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

如何面對死亡?從紀錄片《醫生》的角度談起

如何面對死亡?從紀錄片《醫生》的角度談起#焦慮

《醫生》是最近堪稱火紅的紀錄片,大概是繼《生命》、《翻滾吧!男孩》、《無米樂》後掀起觀影熱潮的少數幾部國產紀錄片。故事從一個秘魯小孩Sebastian開始,他因為患病的緣故,被轉送到美國來尋求一線生機,因而與溫醫生相遇。Sebastian成為一個引子,因為他與溫醫師之前去世的小孩昱和年紀相仿,而勾起了溫家長輩們的沈痛回憶。關於這個秘魯小孩,導演的呈現非常細緻。他在做檢查或做化療之前,都會跟工作人員有很多對話。這些對話裡常包含一些故事,故事的內容變化多端,但其主題則萬變不離其宗,不管外在的情節如何變化,其實中心是一致的,都是對抗議題,最後我方突圍、勝利,敵方困阨、失敗。小孩在治病的過程中其實是焦慮的,但這個擔心、焦慮並不會直接表現出來,而是透過故事的模式,將自己內心的渴望敘說出來,期待自己的故事給予自己勇氣,進而對抗病魔。其實這也是醫院為何需要心理師存在的理由,如何協助這些個案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成為住院歷程的首要課題。另外還有一個部分值得觀者深思的是,我們該不該告訴個案他罹病的狀況?假如是重大疾病會危及生命的話,我們要不要告訴當事人?如果決定告知的話,該如何說明?對象假如是一個十二歲的小孩的話,他是不是有權利得知自己身體的狀況?十二歲在發展上已經進入抽象思考階段的話,相關工作人員是否應詳盡說明?說明與不說明的理由與根據,各在哪裡?這些部分的確值得國內醫療系統沈思,我們除了盡力醫治疾病之外,是不是有許多屬於生命本質的事情更值得仔細探究?溫醫師的家庭也同樣面臨相仿的議題。當一位大人得知小孩對於切腹、吊頸、墳墓、陪葬物等等死亡相關事物有所興趣之時,成年人該如何面對?影片中深刻的反應出一般大人對於小孩探究死亡時的模式。在這裡我不得不想起The Beatles的經典歌曲〈Hello, Goodbye〉:「You say yes, I say no.  You say stop, I say go.  You say goodbye, I say hello.  You say why, I say I don't know. 」長久以來,小孩對於生死的好奇心並沒有被良好的說明與引導,並讓兒童適當的瞭解與探索。小孩們可能只是想說個「hello」而已,但大人們卻是直接了當的說了「goodbye」。我們傳統觀念是避談這些東西的,從儒家「未知生、焉之死」的概念如此地深植人心,如此地琅琅上口,就可以知道生死議題從以前到現代仍舊是禁忌話題。不管時代多麼開化,這是傳統甩也甩不開的包袱。這不是上了一兩門生命教育的課,看了《生命》、《醫生》的紀錄片,看了九二一地震、南亞大海嘯的影片,之後寫寫感想就能了事的。這是活生生的課題,每天在這個世界不停地上演著。假如不能對於這樣的議題有充分瞭解的話,如何更進一步思索何謂生前遺囑,甚至是遺體捐贈呢?走筆至此,令我聯想到梶尾真治的《黃泉歸來》可與之遙遙呼應。此書作者提出一個難解的命題,假如親人死而復生,到底會讓現實社會產生什麼樣的衝擊?復活的人需要辦戶籍嗎?可以找工作嗎?假如復活的時間是有限的話,你最想做的事會是什麼呢?個人認為此書並不是單純的科幻小說,而是著重於生死命題,你該如何面對親人死亡?甚至是自己的消逝?假如「生無張遲,死無揀時」,我們是如此的無可選擇之時,該如何檢視面對的態度?該如何調整觀看的角度?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沈吟反芻的難題。我們活著的一天,對於生命本應無盡期的探索與思考,《醫生》、《黃泉歸來》都只是個開始而已,期待未來國內有更加堅實的討論與發展。美好並不是有品質的生活,而是生命本身就是美好我們活著的一天,對於生命本應無盡期的探索與思考(本文作者 /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 - 臨床心理師兼臨床教師 林希陶)

