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

一起經營我們!薩提爾婚姻伴侶治療

一起經營我們!薩提爾婚姻伴侶治療#婚姻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在婚姻伴侶治療中,兩位來訪者在其關係中所呈現的困境是「前景」,即來訪者和治療師所看到的明顯的、突出的難題,也是來訪者在意識中能表明的、被卡住的地方。隱藏在這些卡點背後的,是那些隱而未顯的心理動力和原生家庭的「背景」(Gomori, 2013)。治療師的任務是與來訪者一起深入探索這些背景中的系統,待來訪者更深入、全面地認識自己和伴侶,更加理解兩人之所以成為現在這個獨特個體的緣由後,即能對彼此產生更多的慈悲和接納。夫妻或伴侶各自有其個人的內在系統,包括情緒、觀點、期待、渴望和生命力,這些部分都以系統化的方式相互交替運作,又直接影響雙方的互動和溝通,產生了他們獨特的雙人互動舞步,並又會產生作用力,影響各自的內在系統,就這樣不斷交織牽動,於內在與外在間相互運作。其中任何一部分、任何系統的變化都影響整個系統或另一個系統的變化,反之亦然;當個人內在系統的能量轉化了,其他系統的能量也會隨之轉化。這些伴侶互動系統和個人內在系統型塑的根源,往往可以回溯至夫妻或伴侶各自的原生家庭。每個人大部分都由原生家庭來學習「我這個人是誰」、「我是否重要」、「我是否被愛」、「我如何溝通」、「我如何看自己」、「我如何看待他人和世界」、「我如何處理關係中的難題」等;也在成長過程中學到各種價值觀、文化論點、溝通模式、性別內涵、權力與控制,以及與人連結的方式。成年後我們帶著所學到的一切進入社會、人際關係和工作場域(Gomori, 2013)。這些學習塑造了「我」這個人以及我的內在架構,這些內涵也會毫無保留地反映在親密關係中。當兩個人相遇,他們背後原生家庭的根源就在潛意識中默默主導著彼此的溝通、態度、應對和互動歷程。當我們思考一對伴侶的背景時,若將他們的原生家庭放在一個更大的脈絡中―即社會文化源遠流長、潛移默化的影響時,往往會發現背後這個更為廣泛的情境脈絡也是我們在治療中必須去了解的重要線索。香港大學李維榕等人的研究(Lee etal., 2013)發現,亞洲五個地區中(日本、韓國、中國大陸、台灣和香港),不同的文化背景影響人們在親密關係中處理和協商衝突方式的差異。此研究結果對治療師來說是一個重要提醒,即當我們在治療室會見兩位來訪者時,要帶著敏銳的覺知去關注對他們產生影響的文化背景因素。由於以上這些環環相扣的系統相互交織影響的結果,我們看待家庭系統中夫妻或伴侶的親密關係時,就不能只著重於解決婚姻中的表面問題,而要以宏觀的角度,更加深入和廣泛地去探索他們個人和家庭的多面向、多層次和多元因素的複雜性,而非以線性的因果關係來解讀伴侶關係的動力發展。由於系統的整體性,任何一位成員的行為都會影響整個系統,而該行為也受到其他家庭成員對他的影響,當每位家庭成員能在治療中意識到彼此間這種交互影響的各種效應時,他們往往會發現解決困境的關鍵所在。(本文摘自/我們之間:薩提爾模式婚姻伴侶治療/心靈工坊)

走入婚姻前 是否接受伴侶的原生家庭?

