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

高膽固醇致心病! 定期檢查才能預防

高膽固醇致心病! 定期檢查才能預防#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你知道嗎?台灣十大死因中,心血管疾病是主要國人死亡的元兇。而高膽固醇血症不僅在心血管疾患者可以高達七成的盛行率,也是造成冠狀動脈疾病、中風與周邊血管疾病等血管粥狀硬化的主要危險因子。心血管疾病是可以預防其發生與產生併發症的,因此熟知高膽固醇血症是重要的。其實膽固醇是生理所需,舉凡荷爾蒙、細胞膜與維生素D等都是藉此轉換而成。因此,身體內就會由肝臟製造約7成膽固醇到組織利用,而食物中攝入的約佔2成。目前大家所了解的「壞」的膽固醇指的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這種氧化後是會沉積在血管壁造成上述的血管疾患。而「好」的膽固醇則為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此作用可以將已經在血管累積的血脂帶出來代謝的,可以逆轉粥狀動脈硬化的過程。而抽菸、高血壓與糖尿病等均會使動脈粥狀硬化的速度加快,造成病友早期出現血管阻塞的症狀。大多數的高膽固醇血症是沒有症狀的,一般認為會頭暈,頸部僵硬與血壓升高並不是典型症狀。因血管阻塞的程度越來越嚴重時,可以出現狹心症、心肌梗塞、中風與間歇性跛行等症狀。且除了降低膽固醇抽血的值外,同時降低心血管風險也是很重要的。如健康的飲食與運動,分別均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風險,即使對血中膽固醇的影響有限。台灣血脂控制率很低落,總體控制率24%;已有心血管疾患或非常高風險者16%;位居亞洲之末。但高膽固醇血症是沒有症狀的,定期檢查才是抓出風險的方法,且同時降低心血管風險如飲食、戒菸、運動也是很重要的預防方法。目前台灣的控制率仍然不高,但在各專科的努力下預期會漸入佳境,同時期待健保局的規定可以根據潮流修正。惟有多方面的介入才能讓心血管疾患此可預防的疾病降至最低。

醫訊/如何預防心臟病

醫訊/如何預防心臟病#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許多人有潛在或明顯的心臟疾病,可能會隨時倒下,遇到身邊人這樣的時候,要馬上實施C.P.R.(心肺復甦術)與呼叫救護車;而已經知道自己有心臟疾病的人,切記要保持情緒平穩,不能任意停藥,否則隨時有可能發作。有鑑於此,台大醫院健教中心將舉辦「預防冠狀動脈心臟病」講座,邀請台大醫院總院內科部蘇大成醫師主講。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以主辦單位最新公告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做確認,以免臨時更動或取消,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預防冠狀動脈心臟病時間:101年1月11日(五)下午14:00~14:50地點:台大醫院總院兒醫大樓(台北中山南路8號,靠捷運台北車站M8出口或台大醫院站3號出口)B1講堂洽詢:02-2312 3456轉62114

番茄製成藥丸 改善心臟病防中風?

番茄製成藥丸 改善心臟病防中風?#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編譯)沒有人會喜歡每天吃6磅的番茄,來預防中風或心臟病發作,但是如果是一顆易於服吞的藥丸,那就另當別論了。研究人員表示,這是在試驗後想出來的補充物Ateronon,這顆藥丸含有一種化學物質番茄紅素,能分解在動脈的脂肪沉積。劍橋大學研究發現,服用膠囊促進血液流動,改善了預先存在心臟疾病的患者襯裡的導管,增加了他們50%的動脈彈性。科學家們認為,這藥丸可能可以限制造成的損害心臟疾病,幫助每年因中風死亡人數18萬,減少近5萬人死亡的機會。也希望它可以造福那些患有關節炎,糖尿病,甚至癌症的病患病情可以進展緩慢。每粒提供了相當於吃6磅的成熟番茄。有研究顯示,吃地中海風格的飲食含有豐富的番茄,魚,蔬菜,堅果和橄欖油可以顯著降低膽固醇,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美國心臟協會會議發表為期兩個月的試驗結果,其中把藥丸給36為心臟疾病患者和36例平均年齡67歲的健康志願者,結果表明,可以改善血管內皮細胞的功能,它也提高了他們的一氧化氮的敏感性,氣體從而引發了對運動的動脈擴張。英國劍橋大學臨床試驗單位,伊恩•威爾金森表示,這些結果可能是非常重要的,但需要更多的試驗,看看他們是否能減少心臟病發作和中風。英國心臟基金會,Mike Knapton說,雖然這顯示番茄紅素能改善血流與心臟疾病,但這是一個很長的時間來證明,大眾服用它是否可以改善心臟疾病。不過最好的方式就是地中海飲食,吃大量的新鮮水果和蔬菜。

