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

家庭壓力大 婦人嚴重憂鬱症

家庭壓力大 婦人嚴重憂鬱症#焦慮

高雄市40歲林姓(化名)婦人,她就讀國小的兒子老師,上個月底到林家做家庭訪問,本來要談2個小朋友的學習障礙,林姓婦人說著說著,突然情緒崩潰、嚎啕大哭,「我吃過安眠藥,想自殺,被救活了」。老師嚇一跳,因為她的先生負債五十餘萬元,婆婆還干涉她的婚姻,四個孩子中有二名身心障礙。林姓婦人說,她經營家庭美容美髮店,先生是工人,感情不錯,但不景氣,養四個孩子真的很吃力。高雄立市凱旋醫院成人精神科 - 陳偉任醫師表示,自殺防治中心工作人員接獲學校老師的通報後,發現林姓婦人除了卡債,二個孩子身心障礙、學習遲緩,不知如何求助,目前雖和婆婆分住,但只要想到婆婆,就緊張、焦慮,甚至失眠。所以自殺防治中心工作人員向社會局社工求援,協助林姓婦人二名身心障礙孩子尋求社會福利,減輕家庭負擔。同時也將她轉介到至精神科,確認罹患憂鬱症,之後她接受精神及藥物治療,同時心理輔導,目前情緒穩定。到底什麼是憂鬱症呢?簡單的說,至少兩週的時間,出現憂鬱心情或對原先喜歡的興趣或活動都提不起勁來,並有原先功能改變,可能就得到憂鬱症了。陳偉任醫師指出,其症狀包括疲累、失眠或嗜睡、食慾不振或暴飲暴食、精神遲滯或激動不安、思考能力或專注能力減退、無價值感及反覆的想到死亡等。有很多相關的因素會產生憂鬱症,如個人體質、遺傳、面對事情的態度及環境因素等。憂鬱症是一種可以治療的疾病,幾乎80%的憂鬱症患者經過妥當的治療後,都可以走出憂鬱的陰影,重回昔日歡樂的生日。