走入婚姻前 是否接受伴侶的原生家庭?#婚姻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當你決定和另一半走入婚姻、共組家庭前,最好能先了解對方原生家庭的狀況,包括家人之間的關係與互動模式、彼此有什麼期待、需不需要跟公婆或岳父岳母同住、婚後姻親如何往來……種種問題,開誠布公地做討論,進而達成共識。每個家庭的習慣和相處之道都不一樣,有些家長比較獨立,不想跟已婚的孩子同住,也不太會干涉成年的孩子。但有些家長無論孩子多大,總還是對孩子不放心,以嚴格管控的方式要求他們配合,甚至期待婚後一定要跟父母同住。有些家庭凝聚力強,家人之間情感深厚,逢年過節都會一起過;也有些家庭的關係疏離,家人之間互動不多,總是各忙各的;有些家庭重男輕女,有些家庭兩性地位較平等;有些家庭習慣用大聲爭執的方式溝通,有些家庭則忌諱大吼大叫……婚前務必花時間認識了解對方的家人,因為一個人的個性、習慣、想法往往很難改變,從小生長的家庭環境影響甚鉅,所以與其希望另一半在婚後會依循自己的期待而有所改變,不如婚前就先好好了解,確認自己可以適應對方的個性,或有一定的心理準備後,再步入婚姻。很多與原生家庭處不好的人,成年後選擇另一半時,往往特別容易受原生家庭凝聚力很強的對象吸引,希望自己也有機會享受與家人的親密關係和歡樂氣氛。但有時候這樣的想像可能過於天真,如果認為對方的家庭關係緊密,就一定適合自己,反而容易在婚後遇到很大的問題。在婚前,最好能夠從幾個面向,好好觀察一下對方的原生家庭:1.伴侶的父母感情好不好?解決衝突的模式是什麼?父母感情的好壞對於孩子的影響很大,能夠好好相處的父母,往往會給孩子留下良好的示範,例如:父親懂得分擔家事,能夠尊重、體貼母親,或是母親很能支持父親。在父母相處和諧、感情融洽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情緒往往會比較穩定,也比較懂得如何與人相處。 如果對方的父母感情不好,那麼要留意他們是否把其中一個孩子視為情感的依靠。一般而言,母親較傾向親近兒子,父親則傾向親近女兒,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很難跟未來的伴侶產生好的連結,日後他們的伴侶有時反而會變成介入和父母之間的「小三」角色。 2.伴侶的兄弟姊妹之間感情如何?是否有任何精神上的問題?或是像酗酒、吸毒、賭博等不良嗜好上癮問題?家裡只要一個孩子出了狀況,其他人都無可避免地要一起承擔,所以如果對方的兄弟姊妹之中有這樣的問題,就要有和伴侶共同面對的心理準備。 3.伴侶父母對孩子有什麼期待?是期待孩子要聽話,最好百依百順,還是獨立自主,能夠自己處理人生中的各種問題呢?而他們對孩子的伴侶又有什麼期待呢? 4.伴侶與家人之間的相處模式為何?有些家庭成員的個性都很急躁,有些家庭成員則習慣拖拖拉拉;有些家庭成員會想要掌控其他人,但有些家庭成員則總是喜歡依賴他人。如果對方是家中的老么,是否習慣於聽命他人?家中成員是否會想要掌控或管束他的伴侶呢?建議婚前一定要常跟伴侶的家人往來,好好觀察他們的互動模式,看看自己是否能夠接受,千萬不要期待婚後對方和家人的互動模式會有所不同。熱戀時期是雙方最願意為了對方犧牲和改變的時候,所以此時做出的判斷經常都不太準確;等到熱戀期過去,往往才能做出比較客觀理性的判斷。有些人跟家人互動密切,每個禮拜一定都有家庭聚會;有的人跟家人很少往來,頂多逢年過節時才會聚在一起。有的人無論大小事都會稟告父母,聽從父母的決定;有的人認為自己已經成年了,不需要什麼事都跟父母報告,堅持保有個人隱私,自己做決定,不讓父母干預。無論是什麼模式的親子關係都沒有對錯好壞,重點在於理解每個家庭都不一樣,千萬不要把自己的家庭互動模式,視為唯一的標準,認為這才是正確的,如果別人不一樣,就是對方有問題。若是想要跟另一半好好地生活在一起,一定要懂得彼此尊重,不要企圖改變別人的家庭,而是要學著融入,這樣才能相處愉快。要是真的無法適應或接受不了對方的家庭,很可能導致一段感情的結束。畢竟戀愛時伴侶雖然是最重要的人,但是熱戀期一過,有血緣關係且從小一起長大的家人,往往讓人更難以割捨和放棄,大多數人還是會以原生家庭為重。一對伴侶若為了對方的原生家庭而爭執不斷,吵久了難免破壞感情,無形中就會讓兩個人的距離漸行漸遠。(本文摘自/是愛不是礙,是伴不是絆:圓滿自在的親密關係 哈佛醫師心能量/皇冠出版)

