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

親自哺餵母乳 可降低患卵巢癌機率

親自哺餵母乳 可降低患卵巢癌機率#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第一次當媽媽的秀滿決定親自哺乳,至母嬰親善認證醫院生產。在專業指導下認識正確哺乳技巧,產後寶寶很快吸上母乳。為了1至2小時就要喝母奶的寶寶,秀滿選擇親子同室,也讓爸爸提早練習照顧寶寶。醫護人員教導秀滿如何上班後持續哺乳。出院後餵奶不順及脹奶,也能打電話到24小時諮詢專線獲得協助。哺餵母乳 降低寶寶腸胃道、呼吸道感染機率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表示,母乳能降低寶寶腸胃道感染、呼吸道感染及中耳炎機率,也減少兒童期糖尿病機率。婦女藉由母乳哺育,使產後子宮恢復較快,產後出血機會較小,得到乳房癌、卵巢癌及骨質疏鬆的機率減少。2017年7月世界衛生組織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發表全球母乳哺育行動,提出母乳哺育是給所有孩子一生中最健康的開始。呼籲政府及相關組織共同推動母乳哺育,目標為儘早哺餵母乳,及嬰兒純母乳哺育6個月,其後添加適當的副食品,持續哺育母乳至2歲或2歲以上。母嬰親善醫療院所 提供產婦專業協助母乳是寶寶最天然的食物,為支持媽媽成功哺餵母乳,國民健康署推動母嬰親善醫療院所認證,全國有187家醫療院所通過認證,涵蓋全國出生數的79.9%,平均每5個寶寶就有4個是在母嬰親善醫療院所誕生。王英偉署長表示,家人一同支持產婦選擇哺餵母乳,並且提供產婦心靈與生活上的行動支持,落實有快樂的媽媽才有快樂的家庭。國民健康署提供孕產婦免費關懷專線0800-870-870及孕產婦關懷網站服務http://mammy.hpa.gov.tw,還可下載APP定位搜尋最近的母嬰親善院所及哺集乳室,歡迎大家多加利用。

老年乳癌怕開刀 冷凍療法成救星

老年乳癌怕開刀 冷凍療法成救星#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81歲的陳奶奶,發現右邊乳房有1個硬塊,切片檢查確診為乳癌。醫師建議手術切除,陳奶奶因年紀大、身體虛弱,不希望接受手術治療,但家屬又很希望能良好控制腫瘤。與醫師討論後,家屬決定接受冷凍治療來局部控制腫瘤,術後的陳奶奶,在恢復室稍作休息即離院回家。冷凍治療 已應用於4種癌症腫瘤乳癌是婦女最常見的癌症,手術切除一直是治療乳癌的主流。隨著人口老化,醫師也面臨越來越多老年乳癌難題。有些老年患者身體虛弱,同時合併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巴金斯氏症或阿茲海默症,這些患者相對較不適合接受手術,醫師、患者及家屬也會有許多的疑慮及考量。彰化基督教醫院乳房中心副主任賴鴻文表示,冷凍治療利用局部快速溫度降低,結成冰球來包覆腫瘤,由冰球中形成的低溫凍死癌細胞,達成有效局部控制腫瘤效果。冷凍治療已有效應用於腎臟癌、肺癌、肝癌及乳癌的治療。少部分乳癌患者不適合接受手術,這時冷凍療法可作為手術外,另一個腫瘤局部治療選擇。適用小於1.5公分、不靠近皮膚腫瘤冷凍治療在低溫的狀態下,具有止痛效果,患者並不會明顯感到不適,在局部麻醉下即可進行。另外冷凍治療操作時可用超音波導引將針插到正確位置,在降溫過程中可以即時監控冰球大小及範圍是否足夠。賴鴻文副主任建議,使用冷凍療法治療乳癌時,腫瘤需為單獨一顆、非多發性病灶。腫瘤大小建議小於1.5公分,不適合距離皮膚太近或侵犯皮膚的腫瘤,以避免治療過程中低溫造成皮膚的凍傷。另外,此項療法目前健保並不給付,故接受冷凍療法治療乳癌時,需要額外自費。

