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遍網路與出版界的暢銷作家「女王」,寫出許多都會男女愛情故事及新時代女性觀點,其中一針見血的寫作風格,創造個人部落格將近9000萬的點閱率;而這樣的她走過單身、進入婚姻、有了孩子,也逐漸變得溫柔,她也於《愛對自己》一書中,分享獨特的觀點,幫助讀者用對的方式去愛自己。以下為原書摘文:
紅遍網路與出版界的暢銷作家「女王」,寫出許多都會男女愛情故事及新時代女性觀點,其中一針見血的寫作風格,創造個人部落格將近9000萬的點閱率;而這樣的她走過單身、進入婚姻、有了孩子,也逐漸變得溫柔,她也於《愛對自己》一書中,分享獨特的觀點,幫助讀者用對的方式去愛自己。以下為原書摘文:
踏入婚姻前,應該要先問自己的是:「我想要擁有什麼樣的婚姻生活?」然後和伴侶朝著這個目標前進,婚姻不該是束縛兩人的絆腳石。個人主義者李政燮,於《在婚姻裡,可以兩個人狂歡,也要一個人暢快》一書中,打破世俗的標準,告訴讀者婚姻不是兩人的結合,而是兩人的共存。以下為原書摘文:
和男友愛情長跑多年,為什麼他還不求婚?你可能要慎重思考,他到底是不想結婚,還是不想跟你結婚?男人的想法永遠和女人不同!以「葳老闆的辣雞湯」竄紅的YouTuber周品均,於《獨立,不等於跟愛情誓不兩立!》中分享犀利的戀愛經,教你談一場大人式的戀愛!以下為原書摘文:
婚姻就像一場馬拉松,能攜手走到最後才會有幸福的終點。身兼資深媒體人與兩性婚姻專欄作家的何戎,於《幸福馬拉松》從男性的角度出發,分享20多年來在婚姻中學習到的經驗,讓女性讀者了解男人的想法,也讓男性讀者更暸解如何保持婚姻美滿。以下為原書摘文:
「真正的愛,是允許對方用自己的方式存在。」擁有25年情感諮詢經驗的心理學導師黃啟團,於《別人怎麼愛你,都因為你怎麼愛自己》中深入剖析「愛」的構成元素、潛在模式與自我認知,不論是情侶或是已婚夫婦都適合閱讀,愛情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要雙方一起扶持成長。以下為原書摘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藝人何妤玟自從2020年對外宣布結束8年婚姻後,仍持續探索如何面對離婚、小孩教養與自我認識等心理議題,在書中不僅紀錄了自己的蛻變過程,也分享許多溫暖又貼近人心的小故事,給和她一樣在關係當中或許觸礁,卻也重新慢慢學會療癒自己的女人們。以下為《不完美關係,與更好的我自己》原書摘文:先做完整的自己,才會有快樂的孩子。在和外界宣布終止婚姻關係後,我曾經在一次媒體訪談中聊到,在那段辦理離婚的時間裡,我的女兒其實是有感覺到媽媽不開心的。如果你問我,要怎麼跟孩子解釋爸媽分開的事實,我那時是用女兒聽得懂的方式解釋給她聽。像是有一次,我用了她在幼兒園交朋友的例子問她,我問:「你在小班時,是不是有個喜歡的男生?」女兒點點頭。我說:「那你在小班喜歡的人,到了大班你還喜歡他嗎?」女兒說:「不喜歡了,我大班喜歡的是另一個人。」我說:「對啊,你看你喜歡的人會變,小班喜歡這一個男生,大班可能喜歡的是另一個男生。」我再跟女兒舉例:「你跟妹妹的相處也是一樣,只要你們吵架搶玩具的時候,你就說你不愛她了,但她願意跟你分享餅乾的時候,你又說你愛她了,大人也是,我們的感覺都是會改變的。」生命的律動就像海浪,起和落都是再正常不過的很多大人會認為,不該讓孩子知道父母的「負面狀態」,所以會在孩子面前粉飾太平。