建立自信 走出社交恐懼的牢籠

建立自信 走出社交恐懼的牢籠#焦慮

社交恐懼症(social phobia),又名社交焦慮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是一種對任何社交或公開場合感到強烈恐懼或憂慮的精神疾病。患者對於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別人觀察的社交或表演場合,有一種顯著且持久的恐懼,害怕自己的行為或緊張的表現會引起羞辱或難堪。有些患者對參加聚會、打電話、到商店購物、或詢問其他人都感到困難。很多人看了上述這一段話可能都心有戚戚焉,大概也準備要對號入座了。這邊要澄清一點,社交的壓力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差別在於困擾的程度以及影響的人際互動範圍。因此,您有上述的情形不見得就是社交恐懼症,反之,就算被醫師診斷為社交恐懼症的個案,我也希望鼓勵您,只是程度上比他人較嚴重而已,並不表示您是怪咖或者沒救了!那麼,社交上的恐懼該怎麼處理呢?先請教大家一個問題,您覺得社交的恐懼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的?我的想法是,兩個都有,而我們能夠去回溯的,大抵是後天的那一部份。不過,先天的部份,我們仍然可以勤能補拙、截長補短的!社交恐懼,其實有其正面的意義,它能夠保護一個人不受到批評,保護一個人不受到威脅,因為,沒有互動,也就沒有接下來的種種!但是,就像牢籠一樣,雖然很安全卻總也是少了什麼的悵然。也就是這樣的一種處境,讓一個人感到受不了,更何況現在的社會裡面,不可能幾近全然不與他人接觸!換句話說,社交恐懼症的人,很可憐的地方是,他的牢籠變得很大,卻同時希望別人不要進到這麼大的一個屬於自己的籠子裡來!當然是不可能達成,而且倍感困擾!那種矛盾,就好像把自己家蓋在馬路上一樣,卻希望車子不要闖進來,當然過得辛苦!前面也已經提過,每個人都需要安全感。所以,延續我剛才的比喻,有兩條路可以選擇:其一是把籠子變小,以符合實際所需,走出籠子時就不要期待別人走開;其二則是歡迎別人來做做客,但是主客有別,一旦客不尊而踰矩,情勢可以的就告訴他你不喜歡這樣,情勢不允許的,則盡量讓對方對自己的不利影響減少,這個時候,就很需要自信這位好僕人。你不必付他薪水,但是,他需要恰如其份的稱讚,也需要你多看他幾眼。很多人都說自己的僕人不在家,殊不知和家臣的感情關係也是要培養的!恰如其分的稱讚是什麼呢?就是針對單純一件事,而不是再把其他零零總總加進來!舉例來說,當受到別人的稱讚時,有一種公式句型是這樣的:但是我….和….的方面做的不好!這樣就已經讓其他的零零總總加進來,自然是心有千千結,僕人也當然領不到薪水啦。以上是簡單的論述,對您可能會有一些幫助,同時,身心科也能為大家服務,提供心理及藥物的協助,例如在催眠治療中,我們可以重新決定籠子大小,也可以把籠子佈置的舒服一點,變成一個安全舒適的窩,出門時則可以帶著一顆冒險好奇的心;在完形治療中,則可以和社交恐懼直接對話,瞭解它的正向意義,並進一步和它溝通,請它不要保護過度!藥物則能夠舒緩緊張,協助建立成功的互動經驗,甚至進一步建立良性的循環,愈來愈不害怕!當然以上是相輔相成的治療。(本文作者/高雄立市凱旋醫院成人精神科 孫柏鈞 醫師)

