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

晚期乳癌治療十年大突破!化療藥物副作用大幅降低

晚期乳癌治療十年大突破!化療藥物副作用大幅降低#乳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今年67歲的陳媽媽(化名)3年前罹患晚期乳癌,接受過各類的化學藥物治療,2014年底再次確診疾病復發且轉移到肺部。由於陳媽媽已對曾使用過之化療產生抗藥性,及產生包含噁心、嘔吐、經常性頭痛與疲倦感的副作用,讓她對化療產生恐懼。在主治醫師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乳房外科歐陽賦醫師的建議下,年初她再次接受新機轉的乳癌化療藥物(Eribulin)治療,目前病情控制良好,腫瘤縮小,且副作用與傳統化療相較輕微許多,讓她還可以出遠門去拜訪老朋友,陳媽媽說:「和以前化療經驗完全不同,太不可思議了」。新乳癌化療藥物研發自日本 納健保給付為患者新希望歐陽賦醫師指出,晚期乳癌患者若在一線藥物和二線藥物都失敗的情況下,一旦疾病復發或轉移,就是產生抗藥性。過去10年在無更好的解決方案下,只好再把以前用過或沒用過的藥物搭配使用,但治療效果都不明顯。現在晚期乳癌患者不用過度灰心,目前已有新的乳癌化療藥物(Eribulin)可提供選擇,且於去年12月獲得健保給付,對乳癌患者而言,更是減輕了經濟負擔。歐醫師說明,新乳癌化療藥物研發於日本沿海的黑色軟海綿,其可抑制細胞有絲分裂,進而使癌細胞凋亡。醫師表示,此藥物適用於轉移性乳癌病患,且先前必須在輔助性或轉移階段曾使用過紫杉醇類(taxane)與小紅莓類(anthracycline)的化療藥物。根據國際大型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新乳癌化療藥物可使患者中位整體存活期突破一年限制,顯著延長25%,達13.2個月,拉長乳癌治療戰線,使患者獲得更多生存時間以抵抗病魔。化療施打便利性提升 不再需要漫長的等待歐陽賦醫師表示,新乳癌化療藥物治療約2-5分鐘即可完成施打,不同於以往傳統化療藥物需在化療室4-6小時,大幅減少了病患在診間等待的時間;此外,也不須透過安裝人工血管來進行施打,可直接經由靜脈注射,減少患者再次手術裝置人工血管的不便。同時,某些傳統化療容易引起患者過敏反應,或是在漏針發生時造成皮膚、血管組織損傷等情形,在使用新乳癌化療藥物時都無需擔心,讓醫護人員與患者的心理壓力降到最低。歐醫師說,對於晚期乳癌患者而言,延長存活期、症狀控制和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這三者共為重要的治療目標,而以新乳癌化療藥物來看,可幫助延長存活期、副作用較低且施打方便性高,有助於晚期乳癌患者達成治療目標,對患者來說是一大福音。最後,歐醫師也鼓勵乳癌姊妹,面對乳癌不要懼怕或是抗拒用藥,應積極治療,仍有機會與乳癌長期共存。

【免費講座】乳癌攜手關懷聯誼會

【免費講座】乳癌攜手關懷聯誼會#乳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癌症病友間的疾病適應、經驗分享及情感交流,是陪伴他們走過治療艱苦時期的最佳夥伴,同時,適時的吸收醫學新知、解決日常生活中因疾病而產生之疑難雜症,是他們最關心的議題。對此,高雄長庚特舉辦乳癌攜手關懷聯誼會,並邀請血液腫瘤科吳佳哲醫師提供「乳癌的標靶治療」講座、康復用品教學簡子涵講師主講「如何穿出內在美」,期望透過本次活動,增強病友照顧能力及促進相互認識與支持之力量,歡迎病友及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參與。名稱:乳癌攜手關懷聯誼會時間:3月28日(六)上午9:00~中午12:00地點:高雄長庚紀念醫院 兒童大樓6樓 國際會議廳-藍廳洽詢:高雄長庚社會服務課 鄔筱婷小姐(07)7317123轉8134