可能前一秒還跟老公在家吵架,哭得唏哩嘩啦,下一秒要去接小孩就裝得笑臉迎人,一切都沒事的樣子。但大人忘記了,孩子跟我們不一樣,他們的世界很純粹,感受力很豐富,接收外界的能力也比大人強很多,很多時候孩子根本不用父母開口說,他就已經知道你的情緒了。記得小時候我爸媽離婚時,有很長一段時間,當媽媽下班回家開門的那一刻,我只要一看到她的臉,就能知道她當天心情好不好,她根本不用開口告訴我。傳統社會裡,我們會因為認為自己是父母,所以不需要向孩子說明我們承受的生活壓力或情緒感受,但其實孩子都感受得到。所以在我們家,我會選擇讓孩子知道我的喜怒哀樂,方式就是將心比心。比如我有情緒的時候,如果女兒問我怎麼了,我會平靜地跟她說:「對,我現在是在生氣/難過/沮喪,因為⋯⋯(發生什麼事情),所以心情不好,但不是你造成的,跟你沒關係。寶貝,謝謝你聽媽媽說話,我愛你。」我也會藉機反問她:「你是不是也有過在學校被老師罵,心情很不好,不想和同學玩的時候呢?媽媽現在就是這樣的感覺。」在這樣的分享中,我的女兒能慢慢知道喜怒哀樂都是人會有的正常情緒。她也會慢慢學習到,面對生命的律動時不用逃避。生命的律動就像大海裡的海浪,有高有低,有強有弱。如果我能在她們面前很自在的展現這些情緒,她們就能看到這個律動。這種真實的表達,能讓孩子知道生命的起和落都是很正常的,她們也就不會覺得眼淚或憤怒是負面的東西了。在我們小時候,大家對於好爸爸好媽媽都有一種傳統的想法,就算受了委屈也不能說,只能在小孩面前表現堅強的一面。但這會不會讓孩子誤以為,哭泣或表達自己的傷心脆弱是不對的行為,進而去否定這個部分的自己呢?因為他們在爸媽身上看到的,就是這樣壓抑的樣子。我想表達的是,在接觸瑜伽和心理學之後,我非常同意每個人都必須對於自我內在有一個「覺察」和「坦承」的過程。情緒本身沒有好壞之分,所謂的正面、負面都是人類自己給予情緒的分類,但情緒本身是中性的。當一個小嬰兒呱呱墜地時是生命的誕生,這是人世間最美好的事情,但他們出生的第一件事卻是哭泣,可見哭泣或憤怒並不總是負面的,它也是生命力的某一種展現。所以低潮時,我不要你假裝很快樂,你也不用為了要快樂而強顏歡笑,這個對自己的覺察和坦承,就是成為完整自己的第一步(但還是要提醒,如果你長期都處於低落負面的狀態,必須尋求專業醫生或心理師幫助,而不是一直將情緒加諸在他人和自己身上)。可能就因為我和女兒們彼此能夠坦誠又互相信任的相處,所以她們也能在我面前很自在的做自己。但不得不說,有時候她們也太自在了。離婚後,兩個女兒仍然很常在我面前說她們世界上最愛的人就是爸爸,雖然這種話聽在媽媽耳裡多少都有點忌妒,但與其和前夫爭風吃醋,我不如用心理師專業的解讀讓自己釋懷:「當一個孩子可以輕易的在你面前表達他喜歡或不喜歡的人事物時,或許,你才是那個他最喜歡的人。」是的,做一個讓孩子信任放心的媽媽,讓孩子能輕鬆自在地在我面前展露自我、流露情感,任何大大小小,開心或不開心的事情,孩子都能與我傾訴,關於這點,我很自豪。快樂的爸媽,受益的是整個家庭在眾多的粉絲訊息裡,我很常收到一個問題:「在孩子跟自己之間,要如何做出取捨呢?」通常,這個問題的發問者有98%都是媽媽。大家搭飛機時,有沒有注意過飛機上的安全宣導影片?影片中有一個觀念讓我印象非常深刻,而且不管哪家航空公司都一樣。那個觀念就是,如果搭飛機有意外發生時,請「大人先配戴好自己的氧氣面罩,再協助身旁的孩子配戴」。第一次看到影片中的宣傳這個觀念時我很疑惑,不是應該老人和小孩優先嗎?這好像跟生活中讓弱者優先的概念很不一樣。