何謂門當戶對?選擇伴侶的5大思考題

何謂門當戶對?選擇伴侶的5大思考題#婚姻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所謂的「門當戶對」,並非是要結親的兩個家庭在財富或社會地位方面相等,更重要的是即將成為伴侶的對象能有相近的價值觀與學識背景。如果你希望和另一半能夠相知相惜,就要找一個可以溝通、互相了解,有共同志趣,且願意一同成長和彼此分享的人,這樣才有可能攜手共度一生。很多人外遇的對象是工作上的夥伴或同事,這是因為「近水樓台先得月」,彼此容易有共同話題和興趣,所以往往愈談愈投機,才會一不小心失了分寸,誤踩紅線。此外婚後如果一方選擇待在家裡,而另一方在外面打拚,在工作上不斷努力、成長,雙方的智識與能力就容易愈拉愈遠,漸漸變得無話可說。即使夫妻兩人未必感情不佳,但看似平靜的婚姻底下,可能暗潮洶湧、危機重重。所以,無論伴侶是否外出工作,還是要經常找時間聊天、分享心事,就算太太專心操持家務、照顧一家老小,也要懂得充實自己,追求自我成長,才不會因為生活重心不同,而導致彼此的差距愈來愈大。很多家庭主婦安於現狀,喜歡把時間用在追劇、看八卦新聞上,等到孩子長大,不需要人照顧了,想要再回到職場二度就業,此時往往會很困難;或是到了中年空巢期,家裡只剩下自己跟先生,彼此卻沒有共同話題,生活變得乏味空洞。所以無論是職業婦女或家庭主婦,都要好好運用閒暇時間,千萬不要白白浪費。一個人要喜歡上另一個人並不難,尤其是兩人剛開始談戀愛時,由於正值熱戀期,一切都顯得很美好,相約吃飯、喝咖啡、看電影,聊聊自己和家人的事情,輕鬆自在。但一段關係要能走得長遠,光是這個程度的溝通遠遠不夠。每個人的生命寬度和深度不盡相同,對人生與未來的期待和規劃也有所不同,如果雙方的觀念或關注的事情差距太大,就很難建立深刻長遠的穩定關係,心靈也很難產生更緊密的連結與羈絆。所以在尋找結婚對象時,應該要看看對方是否能夠溝通,與你有相近的價值觀。很多時候,別人眼中最理想的對象,未必就是最適合你的對象。練習題:選擇伴侶時,試著問問自己下列幾個問題1. 我跟伴侶的心靈契合嗎?我們喜歡一起成長嗎(閱讀、參加工作坊、參加修行、團契等活動)?我們對未來的生活藍圖和目標是否有共識呢?(例如:想存錢買房子?想住在鄉下?想要有孩子?喜歡利益眾生、服務人群?喜歡環遊世界、周遊列國?喜歡做環保或當志工……)2. 我和伴侶有共同話題嗎?很多人剛開始交往時和對方很有話聊,因為彼此都還很陌生,可以暢談有關自己的一切,但是相處一段時間之後,總不能老是談自己和家人的事。除了這些家常話題之外,是否有其他的共同話題呢?3. 我可以了解伴侶的想法嗎?對方願意跟我分享他的想法和心事嗎?我們願意了解彼此的工作性質嗎?4. 我和伴侶的社經地位和教育水準相似嗎?可以互相溝通嗎?當伴侶跟他人深入談話時,我可以理解,並且充滿興趣,甚至輕鬆地參與討論嗎?或是只能鴨子聽雷、插不上話,在一旁感到枯燥無味呢?我是不是伴侶最好的談話對象和朋友呢?5. 我和伴侶相處時自在嗎?在對方面前,我是否一直戴著面具呢?我有沒有什麼害怕對方知道的秘密呢? 以上這幾個問題,如果答案都是跟對方背道而馳的,那麼也許你們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和更深入的觀察,才能確定彼此是否真的合適。(本文摘自/是愛不是礙,是伴不是絆:圓滿自在的親密關係 哈佛醫師心能量/皇冠出版)

