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

適量飲用咖啡可提神 過量恐失眠

適量飲用咖啡可提神 過量恐失眠#焦慮

依據行政院衛生署「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咖啡因限作調味劑使用,可使用於飲料,用量以食品中咖啡因之總含量計為320mg/kg 以下。行政院衛生署並規定含有咖啡因成分,且有容器或包裝之液態飲料,其咖啡因含量標示方式應符合下列要求:每100ml所含咖啡因高於或等於20mg者(即≧20mg/100ml),其咖啡因含量以每100ml所含咖啡因之毫克數為標示方式,其標示值之誤差允許範圍,請業者依廠規確實品管。每100ml所含咖啡因低於20mg者(即<20mg/100ml),其咖啡因含量以「20mg/100ml以下」標示之。咖啡、茶及可可飲料,每100ml所含咖啡因等於或低於2mg者,得以標示「低咖啡因」替代前述「20mg/100mL以下」用語。適量飲用咖啡具有提神、利尿、舒壓的效果,但過量飲用會引起失眠和焦慮症狀,若一天食用咖啡因超過500毫克,容易出現煩燥不安、焦慮、易怒、心悸、噁心感及尿液增加等咖啡因輕度中毒現象;若一天攝取超過10公克,可能引起全身抽搐、昏迷、嚴重腦水腫、低血鉀、或心律不整、心臟麻痺等嚴重症狀。行政院衛生署建議,每人每日咖啡因攝取量以不超過300毫克為原則。咖啡因會經由胎盤及乳汁傳遞到胎兒及嬰兒身上,因此建議懷孕及哺乳婦女最好不要喝含有咖啡因的飲料;腦部尚在發育階段的幼童,也應避免喝含咖啡因的飲料。延伸閱讀「咖啡因攝取要適量」: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11735

孕婦別太焦慮 新生兒氣喘風險高

孕婦別太焦慮 新生兒氣喘風險高#焦慮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發現,孕婦在懷孕期間,若心情常焦慮、憂鬱,生下的小孩比較容易有氣喘問題;其實不只氣喘,孕婦心理對胎兒情緒也有影響。薛雅蓮醫師表示,國外之前早有研究指出,孕婦若常焦慮,生下的小孩有較高比例會有情緒不穩的問題。所以明顯的就是孕婦如果太過於焦慮,肯定生下的小孩一定不健康。不過,薛雅蓮醫師也替婦女抱屈,因為懷孕會造成體內賀爾蒙變化,而影響到生理、心理,導致會有情緒上的問題,而社會環境包括家庭經濟狀況不佳、無預期懷孕,都會導致婦女心理壓力與情緒問題,或是有些婦女會有濫用藥物、喝酒、吸菸以及精神上的問題,這些因素都可能會影響到胎兒的健康或情緒。薛雅蓮醫師表示,目前國內普遍都較關注孕婦產前檢查或產後保健,其實孕婦心理健康也很重要,建議民眾要多關心孕婦的情緒與心理問題,情緒穩不僅對孕婦本身好,對胎兒也有助益。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閔照醫師表示,孕婦在懷孕時因賀爾蒙產生變化,因此在生產中或生產後,都可能會出現產中憂鬱或產後憂鬱的情況;孕婦可能因為從以往的被照顧者身分轉換為媽媽,必須要去照顧寶寶,加上擔心自己產後身材會走樣,因此心理壓力會較大,有些婦女在懷孕期或產後心情會莫名低落,建議可以找醫師協助,或找朋友家人多聊聊天,親友多給予關心,讓心情獲得紓解。