停止抱怨!解除負面的吸引力法則

停止抱怨!解除負面的吸引力法則#焦慮

每天我們總是會遇到許多不如意的事情?老是覺得自己碰上衰事,而在唉聲嘆氣?你是否曾數過自己每天會抱怨幾次?澄清醫院平等院區復健技術部 施光庭主任 表示,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無益舉動。有時候,我們的抱怨不僅會針對人、也會針對不同的生活情境,表示我們的不滿。而且如果找不到人傾聽我們的抱怨,我們會在腦海裡抱怨給自己聽。抱怨就是在講我們不想要的事情,而不是我們想要的事情。當我們開始抱怨,就是將焦點放在不如意、不快樂的事情上,俗話說:「相由心生,心隨意轉」。我們說的話表明了我們的想法,而我們的想法又創造了我們的生活。當我們發出的抱怨和牢騷越多,我們所招惹來的抱怨、牢騷和負面能量也會越來越多…。施光庭主任說,這就是一種負面的吸引力法則,一種惡性循環。抱怨就好比口臭。當它從別人的嘴裡吐露時,我們就會注意到;但從自己的口中發出時,我們卻能充耳不聞。如何從這種惡性循環中跳脫出來?施光庭主任建議,要在抱怨之前,請先想一想:生活中足以會讓我們正當抱怨的事件,如喪親之痛、身體的極度苦痛等等,是寥寥可數的。我們的抱怨多半都只是在對自己與身邊的人做「聽覺污染」,這種污染是有害於幸福與美滿。如果我們想去改變別人或扭轉情勢,沒有提出建設性的意見時,這就是抱怨。我們的焦點必須要放在我們希望發生的結果上,而不是我們不要的事情。所以我們想要抱怨說出口前請再想一下,你希望的結果是什麼樣子?把你的希望說出來給別人聽,讓別人知道我們不只是抱怨,而是有一種正面的意見,通常我們可以得到我們想要的結果!當我們的嘴巴停止表達負面的思想,我們的心靈就會產生其他更快樂的念頭。我們的心靈就像一座意念工廠,隨時都在運作,若是負面的想法缺乏市場,工廠就會重建改組,轉而生產快樂的思想。

學會”建設性負面思考” 走出水災創傷

學會”建設性負面思考” 走出水災創傷#焦慮

因莫拉克颱風的侵襲造成南台灣民眾面臨50年來最大的水患,民眾家園殘破、親人死離,造成生理及心理上極大的創傷,需要正確的紓解,以正向迎接未來光明的人生道路。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精神科主任  楊聰財醫師表示,在生活中以及臨床上,他曾接觸到不少容易有負面思考的人,經過細心觀察,發現因應負面思考的不同,又可分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型,以及「自我耗損」型。「先天下之憂而憂」型常專注於利用「負面思考」來解決焦慮,善於規劃,並逐漸將規劃執行於實際步驟之中。在臨床上,這類型個案當他求助精神科醫師時,會配合他的個別性給予一些「放鬆心情」的減焦藥物,常會達到「事半功倍」之效,故此類患者對精神科醫師的依賴程度較低,且更能獲得正面功效。楊聰財醫師指出,屬於「自我耗損」型的人,則較專注於「負面思考」後的「負面情緒」之上,故可發現他們將大多數能量消耗在處理「負面情緒」:這些人常會主訴焦慮、失眠與鬱卒,進一步會談評估,幾乎每一位個案其實潛藏在腦海中的暗流是一直「否定自己、深怕失敗」的憂鬱情緒。正因為「自我耗損」型的人將大部分的心靈能量用來安撫「糟糕的情緒」,試圖要找出「最完美」的應對方法,反而無法將這些重要的心力資源分配、投資在有意義的「規劃與執行」過程,因而極易掉入一再挫敗的惡性循環中。楊醫師說,此次遭逢土石流、水災傷害的民眾,其實也會陷入上述兩種型態之中,因此親友們應多注意受到創傷的人日常生活的反應,如需專業醫療上的協助,應該盡速就醫。按照現代腦科學的研究,「自我耗損」型的人面對一波又一波的外在人事物壓力時,不僅要用適當的抗憂鬱劑、減焦藥、以及助眠藥調整身心體質,更需進行「思路革命」,建立具建設性的負面思考習慣。「身心壓力」已是你我所無法避免、必須認真面對的現代重要課題。著名的心理學家潘那貝克博士也提出「建設性負面情緒」的觀念。他在一項實驗中顯示,讓悲觀性格的人用適合他們個性的「建設性方式」去解決問題,比強迫他們採取樂觀性格者的思考方式更有效。其在實驗中將悲觀性格的人分成三組,要求各組射飛鏢,並分別以三種方式進行暖身。第一種方式是用別的事讓自己放輕鬆,根本不去想這件事;第二種因應方式相信自己會射的很好;第三種方式是想像自己會射的很差,然後思考各種因應之道。結果採取第三種方式的人表現最好,而採取「船到橋頭自然直」的第一種方式的人表現最差。故他們認為「負面思考」能夠幫助人們為最壞的情況預作準備,反而有最好的成績。樂觀的人總認為「還有一小時可以使用」,悲觀的人總認為「只剩一小時可以使用」。但是過度樂觀的人,極易因為「誤以為能掌握一切」、「不切實際的樂觀」以及「過於正面的自我評價」而常陰溝裡翻船。所以能適當的將悲觀態度轉為「有步驟性的未雨綢繆」,反常是邁向成功的務實態度與做法。面對這50年來最大的災害所造成的創傷,楊聰財醫師有以下建議:第一,過度樂觀不比建設性悲觀好。第二,面對生活中的壓力挑戰,應該掌握養成「建設性」的思考習性,臨事而懼、好謀而成,分析出壓力源;控制環境及改變自己的想法態度;多培養好習慣、生活規律、運動。第三,察覺自己若是因情緒困擾,無法將自己的心力專注於規劃步驟確實執行時,應該找專家協助。目前的研究顯示,適當的藥物、搭配心理治療(讓負面想法發揮正面功能)是將自己脫胎換骨的好方法,也才能真正遠離創傷帶給人們的傷害。