婆媳問題裡 男人該扮演的角色?

婆媳問題裡 男人該扮演的角色?#婚姻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一段婚姻是來自兩個不同家庭的人組合而成的三個家庭,老公的原生家庭、老婆的原生家庭、以及老公老婆組織的新家庭,本來就會有很多需要適應的地方,不同的家庭中間就像是中間有一道溝需要跨越才會到對岸,業師父,請問要跨過溝到岸的另一邊需要什麼東西呢?業師父:橋樑。糖老大:沒錯,我把範圍再縮小一點,如果媽媽跟老婆就像是溝的兩岸,你覺得橋會是誰來當比較合適呢?業師父:……看來……好像只有老公適合。糖老大:是啊,但傳統觀念的男人是被賦予「不用」去做橋樑的角色,但是沒有了橋,溝就很難通,而男人卻沒有這樣的自覺,總覺得自己什麼都不需要做,兩岸自然就會合併,這樣想非常不切實際。所以男人一旦在這樣的關係中失能,平常井水不犯河水就算了,但在衝突發生的時候就會不知道如何是好,逃避、退縮、甚至越處理越糟,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業師父:我之前也都覺得女人愛念很正常,所以沒多想,也不覺得有什麼好處理的,但每次當她們有些衝突的時候,確實我會覺得不知道該怎麼辦,然後覺得自己夾在中間很無辜,原來,是因為我之前沒有做好橋樑的角色啊。但是,要怎麼做好橋樑呢?現在做還來得及嗎?糖老大:其實只要你想要改變,永遠都來得及。只是……就像造橋的方法千百種,我實在也沒辦法跟你說哪一種最適合你,還是要看地理位置、環境,就像是雙方的個性和情緒,但我覺得有幾個重點你倒是可以參考看看。業師父:太好了,我洗耳恭聽。糖老大 她們的身分一個是婆婆、一個是媳婦,但終究都是一個「人」,既然是人,要怎麼「做人」就很重要。所以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幫對方做人。業師父 幫對方做人……?要怎麼做?糖老大:不論在公開或私下,在彼此面前說對方的好話,當然不能說得太浮誇,一視即破的那種,而是發自真誠的。例如,男人可以在媽媽的面前說:「上次聊天的時候,妳媳婦說,覺得妳這麼多年來為家庭的付出那麼多,她真的很佩服,換作是她還不知道能不能做到呢……」又例如,男人可以跟他的老婆說:「媽昨天說妳穿的那件外套很有質感,問我是在哪邊買的?」業師父:那不就變成好像傳聲筒,這樣好嗎?糖老大:不,當然不是常常這樣說啊。而是要見風轉舵、見縫插針,基於事實的稱讚才會最真,只是我們把這些好話,做球給媽媽跟老婆而已。久而久之,至少她們彼此比較不會針鋒相對,誰都喜歡聽好話啊。另外,做面子給她們也很重要。業師父:怎麼做面子?糖老大:例如,男人可以跟媽媽說:「老婆覺得今天過節,想帶爸媽來吃好料。」「這件衣服是妳媳婦特地選的喔,很漂亮吧。」當然啦,男人幫媽媽做面子一樣也會有很好的效果。但前提是,還是要告知一下被做面子的那個人,你說了什麼。不然到時被打臉,反而吃力不討好。不一定要用力做這些事,但一定要聰明做。還有一點我覺得是最重要的,有了這一點,其他事情才會成。業師父:什麼最重要?別賣關子了。糖老大:就是「勇氣」。業師父:「勇氣」?這件事需要勇氣嗎?糖老大:當然需要囉。你要打破傳統給你的制約,要選擇接受當一個溝通的橋樑,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可能一開始會有挫折、可能不如你所願、可能效果不好……但只要拿出勇氣,願意付出與承擔。不管結果如何,至少我們努力過,畢竟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緣分」還是佔有一些比例存在,至少婆媳之間不要針鋒相對、彼此相互尊重,就已經是個不錯的結果了。業師父:原來我們身為男人,在婆媳關係裡事不關己,什麼都不做,到頭來倒楣的還是我們自己啊。不過這真的需要你所說的「勇氣」,還有「耐心」,看起來不是個三兩天就可以做到的。糖老大:是啊。但晚開始總比沒開始好,你說對吧?(本文摘自/教養相對論:先懂孩子再懂教,當葉問遇到唐老大會問的13個教養難題/布克文化)