霾害懸浮微粒 恐提高乳癌罹患率

霾害懸浮微粒 恐提高乳癌罹患率#乳癌

(撰文:陳詩婷)(圖片來源:優活健康網、永承診所)(採訪諮詢:永承診所 池永昌院長)近年來,中國因為工業發展所引起的霾害問題日趨嚴重,台灣也深受其害;光是2014年冬季,霾害隨著冷氣團的來襲已經至少侵台6次!乳房專科池永昌醫師表示,過去我們以為霾害只會侵害人體的呼吸道器官,然而近來研究顯示,霾害也是提高乳癌發生率的重要原因;國內研究報告甚至指出,居住在高汙染地區的婦女,因為乳癌而死亡的機率是其他縣市的1.19倍,顯示空氣汙染對於乳癌罹患率影響甚鉅。鎘、PAHs是造成乳癌的殺手霾害到底有多可怕?池永昌醫師指出,科學發現,目前已知會導致乳癌的化學物質約有216種,其中的35種就分布在空氣中,尤其是霾害越嚴重的地區,致癌物質就越多。霾害最常被人談起的即是「鎘」以及「多環芳香烴碳氫化合物」(PAHs),池永昌醫師說,鎘之所以可怕,是因為它的半衰期長達20年之久,長期暴露在含有鎘的空氣中,除了造成腎臟及肺部的損害,還可能誘發乳癌、前列腺癌等癌症;至於PAHs,我們曉得它是煤炭、燃油、瓦斯或其他有機物質,因燃燒不完全所形成,一旦人體暴露於其中,研究指出恐會造成皮膚癌、乳癌的發生。口罩無法完全阻隔 六大原則遠離霾害威脅或許你會說,只要出門時配戴口罩就好啦?池永昌醫師嚴肅地說,事實上,霾害是一種非常微小的有毒物質,就算帶著口罩,這些細小的霾害分子仍然可以輕易進入人體,隨著血液流到身體的各個器官及循環系統。空氣汙染在所難免,有鑒於此,池醫師表示若能從自身管理做起,遠離霾害區、養成運動及均衡飲食等習慣,仍然可以降低乳癌的發生率。以下池醫師歸納幾項原則供大家參考:1)遠離霾害地區:大陸一直飽受霾害的困擾,旅遊時儘量避免到大陸;此外,若氣象報導預告空氣品質差時,也儘量不要出門,尤其是免疫力較低的老人及小孩。2)不要抽菸,更不要吸二手菸:抽菸會造成不完全燃燒的有害物質,如剛剛談到的鎘及PAHs。3)維持適當體重:不管年齡分布為何,只要能均衡飲食,避免高熱量、高脂肪、高糖分的攝入,可有效預防乳癌的發生。4)每日半小時運動:因為運動時可以降低血液中的雌激素,可預防乳癌。5)避免刺激性飲料:像是咖啡、酒類等都應避免。6)30歲前哺乳:研究指出,哺乳可降低50%乳癌發生的機率!不要以為20幾歲乳房長大了就代表發育完全,事實上,乳房需要經過懷孕以及4個月的哺乳後,讓乳房的功能完全發揮出來,也才算是發育完全。定期乳房篩檢為預防乳癌的關鍵除了自身的健康管理外,池永昌醫師建議,女性應定期進行乳房篩檢。在儀器的選擇上,倒不必是昂貴的核磁共振、斷層掃描等等,應該視自己的年齡層及風險程度來做個人化醫療的乳房篩檢,尤其是20幾歲的女性,應趁年輕就養成乳房定期篩檢的習慣。以下可分為幾個原則:40歲以下的女性,建議每1至2年做一次超音波檢查(因乳房尚未成熟,儘量避免暴露於放射線之下)就可得知乳房的健康狀況;若想知道乳癌的風險程度高低,若可同時搭配乳房遠紅外熱像儀,檢測整個乳房及周圍組織的變化,藉著偵測與癌症相關的乳腺組織生理變化,顯示出異常細胞的活動,或許能提早偵測出可能發生乳癌的異常區域,提供早期預防介入的機會。40歲以上的女性,則建議每年進行X光攝影,同時也建議搭配乳房遠紅外熱像儀,評估乳癌發生的風險程度。此外,池永昌醫師說,若本身是乳癌罹患的高危險群,就需搭配比較精密的磁振造影,或是基因檢測技術,來預防乳癌的發生。更多乳癌檢測資訊:http://goo.gl/AaBbuW