新法霧煞煞?菸害防制法10大問 解決您的困惑

新法霧煞煞?菸害防制法10大問 解決您的困惑#焦慮

菸害防制新法新制將於11日上路,董氏基金會執行長姚思遠表示,仍有許多人對於何處可以吸菸提出疑問。其實吸菸的人不必焦慮,哪裡可以吸菸?簡單的判別準則就是:「室內不宜,多數戶外可以」;當然新年新希望、加上新制實施絕對是成功戒菸最好的時機!姚思遠說明,因新法上路在即,12月直接打電話到董氏基金會及網路詢問新法相關問題或提出菸害申訴的就有435件,詢問戒菸的也有122件,是過去同月份的7倍。為讓民眾清楚了解自己的權益,基金會特別整理了「菸害防制法新制10大問」,再次提醒民眾在最後幾天確實了解新法規定,以免觸法。消基會名譽董事長、華文戒菸網「菸害申訴」諮詢召集人李鳳翱律師指出,以「華文戒菸網」為例,12月就有高達10萬5千人次的流量,是過去同月份流量的3倍。顯示大家對於新法規定及戒菸諮詢有相當需求,加以法令首度對於私人職場有所規範,為服務利用中餐午休時間上網的上班族群,我們特別增加「華文戒菸網」線上諮詢的時間,1月6日起的上班日,每天中午一個小時,提供即時的「菸害申訴」及「戒菸諮詢」,由專業律師及醫師在線上為民眾解答。李鳳翱進一步指出,絕大多數的室內工作及公共場所是全面禁菸的,不可設置室內吸菸室,場所負責人須在所有入口處張貼禁菸標示,不可以提供菸灰缸、打火機等與吸菸有關之器具,若要吸菸請至戶外,可以例外設置吸菸室的只有餐飲店、旅館、商場及老人福利機構。此外,吸菸室的設置除要符合獨立空調、獨立隔間…等等條件外,重要的是要經過專門技術人員檢查合格發給證明,而場所負責人必需把證明貼在吸菸室門口。終身義工陳淑麗強調,無菸環境的推動絕對有助於吸菸率的下降,不論是衛生署署長、行政院院長,甚至馬總統也已於元旦升旗、致詞以及元月2日至雲林為果農推銷台灣柳丁時,均率先配戴上「無菸台灣 Yes, We Can!」胸針,展現出台灣積極與世界衛生組織的菸害防制政策接軌的行動力,我們應該要有信心,鄰近的香港可以做到,台灣絕對沒問題,一同以歡喜的心情,迎接無菸台灣的到來。【菸害防制法新制10大問】Q1.公司行號內可以吸菸嗎?登記三人以上的公司其室內場所,包括老闆辦公室、會議室、廁所、 樓梯間、停車場等要全面禁菸,吸菸只能到戶外。Q2.公共場所、工作場所禁菸標誌要怎麼貼?場所負責人須在所有入口處張貼明顯禁菸標示,且不可以提供菸灰缸、打火機等與吸菸有關之器具。Q3.騎樓、頂樓可以吸菸嗎?菸害防制法對於騎樓、頂樓等戶外場所未有規範,不過即使在騎樓或頂樓吸菸,以不影響進出的人為原則。Q4.公共場所可以設吸菸室嗎?絕大多數的室內公共場所是全面禁菸的,只有餐飲店、旅館、商場及老人福利機構,可以例外設置吸菸室,但吸菸室除要符合獨立空調、獨立隔間、平行封閉的自動門、負壓…等等條件外,重要的是要經過專門技術人員檢查合格發給證明,而場所負責人要把證明貼在吸菸室門口。Q5.24小時營業的網咖、KTV(包廂)、MTV(包廂)、可以吸菸嗎?不行,業者也不能提供與吸菸有關之器具,同時必須張貼明顯禁菸標示,否則將受罰。Q6.哪些場所連戶外空間都要禁菸?醫院、高中職以下學校、動物園、兒童育樂中心,不管戶、內外,只要園區範圍內都要禁菸。Q7.戶外場所就可以隨處吸菸嗎?大專院校、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室外體育場,室內全面禁菸,而室外除指定吸菸區外,也要禁菸,且吸菸區不可以設在必經之處所。Q8.販賣菸品的商店應注意什麼?遵循「不廣告、不促銷」的原則,主要就是不可以有菸品廣告的海報、燈箱等,消費者不可以直接拿到菸品,菸品展示只能一個品項擺出一包菸(賣場1條),整個展示面積不超過2平方公尺,須張貼警語…等。Q9.住宅的陽台、廁所可以吸菸嗎?菸害防制法對於私領域未有規範,不過在住宅內吸菸確實會延著管線影響到鄰居,請盡量至戶外吸菸以免影響家人及鄰居。Q10.要怎麼檢舉、有獎金嗎?請記下時間、地點、情況甚或拍照,向縣市衛生局檢舉,或洽董氏基金會。目前只有台北市及台南市有檢舉獎金。

