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

約三分之一的人一生中曾罹患睡眠障礙

約三分之一的人一生中曾罹患睡眠障礙#焦慮

失眠是很普遍的狀況,美國的醫學研究結果顯示,約三分之一的成人在一生之中曾經罹患睡眠障礙,當中失眠是最常見的問題。台灣地區曾做過調查發現:成年女性和男性各分別28%、14%有失眠的情形。到底失眠是什麼?彰化基督教醫院睡眠醫學中心 邱南英醫師表示,失眠包含的情況其實十分複雜,範圍也相當廣泛,失眠是一個症狀,失眠症才是一個疾病的診斷,失眠及失眠症只是睡眠疾患中的一部份。邱南英醫師指出,幾乎所有的人都經歷過失眠,失眠症的定義有幾個,一是困難入睡或困難持續睡眠,一為睡眠的時間短,另一為沒有入睡的困擾,半夜不會醒來,睡眠的時間也足夠,但是早上醒來時卻覺得沒有睡飽,十分疲倦。困難入睡就是躺床超過半小時無法睡著,困難持續睡眠則為睡眠中常醒過來。大型的研究發現於一般人口中有失眠問題者約佔30%至48%,不過罹患失眠症的人則佔5%至10%,應該儘速接受診斷與治療。治療失眠症的第一個原則是需找出相關的因素,邱南英醫師進一步表示,情境性失眠者若能解決境遇事件失眠大多數可以改善,焦慮性和/或憂鬱性失眠則應使用抗憂鬱劑或抗焦慮劑治療,身體疾病有關的失眠症需儘速處置生理疾患,物質引致的失眠症宜停止使用該物質。其次為處置宜早,不要拖延以免慢性化,目前失眠超過一個月就定義為慢性失眠症,要治療會比較困難。第三個原則就是需養成良好的睡眠衛生習慣,改善生活品質。有需要時該在醫療單位評估後由醫師處方使用適量的安眠藥及安排心理行為治療。藥物治療方面,目前一般使用傳統的苯二氮平類藥物(BZD)或新型的非苯二氮平類安眠藥,前者可能導致濫用、依賴、失憶,然而現在的證據為在一定的治療劑量下於數週內並不會產生耐受性,造成依賴的情形並非如一般人的預期,後者為高度選擇性的藥物,可維護良好的睡眠結構,不會造成濫用、依賴,也能以『有需要時才使用』為原則來使用。非藥物性的治療很重要,諸如肌肉放鬆訓練、控制刺激治療、限制睡眠治療、教導睡眠衛生習慣、認知治療……等,醫療人員會在診斷確定後依據每個失眠症患者不同的狀況規劃進行。失眠症的病程可長可短,一些甚至形成惡性循環,面對睡眠障礙,積極求醫,配合醫囑,建立有利睡眠的生活方式才是處理的良方。

性愛戰場「快槍俠」,致病的原因?

性愛戰場「快槍俠」,致病的原因?#焦慮

在泌尿科門診中,有關性功能障礙部分,「早洩」是相當常見的症狀。所謂「早洩」是指男性勃起的陰莖在進入女性陰道前或剛進入時,便產生無法控制的射精現象。臺安醫院泌尿科醫師 陳欣宏表示,造成早洩的原因絕大多數是屬於精神性因素,它們可能來自焦慮、潛意識的心理衝突、婚姻障礙、性交頻率太低,或錯誤的性觀念所造成的壓力等等;但確實也有大約二成的病患是有器官上的毛病,例如陰莖靜脈漏血、動脈充血不足或糖尿病等等,這些通常是屬於繼發性早洩,另外有些原發性甲洩,根據陰莖體感覺誘發電位(PSEP)分析發現可能是陰莖龜頭過度敏感及射精中樞過分興奮所造成,所以臨床上這類病患得先後接受一系列檢查以確定致病的原因。首先得了解自己是否是真正的早洩患者;根據1997年日本發表的一篇大型研究,發現年齡約20歲左右的正常青年,他們平均從陰莖勃起接受刺激到射精的平均時間約為156.5秒,也就是不到3分鐘來看,較快射精並不意味就是早洩,所以不可輕率便認定自己有毛病。早洩患者在經泌尿專科醫師詳細的檢查後,發現確實有器官上的問題,便須招股藥物或手術治療,而如果是屬於精神性因素,除了接受性諮詢治療外,藥物治療也都有不錯的效果;此外也有報導以行動訓練及骨盆肌底復健治療有近六成患者可獲得滿意的改善。總之,對於這種「超速快感」的治療應首重確認是屬於精神性或器質性的問題,然後再循序漸進的加以治療,切忌病急亂投醫,甚至濫服成藥偏方,否則非但無法達成「歷久彌堅」的目標,還可能造成「永垂不朽」的後果,以致「壯志未酬身先死」,不可不慎!

音樂治療在神經內科的應用

音樂治療在神經內科的應用#焦慮

從1993年「莫札特效應」發表以來,引起科學界濃厚的興趣與廣泛的討論。音樂治療用於臨床醫學上的研究已經相當的多,特別是針對病患的焦慮與疼痛的改善上。臺安醫院腦、脊髓神經內科醫師 黃尚本指出,目前音樂治療已廣泛地運用在神經復健、精神醫學、兒童教育、老人失智症、及外科手術中疼痛與焦慮的改善。《莫札特音樂可暫時提升圖像空間思維能力》聽莫札特音樂可以短暫地提高某一方面智能的說法是源於1993年美國加州大學(UC, Irvine)所做的一個研究,大學生在聆聽莫札特的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K448十分鐘後,他們平均的圖像空間思維分數提高了九分,然而,圖像空間思維只是智商測驗裏面其中一個項目,而且提高分數的能力在十二分鐘後便隨即消失。《「莫札特效應」引起科學界近十年來對音樂治療的興趣》這個看似簡單卻蘊含深遠的研究,刊登在1993年在科學界排名前幾名的期刊「Nature自然」上面,並引起科學界廣泛的研究與討論,肯定與批判的文章也不斷出現,為近十年來音樂治療的研究揭開序幕。自此,科學界對音樂治療的興趣與好奇心與日遽增,更多的研究機構投入其研究。《音樂治療與神經復健的關係》神經修復一直是神經科學家所致力研究的項目,原因在於神經受損的病患相當的多,而受損神經的恢復卻相當的緩慢,治療成果也相當有限。研究發現,人類的腦部在受到局部的傷害後,會有某種程度的功能性恢復。動物研究顯示,這種現象是由於「神經的再組織化」所造成的。這種神經的再組織化,又叫做「神經的可塑性」,可增進神經受損功能的恢復。神經再組織化的過程會受到很多外界的影響,如持續性的動作練習、體感覺刺激的傳入,及藥物的影響。《音樂提供了一種溝通的模式》一個神經系統(特別是感覺神經)受損的人,要給他有意義的刺激,並引導有意義的反應是相當困難的,藉由音樂,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刺激法,作為與病患溝通的橋樑。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