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

輪狀病毒發威 兒童頻發冬季腹瀉

輪狀病毒發威 兒童頻發冬季腹瀉#腹瀉

最近在小兒科病房住院病童中,幾近三分之一是嘔吐,肚子痛,拉肚子和發燒的症狀。做糞便檢測輪狀病毒抗原也有很高的比例呈現陽性反應,這就是典型的兒童冬季腸胃炎,有時我們就簡稱兒童冬季腹瀉。為恭紀念醫院小兒科賴秀澤醫師指出,兒童冬季腹瀉的基本病因就是濾過性病毒感染所導致的腸胃道症狀。三歲以下患兒,輪狀病毒感染的機率最高,較大的兒童與大人則以諾羅病毒比較普遍。這兩種病毒所引起的病狀幾乎相同,只是後者病程較短而已,因此,感染冬季腸胃炎的大人比較輕也比較快好。輪狀病毒腸胃炎是近三四十年才有的病名,其實這個病早就存在,只是醫界不知道而已。大約在西元1930年左右,美國醫學界就已經注意到冬季時節,罹患腸胃炎的病童特別多,用當時的檢測設備總是找不出病因,一直到了西元1970年左右,才由澳洲的一位醫師找到病因,元兇原來就是一種從未見過的濾過性病毒,由於此濾過性病毒在電子顯微鏡下看起來很像車輪狀,故命名為輪狀病毒,從此醫界就這樣稱呼。輪狀病毒的感染是不分貧富貴賤的,均是一視同仁,把美國小兒科醫界弄得很頭大,公共衛生與防疫主管單位曾經嘗試利用改善環境衛生,個人飲食衛生來消獼輪狀病毒感染,結果都是成效不佳。不得已才另謀他途開始研究疫苗,在1998年研發上市第一代輪狀病毒疫苗,叫做輪盾疫苗。此疫苗剛剛開始上市時,大家趨之若狂,以為這是輪狀病毒感染的終結者,於是大家踴躍接種,在短短七八個內就有超過130萬人次口服疫苗,然而,由於此疫苗牽扯到腸套疊的併發症,美國防疫主管單位於1999年10月份便緊急下令下市,不得再使用。這個措施對民眾和公共衛生與防疫的主管單位簡直是一個夢饜,之後,又花費三四年時間嚐試其他的防疫策略來控制輪狀病毒感染,可是仍然無功。大約在2002年左右衛生主管單位又批准再研發輪狀病毒疫苗的工作,只是這次的要求更嚴格,必須無腸套疊併發症的顧慮才行,所以在2006年又批准上市兩家疫苗。輪狀病毒腸胃炎的典型症狀是先嘔吐,上腹部不適,然後,開始發燒拉肚子。來勢凶凶,很快就會脫水威脅生命。根據台北馬偕醫院小兒科的報導,台灣的輪狀病毒腸胃炎的患兒在病程中常出現熱痙攣的症狀,有的患兒甚至抽筋兩次以上。輪狀病毒腸胃炎的病程根據美國方面的統計,發燒約四天腹瀉約七天左右,換言之,整個病程不超過一週。賴秀澤醫師表示,輪狀病毒腸胃炎的治療很簡單:防止脫水。因此,補充足夠水分,減少水分繼續流失,就是治療的基本策略。如果病情不嚴重的話,在家裡自己照顧就可以:喝電解質液解渴(一種專對拉肚子之市售產品),吃不含乳糖成分的食物。因為一般的運動飲料溶液之滲透壓很高,屬於高滲透壓溶液,對腸胃炎患兒來說是禁忌使用的,這一點請家長小心。如果病情稍重的話,最好住院治療比較安全,以免處理不當造成脫水,那就不好。關於輪狀病毒疫苗,大家需要有的觀念就是口服了疫苗之後並不是就不會感染輪狀病毒,疫苗的主要功效是在預防重症輪狀病毒腸胃炎而已。根據研究統計,輪狀病毒疫苗對中輕度患者的預防率只有70%~80%,重症患者的預防率則高達98%~100%。