心臟超音波 診斷血管好安「心」

心臟超音波 診斷血管好安「心」#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秋冬是心血管疾病好發的季節!根據衛生署也統計,國內大約有 145 萬名心臟病人,15 歲以上民眾,每 19 人就有一人罹患心臟病,其中大多數是心血管疾病,而 65 歲以上老人則每 5 人就有 1 人是心臟病病人,心臟疾病對國人健康的威脅可見一斑。雖然癌症持續排名台灣十大死因的第一位,但心血管相關疾病已經連續25 年蟬聯十大死因第二或第三名,相較於癌症,心血管疾病反而較無明顯病徵,很容易被忽略,是民眾不可輕忽的重大疾病。心臟所需的氧氣及養分都是由冠狀動脈輸送,因此冠狀動脈可謂心臟的動力來源。冠狀動脈疾病臨床上常見症狀包括胸前部位感覺疼痛或緊縮,有時會擴散到肩部、頸部、上臂、下頷或上腹部,同時伴隨有冒冷汗或呼吸困難。上述情形往往發生在運動、情緒激動或心情緊張之情境等。症狀一般持續約二至五分鐘左右,經休息後症狀會逐漸消失。但是也有可能第一次發作就很嚴重,甚至造成死亡。健保局就通過給付「負荷式心臟超音波心臟圖」,讓心血管疾病的診斷有更多的選擇。所謂「負荷性心臟超音波心臟圖」,是指在心電圖及血壓監測下,藉由病人運動或以藥物滴注的方法,讓病人心跳增加,然後施行心臟超音波檢查,以評估病人在心臟負荷增加時之心臟功能,達到診斷心血管疾病的目的。此項檢查可以評估胸痛病人是否有冠狀動脈疾病、心臟衰竭是否因冠狀動脈疾病造成,或過去已知冠狀動脈疾病之病人的危險度及心肌存活度評估,甚至手術前危險度評估及瓣膜性心臟病嚴重度評估都是這項檢查的適應症。奇美醫學中心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施志遠表示,本項檢查在歐美國家已施行多年,其臨床應用上與前述其他檢查有許多互補之處,可以讓醫師因不同病人而做更多選擇。(資料來源:奇美電子報提供)

醫訊/守護女性健康「心」

醫訊/守護女性健康「心」#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常感到噁心、疲倦、頭暈、失眠、消化不良…嗎?千萬別忽略這些小毛病,它們很有可能是心臟病的徵兆;「心臟疾病」是女性的頭號殺手,衛生署統計,2011年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數共計13,219人,遠超過死於癌症的8,529人,面對心臟病的威脅,女性朋友究竟應該如何因應?所以,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將舉辦衛教座談會,這次主題為「守護女性健康心」,邀請社區及家庭醫學部賴秀昀醫師主講「心血管疾病有徵兆?專家來教你辨別」;心臟內科林麟醫師主講「心動,也要行動!心血管疾病治療面面觀」;營養室組長郭月霞營養師主講「把握原則 輕鬆做出健康心料理」,心臟內科主任吳志成醫師與林麟醫師主持Q&A時間,並安排有「簡易測出健康心密碼」檢測,該單位歡迎民眾與病友、家屬踴躍參加,需要預先報名。活動內容日期時間地點以主辦單位最新公告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守護女性健康心時間:101年12月22日(六)下午14:00~16:30地點: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新竹市經國路1段442巷25號)6樓多媒體室洽詢:02-2717 1986 健康小組網路報名 http://www.healthnews.com.tw/onra/signup/

年輕不會得心臟病? 我要「強心臟」

年輕不會得心臟病? 我要「強心臟」#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心臟就是我們身體的馬達,任何器官的運作都要靠它了!害怕心臟病莫名其妙找上你嗎?不要以為心臟病是老年人的專利,有心血管疾病的年輕人比例日趨增長,工作過勞、失眠、打呼是心臟不好的警訊,該如何知道你的心臟好不好?根據衛生署統計,心臟血管疾病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二位,國內大約有145萬名心臟病患,而且,心臟病患者的年齡層已經逐漸的往下降,許多心臟病發的人裡面,有很多都是年輕人!大家都會覺得心臟都是突然發生病狀的,沒有任何前兆,真的是這樣嗎?內科教授林杰樑說,心臟不好的前兆是心臟會亂跳、血壓下降、心律不整(會讓心臟麻痺 )。肥胖、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或是抽菸的人都是高危險群。面對心臟病發的人,第一時間請先打119,如果發現是喘的心臟病要讓他坐著。如果是心肌梗塞或心律不整要讓他躺著。為什麼聽說打呼會比較容易有心臟病?林杰樑解釋,呼吸中止症候群,會缺氧,容易造成心臟病,而且打鼾的人真正的睡眠其實沒有很長,這些人就像是長期睡在缺氧的房間裡一樣,美國哈佛醫學院對7萬多名女性的研究發現,打鼾得到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比沒有打鼾的人多33%,而且打鼾者發生心絞痛、心肌梗塞等冠狀動脈心臟病以及中風機率會比一般人高。而失眠也容易會有心臟的疾病,因為失眠容易焦慮、疲倦而且不得休息,心臟容易出問題,也容易有高血壓。醫院很多來求診的病患很多都是上夜班的人,上夜班的人更容易有失眠的問題。常聽聞以型補型,吃心真的可以補心臟嗎?林杰樑醫師表示,吃心反而會「傷心」,高膽固醇會增加身體的負荷。還不如吃健康的蔬果,譬如番茄,番茄的剖面,有腔室,並且是紅色的,這與我們的心臟一樣。而實驗證實,番茄中的番茄紅素還能預防心臟病、心肌梗塞、動脈硬化等血管疾病。