癌症治療邁向個人化 存活率大幅提升

癌症治療邁向個人化 存活率大幅提升#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隨著癌症海嘯,一波波拍打國人的健康,讓我國每年新增癌症病例,已突破十萬大關,不過,隨著癌症的診療技術突飛猛進,過去在治療上,醫師往往單打獨鬥, 而現今,已轉為多科會診,並能依照不同癌症基因型,與細胞分布情形,量身訂做屬於個人化的治療方式,進一步讓全癌症的五年存活率,獲得大幅提升。婦女癌症不見好轉 經多科治療病情穩定一名55歲黃女士,去年6月一開始在醫學中心診斷為第三期三陰性乳管型乳癌,進行前導性手術前的化學治療多次,但腫瘤不見好轉,3個月內腫瘤從原先的7公分進展到12公分,患者因病況惡化且體力持續下降,因此轉院,希望能病情能因此有進展。經腫瘤整合照護團隊討論判斷、進行病理切片,再次確定組織型態後,發現乳癌型態已由原先的乳管型轉化為少見且較惡性的轉形性乳癌。評估後,整合照護團隊採取不同的治療策略,依病人狀況體力規劃手術前的同步高劑量放射治療與標靶治療,多重酪胺酸激脢抑制劑,達到第一步抑制縮小腫瘤與培養病人體力的目的。再進行手術切除長達12公分的腫瘤,手術後並進行第三線微小管動態抑制劑輔助性化療,經過乳房外科、血液腫瘤科、放射腫瘤科與病理科的協助下,目前病人恢復狀況良好。由此可見,現今的癌症治療,須跨足不同科別的醫師,共同進行會診,才能讓癌症有突破性的改善,台中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廖志穎表示,針對癌症病人,由各科醫師分工合作,各司其職,且還有社工協助評估家屬經濟、家庭與照顧狀況;心理師協處理病人與家屬情緒問題;營養師提供訊息教導病人飲食原則,如此的相互配合,才能使疾病與症狀獲得最好的控制。乳癌年輕化 有硬塊務必警覺廖志穎也呼籲,乳癌有年輕化的趨勢,臨床上遇過最年輕的乳癌患者才25歲,建議民眾要定期進行自我乳房檢查,如果發現摸到硬塊、乳房皮膚色澤或紋路改變、表皮凹陷、乳頭外型改變或有分泌物,請盡速到醫院乳房外科進行進一步檢查。國民健康署也針對45~69歲女性、40~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補助每2年1次的乳房攝影,民眾可多利用此資源到醫院進行檢查,確保健康,一旦確定罹癌,不要過度憂慮或逃避,透過醫師專業的評估與治療,治癒機會仍舊很大。

