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5歲的小男孩,雖是足月出生,但是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及癲癇病史,過去多次因感染而住院,如肺炎、急性胃腸炎,但從1年多前開始就出現間歇性腹瀉,血便及黏液便,嚴重時1天拉10幾次,甚至有慢性腹瀉的情況,導致體重減輕、生長遲滯。就醫檢查出有困難梭菌感染,且已反復發作3次。
一位5歲的小男孩,雖是足月出生,但是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及癲癇病史,過去多次因感染而住院,如肺炎、急性胃腸炎,但從1年多前開始就出現間歇性腹瀉,血便及黏液便,嚴重時1天拉10幾次,甚至有慢性腹瀉的情況,導致體重減輕、生長遲滯。就醫檢查出有困難梭菌感染,且已反復發作3次。
COVID-19大流行期間,不少人一到中醫門診就指定「我要1號」,但你知道「清冠一號」真正適合的對象?該如何服用?需要吃幾天,才算有效療程?跟一般慢性病用藥可以合併使用嗎?喝了拉肚子怎麼辦?《優活健康網》整理了研發出「清冠一號」的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發布在官網上的常見問題說明,協助民眾對此藥品的能有正確的認知。
潛在的新冠死亡黑數,可能就發生在你我身邊!尤其有越來越多老年人個案,因骨折、肺水腫陷入生命危機,卻在安排住院或手術前,被發現新冠陽性確診。但這些真的是巧合嗎?主診斷到底該是骨折、中風,還是新冠肺炎?台大急診醫學部臨床教授李建璋透過案例分享,歸納出老年人在感染新冠時,更可能出現4種「非典型症狀」。
35歲黃媽媽近期常常吃飽飯就腹痛,每天都要上廁所好幾次;另一位40歲顏媽媽,白天時常會出現腹絞痛,甚至吃飯到一半就必須跑廁所,有時會便秘,有時又拉肚子,解便常覺得解不乾淨。在進一步就醫詢問後,發現兩人都是因最近疫情攀升,心理壓力變大,才出現相關症狀。
新冠確診人數連日破萬,台灣中藥「清冠一號」供不應求,未確診民眾也紛紛搶購囤貨,但中醫師提醒「清冠一號」藥性偏涼,不適合作為保健用途,若腸胃較敏感,服用清冠一號後可能會腹瀉,建議搭配溫補食材來中和藥性;此外,確診康復後可能出現疲勞、嗜睡等「長新冠」症狀,可以適量高麗蔘進行日常體質的食療調理。
家中孩子確診了,該怎台灣邁入疫情流行高峰,確診數不斷攀升,不少孩童也因此染疫,雖然小孩確診症狀多半是輕症,但多數醫護仍建議,兒童確診新冠肺炎後,家長於居家照護期間仍應積極觀察病況發展、記錄每日身體狀況。具體究竟該怎麼做?孩童又有哪些主要症狀?《優活健康網》特別整理讓您一次看。麼照顧?症狀、觀察指標、處理方式一次看。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入春後是每年急診、門診腹瀉就診的高峰期,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2021年三、四月腹瀉群聚事件超過 150 起,其中超過七成屬病毒性腸炎所引起。進入新冠肺炎疫情的第三年,雖然民眾已經習慣戴口罩與噴酒精做手部清潔,但對於即將到來病毒性腸炎的威脅,也應提高警覺並做好應對措施。如出現嘔吐、腹瀉等腸胃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 家裡有小寶寶的民眾,最近特別要注意現在是病毒性腹瀉的好發期,如何預防和護理呢?小寶寶腹瀉有以下幾種類別:1.生理性腹瀉:常見於母乳餵養的小嬰兒。2.感染性腹瀉:又分為『細菌性』與『病毒性』,六個月到兩歲的嬰幼兒較常見為病毒感染性腹瀉。