追求完美喘不過氣 老師被恐慌症壓垮

追求完美喘不過氣 老師被恐慌症壓垮#焦慮

李小姐是一名國小老師,座右銘是做事追求盡善盡美,這樣的態度為自己帶來不少的壓力。李小姐工作時盡責地做好老師的角色、承擔學生成績好不好的責任、承擔學生念不念書的責任;回到家中,還需要承擔照顧好老公、小孩、家事的責任。工作及生活上的負擔以及個性上追求細節完美的壓力,讓李小姐長期處於精神緊繃的狀態。在一次開車到學校上班的路途中,李小姐突然感到一陣暈眩、呼吸不到空氣、手腳發麻的極度不舒服感。她感到非常害怕,趕緊把車開到署立台中醫院的急診室,經過詳細檢查後,醫師告訴李小姐,身體沒有什麼異樣,她的強烈不舒服感受應該是恐慌發作所引起。有了這次難忘的經驗後,李小姐在學校時也數次經歷到暈眩,開始擔心如果自己昏倒了,身旁沒人救自己怎麼辦?會不會就這麼死掉了?李小姐開始不敢到學校上班、不敢自己一個人開車、不敢單獨處在一個沒有人陪伴的空間,能做的事越來越少,能活動的範圍越來越小。台中醫院臨床心理師涂冠宇表示,壓力、追求細節完美的個性以及身體易焦慮的素質,都可能是引起李小姐恐慌發作的原因;李小姐的狀況常見於許多曾有恐慌發作經驗的焦慮患者,擔心做某些事或處於某些環境時會出現暈眩、心悸、呼吸困難、甚至危及生命的各種身體症狀,讓每件事情充滿著限制,導致能做的事情越來越少,信心不斷流失的同時,也不斷增強對於恐慌發作的擔心,而這種擔心所引起的焦慮又會提高恐慌症狀出現的機率,惡性循環下常常影響這類患者生活品質。心理師涂冠宇說,對於恐慌症的處治,心理治療搭配藥物能達到最好的效果。李小姐經過幾年的掙扎後決定求助於身心科,除了服用抗焦慮藥物,也尋求臨床心理師的協助,她學會應用放鬆技巧應付突如其來的身體症狀,逐步挑戰原本因擔心而不敢做的事情。當發現自己所擔心的身體症狀不是那麼不可處理,理解緊張及壓力是導致身體症狀出現的主要原因時,她開始找回信心,建立起信心的良性循環。從原本需要友人開車陪同前來心理治療,到後來能自行開車前來,甚至已經逐漸返回學校工作。因為進步良好,同步進行的藥物治療也開始逐漸減量。

別被壓力壓垮 許多人患「心身症」恐不自知

別被壓力壓垮 許多人患「心身症」恐不自知#焦慮

「心身症」泛指焦慮、憂鬱、恐慌以及和壓力等相關的精神官能症,因為壓力和情緒無法紓發,造成身體與生理的不適;代謝型態公司心理師王淳指出,恐慌症、焦慮症、強迫症或憂鬱症患者,通常都以藥物與心理治療,加上行為認知療法輔助,會有不錯的效果。台大醫院臨床心理中心心理師曾心怡表示,「每個人遇到的壓力狀況都不同,學著去舒壓、放慢腳步很重要。」行政院衛生署資料顯示,從1998年到2009年,因為心身症(根據台大醫院心身醫學科指出,泛指焦慮、憂鬱以及與壓力相關之精神官能症)而到醫療院所求診的就醫率,從每10萬人有1千3百人狂增到5千3百人,成長4倍。因工作、生活等壓力大,導致精神、情緒方面出現狀況的民眾似乎越來越多,就連天后張惠妹也曾受恐慌症所苦,旅美投手郭泓志在5月時也傳出因焦慮症而列傷兵。心理師王淳表示,恐慌症患者在發作時,會感到呼吸不順暢、胸悶、心跳加速、喉嚨有異物感,感覺快要死掉一樣。他說,「幽閉恐懼症」就是恐慌症的的一種,患者會害怕待在密閉式空間,包括不敢開車進山洞、不願出現在擁擠人潮、不想待在擁擠車陣等空間。他說,當恐慌症發作時,建議深呼吸,保持心情平穩,以轉移注意力,緩解症狀。王淳說,焦慮症與憂鬱症都是長期性的精神官能症,憂鬱症患者長期感到心情低落、鬱悶;焦慮症患者則是很容易緊張、擔憂,且易鑽牛角尖、想太多,患者也常伴隨著睡眠障礙的狀況。不管是恐慌症、焦慮症或憂鬱症,通常都以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來著手,再輔以認知行為治療法,幫助患者破除不合理的想法與念頭,認知行為療法目前是一項滿有效的療法。每個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會遭遇壓力,要學習放慢腳步;心理師曾心怡表示,「適時的舒壓也很重要,當內在資源(心理素質)越大,則越能處理外在壓力。」她說,重要的是要學習放鬆、舒緩壓力,加上均衡飲食、規律運動、足夠休息等,才可以有效改善身心不適。˙職場壓力,如何做好心理調適˙操煩過度,焦慮症上身˙健康必修學分,壓力的管理與適應˙長期焦慮變憂鬱 女子體重狂降15公斤