在婚姻中 別輕忽自我時間

在婚姻中 別輕忽自我時間#婚姻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如果你不使用某條肌肉,那條肌肉就會變弱。如果你隨時處於配偶或家長模式,難道最後不會忘了「我」?(我知道它們的差異不是那麼顯著。)到頭來,你難道不會變得更不擅於做自己?你是否只是變成了忿恨不平、更糟糕的你?親近度,不單是肢體上的,也包括心理或情感上的親近度,這是美好人際關係中的重要元素——你知道的,就是你們有多麼靠近彼此。事實上,偶爾不那麼親近也很重要。離開配偶一段時間,在你們分別蒐集到值得帶回來分享的新體驗前暫時分開兩地,或者一起遠離夫妻倆平常的作息(家庭、工作、小孩),都是很可貴的事。你不能每晚睡前都是:「喔,我剛剛才想起來要跟你說,我倆坐在一起看網飛(Netflix)的瘋狂故事。」我有很多客戶都是在小孩上大學後離的婚。他們告訴我他們以前之所以能維持多年快樂或至少還算有些滿足的婚姻生活,原因就在於養育孩子的階段中,他們(或他們的配偶)常出差旅行,夫妻倆各自擁有大量的「自我時間」,也常期待著配偶回來後,可以分享彼此分隔兩地時的經歷。這一樣也不是什麼天啟。你一定明瞭箇中訊息,就是「要留一段時間給自己,不要在婚姻中或當爸媽時失去自我。」而我不會在這裡反覆囉嗦這種顯而易見的事。不過我想指出,不留時間給自己是個問題,而且不論是哪種形式,常常都是婚姻破裂的根源。先生或太太(看我代表的是誰)不可避免地會提到,他們沒有給自己可以心無旁鶩遠離配偶的時間,或者至少兩個人一起遠離他們一成不變的生活。當然,我們確實需要在長期的關係中改變。我們是該心甘情願地改變自己,理想上,我們甚至要很熱衷地去做。我們放棄與別人上床;我們開始分享自己的生活空間和日常作息;我們的眼光變得更長遠,以「我們」的角度去考慮未來,而非只是一人埋著頭前進。然而有的時候,我們封存了也很重要、會帶來快樂的那部分的自己,像是:愛跳舞的自己(伴侶不喜歡跳舞)、愛釣魚的自己、喜歡逛博物館的自己、熱愛瑜珈的自己、愛看電影的自己、愛旅行的自己,或是在週六不會計算卡路里的自己。這其實是成年的一部分,不只是做人老公或老婆的關係。然而這其中有多少是真的有需要,又有多少是我們給自己的牢籠?對那些可能會洗耳恭聽的人,我的客戶會說什麼呢?或者,儘管婚姻已來不及挽救,他們會更痛切地對原來的自己說什麼?本質上,我聽到他們說的是:「你對自己與伴侶共同生活以外的事物保持興趣,就是在保持伴侶對你的興趣。」你三不五時踏出婚姻尋找令你滿足的事物,就是在維持你對自己的興趣,因此,也就更能保持伴侶對你的興趣。你的配偶對你來說意義重大,但不必是全部。我們究竟為什麼要讓一個人成為我們的全部?是誰認為那是個好點子?更常態性地享有好姊妹或好兄弟之夜吧。你以前總是有理由不這麼做,但現在,你要找一個好理由不讓自己有錯過的藉口。你是踩著無數小步伐一點一點遠離最初的你,不是某天早上醒來,就像賈克琳說的,才赫然發現自己「完全變了樣」。不要害怕自私,即使是在為人父母之後,尤其是在為人父母之後。如果你從未完全容許自己脫離已婚身分,你就從未充飽過電。如果你不遠離「我們」而去與「自我」重新連結,你最後會發現自己離岸已遠(有時遠到回不了家),兩者盡失。(本文摘自/放手前,試著再愛一次/方言文化)

