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

「減肥」吃對時間 事半功倍

「減肥」吃對時間 事半功倍#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編譯)俗話說早餐要吃的好、中午吃的飽、晚餐盡量吃的少,這才是比較健康的飲食方式,對於減重者來說,為了減少熱量的攝取,他們也有一套對於飲食的標準:如早餐可以吃得像國王、午餐只能像公主,晚餐就要吃得像乞丐,現在科學家也驗證了這個準則,透過飲食時間的差異,減重效果大不同。對照實驗 早餐吃越多越瘦以色列台拉維夫大學(Tel Aviv University)的研究指出,首先針對93位肥胖女性隨機分為兩組,分別是早餐組和晚餐組,食物總熱量一天不超過1400卡,進行12週的觀察,早餐組飲食方式:早餐攝入700卡、午餐500卡、晚餐200卡;而晚餐組則是相反,早餐200卡、午餐500卡、晚餐700卡,且早晚餐是供給相同的食物,來做對照實驗。結果發現,早餐組產生的生長素和誘發食慾的荷爾蒙有明顯減少的傾向,科學家解釋,這不只是所攝入食物的影響,也和我們何時吃下食物有重大的關係,這將對我們的健康產生影響;結果的差異是因為人體新陳代謝-生理周期的影響,肥胖期刊(journal Obesity)指出,適當的飲食時間能有效控制體重和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相同食物不同時間吃 瘦身成效不同台拉維夫大學教授丹尼拉‧傑庫包維茲(Daniela Jakubowicz)表示,一天所食的食物和在何時飲食都會影響身體消化、處理食物的方式,因此早餐組的成員在實驗結束後體重平均減少17.8磅、腰圍少了3吋,而對照組(晚餐組)僅減少7.3磅、腰圍小1.4吋,顯示出就算每天攝入的食物相同,不同時間吃下這些食物,影響身體的結果也不一樣。飲食的時間正確連帶影響調節飢餓的荷爾蒙,早餐組(相對晚餐組)有明顯較低的甜點欲望,且胰島素、葡萄糖和三酸甘油脂的指數也較低,減少了罹患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的風險。

睡飽很重要 可防心血管疾病

睡飽很重要 可防心血管疾病#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顏賽芬/編譯)大家都知道,若患有心臟病、中風等心血管疾病,應該要多運動、節食、少吸菸、少喝酒,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荷蘭最近一場長達10年的醫學研究指出,若再加上充足的睡眠,更能夠促進心臟健康,降低死亡風險。多動+少吃+少菸+少酒+多睡=遠離心血管疾病荷蘭醫學研究團隊追蹤1萬4000名男性與女性長達10年之久,研究結束時,共有600名研究對象患有心血管疾病,另有129已死亡。研究結果證實,多運動、維持健康飲食習慣、適量喝酒,以及不吸菸等4大要素對心血管疾病有正向影響。這些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降低57%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和減少67%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神奇的是,若再加上7小時以上充足的睡眠,好習慣的預防效果會更強,可降低65%的疾病發生率,死亡率更能降低83%。國民健康守則多一條 睡多睡好保健康挪威卑爾根大學(University of Bergen)的教授Grethe S. Tell直言,「這項研究要傳達的訊息就是睡眠是重要的健康要素之一,充足的睡眠和其他良好的生活習慣都是一般民眾能在家中自我保健的好方法。」睡眠充足能夠促進心血管健康,但不代表睡眠品質不佳就會引發心血管疾病。然而,睡眠不足確實會讓人精神不濟,難以入睡也是常見困擾。英國心臟基金會護士Doireann Maddock建議,有睡眠困擾的人應該減少咖啡因攝取,並避免在睡覺前吃大餐。若長期為睡眠問題所苦,還是得尋求醫生幫助。

動脈提早硬化 糖尿病患半數死於心臟病

動脈提早硬化 糖尿病患半數死於心臟病#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糖尿病是代謝慢性疾病,不僅會導致高血糖,還會影響蛋白質和脂質代謝,導致血管壁損傷、狹窄,誘發冠狀動脈硬化、發生冠心病等,其心肌梗死發病率、死亡率遠高無糖尿病患者且發病早,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張鴻猷醫師指出,糖尿病患併發中風、心血管疾病率比起一般人高出2倍,40歲以上糖尿病患有2分之1至3分之1死於心臟病。糖尿病會增加罹患心臟病風險張鴻猷醫師指出,糖尿病造成心血管損害及罹病風險遠高於一般人,大部份糖尿病患者神經末梢受到損害、感覺遲鈍,在平時出現心肌缺血時不易察覺,一旦發生嚴重疼痛,就可能已是心肌梗死,因此又被稱作「沉默的心肌梗塞」,尤其有糖尿病又患有心血管疾病者死亡率是一般人2倍以上,知名藝人戎祥、茂伯都因心肌梗塞過世,兩者都有血糖過高的病史。張鴻猷又說,動脈硬化是一種老化過程,但若有糖尿病、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抽煙、不愛運動等危險因子民眾,血管就更容易提早老化,糖尿病患者中併發貧血也十分常見,並以腎功能受損或患有心血管疾病者為甚,若患者於健康檢查中發現有嚴重腎功能受損或高風險蛋白尿,應及時另作貧血症檢測及轉至專科治療。