簡單寶特瓶運動 解決肩頸疼痛毛病

簡單寶特瓶運動 解決肩頸疼痛毛病#焦慮

現代民眾的普遍都有嚴重的肩頸痛痛的毛病。事實上,大多數這類的肩頸疼痛與其說是病,倒不如說是現代人的緊張生活、長期的姿勢不良、焦慮、失眠與缺乏規律運動而導致的後遺症。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神經內科 劉議謙醫師指出,解決方法如果僅局限於吃吃止痛藥、貼貼藥布,而沒有真正找出問題的癥結則大多數無法獲得很好的治療效果。以下劉議謙醫師就幾類常見的肩頸疼痛依其症狀與解決方案加以說明。一、肩頸背肌筋膜症候群:此類患者多從事需長時間低頭看文案或電腦的白領階級,有時候也發生在牙醫師或外科醫師,仔細詢問病史常會發現症狀發生時間常常長達數年之久。理學檢查常會發現肩頸有多個壓痛點與不正常收縮的肌肉「團」。來看病的原因可能是俗稱「落枕」的急性肌腱炎,甚至是因此導致的失眠或憂鬱症,此病的致病原因在於由於肌肉、肌筋膜與其中微小的神經與血管長期損傷與不正常收縮而造成的緊繃、僵硬、沈重與隨之而來的酸痛難耐與壓力沈重。解決方案依程度而各異,劉醫師說,症狀輕微者做簡單復健三式(包含不定時抬頭目視遠方一分鐘、雙手各拿一瓶裝滿水的250c.c.寶特瓶由下往上平舉每次持續至少5分鐘,一天至少一到兩次、與開始進行規律的有氧運動如太極拳、氣功等),復健三式的目的在於強化肩頸的其他肌肉如斜方肌、提肩胛肌與其他小肌肉,讓他們也可以一起負擔本來過勞肌肉的重擔。症狀嚴重者(如少數因此影響睡眠與工作的患者),則應該考慮局部注射藥物、口服肌肉鬆弛劑與特別設計的復健操。當然,此時就應該讓專業的醫師介入才不至於讓肩頸疼痛變成一直不斷的惡性循環(疼痛→失眠、心情差、工作不順心→更為疼痛→更不易入睡…)。二、神經根病變症候群:這類患者因工作常須搬運重物(如廚師、搬家工人等)、或近來才開始從事一些平常沒在做的運動(如登山、腳踏車、攀岩或高爾夫球等),症狀是肩頸的疼痛與伴隨手指的麻木,做轉頭或頸部用力時手指有被電到的感覺,嚴重時甚至會造成手的無力症狀。少數患者就是因為無力症狀造成衣物、碗筷不自覺掉落才來就醫。病因在於頸椎的神經根受到突出的椎間盤、腫瘤、或其他的病理因素壓迫而導致症狀。劉醫師表示,此類神經根病變必須經由臨床神經學檢查、神經傳導/肌電圖甚至核磁共振等仔細定位後再決定下一步該怎麼治療。少數嚴重患者甚至需要手術治療,大多數的人需要牽引復健與一段時間的藥物治療才能有初步的成效。三、緊縮性頭痛:有些患者的肩頸疼痛又伴隨了後腦及兩側太陽穴的緊繃性頭痛,發作時間與運動或工作都無關,也不會有手麻、無力等症狀。嚴重的時候甚至天天都會發作,少數病人甚至有藥物成癮的現象(例如天天喝感冒藥水或成藥)。這一類患者的治療反而是要以頭痛為主,復健操或局部注射都較難有好的效果。四、其他危險的毛病:突發性的頸部疼痛伴隨複視、失聰、顏面神經麻痺、手腳無力等症狀可能頸動脈或椎動脈剝離的相關症狀。年紀較大的長輩除了肩頸疼痛外伴隨眩暈、猝倒、站立不穩、視力障礙等症狀可能是由於椎動脈循環不足而導致,治療與前述疾病差異甚大。肩頸疼痛是現代人眾多的文明病之一,與現代緊張的生活脫離不了關係,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警訊,提醒您該好好注意自己的身體。最後,劉議謙醫師提醒,肩頸疼痛有可能是慢性的筋膜症候群也可能是急性、具危險性的動脈剝離,如果您的症狀真的讓您相當難受,可能還是要去找個神經內科醫師好好看一下。