別等失去 才知身邊有幸福

別等失去 才知身邊有幸福#婚姻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艾蜜莉獲得離婚定案前房子的獨家使用權和居住權。不過她不小心在垃圾處理機還在運轉時掉了一支叉子進去,水槽下的機器旋即停止運轉,而她自己一個人實在不太清楚要怎麼處理才好。在過了十幾年的婚姻生活後,她以為有些事情會保持原樣。她真的相信分居的先生「應該」,而且會過來修理水槽。不論她對他有多麼憤怒,他們溝通的情況有多麼惡劣,她覺得她就是有資格要求華特。「房子裡壞了什麼他都會去修。」艾蜜莉跟我說明她的道理:「而且嚴格來說,直到離婚定案,我們仍是房子的共同持有人。」當華特直截了當地拒絕,說他不會去她三週前把他踢出去的房子修理水槽,她憤慨不已(華特住在汽車旅館裡,穿著沃爾瑪購物商場買來不是很搭的衣服。艾蜜莉把他最喜歡的那些T恤都燒了,T恤上有各種西部鄉村歌手的圖片,最先著火的正是托比.凱斯那一件。)不,艾蜜莉不再有資格得到她先生這方面的對待。然而,當我指出這相當明顯的事實,她卻要隔個幾分鐘才能相信(如果他想修理東西,當然可以;如果他仍愛她,他可能會想修理。在電影《熟男型不型》(Crazy, Stupid, Love)裡,史提夫.卡爾飾演的角色在婚姻中是負責園藝的那一個,他晚上總會忍不住會溜出去,替分居的太太和小孩所住房子周遭的植物修剪和澆水。)艾蜜莉的反應讓我開始思考權利思維。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論大小事,到底有多麼仰賴自己的配偶或伴侶呢?從你醒後就能喝到一杯已經浸泡完全、只等你喝的茶,到對方把門口階梯上的《紐約泰晤士報》拿進來,你有沒有意識到,突然必須做這些向來是配偶或伴侶替你做的事,有多麼地不便或令人不快?你能想像在離婚後打電話跟他們抱怨,為什麼沒有過來泡茶和撿報紙嗎?那大概會像:「嗯,現在是早上七點三十分。我像個白癡一樣拿一杯空空的杯子喝茶,哈洛德……,哈洛德?」當你結了婚,特別是如果你過了很久的婚姻生活,你會把配偶對你的付出視作是理所當然,往往不會再好好地感謝對方,甚至有時連想都不會去想(反之,離婚的人對他們從配偶那裡得不到的,或沒有充分得到的東西卻是一清二楚)。對已經在一起一段時間的伴侶來說,要怎麼才能小心不要落入這種權利思維之中呢?坐下來,把配偶對你的付出通通寫出來。很難做到嗎?你到底有沒有停下來想過呢?你可以寫大的事情,也可以寫小的事情。你可以從大的事情開始,例如:陪伴、對話、性愛;或者你也可以寫得比較事務性,好比「去接小孩」和「把垃圾拿出去」。希望這份明細不是只寫到「把垃圾拿出去」就沒了,我敢打賭你會很訝異你的配偶做了多少事。如果對方突然離開你的生活,或是離開你們共同居住的家,你會錯失多少事情呢?如果我們人類,一如加拿大女歌手瓊妮.密契爾(Joni Mitchell)所唱的——「直到失去了才知道曾經擁有」,或許在我們還擁有自己所有的人事物時,先去想像一下那樣的失去,並非不恰當。(本文摘自/放手前試著再愛一次/方言文化)