醫訊/心血管保健醫衛活動

醫訊/心血管保健醫衛活動#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工作加班應酬多、抽菸飲食不正常?心臟疾病恐提早報到,根據衛生署統計,近十年國人邁入40歲後,心臟疾病死亡人數快速成長,呈現年輕化趨勢,因此40~60歲長時間坐辦公室、少運動、工作壓力大的白領階級,應提早重視心臟疾病的預防與保健。 所以,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與美商亞培公司台灣分公司特舉辦「人生40心起點」活動,由五大心臟科權威醫師提供免費衛教講座,免費量血壓服務。活動內容:免費量血壓服務(自由參加)、「40心起點,夢想起飛心關鍵」國人心臟病現況~年輕化趨勢及迷思解答、「擁有健康新人生,心臟治療新選擇」心臟病的治療趨勢與選擇及術後照護分享、醫學問答座談。講師:台大醫院心臟內科暨內科部加護病房主任黃瑞仁主治醫師、台北榮總重症醫學部暨心臟內科吳承學主治醫師。需事先報名,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人員設備項目規則流程名額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人生40心起點時間:102年6月1日(六)下午14:00~16:00(13:00開放民眾免費量血壓衛教服務)地點:台大集思會議中心(台北羅斯福路四段85號;捷運綠線公館站)B1國際會議廳洽詢:02-8768-2603 請於上班時間9:00~18:00來電報名

不知自己罹患高血壓! 國人生活習慣現危機

不知自己罹患高血壓! 國人生活習慣現危機#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採訪報導)根據調查,台灣超過三分之一的民眾不知道自己罹患高血壓!由於現代人飲食習慣改變、壓力較大,加上運動量不足、吸菸等原因,導致高血壓風險常在不知不覺中增加。國民健康局成年及中老年保健組組長陳姿伶表示,國人生活習慣潛藏許多高血壓危險因子,建議18歲以上應每年量一次,已患有高血壓之民眾更要定期量。千禧之愛基金會董事蔡克嵩指出,高血壓會引起許多併發症,像是腦中風、心絞痛、心肌梗塞、心臟衰竭等,其中有3成以上民眾不知道高血壓也會引起腎臟功能缺損。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陳文鐘則表示,高血壓、吸菸與高膽固醇都是可控制、可改善的人體健康危險因子,但罹患高血壓的人卻逐年上升,若民眾對高血壓有100%的認知,就能有46%的控制率。血壓下降不僅對身體健康有益處,更可降低30%狹心症死亡率、40%中風死亡率。為喚起國人對高血壓問題的重視,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與好鄰居文教基金會於全台575家7-ELEVEN設置千禧健康小站,免費替民眾檢測血壓,並呼籲有高血壓症狀之民眾,需遵守「711」測量原則,每天早上7點、晚上11點前各量一次血壓並記錄量測值,定期回測血壓。陳文鐘進一步說明,首次量血壓的民眾,兩手都需要測量,且要取較高數值為主,若兩手值數差大於20毫米汞柱,則應該尋求專業醫師。若收縮壓與舒張壓分別在160與100毫米汞柱以上,就應透過專業醫師協助;若是在140與90毫米汞柱以上,非高血壓患者需連續一周天天測量,如仍偏高,就要找醫師;收縮壓與舒張壓分別在130與80毫米汞柱以上,若為糖尿病、心臟病、腎臟病患者,也應要諮詢專業醫師。提醒民眾,日常生活中減少食鹽攝取、適當飲酒不過量、控制腰圍(女性不超過80公分;男性不超過90公分)與體重(BMI直維持在18.5-24之間)、不吸菸以及每周至少5次30分鐘的運動,可有助於控制高血壓,掌握自己的健康,別讓疾病不知不覺中找上你。