大腸癌症狀:便祕、便血、便不乾淨

大腸癌症狀:便祕、便血、便不乾淨#腹瀉

國內十大癌症排行榜中,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95年由第三升至第二,僅次於肝癌,而其死亡率也只在肝癌、肺癌之下,高居第三,對國人的威脅正逐漸竄升。而這類患者除少部分與家族遺傳有關,大多是飲食與生活習慣所導致,最常見原因是抽菸、喝酒與飲食油膩、攝取紅肉等。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一般外科-姚逸興醫師指出,大腸癌病人最常見的症狀是大便帶血,一般人往往誤以為是痔瘡出血,自行買藥治療,結果病情越來越糟,等到發現是癌症時已來不及。其次,罹患大腸癌容易便祕、大便習慣改變、或排便後覺得解不乾淨,到後來甚至大便變細,這是因為腫瘤變大,阻塞腸子,就如同家中水管阻塞、水流變小一樣,而這些都是初期到中期的症狀,一旦體重減輕、腹痛、腹脹、甚至腹水出現,癌症可能已進入中後期,姚醫師提醒,若有上述症狀,應儘速就醫。要診斷大腸癌,肛門內診加糞便潛血反應檢查,是最常用的初步診斷,若糞便潛血呈陽性,則必須接受大腸鏡檢查或大腸攝影,再配合病理切片,幾乎可以診斷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患者。有些人以為抽血可以篩檢大腸癌,並不正確,因為抽血檢出大腸癌的機率僅百分之六十,一般用於手術後追蹤。一旦確診為惡性腫瘤,必須儘快接受手術治療,術後有時須合併放射或化學治療。姚逸興醫師表示,過去直腸癌病患常因腫瘤擴散嚴重,須做永久性人工肛門,改由腹部排便;現在醫學發達,藉由術前的輔助性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可以有效減少癌細胞擴散,免去永久性人工肛門之苦。近年來運用腹腔鏡進行大腸切除術,開刀傷口變小,更大幅減少術後疼痛。此外,已知有大腸息肉者,姚醫師建議應每年定期檢查,因為部分大腸癌是由息肉演變而來。預防勝於治療,凡年滿四十五歲民眾,最好安排每年定期健康檢查,飲食方面更須注意,避免抽菸、喝酒,而太油膩的食物也最好少碰為妙。

「乳酸桿菌」的好處

「乳酸桿菌」的好處#腹瀉

人類的大腸自出生後,便充滿了細菌,大部份細菌均與人類和平共處。早在遠古年代,抗生素尚未問世之前,人們就嘗試以發酵的食物,治療腸胃道疾病,用意即在以口服某類細菌進入腸道後,希望藉此拮抗病菌。只是抗生素發現後,這類的報告就沉默了。臺安醫院一般內科蔡青岩醫師指出,「乳酸桿菌」是最常被提及有關此類治療的細菌,除了「乳酸桿菌」外,另有「比菲德氏菌」,「釀母菌屬真菌」,「嗜熱性鏈球菌」,文獻上均有研究報告。這些生物可能藉由生成物質消滅病菌,刺激人體免疫反應,與病菌競爭養分、或生存空間,來達成治療的效果。目前文獻中提及可能有治療效果的疾病,大部份是腸道疾病包括:服用抗生素引起的腹瀉、感染性腹瀉、旅行者腹瀉、激燥性大腸症候群、乳糖耐受不良,以及陰道炎、降低膽固醇、癌症防治等。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研究都持正面看法,仍有一些報告認為沒有用處,而且並不是吃一種細菌就可以達到全部上述疾病的治療效果。為達治療效果,蔡青岩醫師強調,服用的生菌種類,數目必須能在胃酸,小腸鹼性環境下存活,才能在大腸中繁殖,而且它必須是無害的。研究報告上,一些特類型「乳酸桿菌」與心臟心內膜炎有關,但不屬於服用的生菌種類;「釀母菌屬真菌」曾引起極少數黴菌感染個案。「乳酸桿菌」,「比菲德氏菌」是屬於人體正常常駐菌種,且已使用多年,因此較無安全故慮。