關心孩子拒絕上學的原因

關心孩子拒絕上學的原因#焦慮

中小學階段是小朋友在知識、技能及其他身心各方面發展快速且重要的階段,但部份兒童與青少年在面臨上學時,感到強大挫折情緒,造成缺席狀況,除了短期內造成課業落後,對患者心智健康上也有中長期重大影響,嚴重者可能造成青少年或成年後患有焦慮疾患或是情緒疾患,如憂鬱症等。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黃彥勳說,一份追蹤3年的國外研究顯示:將近一半拒學症個案在6個月後仍然有拒學症,另一份研究顯示,經過10年追蹤後,30%個案患有一種以上精神科疾病,另外拒學症也是自殺、未成年性行為、未成年懷孕、暴力、意外、物質濫用危險因子。黃彥勳指出,懼學症(school phobia)最早出現於西元1940年,1960年之後,學界多使用拒學症(school refusal)描述因情緒困擾挫折而拒絕上學的行為。主要特色包含四點定義:1.對上學感到重大困難,造成長期缺席。2.嚴重情緒困擾,上學時產生大量恐懼、情緒暴躁、情緒低落、或是頻繁表示自己生病。3.在應上課時間,個案多在家,且個案父母對此知情。4.和蹺課逃學不同,除了拒學之外沒有其他明顯違規行為。至於拒學症狀主要以焦慮表現為主,患者會在上學日早上以抗拒上學為表現,或是產生生理上腹痛、噁心、嘔吐、頭痛、冒汗、腹瀉、頭暈、頻尿等症狀,但是和真正生理疾病不同的是,通常在患者獲得同意留在家中後,生理症狀就會改善。黃彥勳表示,拒學症盛行率約在1-5%之間,患病時間大約在小學一年級以及國中階段為主,兩者患病原因有些差異,國小一年級學童患病原因,主要是因為新入學校環境適應問題,以及學童對於離開家庭畏懼感。至於國中階段患者患病原因,主要是與校內人際互動有關,包含與同學之間相處,以及面對校方管教方式適應有關,另外在課業壓力也是部份患者致病原因。他說,這些個案面對壓力常見共同特點是敏感,對於外在情境轉換或是人際衝突反應程度高,但相對對於自我情緒感知程度則較低,患者往往自述突然感受到壓力很大、煩悶、不知所措,但是卻無法清楚辨識出引發焦慮來源,也因此無法轉移注意力,因而不斷累積壓力與焦慮而產生拒學症。黃彥勳建議,初期有嚴重焦慮症狀或是憂鬱症狀個案,會先以抗憂鬱藥物與焦慮舒緩藥物治療,降低個案情緒症狀。另外諮商輔導則依據個案拒學行為主要原因,增加患者學習情緒辨識與控制能力、教導放鬆技巧、社交技巧、培養患者獨立性、並建立適度行為規範,減少個案對學校焦慮。黃彥勳特別呼籲:治療關鍵在患者、家長、教育體系與醫療體系四方聯繫與合作。但實際上仍有許多兒童青少年有身心特殊需求,仍未被轉介輔導資源以及醫療資源,或即使就醫或接受輔導,持續時間也並不長。未能對積極協助轉介心理輔導或是醫療體系,使得這群兒童青少年長期以來未能早期得到恰當醫療協助,因而增加拒學行為嚴重性。提醒家中兒童青少年有類似拒學症狀,提早與學校老師聯繫,並建議提早就醫評估。