平均每抽一根菸 減少7分鐘壽命

平均每抽一根菸 減少7分鐘壽命#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根據統計,所有癌症死亡人口中,30%和抽菸有關,菸含有7000多種化學物質,其中有數百種有害物質,至少有69種致癌物質會與DNA行成共價結合,當DNA的破壞超過修復能力時,會因為基因突變在重要部位上而導致癌症。台北中山醫院心臟內科醫師張明才表示,要造成缺血性心臟病不用幾根菸,每天吸5根菸,心臟病風險增加50%。配偶吸菸者,冠心病風險增加30%。有四分之一的腦血管疾病是源於抽菸,和不抽菸者相比,危險性高出3倍以上。抽菸會導致許多併發症,例如慢性支氣管炎、嚴重氣喘、主動脈瘤,也會致使糖尿病患者得到周邊動脈血管疾病的相對危險增高為男性1.94倍,女性為1.42倍。張明才表示,女性可能出現月經不規則及無排卵,進而影響受孕,也會增加早產與死產;25到70歲的男性吸菸者,勃起障礙會比一般人多出2到5倍。吸菸還是使牙齦色素沉澱、白內障及失明的重要因素之一,得病率也會比不菸者高出2到5倍的風險,手術傷口感染也增加。張明才指出,戒菸後20分鐘血壓及脈搏會開始下降,手腳溫度升高至正常,2到3週後血液循環改善,肺功能增加,一年後心血管疾病之危險減少為吸菸者的一半,五年後肺癌死亡率是每日一包菸者之一半,口腔癌、食道癌、喉癌危險減少一半。戒菸藥物分為尼古丁替代療法及非尼古丁藥物兩大類。尼古丁替代療法在台灣上市的有咀嚼錠、貼片、吸入劑、口含錠(噴鼻劑及舌下錠沒有上市);非尼古丁藥物治療法會比尼古丁替代療法效果要好,目前最新的戒菸治療藥物「戒必適」(Varenicline),為一種天然生物鹼,獲准於歐美國家使用,台灣已於2007年上市。張明才提醒,我國從民國91年元月起,開始課徵「菸品健康福利捐」,同年9月國民健康局及推動「門診戒菸治療服務計畫」,為民眾提供更好的服務。吸菸是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粥狀動脈硬化的主要原因,病患合併有高血壓、糖尿病者的危險性更為加倍。資料顯示,吸菸者會比不吸菸者少活13至14年,也就是說,平均每吸一根菸,會減少七分鐘的生命,建議民眾趕快戒菸,還給自己與身邊的親友一個健康的身體吧!

少吃為妙!研究:食用過多紅肉對心臟有害

少吃為妙!研究:食用過多紅肉對心臟有害#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編譯)紅肉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顯而易見,紅肉通常是指牛、羊、豬等紅顏色的肉類,白肉則指雞、魚等顏色的肉類。但為什麼常聽聞红肉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呢?因為,長久以來,大眾一直認為紅肉中會增加心臟病風險的禍首就是飽和脂肪和膽固醇。但美國科學家說,在紅肉中的一種化學物質「肉鹼」,也是罪魁禍首;因而吃過多紅肉是對心臟有害的。研究人員在《自然醫學雜誌》發表的文章中說到,紅肉中所含的肉鹼在被腸道中的細菌分解後將導致更高的膽固醇,會增加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研究結果顯示,肉鹼在腸道中被分解為一種氣體,經過肝臟後轉化為一種名為「氧化三甲胺」的化學物質,這種物質和血管中的脂肪之間有著密切關聯。倫敦聖喬治醫院的營養師考林斯也說,這一醫學發現具有很強的說服力。但她同時表示,每周食用一、兩次紅肉其實並不會對健康構成威脅。根據英國政府相關部門的建議,每人每天食用的紅肉不應當超過70克。(照片取自/優活健康網)

研究:提神飲料恐致心律不整、猝死

研究:提神飲料恐致心律不整、猝死#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編譯)一項新的研究發現,能量飲料可能導致血壓高和潛在的致命性心臟問題。醫生也警告有高血壓的民眾,在喝能量飲料之前要謹慎、判斷,因為這可能會增加血液的壓力和干擾心臟的自然節奏。美國研究人員從七項研究分析數據,去判定能量飲料是如何影響心臟健康。被研究者身體都是健康的,年齡介於18至45歲。研究人員檢查了93名剛喝完能量飲料實驗者的QT間期(一段心臟的節奏時間),結果發現喝了能量飲料後,心臟的QT間隔比沒喝能量飲料的人多10毫秒,而若心臟的節奏心電圖上QT間隔延長時,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心律不齊或心臟猝死。美國太平洋大學助理教授夏亞表示,能量飲料和血壓的收縮是否有相關性,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以評估對心臟節律的影響。不過有高血壓或是QT症候群的患者,應多加謹慎,由於能量飲料也含有咖啡因,喝過多可能會使血壓升高。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