解出血便?!預防大腸癌 最好每年定期篩檢

解出血便?!預防大腸癌 最好每年定期篩檢#腹瀉

大腸癌,以往都被認定是歐美西方人的疾病,但這幾年來,台灣大腸癌罹患人數節節昇高,已經超越胃癌。根據衛生署統計,台灣地區癌症死亡人數,大腸直腸癌分別各佔男、女癌症第三大原因,僅次於肝癌和肺癌。隨著國人飲食方式,越來越接近西方飲食,缺乏纖維素攝取,大腸癌也將越來越多,更不容我們輕忽。臺安醫院一般內科蔡青岩醫師表示,大腸癌患者依據腫瘤發生部位不同,各有不同的表現。比方說,左側大腸癌常會排便習慣改變、突然間便祕、解出的糞便變細,或便祕腹瀉交替、解出血便、腸阻塞。如果腫瘤接近肛門,可有解不乾淨、裡急後重感;對於右側大腸癌患者,並不會出現阻塞症狀,多以貧血、腹部腫塊、腹痛表現。如果出現上述症狀,建議患者還是先拜訪腸胃科醫師,評估是否須要進一步檢查。對於完全沒有症狀的人,就必須靠篩檢。蔡青岩醫師指出,大腸癌篩檢方式依據發生的危險機率,分為一般危險群和高危險群,其定義如下:一般危險群:汎指五十歲以上民眾。高危險群包括:家族史中有人罹患大腸癌或有人於六十歲前發現有腺瘤,即腺體型息肉。過去曾罹患大腸息肉、大腸癌、乳癌、卵巢癌、子宮癌病人。炎性大腸炎患者。多發性腺體型息肉症候群。多發性幼年性息肉患者。非息肉型遺傳性大腸癌家族。針對一般危險群,篩檢建議:每年糞便潛血檢驗,若為陽性反應則必須接受大腸鏡檢或大腸鋇劑攝影+乙狀結腸鏡檢。每五年接受乙狀結腸鏡檢,如發現息肉且經切片證實為腺體型息肉,或發現超過一公分之息肉,均必須再接受大腸鏡將全部大腸檢查。或結合1與2,每年糞便潛血檢驗+乙狀結腸鏡檢。蔡醫師強調,對於高危險群中1.家族史,特別是兄弟姐妹、父母、子女中,有人於五十五歲前即有大腸癌,或有人於六十歲前有腺瘤者,更須確實篩檢,建議於四十歲時開始檢查,方式如同一般危險群建議,其餘高危險群各有不同建議。大腸癌是一種生長較為緩慢的惡性腫瘤,對於各種治療,均有不錯效果。較早期大腸癌治療,預後五年存活率常可達八成以上,因此更值得早期篩檢。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改善腸子鬧脾氣 高纖少油、放輕鬆

改善腸子鬧脾氣 高纖少油、放輕鬆#腹瀉

23歲的鄧小姐(化名)有便秘困擾,長期服用瀉藥,因此常導致腹部絞痛,排便後才得以緩解;56歲的陳先生(化名)則是吃了東西就想拉肚子,每天要上十多次洗手間,他們就醫做了多種檢查,始終找不出原因,其實這都是「腸躁症」惹的禍。腸躁症也稱為大腸激躁症,是一種功能性的胃腸障礙,主要症狀為腹痛、且疼痛在解完大便後會緩解、腹漲、腹瀉、便秘或是便秘和腹瀉交替發生,排便有黏液狀物、排便困難、解不乾淨的感覺、解了又想解、排便急迫、肛門口有異物感等。如果做過各種檢查卻找不到原因,就可能是得了腸躁症。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胃腸肝膽科陳振寬醫師表示,這是一種身心官能症,多半是遺傳和環境因素交互作用所造成,像從小的飲食排便習慣、緊張壓力、心理人格特質等,都是腸躁症的可能成因。腸躁症是胃腸科門診最常看到的病症,在台灣約有20%的人罹患此病,程度輕微的偶爾腹痛、腹瀉、便秘,不治療也會自然痊癒;中等程度的病人常需要看醫師、服用藥物才能改善,而嚴重者即使一再就醫服藥仍無法得到緩解,往往影響日常生活、正常工作,甚至需求助精神科醫師。陳振寬醫師指出,值得注意的是,腸躁症和大腸癌或其它腸病變的症狀往往不易區別。如果年齡超過50歲、有大腸癌家族史、出現血便、貧血、體重減輕、腹部腫塊、最近排便習慣改變等警訊,便可能不只是腸躁症,而須進一步接受大便潛血反應檢查、大腸X光攝影、大腸鏡檢查,以診斷是否為大腸癌或其它腸病變。其實,腸躁症的預後相當良好,病人除了不適症狀外,並不會影響身體健康,或有生命危險。但為了改善症狀,減少日常生活不便,仍需改變飲食、作息、服用藥物多管齊下。陳醫師建議,生活上應避免緊張壓力、三餐定食定量、勿進食太快、選擇高纖少油食物、養成定時排便習慣、多運動等,都可改善腸躁症的不適。嚴重時則應找胃腸科醫師,考慮使用止痛、止瀉、通便、整腸、抗痙攣、抗憂鬱、抗焦慮等藥物。