愛他、請接受他

愛他、請接受他#焦慮

文/行政院衛生署台中醫院早期療育兒童中心楊晞心理師「上學要勇敢,不能哭哭,知道嗎?」小杰(化名)露出可愛的酒渦,清楚地說出「知道!」這一幕看在這一路陪伴小杰參與早療的小杰爸爸眼中,是無比的歡心!小杰兩歲時,父母發現他沒有語言、有轉換環境的困難、有嚴重挑食問題,兩歲三個月時進入小小蒲公英接受早期療育團體課程。還記得剛進入團體時,小杰每天哭著進教室,坐著也哭,老師示範操作時看著老師也一直哭,吃點心時哭的更慘。治療師採取讓他先「觀察」的方式,不急著要求他操作、模仿,讓他熟悉環境、對教室裡的人產生安全感。兩週後,小杰漸漸不哭了,之後老師開始引導他操作教材、配合指令做事。雖然小杰較能安靜地專注上課一段時間,但有時仍抗拒配合要求、逃避學習,對於一些事物的改變、如突然變換規則都會引發他焦慮、抗拒的反應,溝通表達及概念理解的落後,也會讓他因為聽不懂或無法表達而哭鬧。進餐時,嚴重挑食到只吃少數的食物,或是同一食物只是換了個外觀,他抗拒到連看都不想看、碰都不想碰。他雖然認得一同上課的其他同學,但卻抗拒和其他小朋友一起互動如:握手、跳舞。但現在,經過一年多的早療,小杰已正式地進入幼稚園就讀,依循學校作息,和一般小朋友一起上課、吃飯、午睡。如果你看到小杰為克服先天的障礙、為適應生活環境努力而感動,那當你看到小杰父母是如何陪著他一路走來以及為小杰努力時,那將更讓人感到敬佩及動容。小杰父母均為高學歷,爸爸更是大學老師。不同於很多具優秀學經歷的特殊兒父母,在面對孩子問題時先是否認,接著拒絕接受療育,只是一心認為「時間」就能讓孩子的問題消失不見。小杰父母卻是十分積極,媽媽選擇留職停薪,每天帶小杰到小小蒲公英上課,而爸爸盡可能在工作之餘親自陪同小杰,最常見的是父母兩人各開一台車同時來醫院,媽媽先於教室外等候,爸爸陪完第一堂課後隨即趕至學校上班,之後的課程由媽媽接手。回到家後,媽媽會完整地向爸爸「報告」今日的課程及小杰的表現。對於小杰無法操作的教具或是排斥的學習素材,爸爸會想辦法買回家加強練習。在其他參與療育的家長中,小杰爸爸常是早療團體班上唯一的男性家長,更是「模範父親」。小杰爸爸不會被動等待治療師告訴他該如何做,他總是主動參與相關的療育講座,專家推薦的書籍他幾天內就能閱讀完畢,教導的問題處理技巧回家能貫徹。爸爸運用他的聰穎,從陪伴學習中認識小杰的問題,從各方資訊中自己找出正確而且適合小杰的處理及訓練策略。小杰父母開放的心胸,對於療育積極且配合的態度,是促使小杰進步的唯一關鍵。現在的小杰,成功地轉銜至一般幼稚園就讀,雖然偶爾他還是在轉換新教室時顯的焦慮不安,雖然還是抗拒某些食物,雖然還沒有辦法很好地表達及溝通,但他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一起開心地學習、一起上學。

