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

平均每抽一根菸 減少7分鐘壽命

平均每抽一根菸 減少7分鐘壽命#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根據統計,所有癌症死亡人口中,30%和抽菸有關,菸含有7000多種化學物質,其中有數百種有害物質,至少有69種致癌物質會與DNA行成共價結合,當DNA的破壞超過修復能力時,會因為基因突變在重要部位上而導致癌症。台北中山醫院心臟內科醫師張明才表示,要造成缺血性心臟病不用幾根菸,每天吸5根菸,心臟病風險增加50%。配偶吸菸者,冠心病風險增加30%。有四分之一的腦血管疾病是源於抽菸,和不抽菸者相比,危險性高出3倍以上。抽菸會導致許多併發症,例如慢性支氣管炎、嚴重氣喘、主動脈瘤,也會致使糖尿病患者得到周邊動脈血管疾病的相對危險增高為男性1.94倍,女性為1.42倍。張明才表示,女性可能出現月經不規則及無排卵,進而影響受孕,也會增加早產與死產;25到70歲的男性吸菸者,勃起障礙會比一般人多出2到5倍。吸菸還是使牙齦色素沉澱、白內障及失明的重要因素之一,得病率也會比不菸者高出2到5倍的風險,手術傷口感染也增加。張明才指出,戒菸後20分鐘血壓及脈搏會開始下降,手腳溫度升高至正常,2到3週後血液循環改善,肺功能增加,一年後心血管疾病之危險減少為吸菸者的一半,五年後肺癌死亡率是每日一包菸者之一半,口腔癌、食道癌、喉癌危險減少一半。戒菸藥物分為尼古丁替代療法及非尼古丁藥物兩大類。尼古丁替代療法在台灣上市的有咀嚼錠、貼片、吸入劑、口含錠(噴鼻劑及舌下錠沒有上市);非尼古丁藥物治療法會比尼古丁替代療法效果要好,目前最新的戒菸治療藥物「戒必適」(Varenicline),為一種天然生物鹼,獲准於歐美國家使用,台灣已於2007年上市。張明才提醒,我國從民國91年元月起,開始課徵「菸品健康福利捐」,同年9月國民健康局及推動「門診戒菸治療服務計畫」,為民眾提供更好的服務。吸菸是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粥狀動脈硬化的主要原因,病患合併有高血壓、糖尿病者的危險性更為加倍。資料顯示,吸菸者會比不吸菸者少活13至14年,也就是說,平均每吸一根菸,會減少七分鐘的生命,建議民眾趕快戒菸,還給自己與身邊的親友一個健康的身體吧!

少吃為妙!研究:食用過多紅肉對心臟有害

少吃為妙!研究:食用過多紅肉對心臟有害#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編譯)紅肉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顯而易見,紅肉通常是指牛、羊、豬等紅顏色的肉類,白肉則指雞、魚等顏色的肉類。但為什麼常聽聞红肉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呢?因為,長久以來,大眾一直認為紅肉中會增加心臟病風險的禍首就是飽和脂肪和膽固醇。但美國科學家說,在紅肉中的一種化學物質「肉鹼」,也是罪魁禍首;因而吃過多紅肉是對心臟有害的。研究人員在《自然醫學雜誌》發表的文章中說到,紅肉中所含的肉鹼在被腸道中的細菌分解後將導致更高的膽固醇,會增加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研究結果顯示,肉鹼在腸道中被分解為一種氣體,經過肝臟後轉化為一種名為「氧化三甲胺」的化學物質,這種物質和血管中的脂肪之間有著密切關聯。倫敦聖喬治醫院的營養師考林斯也說,這一醫學發現具有很強的說服力。但她同時表示,每周食用一、兩次紅肉其實並不會對健康構成威脅。根據英國政府相關部門的建議,每人每天食用的紅肉不應當超過70克。(照片取自/優活健康網)

研究:提神飲料恐致心律不整、猝死

研究:提神飲料恐致心律不整、猝死#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編譯)一項新的研究發現,能量飲料可能導致血壓高和潛在的致命性心臟問題。醫生也警告有高血壓的民眾,在喝能量飲料之前要謹慎、判斷,因為這可能會增加血液的壓力和干擾心臟的自然節奏。美國研究人員從七項研究分析數據,去判定能量飲料是如何影響心臟健康。被研究者身體都是健康的,年齡介於18至45歲。研究人員檢查了93名剛喝完能量飲料實驗者的QT間期(一段心臟的節奏時間),結果發現喝了能量飲料後,心臟的QT間隔比沒喝能量飲料的人多10毫秒,而若心臟的節奏心電圖上QT間隔延長時,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心律不齊或心臟猝死。美國太平洋大學助理教授夏亞表示,能量飲料和血壓的收縮是否有相關性,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以評估對心臟節律的影響。不過有高血壓或是QT症候群的患者,應多加謹慎,由於能量飲料也含有咖啡因,喝過多可能會使血壓升高。