女性想改變男性 婚後相處有訣竅

女性想改變男性 婚後相處有訣竅#婚姻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女人都擁有變身美夢,女人由於腦部結構的關係,能夠迅速轉換跑道,面對變化的適應能力相當強。因此女人也會希望男人能夠有所變化。但男人卻非常不容易適應新環境,也完全沒有變身的慾望,甚至非常堅持自己永遠都不要有所改變。想讓這種男人產生變化,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絕不是女人想像中那般容易。希望對方改變的妻子和完全不想改變的先生,彼此就經常會出現磨擦。不知道為什麼需要改變的老公 是「不肯好好配合的下屬」女性朋友千萬不要以為對方結婚後就會有所改變。例如「結婚後就不會再花心了」、「結婚後,要花錢前應該會先想想」、「生孩子後,就會撥出一點時間給家人而不會整天忙著工作吧」女人對男人有著百般期待,可惜這些盼望多半都會落空。殊不知男人只要養成習慣,就幾乎不會再改變了。結了婚的男人就跟跩得要命、工作卻做不好的公司菜鳥沒兩樣。也不知道他們是哪裡來的自信,給他再多的好建議也完全當成耳邊風。即便創立嶄新的規則,他們卻還是緊抓著舊規則不放,全力抵抗新做法。認為跟著改變就輸了,再加上適應新規則還需要花時間,男人就會不想那麼辛苦。這種傢伙若是自己部門的下屬,實在是……雖然心裡很悶,不過要知道,世界上有很多人夫都是這種「趾高氣昂、不肯好好配合的下屬」。不要以為自己的先生有可能是例外,接受「男人就是不愛改變」的事實,找出破解方法才是上策。妻子是「喜歡照顧別人的能幹上司」 自己先扮演好「聽話的員工」給男性朋友的良心建議,配合妻子適時改變,會讓自己更輕鬆。人夫可以堅持抗拒改變的攻防戰,只需要「假裝」自己已經改變了,妻子的攻勢應該就會大幅減緩。不妨就把妻子當成「喜歡照顧別人的能幹上司」吧。在家裡,太太說的話絕大部分都是對的。「零用錢三萬日圓」、「少參加聚會」、「不准抽煙」的規定,對男人來說應該都很難接受,「我幹嘛要屈服」的情緒就會湧上心頭,更進一步演變成「我才不要」的反抗心。可是,男人們請仔細想想——想要買房子,花錢就得分輕重緩急;為了健康著想,少喝點酒或少抽煙確實沒錯。妻子(上司)是真心為了家人著想,所說的話當然也是對的。此外,大部分的職業婦女在公司的時候,不也必須配合男人的規則來處理工作嗎?所以回到家裡,多少也會希望先生能配合自己的規定來行動吧。在家裡,「妻子是老闆,先生是員工。」一想起這句話,員工多少也能體諒老闆「希望讓員工變成適合公司的人才」這股積極的熱情吧。先生放下身段來「假裝配合」妻子,是最好的解決方法。能夠真心聽從當然最好,但也不必勉強。男人只要扮演好「聽話的員工」這個角色即可。對於妻子的建議,男人可以展現出「我會照妳說的去做」、「我會努力看看」的正面態度。在眾人面前,不妨以「在老婆面前跩不起來」、「我老婆太能幹了」的說法來自我解嘲。一開始或許會因為被兄弟們揶揄而覺得後悔,但漸漸會發現配合妻子的結果,就是凡事都變得輕鬆多了。也可以稱讚太太「妳說的果然是對的。」諂媚一下效果更好。(本文摘自/男人為何不明察,女人幹嘛不明說:37個辨識溝通性格的方法,關鍵場合這樣得體應答/方舟出版)