病毒性腸炎有以下幾種特性:• 發病快,會發燒(38 度~40 度C)。• 初期會有類似感冒的症狀,咳嗽和流鼻水。• 小寶寶有的會先出現嘔吐再出現腹瀉。• 大便次數多,以水為主,有少量黏液。• 容易流失過多的水分而發生脫水的現象。• 一般會持續一週左右。 病毒性腸炎常見的主要症狀是腹瀉、嘔吐和發燒,就醫後應注意排泄物的清理避免傳染給其他家人。一定要記得勤洗手,因為75%的酒精不能殺死引起病毒性腸炎常見的病毒,如諾羅病毒、輪狀病毒、腸病毒等。病毒性腹瀉除了補充水份和電解質以外,也要注意腸道有益菌的攝取。根據一項急診腹瀉的臨床研究顯示,病毒性腹瀉持續的時間約一週,期間給予口服電解質補充液雖然可以預防脫水的發生,但是無法縮短腹瀉持續的時間。若是同時給予含有益生菌株LGG 的口服電解質補充液,不僅腹瀉的時間可縮短,而且在糞便的檢體中幾乎沒有發現病毒的存在。關於嬰幼兒益生菌的補充,應該特別要注意到產品的安全性與有效性,根據2014 年歐洲小兒腸道營養醫學對於兒童感染性疾病急性腸胃炎的治療指引,LGG專利益生菌是國際醫學會可使用於腹瀉治療的益生菌株,合併口服電解質補充液減緩並縮短應腹瀉時間。提醒民眾,在病毒性腹瀉感染的好發期間,應該要注意個人衛生,特別是以肥皂洗手,以避免病毒性腸炎的感染與傳播。(臺北榮總關渡醫院小兒專科 吳子聰教授)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近期資深藝人巴戈因胰臟癌病逝,讓「癌王」胰臟癌又再次引發關注。根據衛福部統計,在2020年台灣10大癌症死因中,胰臟癌排名第7,在女性癌症死因上則排名第5,且胰臟癌之發生人數幾乎等於死亡人數,不可不慎。胰臟癌若有症狀,恐類似腸胃道疾病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院長洪弘昌表示,胰臟位在後腹膜腔,位置較隱密,若胰臟病變長惡性腫瘤,可能沒有明顯症狀,或因症狀與腸胃道疾病類似,而容易被忽略,患者被確診時多已晚期,治癒率大幅降低。南投就有位60歲男子因為持續腹瀉、體重減輕的症狀,起初以為是胃潰瘍等腸胃不適,由於症狀久未改善,就醫治療,透過檢查才發現胰臟有顆3公分腫瘤,目前接受治療中。出現這些警訊,要小心是胰臟癌根據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 資料指出,若有出現以下症狀,可能是胰臟癌前兆,建議迅速就醫: 腹痛、背痛 體重減輕、胃口變差 噁心、嘔吐 黃疸 膽囊或肝臟腫大 血栓 糖尿病胰臟癌患者逾8成在發現時,都已是晚期無法開刀,即使約15%可以開刀切除病灶,仍有8成會再復發或轉移至其他器官,且胰臟癌5年存活率不到5%,屬於預後最差的癌症之一,讓被確診的患者與家屬多充滿絕望感。洪弘昌表示,手術是胰臟癌最主要的治療方式,在治療前也可以透過基因檢測,確定有特定的細胞基因突變或缺陷後,安排適合的免疫治療或標靶治療等處置,在化療與手術配搭下,提高治癒率,不少患者在治療後可以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抽菸、肥胖居主要病因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腸胃科醫師黃仲岐則補充,胰臟癌大多數為個別發生,僅有不到10%為家族性遺傳,而胰臟癌最主要的危險因子就是抽菸,無論一手或二手菸,其次則為肥胖,另外則約有5%是來自於慢性胰臟發炎。黃仲岐提醒,若為高危險群或是出現食慾不振、體重驟降、上腹痛、背痛及黃疸等症狀時應盡早就醫,接受專業醫師的診療,透過臨床症狀、腹部超音波等相關檢查以幫助診斷,進一步達到早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