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竇炎

鼻竇炎難根治竟因「這體質」?醫:新療法抓出關鍵發炎因子才是改善關鍵

鼻竇炎難根治竟因「這體質」?醫:新療法抓出關鍵發炎因子才是改善關鍵#鼻竇炎

鼻竇炎是一種常見的發炎性疾病,很多人想說開刀就能一勞永逸,但臨床卻發現有部分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的患者,術後半年內仍舊再度復發,相當痛苦;這種鼻黏膜長期處於發炎狀態且合併鼻息肉,在歐美有高達8成病患會發生,屬於「第二型發炎過敏體質」。 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竹臺大分院耳鼻喉部副主任許雅晴醫師表示,一名竹科40幾歲男性患者,曾因鼻竇炎與鼻息肉開刀三次,本想說手術能夠有大幅改善症狀的效果,但術後卻又再度復發,經過進一步檢查發現是屬於「第二型發炎體質」,也就是特別好發鼻息肉的鼻竇炎型態。 25~30%患者演變為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 鼻竇炎有分為急性與慢性,有些人感冒時也會併發急性鼻竇炎,但哪些人容易演變為慢性鼻竇炎?許雅晴醫師說明,臨床上發現本身如果有過敏性鼻炎、氣喘、下呼吸道疾病者,或者天生鼻子內部構造較為特殊、有免疫問題、長期胃食道逆流、長期使用抗發炎藥物等,會比較容易造成慢性鼻竇炎,在個人臨床間觀察發現男性族群居多。 「慢性鼻竇炎患者當中,大約有25~30%比例會演變成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這類患者會因細菌感染而不斷產生黃膿鼻涕,鼻塞也因為鼻息肉增生更嚴重,不僅嚴重影響睡眠,白天工作的專注力也變差,不少病患的嗅覺幾乎失去功能,都讓生活品質大受影響。 手術是目前治療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的主要方法,以往術後會搭配局部或全身性類固醇治療,但由於類固醇是屬較強制性阻斷發炎的方式,有些病患會因全身性類固醇治療感受到副作用較強而產生其他免疫功能反應;因此近幾年,安全性高的生物製劑逐漸成為精準治療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的重要選項之一。 生物製劑用藥改善症狀,術後恢復也較佳 許雅晴醫師說明,由於鼻竇炎與發炎狀態環環相扣,針對第二型發炎過敏體質的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患者,透過生物製劑降低發炎反應的機轉,在臨床上發現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感受到鼻塞、嗅覺異常等症狀改善,更延緩反覆發作的頻率,術後恢復也更好。以前述的竹科個案來說,術後便是搭配生物製劑進行治療,一個月內患者就明顯感受到鼻涕變少、嗅覺功能也慢慢回來,目前已持續治療了4、5月,狀態也逐漸穩定。 許雅晴醫師強調,有些患者因為懼怕手術,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忍受很多年都不敢就醫,其實現在手術已經相當進步,搭配新的藥物運用,病症是有機會長期穩定控制不復發的。她提醒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患者應與醫師充分溝通,透過個人化手術、藥物的運用,便能將療程做得更完備;進行手術之後,也應遵循清潔保養並搭配藥物療程,鼻竇炎與鼻息肉儘早就醫治療,才能找回良好的生活品質。 (圖/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竹臺大分院耳鼻喉部副主任 許雅晴醫師)  

鼻竇炎、感冒、鼻過敏怎判斷?醫揭「1表分辨」關鍵在鼻涕、膿痰顏色

鼻竇炎、感冒、鼻過敏怎判斷?醫揭「1表分辨」關鍵在鼻涕、膿痰顏色#鼻竇炎

常常鼻塞、流鼻涕,卻找不出確切病因?耳鼻喉科醫師指出,鼻子最常見的疾病包括鼻竇炎、感冒、過敏性鼻炎,但由於症狀非特異性、易被混淆,民眾常不清楚該如何自我判斷,以下提供「症狀1表比較」幫助民眾分辨是感冒、鼻炎還是鼻竇炎,也建議鼻竇炎患者「自我照護8招」。