別受限他人!「善變」為婚姻注入活力

別受限他人!「善變」為婚姻注入活力#婚姻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有本書提及:「人生智慧早就存在每個人的生命裡,若願意早早去挖掘、去體會,就可以免去受苦受難的過程。」看到這個說法,我深自反省,許多歷程若能及早覺察改進,幸福早就來敲門了。身為「女人」,20多歲到40多歲的「黃金歲月」我卻一直處在婚姻風暴期,想離卻離不掉。我是猶豫不決又拖拖拉拉的人,除了常和先生吵架,孩子的教養觀念兩人也各執己見,我的生涯發展也不盡如意。容易囿於旁人眼光 看待自己的發展我沒有扮演好一個「女人」的角色(女兒、媽媽、媳婦、老婆、姊姊),更別說沒有活出「人」的獨特感(總覺得在職場上並沒有把個人才華發揮到淋漓盡致);經過不斷的學習與思考,發現自己一直用傳統女性的思維態度走現代女性力爭上游的路。傳統女性慣常以婆家立場決定自己在婚姻中的角色位階,以老公的看法決定自己的職場發展,還會以娘家女性長輩的眼光圈限自己的未來;現代女性對「自主性」有充分的認知,她們從內在聲音與潛在本能出發,積極開發自我的無限可能,讓自己在人格、情感和經濟上都能自在踏實。活出自己、看重自己 展現獨立個體夾雜在各種錯亂的環境中我著實迷失了自己,也曾經在「他要的人生」和「我要的人生」間矛盾徘徊了數年;過程中很自然地將自己被耽誤、被埋沒的茅頭指向周邊的男人,怪罪老公讓我無法活出自我、怪罪男性主管壓抑了我的才華、怪罪兩個兒子讓我在「母親就是照顧者」的角色待太久。結果怪罪越多,個人成長路反而越繞越遠,直到驚覺塑造自我的責任其實在自己。人生數度翻轉後生命景況才逐步回歸正途,總覺得從「女孩」、「女人」到成為一個「獨立的人」,這條路走太久了。如果能更早認識自己,能再早幾年展現「獨立個體」的角色,能更早憬悟―活出自己看重自己栽培自己,我能服務的人群一定比現在多,拓展觸及的範圍一定更廣。「自求多福」勝過互相拖累兩個人都進入樂齡人生,少了爭吵,多了珍惜與體諒。偶爾氣他言語不夠尊重我,平心靜氣講出我的「感受」和「需要」外,也會藉由運動、看電影和閱讀調整情緒;也更能領會不必以個人的價值觀與標準框架對方,大家都「好好活著」就是福報。「求人不如求己」和「自求多福」是大大人階段的我們應該練習的相處原則;世界還是美好的,享受美食、結交知心好友、領悟「心」的智慧,開闊視野的選項還多得很,「苦」在「他不改變,我何必先改變」的盲點豈不是浪擲有限的「青春」。欣然「改變」力求突破,為的是好好愛自己、疼惜自己、栽培自己,大大女人,大大男人開始永不嫌遲!(本文摘自/酷老樂活:吳娟瑜給大大人的10堂幸福課/出色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