瞭解Baby氣質 親子互動沒壓力

瞭解Baby氣質 親子互動沒壓力#焦慮

每個家長在小孩出生前都會擔心孩子是否健康、是否好帶,當然帶小孩也考驗著照顧者的辨識能力、處理技巧與情緒控管,畢竟不是每個小孩都是那麼好帶,小孩本身、小孩氣質、照顧者、社會等因素,都會影響小孩處於壓力之中,一旦小孩長期處在壓力之下,也就是其生活的基本需求未能被滿足,可能會出現的行為問題如常亂發脾氣不易被哄騙或轉移注意力、破壞物品行為、攻擊人的行為、生活作息混亂等。為恭紀念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吳四維醫師表示,一般將小孩的氣質分成九個向度來區分:1.活動量:動作節奏的快慢與頻率;2.規律性:生活起居的規律性;3.趨避性:初次接觸新事物或環境的態度;4.適應力:適應事物和生活作息改變的難易程度;5.敏感度:對光線、噪音、氣味、觸覺的敏感程度;6.情緒本質:孩子的情緒通常是娛悅的或負向的反應;7.反應強度:指情緒反應的強度,高興或不高興;8.注意力分散度:指集中焦點和注意力的能力;9.堅持度:維持一個活動很長時間的傾向。其實不管正或負向的氣質,單就氣質本身而言並無好壞之分,端看孩子與環境之互動的結果,也就是說常是環境造成小孩的過度情緒反應,舉例來說,如果天性好動(並不一定是過動症)的幼兒遇到不愛動及喜歡靜態活動的照顧者,常會以物質哄騙的方式來轉移小孩的注意,結果愛動的小孩運動量不足常會亂發脾氣,且過度進食變成營養過剩而導致肥胖,吳四維醫師指出,最好的作法就是提撥一定時間陪其一起消耗體力,反而對照顧者與小孩都有幫助,所以瞭解氣質並且予以疏導,絕對會比否定或忽略來的有用。當然小孩因為自己的需求得到肯定與滿足,會對環境產生信賴與安全的感覺,自然情緒的穩定性就會比較好,照顧者也會因此得到成就感與信心對於小孩也就比較不會排斥,親子之間的感情反而更好,就以小孩的壓力來說當然大大減輕。但在此仍須強調,照顧小孩也要兼顧照顧者本身的生活品質,畢竟人不是機器,況且也只有人類才有能力判讀小孩這種細微的非語言動作與情緒,也就是一旦小孩太過難纏、或者你已經找不出方法來處理,你有一種精疲力竭的感覺時,不要勉強自己,應該適時的希望其他人協助照顧,否則一旦你崩潰你也無法有效的提供小孩協助。吳四維醫師指出,如果小孩的壓力過久,也跟成人一樣會導致許多的精神疾病,但是呈現的方式、還有什麼時候才會出現問題,並不像大人一般;如果壓力牽涉到的是暴力對待、生活或物質忽略、危險不安的環境如父母親常打架語言與衝突等,會讓小孩意識到自己無法存活下去的危機,身體的自然機制會過度釋放腎上腺素、可體松(一種壓力賀爾蒙),可能導致腦部的永久的傷害(類似於創傷後的壓力症),日後小孩比較容易出現身體發展遲緩、容易焦慮與緊張、較為沒有自信、常以悲觀的角度看待世界與自己、憂鬱傾向、對他人缺乏信任感等。是否有其他方式可用來協助小孩的EQ(情緒智商)呢?除了IQ(智能)之外,現在大家也逐漸認同EQ或SQ(社交智商)的重要性,吳醫師說,確實有不少小孩在天生的能力上就有問題,如注意力缺失過動症有情緒控管不佳與缺乏耐心,自閉症其社交能力不良等,這些還是需要精神醫療的介入,基於專業的考量,建議還是要找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醫師。吳醫師建議一些平常大家都可以做的方式,如適當的肢體活動,以刺激耳內前庭與小腦的發育,對於平衡感的發展非常有用,也有穩定情緒的功用;適當的肢體接觸,如擁抱與撫摸,可以緩和焦慮情緒與獲得安全感,畢竟小孩是相當無助的需大人關照。食物以高蛋白質、少糖、脂肪與澱粉,減少食物添加劑如色素與防腐劑;適當且充足的睡眠建議三、四歲的幼兒每天應有10-11小時的睡眠;減少看電視的時間建議每天約一個小時為限;這些對於小孩的情緒穩定與抒壓都有相當的幫助。最後,吳醫師強調,希望小孩未來有成就是每個家長的期待,也就是即使他現在既牛且難纏,也不必然未來就會不好,處理不來也只是還沒找到方法,如果持續處罰與忽略仍未見效,記得應該是你要試著改變方法與調適自己,而不是叫小孩變的讓你比較好照顧,畢竟小孩的壓力多數來自與環境互動造成的結果,也就是不是單單小孩自身的問題,所以身為幼兒代言人你,適當且敏銳的照顧與反應,對你的小寶貝是相當重要的。