別以為鼻竇炎是小事!他長期鼻塞、聞不到⋯醫警告:長期恐併發腦膿傷

別以為鼻竇炎是小事!他長期鼻塞、聞不到⋯醫警告:長期恐併發腦膿傷#鼻竇炎

30多歲的王先生是一名國標舞教練,5年前開始莫名鼻塞,原以為是感冒,但隨著鼻塞嚴重、有膿鼻涕,造成嗅覺喪失、只能用嘴巴呼吸,不但聞不到媽媽煮的滷肉飯香,甚至因為呼吸不順暢而影響舞蹈表現,連飯碗也差點不保,就醫後確診為嚴重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經開刀雖暫時改善,但幾年後卻再度復發,所幸已有新藥治療方式。

鼻塞、咳嗽⋯不一定是新冠!醫警告:看錯科,恐成慢性病需開刀

鼻塞、咳嗽⋯不一定是新冠!醫警告:看錯科,恐成慢性病需開刀#鼻竇炎

許多民眾可能都曾有類似經歷:偶然出現鼻塞、鼻涕倒流等現象,進而導致咳嗽、濃痰、鼻涕呈現黃綠色,以為是小感冒或鼻子過敏而不予理會,持續不適好幾週才求診。在疫情期間,這些類似呼吸道感染的症狀可能會優先求診胸腔科,卻因找不出相關病因,直到耳鼻喉科,才發現是鼻竇炎。若症狀持續3個月以上,恐惡化成慢性鼻竇炎。

長期鼻塞以為肺病?醫籲「做好1招保養」擺脫鼻竇炎

長期鼻塞以為肺病?醫籲「做好1招保養」擺脫鼻竇炎#鼻竇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採訪報導)常有民眾長期有鼻塞、鼻涕倒流等呼吸道症狀,以為是肺部呼吸相關疾病,而求診胸腔科,卻因找不出肺部病因,最後到耳鼻喉科才發現是鼻竇炎惹禍!醫師提醒,鼻竇炎部分相關症狀與呼吸道疾病類似,可能因誤診而錯過及早治療時機,若症狀持續3個月以上未有改善,恐惡化成慢性鼻竇炎。如何判斷呼吸道疾病還是鼻竇炎?嘉義長庚醫院耳鼻科主任張耕閤表示,常遇有誤診案例,是患者因有長期不明鼻塞或喉嚨有異物感而求診胸腔科,檢查肺部無異狀後才轉診至耳鼻喉科,其實最快速的判斷方式就是進行內視鏡檢查,若確認鼻竇部位有流膿及積膿的現象,就是鼻竇炎。若使用一般鼻竇藥物或手術後症狀未改善,才會進一步以電腦斷層檢查是否為黴菌性鼻竇炎。此外,張耕閤也提醒,都市人常有的胃酸逆流也可能造成鼻竇炎發生,主要是胃酸逆流衝至鼻腔內部造成鼻竇發炎,但起因多是生活習慣常熬夜工作,或飲食習慣不佳所引發,此時最重要的還是先改善生活習慣,再由醫師判斷是否進行手術或藥物治療。傳統鼻竇內視鏡手術進行時,僅能依照醫師個人經驗來判斷鼻竇、血管及神經的位置,術中容易傷及周邊組織的風險較高。張耕閤表示,最新「iCT術中電腦斷層導航系統」輔助鼻竇內視鏡手術,能讓患者在手術房中直接接受電腦斷層的檢查,醫師可根據即時影像,更精準地辨識出重要結構與欲清除區之間的距離,大大減少傷及重要部位的風險,有效縮減整體手術所需要的時間;在手術結束時,還能再次使用術中電腦斷層掃描鼻竇,確認病灶是否有清除乾淨。慢性鼻竇炎術後保養「1招」防復發慢性鼻竇炎在術後日常要怎麼保養?張耕閤呼籲,最安全且全年齡都適用的方法,就是落實每天清洗鼻腔,與至少每6個月定期回門診追蹤。民眾可在醫院衛教門診學習正確清洗鼻腔的方式後,在家每天自行清洗,養成習慣就像洗澡一樣;不僅能維持鼻腔內部較不會產生積膿狀況,且萬一鼻腔內再次增生小息肉(3~5mm),也可在門診時請醫師直接用鑷子移除,不需再全身麻醉開刀,降低不必要的手術風險。張耕閤建議民眾,如果有長期鼻塞、鼻水倒流、慢性咳嗽有黃痰、嗅覺異常、慢性頭痛、不時會聞到莫名異味等問題,請至耳鼻喉科門診檢查是否罹患慢性鼻竇炎,以利及早治療,改善呼吸功能與生活品質。此外,就算曾接受手術的患者,也呼籲定期回診追蹤並規律洗鼻清潔鼻腔,才能減少鼻竇炎的復發。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