但更進一步了解後才知道,原來當飛機一旦發生失壓意外,不管是誰都有可能在一瞬間缺氧、失去意識,所以大人一定要先照顧好自己才能去幫助小孩,否則兩個人都會有很大的機率陷入生命危機。我想,可以用這個例子來回答問題:「在孩子跟自己之間,要如何做出取捨?」很多人成為父母親後,都會被傳統社會長期以來的價值觀影響:要將個人的慾望拿掉,或是婚後要以家庭和孩子為優先。我有一個好朋友曾經私下跟我說,她在婚前最大的樂趣就是吃美食。在她還沒結婚時,每個月她都會上網找一家自己喜歡的餐廳,不約姊妹或男朋友,就是找一天,自己一個人靜靜地去享用一頓佳餚。這個獨自品嚐美食的過程就像一場充電之旅,讓她能一掃工作或生活上的陰霾,重新充滿力氣。「但是結婚後,去哪都被要求要帶著孩子,老公婚前也知道我有這個嗜好,但婚後,他甚至問我為什麼一定要自己去吃這一頓飯,帶著孩子不行嗎?」已婚有孩子的媽媽們,就算有人能協助照料小孩,但依舊會被詢問:「如果你有這個時間自己去吃美食,為什麼不能在家好好陪小孩?」或是「有那個錢去吃飯,為什麼不拿去買小孩的東西?」「當我被這樣要求的時候,其實我也會想我是不是一個不夠好的媽媽,才會有自己的欲望?」朋友很沮喪的說:「有時候,生活中這些日積月累的束縛會讓我感到不能呼吸⋯⋯,我雖然很愛我的孩子,但我也很想對身邊的人說,我不只是媽媽,我也是我自己⋯⋯。」所以,在孩子跟自己之間該如何取捨?關於這個問題我的想法是,當爸媽能先把自己顧好時,才能有更好的狀態去照顧孩子吧?兩者之間,應該是共好的概念。爸媽的快樂與幸福感,是會影響孩子的當爸媽心情穩定又愉快的時候,整個家庭才會受益。但是,社會常常對我們有一種不合理的期待,希望父母必須認真、用心,好好陪伴孩子,最好還能情緒穩定,工作努力,無時無刻都成為孩子的好榜樣。但卻沒有給予爸媽足夠的空間休息、充電或進步。孩子是擅長感受和模仿的生物,大人面對和處理生活的方式都會深刻影響孩子未來的樣貌,這也就是我們常掛在嘴邊的「身教」。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養成固定運動的好習慣,那麼爸媽就必須先自己養成固定運動的好習慣。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在生活中多閱讀課外讀物,那麼大人是不是應該先放下自己手中的手機,拿起書本呢?相同的,如果希望孩子充滿快樂與幸福感,那我們就該讓自己成為快樂又幸福的爸媽。很多媽媽,包括我自己,我們常常會把不合裡的慾望跟合理的需求搞混。當孩子有人照料、餐費足以負擔時,我認為一個月去一次自己喜歡的餐廳享受一頓美食是合理的需求。兩者之間如何分別?我們可以問問自己:「這件事情是不是你一直以來的興趣或嗜好?」、「這件事情帶來的喜樂可以持續多久?」、「做這件事情前後,你的心情是否穩定?」如果吃一頓美食、看一場電影、上一堂瑜伽課,或是和姊妹的一頓下午茶......一件簡單的事情,可以為你的內心帶來一段長時間的滿足感,而不是衝動刷卡時的短暫刺激。從事這個興趣時,你感受到的是一份平靜又喜樂的豐盈滿足,而不是大起大落的跌宕,那麼就可以繼續保有或從事這項興趣。自我照顧不是自私,在我們照顧他人的需求時,也請記得自己需要被照顧的部分。當這個合理的需求能夠餵養我的身心,幫助我充電,讓我補足自己的快樂與幸福感,我們回到家裡時,又能將這份幸福與快樂傳遞給孩子,何樂而不為呢?