身心一體 ”壓力”影響你的健康情形

身心一體 ”壓力”影響你的健康情形#焦慮

眾所週知身心是一體的,然而一般人,甚或醫療人員對疾病往往偏重身體的層面,較輕忽與壓力有關的「心理」層面,導致對疾病的病因或治療未臻完善。處於二十一世紀高遽變性、競爭性的大環境下,鮮有人不具壓力。事實上,生活本身就是一種壓力,而心理現象時時存在,或可說:時時皆心理、處處俱壓力。奇美醫院精神科 李添誠醫師表示,對壓力來源而言,社會心理壓力可歸於外在性的,另有內在性的生理壓力源,此兩類壓力源持續作用後將相互影響並加速惡化。例如,就癌症患者而言,除病痛直接帶來的生理壓力外,因對病情、治療或預後的認知所引起的情緒反應,又會增強壓力的影響效果。壓力會引起強烈的生理與情緒反應,進而導致血壓的升高,面臨壓力的感受若是不確定性、壓迫性或危險性時,會產生焦慮;若感受是失落的,會產生憂鬱;感受是挫折的則情緒反應是憤怒。李添誠醫師說,研究已證實情緒對邊緣性高血壓個案確有影響:焦慮與憤怒顯著地使個案的收縮壓及舒張壓上升;反之,愈快樂則收縮壓愈低,短暫的心理壓力、焦慮、憤怒或哀傷等情緒反應均會引起心臟搏動速度和血壓的變化,精神生理的研究亦顯示壓力會促進、加劇心律的障礙,即使無明顯的心臟疾病,亦可引發竇性心搏過慢,陣發性心室上心搏過速,房性和室性早搏,嚴重者更會造成致命的心律失常,如心室顫動。李添誠醫師表示,受到壓力時,消化道常明顯地表現出其生理反應,有腸胃症狀的病人,其中約一半左右是激躁性腸胃症候群的患者,最近的研究顯示社區中具此症候群症狀的人有百分之六十從未因此就醫,女性的患者是男性的二到三倍,在已開發國家較普遍,且近年來發生率有增加的趨勢,可能跟壓力、生活型態與飲食的改變有關;激躁性大腸症候群主要是便秘、腹瀉兩樣症狀常交互出現,適當的藥物治療雖可暫時緩解症狀,然處於巨大壓力下,藥物治療效果則不佳,欲達較佳之治療效果,仍須協助其各種情緒的改善及有效地舒解生活的壓力。 糖尿病之病因為多種因子構成,包括遺傳、體內功能不平衡及壓力,在各種壓力影響下,血糖濃度會驟增,病人也會因壓力及情緒的變化而使病情惡化;因此,適當的避壓、減壓可使糖尿病獲得較好的控制。另外,免疫系統可保護我們免於感染,壓力可直接擾亂免疫系統,使人容易受到感染,亦即壓力會造成免疫力下降,增加微生物感染的機率,有些臨床研究已證實學生於考試前罹患上呼吸道感染的機率比平時高,在面臨壓力時潛伏在體內的疹病毒或結核菌復發的機率亦較高;癌症之發生也和惡化與免疫力之下降有關,壓力既會降低免疫功能,自會助癌症細胞一臂之力 ,尤其是作用於T型淋巴細胞,許多罹患癌症的病人,發現其T型淋巴球數目明顯地減少。過度或持續過久的壓力影響層面既深且廣,對於疾病,更是如此。以上僅就幾種常見的身體疾病簡略介紹其關聯性。當一個現代人,對於壓力的管理,如預測、避免或減少壓力源應有起碼的概念。良好的壓力管理,可避免疾病之發生,即便不幸罹病,亦可減輕症狀的惡化,讓疾病更易於治療或加速痊癒的能力。

擋不住的感覺...早洩也有定義嗎?

擋不住的感覺...早洩也有定義嗎?#焦慮

在泌尿科門診中,有關性功能障礙部分,「早洩」是相當常見的症狀。所謂「早洩」是指男性勃起的陰莖在進入女性陰道前或剛進入時,便產生無法控制的射精現象,通俗一點說就是「快槍俠」,只不過在美國西部電影中,「快槍俠」通常是最後活命的勝利者,但在性愛戰場上,他們卻自認是不折不扣的失敗者。臺安醫院泌尿科陳欣宏醫師指出,造成早洩的原因絕大多數是屬於精神性因素,它們可能來自焦慮、潛意識的心理衝突、婚姻障礙、性交頻率太低,或錯誤的性觀念所造成的壓力等等;但確實也有大約二成的病患是有器官上的毛病,例如陰莖靜脈漏血、動脈充血不足或糖尿病等等,這些通常是屬於繼發性早洩(就是患者先前曾有過正常的性活動),另外有些原發性甲洩,根據陰莖體感覺誘發電位(PSEP)分析發現可能是陰莖龜頭過度敏感及射精中樞過分興奮所造成,所以臨床上這類病患得先後接受一系列檢查以確定致病的原因。對於這種「生命中不可承受之快」的毛病是否可以治療呢?又如何才能真正的「戒急用忍」呢」?首先得了解自己是否是真正的早洩患者;陳欣宏醫師表示,根據1997年日本發表的一篇大型研究,發現年齡約20歲左右的正常青年,他們平均從陰莖勃起接受刺激到射精的平均時間約為156.5秒,也就是不到3分鐘來看,較快射精並不意味就是早洩,所以不可輕率便認定自己有毛病。至於那些真正曾「一觸即發」的早洩患者,在經泌尿專科醫師詳細的檢查後,發現確實有器官上的問題,便須招股藥物或手術治療,而如果是屬於精神性因素,除了接受性諮詢治療外,以SSRT(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或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等藥物治療也都有不錯的效果;此外也有報導以行動訓練及骨盆肌底復健治療有近六成患者可獲得滿意的改善。總之,對於這種「超速快感」的治療應首重確認是屬於精神性或器質性的問題,然後再循序漸進的加以治療,切忌病急亂投醫,甚至濫服成藥偏方,否則非但無法達成「歷久彌堅」的目標,還可能造成「永垂不朽」的後果,以致「壯志未酬身先死」,不可不慎!