季節轉換期間 注意幼兒急性腸胃炎

季節轉換期間 注意幼兒急性腸胃炎#腹瀉

近日早晚溫差大,且適逢學校開學期間小朋友的接觸增加,急性腸胃炎的病例也在增加中,最近有數位急性腸胃炎合併抽筋的小朋友住院,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小兒科張寶玲醫師提醒,父母親要多注意家中孩童的飲食。張寶玲醫師指出,其中一位三歲大女孩因發燒、嘔吐、腹瀉、無法進食、精神疲憊等情況。到醫院急診時反覆出現全身性抽筋,在醫師給予藥物後才結束抽筋;因有脫水情況,故予以葡萄糖及電解質點滴補充水分合併藥物治療,經過住院治療後病癒出院。急性腸胃炎分為病毒型及細菌型。張醫師表示,病毒型急性腸胃炎常有嘔吐、腹瀉及發燒等症狀,傳染力很強,家人容易受到傳染;細菌型急性腸胃炎包括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及志賀氏菌等,常有高燒、解黏液便或血絲便等症狀,對抵抗力較弱的嬰幼兒而言,嚴重時會更造成全身性的感染。小朋友罹患急性腸胃炎時,因上吐下瀉,易流失體內的水分與電解質,因此最重要的就是要補充水分與電解質,以免脫水、電解質不平衡及低血糖。急性腸胃炎合併抽筋時,應注意有否發燒、嚴重脫水、低血糖、電解質不平衡等情形;如有以上之情形,應儘快退燒、適時矯正血糖與電解質及儘早結束抽筋。抽筋持續時間過長或反覆抽筋可引起腦部損害等後遺症。在有抽筋之病患,應同時注意病患有否腦炎、腦膜炎或敗血症等情況。張醫師提醒家長與孩童,應養成隨時正確勤洗手的習慣、避免生食生飲、注意居家環境衛生與食物之清潔;勤洗手及正確衛生習慣不但可預防急性腸胃炎,也可預防腸病毒。當發生急性腸胃炎時,應注意補充水分與電解質,維持清淡飲食,注意有否脫水、腸麻痺、腸套疊、腸穿孔等腸道併發症以及觀察大便的次數、形狀及顏色;如有活動力減低、手腳冰冷、昏睡或抽筋等情況應儘早就醫。

小兒瀉不停!原來是腸胃沙門氏菌作祟

小兒瀉不停!原來是腸胃沙門氏菌作祟#腹瀉

您曾有過家中的小寶貝沒亂吃東西,卻狂瀉不止的“驚”驗嗎?光田綜合醫院大甲分院小兒科門診曾遇到一名一個月大的小嬰兒,每日腹瀉竟多達十餘次,並已出現脫水及發燒的症狀。後來經該院小兒科許峻銘副主任診斷,確定為感染了『非傷寒沙門氏菌腸胃炎』,入院給予輸液及抗生素治療後已痊癒出院。醫師呼籲爸媽照顧家中幼兒時,除了注意飲食清潔衛生外,餵食前也要將手洗乾淨,以免把病菌傳給無辜寶貝。許峻銘副主任指出,「非傷寒沙門氏菌」感染是兒童夏天最常見的腸胃道傳染病之一,大多以急性腸炎表現。當人體接觸沙門氏菌污染的食物經過六至七十二小時的潛伏期後,可能會突然出現噁心、嘔吐及腹絞痛、輕度至嚴重的水瀉等,有時伴有黏液或血絲,並常合併出現頭痛、倦怠、發燒等症狀;每次瀉量雖不是很多,但次數可能多達每天十數次。只要發現得早,病童施以水分及電解質的補充等支持性療法,大部份於二至七天內即可緩解。由於「非傷寒沙門氏菌」主要是透過受污染的雞、鴨肉及蛋為感染源,只吃奶不吃肉的嬰兒會受到感染,最可能是因照顧者的手被污染後沒有確實洗手,使細菌經由奶瓶、奶嘴或污染的奶水有機可乘間接傳染給小寶寶。許峻銘副主任建議,只要注意公共衛生,平日多注意食物的保存與生、熟食分開調理避免受污染,餵食寶寶前務必遵守「濕、搓、沖、捧、擦」的洗手要訣,均可達到預防效果。如果仍發生疑似「沙門氏菌腸炎」的症狀,請立即交由小兒科醫師做正確診斷與治療。 