(本文摘自/不完美關係,與更好的我自己:與傷道別,與真實相遇,再一次勇敢的療癒練習/禾禾文化)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每次遇到有明星夫妻離婚的新聞,都讓粉絲心碎問:「真的回不去了嗎?」公眾人物的離婚總是特別引人注目,特別是回溯在2021年,爆發王力宏與李靚蕾、大S與汪小菲、江宏傑與福原愛、趙麗穎與馮紹峰等多組明星夫妻離婚的事件,更被網友感慨為「娛樂圈離婚元年」。然而隨著疫情隔離,強制讓許多伴侶聚少離多,也可能成為離婚率增加主因。但要經營一段婚姻,不是件簡單的事,朝夕相處的一段感情歷程,究竟是哪邊出了錯?根據《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一年網友熱議的「離婚」相關話題,整理出「6大離婚原因」排行,統計顯示離婚、夫妻不合常因這些導火線:6大離婚原因排行,你/妳中了嗎?第1名. 外遇網友心聲:「會偷吃的,以後還是會再犯同樣的錯誤。」「離婚吧,婚姻雙方已經沒有基本的信任。」第2名. 家庭暴力網友心聲:「家暴只有0次和無數次」、「打人沒得商量,趕快訴訟離婚。」第3名. 婆媳關係網友心聲:「我離婚的一大因素也是婆媳問題產生的」、「與公婆住在一起,時間久了還是會出現問題。」第4名. 個性不合網友心聲:「只要觀念不同,就會導致婚姻破碎」、「結了婚依然沒有共識,放彼此一條生路。」第5名. 育兒觀不同網友心聲:「看到對方有自己的獨處時間,覺得不公平。」「小孩是兩人的,對方卻什麼都不做。」第6名. 欠債、賭博網友心聲:「愛賭博真的很可怕」、「離婚吧!沒有必要兩人都一起賠進去。」(離婚6大原因網路聲量排行。圖片提供: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外遇了怎麼辦?根據以上排名前6大離婚原因,可發現因近期多組藝人的「外遇」離婚事件,不少網友看到藝人因外遇而離婚的新聞後,紛紛留言表示:「想自由就不要結婚害人!」同時也常見民眾發文請益「面對伴侶外遇時的抉擇」,都特別容易引起網友憤慨表示「外遇離婚就對了!壞戲拖棚影響健康」、「不要讓自己那麼卑微,諮商不一定有用」等,紛紛規勸不應容忍伴侶的外遇出軌行為。因家暴、觀念不合而離婚,不見得是壞事另外,遭受「家庭暴力」也是許多人選擇離婚的原因之一,但也有一部分的網友因小孩而不敢離婚,日前就有民眾上網表示自己被家暴後,不知道該不該離婚,怕要是選擇離婚,就得放棄現在良好的生活品質,孩子也會因此被拖累,此文一出,讓網友直呼「打成這樣拜託你離婚」、「(被家暴)趕快離婚,這是不定時炸彈」等。而除了不可容忍的法律問題,在夫妻相處上也常有因「個性不合」或「育兒觀不同」而離婚的情況。在「個性不合」的相關討論中,就常有網友提出「彼此無法理解就離婚」、「合則聚,不合則散,有時候離婚不見得是壞事」等想法。面對「育兒觀不同」而離婚的民眾則多表示,雙方是在「育兒的工作分配」與「教育方式」等方面常有爭吵以至於最終迎向離婚局面。離婚會讓孩子受影響,夫妻仍可協議保有家庭功能因此在當前的世代下,面對婚姻中的產生衝突或失和現象,除了可以尋求專業律師或醫師的諮商協助外,若有共同養育孩子,更要妥善處理、積極面對婚姻之中的問題。或許在雙方溝通無解後,「離婚」也是一種和平分開的選擇,但無論如何,夫妻的爭執或離異都應避免將孩子捲入紛爭,在最後盡量做到善待自己,也善待他人。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小莉跟浩威是一對年輕夫妻。他們是在唸大學的時候認識,進而戀愛、交往。