並在免疫調節、肌肉功能與全身代謝中扮演關鍵角色。然而,神經科醫師指出,現代人普遍缺乏維生素D,這種隱形的健康危機可能導致骨質疏鬆、跌倒風險、免疫功能失調及慢性疼痛等問題,呼籲民眾正視維生素D缺乏的嚴重性,避免錯失及早預防的機會。
隨著台灣邁入超高齡化社會後,高齡者的相關疾病及症狀也愈來愈受到重視,其中「肌少症」就是其中一項。肌少症不是只有肌肉減少,還包含肌肉力氣減退和活動表現變差,不僅影響行動能力,更可能引發跌倒、骨折,甚至提高死亡風險。建議多留意肌少症徵兆,才能及早預防或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