她罹乳癌拖兩年不敢說不敢治療 臉色蠟黃只剩兩月命

她罹乳癌拖兩年不敢說不敢治療 臉色蠟黃只剩兩月命#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得知罹癌,請務必第一時間趕緊就醫!台中一名四十八歲婦人,兩年前遭診斷罹患乳癌,但因害怕乳癌手術,將切掉整個乳房影響外觀,使她對治療心生畏懼,一直不敢告訴家人罹癌真相,直到近日,家人發現她的臉色蠟黃,才被押著求醫,發現癌症已遠端轉移至肝臟,推斷生命只剩兩個月,此時丈夫看著診斷結果,婦人終於吐露實情,兩人當場相擁痛哭,目前婦人透過標靶藥物的治療,暫時保住性命。臉色蠟黃急送醫 黃疸指數超過正常十倍這位已婚的婦女,兩年前當得知左側乳房有一顆約三公分大的腫瘤,雖然醫師告訴她應接受開刀治療,術後還要進行化療,因為無法接受失去乳房的模樣,她並未告訴家人,病情就這樣拖著,直到半年前,因臉色明顯蠟黃,在丈夫的堅持下來到醫院掛急診求醫。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血液腫瘤科醫師張景明表示,婦人在急診檢查其黃疸指數已達14,超過正常十倍,接近肝臟衰竭的程度,進一步診斷係乳癌已轉移肝臟所致,如果不治療可能會於兩個月內喪失生命,至此該婦女才告訴丈夫自己罹患乳癌的實情,夫妻相擁痛哭,請醫師全力搶救她的生命。婦人HER2陽性 服標靶藥暫時保命張景明醫師指出,目前唯一的辦法是利用乳癌切片,以螢光原位雜交法檢驗該癌腫瘤是否屬於HER2陽性乳癌,幸而該婦女的乳癌屬HER2陽性,立即接受三個月的雙標靶合併傳統化療治療,三個月後的追蹤檢查,竟發現該婦女的黃疸指數已接近正常,其肝臟轉移腫瘤和乳癌都已萎縮90%,神奇地保住生命。乳癌雙標靶的治療,最好用於乳癌腫瘤過大,經固定療程後會讓腫瘤萎縮變小,再進行外科手術,提供患者一個機會得以保留乳房,維持日常生活品質,已有不少乳癌患者因而受惠。張景明呼籲,由於醫學的進步,乳癌的治療武器更多,更為有效,其副作用也大幅降低,乳癌患者不要輕意自我放棄,但更重要的是所有成年婦女都要定期接受乳癌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乳癌治療不二法門。

婦科疾病年齡化 醫:篩檢時間應提早

婦科疾病年齡化 醫:篩檢時間應提早#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知名美食家韓良露近日驚傳罹患子宮體癌中的惡性肉瘤過世,令人詫異。這也讓許多婦女正視女性相關疾病及婦科檢查重要性。婦產科醫師說,子宮、子宮頸、陰道、卵巢及乳房等女性特有的器官,有一項共同的特徵,就是它們衍生的疾病,都有愈早治療、療效愈好的特色。45歲前乳癌檢查好時機台北市聯醫和平婦幼院區婦產科林姿吟醫師說,雖然國健署針對乳癌及子宮頸癌的篩檢提供補助,不過因為各種癌症的發病年齡都有下降的趨勢,因此在時間和經費許可的情況下,還是要自費進行一些重要的婦科檢查,才能夠及早進行追蹤或治療。以乳癌為例,比起乳房攝影這種針對較緻密的乳房進行的檢查工具,45歲以下的婦女因為乳房較為柔軟,其實更適合利用乳房超音波來檢查。另外,超音波也適合檢查肌瘤或卵巢病變,婦女讀者們若有頻尿、便秘、經血過多等症狀,很可能是肌瘤的影響。抹片+HPV篩檢 雙重保護更安心另外,林姿吟醫師也提到,子宮頸癌是因為人類乳突病毒(HPV)的感染而產生,因此在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時,順便進行HPV的篩檢,是最方便的選擇。醫師會在抹片檢查的檢體採樣後,再用一隻小刷子在陰道輕繞一圈取樣送檢,這種檢查有助於判斷自己是不是得到子宮頸癌的高危險群,然後採取相對的因應措施。同時他也補充,9歲至26歲的女性可考慮施打子宮頸癌疫苗。