兩人本來想唸完研究所後再結婚,但又考慮出國唸書期間彼此好有個照應,就趕忙在出國前結了婚。目前兩個人都已經完成學業,找到工作了。小莉在工作上很受老闆賞識,是一家大公司的行銷副理。浩威在公家機關做事,有穩定的工作。自從出國後,環境、生活、文化的壓力,以及在婚姻中的磨合與適應,讓他們的關係經歷了許多的考驗。離婚這件事,也反覆地被提出來,最近一年來,提到離婚的頻率越來越高,甚至有一次在吵架的時候,就上網把制式的協議書印出來要簽名了。但就在這個時候,小莉懷孕了。這在兩人已經緊張的關係中,又跑出了一個對他們婚姻具有很大影響和衝擊的變數。「我實在受不了她的脾氣,全世界就只有她是對的……」浩威皺著眉頭,大大地嘆了一口氣。「他受不了我?」小莉當著浩威的面,用的是第三人稱,所以……她是在對我說話,我是小莉說話的對象,但話中提到的浩威,就坐在她旁邊。小莉目不斜視地看著我,用「他」來指稱隔壁的,他的丈夫。我不是清官,也沒有想要判斷他們的家務事,但在做婚姻治療的過程中,常常有被當成公證人、裁判或是法官的感覺。我看著小莉,知道她還沒說完。「跟他一起生活,有時候比單身時還覺得孤單。單身的時候,我可以接受身邊沒人、沒伴。但結了婚,就會預期身邊有人陪伴,而事實上也是如此啊!他可不是我的幻覺吧?」小莉諷刺地說。「但這人,怎麼常常跟沒有在一樣?任何需要花點精力、動點腦的事,都不能靠他。至少單身的時候,我顧好自己就好。現在要有孩子了,我是不是會跟單親沒兩樣?」小莉對著我抱怨坐在她旁邊的浩威,她的丈夫,從單身說到單親,言詞犀利,情緒激動。破壞婚姻的四項因素根據婚姻大師約翰.戈特曼(John Gottman)的研究,在伴侶或婚姻關係中,有四大因素會對關係造成極大的破壞和威脅。戈特曼用基督教聖經中的啟示錄裡,在描述世界末日時提到的四匹馬,或稱作四騎士(4 horsemen),來比喻這四項破壞婚姻的因素。在聖經中,這四騎士分別代表了:征服、戰爭、飢荒、和死亡。對應這世界末日四騎士,在婚姻中代表的是:批評、鄙視、防衛、和拒絕回應。批評(criticism),在此的用法不同於抱怨(complaint)。後者主要是針對事件,前者是針對個人。例如,你今天不回來吃飯也不講一聲,害我準備那麼久(抱怨);還是,你就是那麼自私,從來都不會為別人想(批評)。鄙視(contempt),更勝於批評,帶有高人一等、不尊重,甚至輕視對方的意味,例如:我對你沒什麼期待,反正你也不會有什麼驚人的表現。防衛(defensiveness),是感覺被攻擊時需要保護自己時的反應。當我們覺得被冤枉,或遭受不公平對待的時候,會感覺是受害人,要為自己找很多理由來解釋自己的行為,例如:被對方說事情沒做好的時候,可能會說,我壓力真的好大,我有多忙,你知道嗎?如果一個人常被批評或藐視,可能會發展出防衛的心理模式。最後,拒絕回應(stonewalling),原意是在關係中築起石頭一樣硬的高牆,對伴侶不理不睬,不處理對方所釋放的任何訊息。這時候,對方不管說或做什麼,都會像碰到牆一樣,完全得不到回應,只有沉默、冷漠,避重就輕地轉移話題。我們連目標都還沒有設定,在小莉與浩威短短幾句的對話中,我已經看到婚姻末日中的三個騎士了:批評、鄙視和防衛。拒絕回應,目前還沒看到,但並不代表沒有。這真是個具有挑戰的開始。Learning of Love如果一個人常被批評或藐視,可能會發展出防衛的心理模式。(本文摘自/感情這件事:五種角色,在愛的學習中遇見心理學家/三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