心律不整裝置調節器 竟引發心內膜炎 醫:若發作死亡率七成

心律不整裝置調節器 竟引發心內膜炎 醫:若發作死亡率七成#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從工程業退休的67歲藍先生,先前有心律不整4-5年病史,在三個月定期追蹤檢查中,赫然發現心律調節器的心內電極導線感染,藍先生在看診的當下也出現了發抖、畏寒、血壓飆高的狀況。住院後發現細菌感染造成心內膜炎,要更換原舊有的電極與幾乎密布心臟的導線,但手術複雜困難,「開刀移除電極」卻是唯一選項,如勾在心臟肌肉上的導線不小心拉扯到心臟導致破裂,恐怕就會造成大量失血而過世。藍先生因心動過速--心動過緩綜合症候群,接受過心房顫動消融手術治療,將心律調節器植入。9個多月前因為左胸心律調節器傷口感染接受移除手術,1個月後於右胸重新置放一個新的心律調節器,出院後也定期服藥。卻在此次住院前2個月開始又有心律不整現象,經藥物調整後仍未改善,因此住院進一步治療。萬芳醫院心臟外科李紹榕主任表示,當下懷疑是心內電極導線所引起的心內膜炎,若真是急性心內膜炎的話,死亡率將有70%之高,因此決定「開刀移除電極」,但又顧慮會造成術後的縱膈腔炎,因此利用微創瓣膜手術。藍先生先接受9天的抗生術治療,並進行一系列術前檢查後,心臟外科團隊在9月手術,將感染細菌贅生物及心律調節器、電極及新舊導線全部移除。病患術後4天已可下床走路,並於一個月後出院。當病人發生反覆性抗藥性細菌心內膜炎,要考慮開心手術卻又擔心術後演變成縱膈腔炎時。李紹榕主任指出在台灣「開刀移除心律調節器的心內電極」並不能像國外一樣用雷射燒熔處理,最大的問題之一,便是當心內電極導線效果不彰想要予以置換時,在台灣並無合適的方法進行。於是許多的病人只得接受將舊的留著、繼續放新的導線,使得整個心血管系統內充滿導線,倘若出現合併有反覆性抗藥性細菌心內膜炎時,取出心內電極導線則又變成一個困難又不得不去進行的難題。(圖片:萬芳醫院提供)

雲端心電圖即時監測 降低國人猝死率

雲端心電圖即時監測 降低國人猝死率#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為了選手健康,預防突發的心電異常,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將於12月16日舉辦的台北馬拉松競賽中,進行雲端心電圖即時監測測試。國內猝死的案例時有所聞,在猝死案例中因為心臟疾病而導致的占80%以上。國人死於心臟病的機率,僅次於癌症,其中男性又占更大的比例,而一個50歲的健康人,出現心肌梗塞的機會約為每年1%。因此台北市政府衛生局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以及陽明大學共同開發雲端心電圖即時監測系統,以預防突發的心電異常。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目前已將此設備應運在居家病患上,當病患發生心肌缺氧時,系統會發出異常訊號給醫護人員做即時的追蹤,因此系統必須要在任何地點與任何時間都能使用。為了讓此系統在任何地點都能使用,開發出微型無線心電感測裝置,使用低成本、低功率、低複雜的建構理,搭配GPRS系統,讓心電儀收集到的心電訊號能在任何地點同步自動化上傳至雲端。建構雲端電腦自動化分析平台,讓此系統妥善分析心電資料,在任何時間都能使用,並有自動通知值班醫師數值異常的功能,將能在任何時間監控使用者的心電訊號。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表示,希望藉由二方面技術的整合,使雲端心電圖即時監測系統達到使用更簡便,分析更強大,讓每位患者在家中,也能照顧到自身的健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