父母高壓管理 青少年易產生抗拒

父母高壓管理 青少年易產生抗拒#焦慮

案例分享15歲的小何在媽媽的叫喚下,拖著沉重走進門診。170公分高瘦長的身子,有著細長的腿。臉上有幾顆紅色的青春痘,下顎也有幾跟鬍渣。他面無表情,眼睛一直盯著牆上的海報,對於醫師的問話有一搭沒一搭的回答。相較於小何的疏離,媽媽則是焦慮的訴說,小何在進入青春期後種種變化。媽媽描述小何在兒童時期非常乖巧聽話,對於大人的要求很少回嘴。課業表現雖然不是頂尖,但也中規中矩的上課。但是上了國中後,慢慢出現一些變化。情緒非常暴躁易怒,常常一不順心就對著家人大吼大叫。回到家也常常把自己關在房裡打電動,除了吃飯,很少跟家人互動。假日也常常要跟同學出門,不喜歡參加家庭聚會活動。對於父母的關心,常常顯示出一種不耐煩的表情。媽媽擔心他的情緒狀況,所以帶他來門診求助。天主教聖功醫院身心科葉怡寧主任醫師表示,家有青春期的小孩,對於父母來說可是一大挑戰。青春期的少年少女,身心出現巨大轉變。在身體方面,青春期第二性徵的發展明顯。女生開始有初經、胸部發育、身材變化。男生也有變聲、長高大、鬍鬚等。在這段時間,荷爾蒙大量分泌,情緒的起伏較大。對於性也會出現好奇心和探索。在心理方面,葉怡寧說明,由過去對於家庭父母的認同和依戀,變成向外探索,為未來離開原生家庭,更加社會化做準備。可能將由對父母的認同轉為尋求同儕團體的認同。有些時候因為要在心理上跟過去做一區隔,而對父母出現不耐煩的態度。若父母在教養時,習慣使用對高壓權威的方式,往往會造成青少年的抗拒,甚至產生親子衝突。父母會發現,一向乖巧的小孩好像變了一個人,變得又煩又躁。青少年也會嫌家庭活動沒意思,比較喜歡和同年齡的朋友一起遊玩。在外在環境方面,葉怡寧解釋,因青少年時期剛好是學業最繁重的時期。在中學時期因為有課業壓力,許多大小考試,攸關未來升學,甚至事業人生的方向。青少年因為對於自己的理解不夠,往往陷入懵懵懂懂,無所適從的狀態。這是若有可以了解青少年個性、長處、發展潛力的師長幫忙,或許可以幫助青少年決定方向,減少迷惘和焦慮。葉怡寧提醒家長另外要注意的事,青少年時期雖然情緒起伏大,但在父母師長的了解和適度的支持下,選擇適當的舒壓方式,如:運動、正當休閒、培養興趣等,應該可以順利度過危機。若是持續出現易怒、憂鬱、失去興趣、疲累、睡眠障礙等問題,就要考慮評估是否有情緒調適不良造成的憂鬱症,須及早尋求協助和治療。

情緒緊張聲沙啞 中醫教你保養妙方

情緒緊張聲沙啞 中醫教你保養妙方#焦慮

選舉雖已過了好幾天,但許多民眾在選舉期間大肆宣傳拜票,難免產生聲音沙啞情形,醫師建議不妨藉用中醫藥調養,以潤喉護嗓。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門診中心中醫科主治醫師申一中表示,聲音沙啞有許多原因,大部份是因為急性喉炎造成聲帶水腫或過度使用聲音,例如在政見會相關場合中大聲說話。臨床表現上,除了聲音突然沙啞,有時甚至會變成完全無聲,或喉嚨有乾燥感、異物感、搔癢感、灼熱感、疼痛感、欲咳感。申一中說,若急性喉炎反覆發作或遷延不癒,可導致慢性喉炎。長期吸菸或因工作環境有害氣體、粉塵吸入的刺激,均能造成喉部慢性炎症。另外,長期發聲不當或用嗓過度,最常見於嗓音工作者,如演員、老師、播音員、DJ等,也會引起慢性喉炎,此類患者初發及復發率極高。中醫認為,喉炎屬「喉喑」範疇,認為此病證屬肺陰虧虛,或有外邪入侵,或夾痰化熱,又持續高聲說話,致氣陰兩虛,或肝腎陰虧,喉部失於濡養所致。他說,在治療方面,若屬「肺腎陰虧,虛火上炎」型,使用百合固金湯加桑葉、杏仁。若屬「脾肺氣虛,凝聚成痰」型,使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訶子。若屬「肺陰不足,兼有氣虛,說話有聲無力」的證候,使用生脈散加黃耆、黃精。若屬「氣滯血瘀,形成小結節或息肉」的證候,使用桃紅四物湯加僵蠶、牡蠣。申一中指出,臨床上除服藥治療外,平日也可用一些簡單方法自行保養預防:禁食辛辣油炸及蔥薑蒜等刺激性食物。飲食以清淡生津潤喉食物為佳,如水梨、楊桃、蓮霧可多吃,但龍眼,荔枝,哈密瓜,榴槤則絕對禁食。他表示,許多被診斷為慢性喉炎的人,後來往往發生癌腫的狀況,而且這種人總是主訴嘎聲而才來看病。所以也應注意是否有喉結核和早期喉癌,臨床上與慢性喉炎相似,應須注意鑒別。申一中建議壓力大又易焦慮的民眾平日應多喝水及盡量禁菸酒,而且必須適時讓喉嚨休息,達到治療效果。他強調,如緊張、壓力難免有得失的焦慮心情。人們常用「心神不寧」來形容一個人情緒緊張、焦慮不安的表現。中醫典籍記載:「心者,精神之所舍也」,「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的。這就是說,古人認為,心是一個主宰人體意識、思維、情志等精神活動的臟器,它具有相當於大腦的某些生理功能。心神功能正常,人則意識清楚、精神充沛;如果心神有病,則出現精神情志的症狀。所以中醫論安神,多從「心主神明」的方向調心論治。中一中解釋,安神中藥根據藥物性質可分為重鎮安神藥和養心安神藥,前者包括龍骨、牡蠣、磁石、珍珠、紫石英、琥珀、代赭石等,後者包括酸棗仁、柏子仁、遠志、合歡皮、夜交藤等。而常用的安神方劑包括:酸棗仁湯、歸脾湯、百合雞子湯。他還說,平日也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選擇製作簡易的安神茶飲保養。另外民眾也可在家DIY按摩神門穴(位在腕橫紋外側屈腕凹陷處),有鎮靜、安神、寧心的作用。安神的適應範圍包括:焦慮、緊張、不安等,或伴隨失眠、憂鬱、煩躁、健忘、腸胃消化不良、驚悸、盜汗等症狀,但仍要考慮是否有其他疾病所導致。申一中最後提醒,除了上述中藥茶飲、穴位保健外,平日仍應有充足睡眠、均衡飲食,使個人心情保持平靜的狀態。延伸閱讀【建議藥膳與穴位】: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9514