幼兒「坐不住」並不等同於過動症

幼兒「坐不住」並不等同於過動症#焦慮

報載泳將費爾普斯的母親從沒想到,這個被診斷為過動症的兒子,如今成為奧運史上最偉大的選手。小費在讀小學時,有位女老師曾對其母親說:「你的兒子永遠無法專心做任何事。」誰也沒想到這個當年不停發問,成績不佳的過動兒,如今竟是「美國之光」,也有人叫他『飛魚』。高雄市立凱旋醫院兒青精神科主治醫師 - 何志培指出,歐美對過動症的診斷標準認定不一,惟大致上同意過動症應包含三個主要面相,即活動度過高、注意力不足和衝動控制差。美國方面的診斷標準,更規定症狀持續六個月以上,發病年齡在七歲以前,症狀廣泛發生於兩種或以上的場合,明顯造成社會、學業或職業功能障礙,且這些症狀並非由其他身體或精神問題所致。費爾普斯的身材高大卻瘦弱,有一雙大耳朵,嘴巴老是碎碎念,托兒所老師的評語是:「永遠靜不下來,坐不住,不能專心,喜歡癡癡地笑,且愛鬧同學引起注意。」臨床上,醫師往往用以下準則去判斷「坐不住」是正常的一部份,還是一種症狀:1.嚴重程度,父母和老師的仔細觀察,有助醫師了解和判斷。此外,所謂嚴重程度,必須從兒童發展水平的角度去考慮,如三歲孩子能持續安坐的時間當然比七歲要短;若七歲兒童只有三歲的智商,判斷標準即需由認知功能的水平去考量,而非單由年紀上來看。2.短暫還是長期的現象?經年累月「坐不住」的問題當然令醫師更小心處理。3.單一還是多種環境下出現「坐不住」的現象?若僅在單一環境下出現問題,醫師會從孩子適應環境要求的角度了解其困難。若「坐不住」是跨環境出現的問題,則環境造成的可能性,相對降低。4.問題行為是否對日常生活、學習、父母同儕關係等造成影響。對於沒有造成任何障礙的「坐不住」,醫師通常視之為正常。5.相對主觀的判斷,即照顧者對問題行為的焦慮和感受到的壓力。何志培醫師表示,其實,有「坐不住」的症狀,並不等同有過動症,嚴重和明顯的坐不住現象,可在不同病症上出現。和過動一起出現,也不等於這就是病,但可進一步說明,只有坐不住而無相關症狀,不足以構成過動症診斷的基礎。這位曾是過動兒的水中超人,終於拿到本屆奧運八面金牌。費爾普斯,我們祝福你。【「坐不住」現象的病症】●焦慮症:極度焦慮的兒童,往往看來神不守舍、坐立不安●躁 症:患躁症的青少年,也是沒法安坐●自閉症:約40%的自閉症兒童也有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狀●癲癇症:因癲癇而服用抗痙攣劑的孩子,也可因藥物的副作用看似坐不住●某些腦神經受損的疾病、甲狀腺毒症等:這些身體疾患也會使兒童出現坐不住的現象