免費心理諮商服務 紓解心中的壓力與情緒

免費心理諮商服務 紓解心中的壓力與情緒#焦慮

臺中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98年度免費心理諮商將於3月開始辦理。當民眾或週遭親友有人際、家庭、感情、生涯、情緒及工作等問題,感覺到心情低落、煩悶與焦慮不安,建議您該找人談談,以紓解心中的壓力與情緒。該中心聘請的心理師都具有衛生署核發的心理師證照及衛生局核發執業執照,並完成報備支援手續。心理師們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能和實務經驗,用專業、嚴謹的服務態度與保密的原則,提供心理支持,陪伴您面對生命的低潮。心理諮商服務採電話預約,服務時段:每週一、二、三、四下午(14時至17時)及週三上午(9時至12時),有需要的民眾可撥打臺中市衛生局電話:04-23801180轉560、537或536竭誠為您服務;每週一、三下午特聘請女性心理師服務有需求的女性民眾心理諮商。您想讓自己活的更健康、更好、更有活力嗎?想找人談談以紓解心中壓力與情緒嗎?臺中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歡迎您來電預約心理諮商。臺中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地址:臺中市南屯區向心南路811號(臺中市衛生局2摟)預約心理諮商電話:04-23801180轉560、537或536

「光照治療」改善”暗光鳥”作息

「光照治療」改善”暗光鳥”作息#焦慮

「睡眠節率障礙」是睡眠障礙的一種。這個問題,簡單的來說,就是患者的睡醒周期和正常人不一樣,而產生不適當的節率。對於此類患者,即使在未合併其他種類的睡眠障礙時,也常造成生活、社交或是工作上的困難。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睡眠中心 - 康峻宏醫師指出,睡眠節率障礙主要有四大類不同的睡眠節率障礙:提早性、延遲性、不規則性及非24小時性。治療此類患者的原則有三大類: 節率治療 (chronotherapy) 、光照治療(light therapy)及藥物治療。康峻宏醫師表示,患者須先記錄每日的睡眠日記,及詳實的上床時間,並確定欲達成節率目標後,將每日的上床時間做階段性的調整,舉例而言,若患者原本入睡時間為下午6點,起床時間為清晨2點,我們訂立的目標為下午10點,起床時間為清晨5點,我們可以請病患每日延遲30至60分鐘上床睡覺,採用漸進式方法來調整睡醒節率。整個療程可能需要2到4星期來達到所訂的目標。一般來說在調整節率時,採用延遲患者上床時間會比提早的做法較容易成功,患者的配合常是成功治療的關鍵。光照治療是利用一定強度 (2000-10000 Lux) 的全頻光照射,經視網膜輸入刺激上視交叉核而改善睡醒節率。我們可依欲調整的節率目標施以不同的光照時間。康醫師解釋,一般而言,清晨的光照治療可以將入睡時間前移,而黃昏的光照治療會將入睡時間後移,此外光照治療也可能有改善入睡困難、延長睡眠時間、及增加睡眠效率的效果。康峻宏醫師說,光照治療的使用相當安全,由於已將紫外線濾去,所以並不會有曬傷、白內障或是皮膚癌的副作用。少數人照射後可能會有頭痛或是焦慮感,這些情形在調整治療強度後都會改善。對於睡眠節率障礙患者最常使用的藥物為褪黑激素(melatonin), 這是一種人體自然分泌的神經荷爾蒙,作用為促發生物的夜間訊號,及促進睡眠的相關行為及反應。對於改善節率異常有相當的幫助。由於現代生活步調緊湊,很多人可能會產生不正常的睡眠節率,不但可能對日常生活作息產生困擾,也可能長期對健康會有所影響。康醫師建義,透過專業的諮詢及醫療,可以改善此種問題,回復一個較良好的睡醒節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