別讓選舉擾亂心情 醫師籲:選舉結果學習「放下它」

別讓選舉擾亂心情 醫師籲:選舉結果學習「放下它」#焦慮

隨著日前的五都選舉,台灣社會籠罩在紛擾的選戰氛圍中,大眾的「焦慮」「理性」與「對立」情緒也直直上升。由於參與選戰或對選舉過度熱衷,民眾情緒也容易起伏不定甚至激情失控,所引發的身心症狀有:失眠、胸悶、心悸、血壓上升、憂鬱、焦慮、憤怒,看事情總是用負面角度,甚至情緒行為失控等等。選前花大錢「下注」者、個性急躁、完美主義、容易焦慮不安者、以及「深藍」「深綠」的支持者,都可能因期待落空而引發情緒起伏。原本就有憂鬱症或躁症患者,因為選後造成的心理失落感,會讓原有的病情加重。這些選前選後的「症候群」,也就是精神科診斷所謂「急性壓力」或「適應障礙症候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主任林惠蓉指出,在選舉後,請大家多關心自己與周遭親友,是否因投入選舉而出現以上的症狀或情緒?或因政治選擇與好友翻臉、夫妻反目、家庭失和,使人際關係陷入緊張與衝突?若是因為敗選所引發的「重大失落」與挫折感,將會陷入震驚、否認、憤怒、憂鬱與接受等五個情緒反應階段,之後才會漸漸恢復。相信在「選舉激情」慢慢退燒後,社會與大眾心情就會慢慢恢復平靜。林惠蓉說,有些民眾心理會出現明顯調適不良症狀,例如:情緒持續過度激昂,或低落沮喪、終日無精打采…等。總分在6分以下,表示您的身心健康狀況不錯,請繼續維持,並多與他人分享您處理壓力的心得。林惠蓉指出,調適心情最好的方式就是:「放下它」讓心情「停下來」,睡得飽、放個假、維持健康飲食;「接受它」接受選舉結果與事實,恢復正常生活。「轉移它」減少對選戰的過度關注,以及相關新聞與活動,外出運動踏青沉澱心情。另外,對抗選後症候群良方還有:與支持相同政黨親友談天,抒發情緒…等,若仍是過於焦慮、憂鬱、憤怒,可以致電給生命線或尋求心理諮商。心理學家也發現,強烈負面情緒來自於「不理性」的認知想法,並危及身心健康與造成適應不良,若是有簡單化、善惡二分想法,感受不公、不義、被迫害,或有極度憤怒情緒之民眾,林惠蓉建議,可以尋求心理專業人員的協助。延伸閱讀「心情溫度計」: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544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