家暴案件攀升 盼民眾伸援手助受暴婦女

家暴案件攀升 盼民眾伸援手助受暴婦女#焦慮

台灣經濟冷颼颼,失業率攀升,導致民眾生活壓力大增,家暴案件也不斷增高。根據內政部統計,今年1-9月的家庭暴力通報案件,從一月的5,686件,一路攀升到九月的7,239件;若和去年同期相比(96年1月-9月),家庭暴力通報案件較去年增加了6,246件,上升了11.55%,相當值得重視。現代婦女基金會表示:「經濟和工作的壓力常造成夫妻爭吵、關係緊張;如果內心的壓力和焦慮無法有效的排解,就可能引爆情緒,進而導致家暴的產生。在這段嚴苛的時期,受暴婦女和孩子的處境更為艱難,常常精神緊繃、擔心害怕,不知道暴力的拳頭什麼時候會揮到自己身上。但是只要適時有警、社政介入,社會大眾伸出援手,讓她們能夠接受專業的服務,就能避免家暴悲劇的發生。」大環境不好,社福團體在募款上也相當困難。長期服務受暴婦女的現代婦女基會,今年的募款的狀況也不理想,「受暴媽媽扶助計劃」經費的籌措只達目標的一半,尚缺四百多萬經費。一向重視婦幼安全的台灣大車隊得知受暴媽媽的困境後,董事長林村田除了率先捐款55,688元給現代婦女基金會外,並捐贈300張台灣大車隊貴賓卡,協助現代婦女基金會募款。現代婦女基金會表示,自97年12月1日起至98年2月底止,民眾只要捐款300元給現代婦女基金會,前300名即可獲贈台灣大車隊2009新版VIP卡一張,除可享有乘車優惠外,至車隊特約商店消費,還有各式折扣;捐款1000元以上者,前50名可獲贈市價兩千元之GenPel美體重建霜刷套組一套。想要捐款幫助受暴媽媽的民眾,可以在大車隊計程車內索取DM、或利用台哥大手機撥5180再按12捐款,也可以上現代婦女基金會網站http://www.38.org.tw 下載捐款單。現代婦女基金會劃撥帳號:14367190,捐款熱線:(02)2391-7133#301。

整型整上癮 可能罹患”身體畸形性疾患”

整型整上癮 可能罹患”身體畸形性疾患”#焦慮

國內美容整形的風氣愈來愈盛,不少影視名人甚至不忌諱公開其整形經驗,有人更是一整再整,全身上下幾乎都動過刀;愛美是人的天性,為美整形無可厚非,但若過度、重複接受整形手術,就可能罹患了「身體畸形性疾患(Body dysmorphic disorder),簡稱BDD」。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心理衛生科-張傑文醫師表示,這種疾病的患者強烈認為,自己身上有一處或多處器官長得不好看,經常花許多時間在鏡子前檢查自己的缺陷,甚至可能一找整形外科醫師矯治這些所謂的缺陷,卻在手術後更不滿意,或是抱怨手術失敗,要求重新來過,或是把目標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其實,這些都屬於心理疾病,就算手術做得再精良,也不能解決心裡的問題。怎樣判斷是否是身體畸形性疾患?張傑文醫師指出,這種病與正常的對外表關心是有所區別的,大部分人都對自己的外表有些不滿意,但不會造成過度反應,甚至影響生活功能;強迫症也與這種疾病不同,二者雖都可能出現一些固執的擔心及儀式化行為,不過身體畸形性疾患的病識感較差,而且對於別人的看法較易產生過度敏感。此外,有些身體畸形性疾患會因此造成社會互動焦慮與隔離,而被誤判為社交畏懼症;還有憂鬱症也常和身體畸形性疾患合併出現,必須特別注意鑑別診斷。要治療身體畸形性疾患,如果只是向患者保證他們的擔心是過度、無謂的,通常不會有什麼效果。一般認為,「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是目前效果最好的治療方式,但可能需要較長的治療時間,所需劑量也可能比一般治療憂鬱症的劑量更高。而在藥物之外,合併心理治療也會有更好的效果。現代人對整形已司空見慣,如果是為矯正先天畸形或因外傷造成的疤痕,整形除可重建患者的功能,對恢復自尊心、自信心,也有很大的幫助,值得鼓勵;若為追求美麗、改運而整形,就應適可而止,張醫師提醒,如果對自己外表過度否定,一再整形,最好趕快尋求精神科醫師協助,以免沈淪在無止盡的整形夢魘中,身心同受煎熬。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