睡眠品質差 三高、心臟疾病風險增

睡眠品質差 三高、心臟疾病風險增#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採訪報導)缺乏睡眠是今日「夜貓族社會」一個重大的問題,根據統計全球有30%人口有失眠症狀。小心,失眠會打亂日常生活作息、工作效率降低,更會導致高血壓、心臟病及中風等機率提升。國際睡眠科學與科技協會就指出,現今睡眠醫學的發展,已發展至如何以新興的技術來協助預防睡眠障礙,改善傳統睡眠科技,藉以降低發病率並改善睡眠品質。國際睡眠科學與科技協會榮譽理事長表示,睡眠障礙對於國人健康有莫大危害,然而國人對於睡眠障礙認識普遍不足,多數有不良的睡眠習慣,且往往將睡眠障礙視為小問題而未尋求醫生協助,而無法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成效。且並不是睡眠時間長,就代表睡的好,若是處於劣質的睡眠狀態下,那也算一種睡眠障礙問題。新光醫院耳鼻喉科暨睡眠中心主治醫師江秉穎表示,其實目前已有許多產品,藉由科技運用來研發儀器,幫助睡眠障礙者解決睡眠障礙問題,像是燈、床、枕頭等商品。不過,將睡眠醫學與科技結合,更涉及到心理學、設計學、社會學等考量,期盼未來可以成立睡眠認證實驗室,其目的在於民眾可以判斷各自對於睡眠的需求。國際睡眠科學與科技協會也強調,未來將宣導防治睡眠障礙與使用睡眠科技產品的正確觀念,使民眾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 (圖片來源:記者劉麥文攝影)

含糖飲料喝多 罹糖尿病風險恐增10倍!

含糖飲料喝多 罹糖尿病風險恐增10倍!#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編譯)愛喝飲料的民眾,注意了!一項研究發現,含糖飲料恐造成一年全球20萬人死亡。研究人員使用主要調查全球疾病死亡人數,與蘇打及其他含糖飲料的消耗量之間的數據,發現飲料導致約13萬人因糖尿病死亡、約有4萬人死於心臟疾病,還有6千人因罹癌死亡。雖然不能百分之百確定有因果關係,但加糖飲料確實會增加體內多餘的重量,提升糖尿病、心臟疾病和某些癌症的風險。科學家們以2010年全球疾病負擔研究的資訊,作為調查發現的基礎。在9個世界各地區中,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糖尿病死亡與軟性飲料的關聯性比例最高;俄羅斯東部和中部則是心臟疾病死亡人數最多的;而含糖飲料消費在世界上最高水平之一的墨西哥,是整體死亡率最大的。在墨西哥,每年318萬成年人的死亡人數都與含糖飲料的消費有關聯,日本則是全球消費含糖飲料最低量的國家,其成年人死亡率僅10%。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領導者吉檀迦利‧辛格博士表示,因為專注於慢性疾病造成的死亡,因此研究主要集中在成年人。未來的研究應評估世界各地的兒童與含糖飲料的消費量,會如何影響他們當前和未來的健康。研究人員更警告,若每天喝一罐碳酸飲料,會增加發展危及生命的第二型糖尿病風險。科學家們更發現,碳酸飲料中的糖所形成的熱量,會比其他任何相同熱量的來源,更容易造成影響健康的情況。若一個人每天額外攝取150卡路里的糖,罹糖尿病率就會提升1%。斯坦福大學、加州伯克利大學和美國加州舊金山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相反的,若攝取額外150卡路里(非飲料中的糖所致的熱量),罹患糖尿病的機率只有0.1%。這也是第一次,科學家們對任何食物吃太多造成肥胖,還有肥胖所導致糖尿病的理論提出質疑。(圖片來源:記者劉麥文攝影)

心臟病威脅無所不在? 良好習慣可降低風險

心臟病威脅無所不在? 良好習慣可降低風險#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到底應如何檢視自己是否患有心臟病,以及如何愛護我們的心臟,避免發生心肌梗塞的悲劇?台南新樓醫院心臟內科醫師周立平表示,沒有患病症狀、體檢正常、有健康運動習慣,甚至是年輕人都可能受到心臟病的威脅,因此,只有接受進一步的心臟檢查包括運動心電圖、核子醫學心臟造影、或是高轉速的心臟電腦斷層掃描,才可以評估缺血性心臟病的風險。一名46歲患者,固定有騎腳踏車運動的習慣。他身體健康、無疾病史,也沒有抽菸習慣,卻突然發生胸痛、冒汗症狀,疼痛情形更是斷續發生,患者表示,運動騎車更會加劇症狀。經心電圖檢查發現,其有心肌梗塞現象,立即安排病人住院接受心導管檢查,以打通阻塞的血管。周立平建議,一旦診斷出有心臟病,就應接受專科醫師進一步的評估與治療,醫師更以美國心臟協會所訂出的「簡單生活七要件」來提醒民眾,要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與死亡率,落實好的生活習慣,不抽菸、規律運動、保持身材、控制血糖、注意飲食健康、固定追蹤檢查心臟血路是否通暢(總膽固醇需低於200 mg/dL)、血管減壓(血壓低於120/80 毫米汞柱),以保持心臟的健康,遠離心臟病的威脅。醫師補充,越早建立良好習慣,保持心臟健康的效果越好。(圖片來源:新樓醫院提供)

過年狂歡不節制 慢性患者需注意!