夏季常見的腸胃疾病

夏季常見的腸胃疾病#腹瀉

隨著天氣轉熱,時序將進入了夏季,所謂病從口入,一旦食物的處理過程或保存不當,會造成病菌滋生,吃了這些食物很容易造成腸胃疾病,因此在我們享受美食的同時,也必須注意一些問題,才能保持身體的健康。夏天常發生細菌性腸胃炎及食物中毒,其中食物中毒常見的狀況是一群人同時感染,這一類疾病多半來得比較急,但是只要在急性期注意避免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多半可以慢慢恢復正常。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主治醫師羅鴻源針對以下幾種常見病菌加以說明:1.金黃色葡萄球菌:常因為工作人員手上傷口污染了食物,這種細菌會產生一種耐熱毒素,在烹煮過程中毒素無法被破壞掉,所以多在進食6小時內產生嘔吐及腹痛。2.臘桿菌:此菌孢子多存在米中,能耐過烹煮,食物煮過後由於保存溫度不當,孢子變成細菌而繁殖,若食入相當數量的細菌,其毒素會在1~12小時內使人發生嘔吐、腹痛及腹瀉。 3.產氣莢膜梭菌:此菌孢子多存在肉類中,也是以孢子及毒素造成問題,多在8~22小時內造成腹瀉及腹痛。 4.肉毒桿菌:此菌生長在無氧狀態下,主要發生在製造不佳的罐頭食品,因此膨脹起來的罐頭食品應丟棄,除了造成腹瀉之外,會導致呼吸肌肉痲痺而死亡。 5.副溶血弧菌:吃下被污染的生魚肉或甲殼類食物後,於12~24小時內產生嘔吐、腹痛、發燒、水樣或帶血腹瀉。此外,夏季也是旅遊的旺季,旅遊相關之腸道感染疾病主要的就是罹患旅行者腹瀉,除了對健康有不良影響之外,也是一件掃興的事。羅鴻源醫師指出,旅行者腹瀉最常發生在旅客前往較落後國家或衛生條件較差的地區,水源及食物在處理過程中受到污染,而前往當地的旅客其腸道對這些細菌沒有足夠的免疫力,便很容易產生腹瀉。因此未剝皮的水果,未煮的蔬菜(如沙拉)、未煮熟之餐飯、飲用不潔之水或冰,使用不潔之水清潔口腔,皆可能造成腹瀉。羅醫師強調,旅行者腹瀉的病原很多,有部分患者可以同時分離出多種致病原,也有部分患者於求診時已無法分離出致病原。常見的致病原有大腸桿菌、志賀氏桿菌、沙門氏桿菌、曲桿菌、產氣單胞菌及弧菌。志賀氏桿菌僅需少量菌數即可造成疾病,極易經手傳播,另外蒼蠅多的地方也容易傳播;沙門氏桿菌方面大多數經由食物得到,可經由食入生蛋、家禽和未剝皮的水果而得,所以避免生食和未剝皮水果。自來水,未裝瓶的水及冰品都得小心,另外攤販的食品要特別注意衛生。治療上主要在補充體液和電解質,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因副作用、花費昂貴及抗藥性等問題,所以並不建議廣泛使用。遇到了腹瀉,有些人會自行服用成藥,有些人甚至跑了好幾家醫院,希望能夠馬上止瀉,其實疾病通常都有一定的病程,使用了強力的止瀉藥有時不但無濟於事,反而加重病情。其實腹瀉的原因何其多,尤其是時間過久的腹瀉,更應尋求醫師的協助,做出正確的診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