她50多年來沒做過乳房攝影 一檢查就罹癌

她50多年來沒做過乳房攝影 一檢查就罹癌#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乳癌觸診難發現,她50多年來自我檢查都沒問題,直到去年心血來潮首次接受免費乳房攝影,才發現自己罹患了乳癌原位癌,所幸在及時治療後,目前恢復良好,只需定期回診即可。對此,新北市政府衛生局表示,乳房自我檢查對早期乳癌的發現幫助有限,所以,建議45~69歲的婦女,應每2年接受1次的免費乳房X光檢查,以避免自己罹癌都不知,並錯失了黃金治療期。零期乳癌存活率高 定期檢查有保障其實乳癌即使觸診,都很難發現零期(原位癌)或第一期乳癌,而依據臺灣癌症登記資料庫2007~2011年醫院申報4種癌症之期別5年存活率,顯示乳癌及子宮頸癌零期存活率可達95%以上,但若為末期,存活率則會大幅降至24%以下,所以,女性民眾千萬不能輕忽。X光攝影揪乳癌 2年1次保健康民國102年癌症仍為新北市十大死因之首,而女性乳癌及子宮頸癌,分別位居第4及第10位;並為全國女性癌症第1位及第7位,較之乳房觸診,X光攝影可發現乳房鈣化點或微小腫瘤。因此,衛生局為保護婦女健康,建議除了每2年1次的免費乳房X光檢查外,若二等親內家屬曾罹患乳癌,則可提早為40~44歲,另30歲以上女性每年也享有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

每週曬太陽3次 預防乳癌、骨質疏鬆症

每週曬太陽3次 預防乳癌、骨質疏鬆症#乳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瑜伽文獻把太陽尊為星球上的生命維持者,認為常曬太陽是維持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很多人也明白曬太陽有益健康,但還是視太陽如大敵而避之躲之。當然,過度曝曬陽光也有問題,但與曬得過多相比,少曬太陽所引發的疾病更多。有研究資料證明,少曬太陽得病比多曬受苦的情況要多一些。曬太陽的益處瑜伽練習者一直相信,經常曬太陽的好處不勝枚舉,而越來越多的現代科學家也發現了曬太陽的益處。例如:科學研究發現,陽光是人體合成維生素D的必需條件。維生素D又被稱為「陽光維生素」,是皮膚細胞接觸陽光中的中波長紫外線(UV-B)時生成的,作用重要,可以幫助維持人體免疫系統的健康、堅固牙齒和骨骼,還有助於預防兒童軟骨症、骨質疏鬆症、心臟病、乳腺癌、前列腺癌和結腸癌等多種疾病。瑜伽觀點還認為,多曬太陽心情好,現代科學也有相同的結論。科學研究已證實,血清素含量對人的情緒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如果血清素含量低,會導致憂鬱和其他的情緒失調。而陽光能刺激視神經,向大腦發送訊號,增加血清素的分泌,還能透過合成維生素D來提高大腦中血清素的含量,讓人維持愉悅的心情。曬太陽的注意事項曬太陽有這麼多好處,但又不可過度曝曬,一般而言,皮膚較為白皙的人每週曬3~4次太陽,每次10~20分鐘,就能滿足人體製造維生素D的需求了。如果為了人工合成維生素D,最好選擇在上午10點到下午2點這段陽光充足的時間曬太陽。天氣十分炎熱時,每次曬5~10分鐘即可(友情提醒:如果是在炎熱的季節坐在陽光下曬太陽,一定要戴遮陽帽)。需要提醒的是,曬太陽雖有益身心健康,但也不應選擇日正當中連續兩三個小時近乎全裸地曝曬。吸收少量陽光能「養形養神」,讓人健康有活力,過多則耗精氣神,還有患皮膚癌之虞。我們應隨季節變化,根據自身經驗來決定曬多久才能獲得好的效果,而且要合成維生素D根本無須全裸地曬太陽,穿短袖襯衫和短褲即可。另外要特別注意的是,過多地接受曝曬很容易使人體的黑痣轉為黑色素瘤或皮膚癌,曬太陽時一定要穿戴防曬衣物,將有痣的部位遮蓋起來。(本文摘自/蕙蘭瑜伽/原水文化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