過年狂歡不節制 慢性患者需注意!#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春節期間老人家容易因勞累、情緒波動大以及飲食失衡等因素的影響,反而成了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肝炎等疾病的高發期,因此嘉義基督教醫院老人醫學科醫師白惠文針對老年人在過年期間的保健,特別提出老年人春節保健注意事項。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一到過年過節往往控制不住,以為一兩次不要緊。但其實一旦發生時,要再調整回來就很困難,尤其是長期服藥的慢性病患若是突然停藥,往往會導致疾病的復發或惡化。因此,老年人每天的常用藥仍必須按時定量服用,切勿因節慶的疏忽而傷身。而年節歡樂的氣氛,難免會有喝酒的情形,少量的飲酒,可增添節日歡樂的氣氛。但因酒精不僅熱量高,且對肝臟及神經系統等皆有影響,甚至還會引起血壓的上升,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的老人,最好不飲酒,更不可飲酒過量。另外,由於過年期間走春拜訪親友與忙碌的家務常使得身心疲勞,導致抵抗力下降而容易誘發多種疾病,有高血壓、糖尿病的患者更應特別注意避免過度勞累。年節時期常是寒冷的天氣,特別容易引發心腦血管的意外,家中有老年人在走春出遊或拜訪親友時須特別注意防寒保暖;親朋好友相聚,老年人往往容易感情激動、情緒起伏大,易引起血壓升高而發生心腦血管意外或心肌梗塞等。飲食還是清淡為宜,以免導致消化不良、胃腸炎,有時甚至會引起血壓升高、血糖不穩定等情形的發生;此外,最適合老年人的運動是散步健走,不過應注意時間不宜過早,最好等太陽出來了再進行。此外,嘉基感染科主任許國忠特別提醒,每年9月開始至隔年2月份,這段期間為流行性感冒的高峰期!不論大人或是小孩,很容易因不注意就染上流行性感冒,加上今年過年放假9天,除了注意飲食及生活習慣,出入公共場所時更要留意,以免感染各類型流行性感冒!過年期間,嘉義基督教醫院除了急診24小時正常服務外,今年從除夕到初3,除了除夕門診只有上午以外,從上午到夜間都有提供服務,大年初三上午門診恢復正常。

童年不愉快 中年罹患心臟疾病機率高

童年不愉快 中年罹患心臟疾病機率高#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編譯)童年常流的眼淚、常發的脾氣,可能會提高中年心臟病發、中風風險,尤其是女性!研究人員表示,孩子若是常發脾氣,到了中年時期,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會較高。一項研究指出,那些在孩童時期經常生氣的人,在約莫40歲時,會出現更顯著更高的心臟病發、中風風險,且女性又更明顯;相反地,小時候若常處於冷靜和專注的狀態,在以後的生活中此類的風險較低。若在童年時,經歷較多煩惱、困擾較嚴重的時光,成年後女性會有31%心臟疾病方面的風險增加,男性則是17%。哈佛醫學院阿利森阿普爾頓博士領導這項研究,測試337名兒童情緒行為,然後將這些結果與心血管疾病和其它控制因素考慮進去,進行風險比較評分。發現對於40多歲的婦女,若她們的童年是哀傷的,那麼心臟病、中風風險就可能在未來10年從3.2%上升到4.2%,男性則會從7.3上升到8.5%。團隊現在致力於進一步研究,是否跟生物機制基礎,「持續的壓力可能會導致失調的應激反應」有關聯。2012年,美國哈佛大學研究人員發現,早期的童年逆境中可以引發,孩子的身體和大腦中的毒性應激反應,使他們終其一生的學習、行為和健康問題的風險較高。同時,普利茅斯大學的科學家發現,父母衝著孩子砸東西或大吼大叫,對於孩子罹患癌症、心臟疾病和哮喘的風險也會增加。這些行為就跟嚴重的虐待、創傷一樣,對長期的健康有影響。行為醫學雜誌發表這個爭論的研究,表示這關聯可能是由於父母因為他們的壓力,導致打小孩、對孩子大吼等行為出現。研究負責人,教授邁克爾‧海蘭德說,此研究增加了一個新的視角,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體罰童年會促使孩童有壓力,就會產生壓力源,說明了體罰不管對個人還是社會,都會導致不良後果。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