台灣女性殺手 乳癌居癌症之冠

台灣女性殺手 乳癌居癌症之冠#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危害21世紀女性健康的頭號殺手,許多人都認為是乳癌。相較於其他癌症,乳癌不僅好發於年輕族群,也是台灣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當多數癌症的發生率稍趨緩時,乳癌卻逆勢成長了3.2%。台灣乳癌好發年齡早 高峰45至55歲《大家健康》雜誌總編輯葉雅馨表示,台灣婦女罹患乳癌的平均年齡較西方國家低,西方國家罹患乳癌的年齡層主要集中在55至65歲,但亞洲人受基因影響,好發年齡較年輕。台灣乳癌高峰約在45至55歲,較西方提早10年左右,甚至還不乏30歲就死於乳癌的案例。是否需要切除乳房,要看腫瘤的大小、形狀是否嚴重損壞外型,通常醫師能理解患者的心態,會盡量保留乳房,約6成的患者可保留乳房。不少患者得知罹癌後,擔心另一半變心或離婚,不願接受治療。然而經過疾病打擊,夫妻間假如能互相體諒,能產生另一種革命情感,鼓勵患者勇於接受治療。乳癌治療結束 2、3年內較易復發和信治癌中心醫院一般外科醫師余本隆表示,懷孕不會增加乳癌的復發率,但如果懷孕後乳癌復發,礙於治療的限制很多,多半會建議中止懷孕。一般來說,乳癌最常發生在前2、3年,應盡量2年以後再懷孕。余本隆醫師建議,可以的話,5年後再懷孕更好,但生理有其極限,青春不等人。通常罹癌病人,一開始會否定,不相信自己罹癌,想逃避。接著會憤怒,怨恨命運不公平。然後會憂鬱,否定自我存在價值。最後才會接受及面對,配合醫療處置。在這個過程中,親友和家屬的傾聽和陪伴最重要。

低溫凍死癌細胞 治療乳癌新選擇

低溫凍死癌細胞 治療乳癌新選擇#乳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81歲的陳奶奶,3個月前看護幫她洗澡時,摸到右邊乳房有硬塊,家屬帶其就醫,經由超音波檢查發現,右邊乳房有一顆約2公分的腫瘤,切片確診為乳癌。醫師考量病患年紀大,不適合手術治療,建議採取冷凍治療,合併抗荷爾蒙藥物治療,目前腫瘤控制情形良好。冷凍治療 當天可出院收治個案的彰化基督教醫院乳房中心副主任賴鴻文指出,手術當天,先利用超音波定位出腫瘤位置,並在超音波導引下放置冷凍針具,製造能夠完全包覆乳癌的冰球。經過2次冷凍及解凍的循環,約40分鐘療程,病患當天即出院回家休息。合併抗荷爾蒙藥物治療 腫瘤控制良好賴鴻文副主任表示,患者術後一星期回診情況良好,除了治療處有輕微瘀青外,沒有不舒服或產生其他嚴重的併發症,進行核磁共振造影檢查,顯示腫瘤控制情形良好,建議後續門診持續追蹤,並接受抗荷爾蒙藥物治療,以減少乳癌復發及轉移的風險。低溫凍死癌細胞 4大早期癌症適用冷凍治療是什麼?賴鴻文副主任說明,冷凍治療是利用局部快速溫度降低,達中心溫度零下攝氏負40度C至負80度C,將冷凍的冰球包覆腫瘤,進而低溫凍死癌細胞。根據文獻報告顯示,冷凍治療可有效應用於乳癌、腎臟癌、肺癌,以及肝癌治療。腫瘤大於2公分不適合 需自費使用彰化基督教醫院乳房中心主任陳達人進一步說明,冷凍療法適合治療小於1公分的腫瘤,當腫瘤大於2公分以上,腫瘤控制率就會明顯降低,適合腫瘤較小的早期乳癌病患,建議與有經驗的乳房專科醫師,進行評估與討論。另外,此項療法目前健保不給付,需要額外自費。(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台灣乳癌好發年齡全球最年輕

台灣乳癌好發年齡全球最年輕#乳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乳癌長年位於女性癌症發生率首位,據最新癌症登記年報指出,國內每年約有1萬1305名新增乳癌患者,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癌症中心副院長暨乳房醫學中心主任杜世興醫師表示,歐美國家乳癌好發於55~75歲,而台灣則好發於45~69歲,相較之下非常年輕,幾乎是全球第一。乳癌術前雙標靶 保留雙峰降低復發率乳癌分為許多類型,其中Her2陽性復發率高,若非及早確診者,延宕病情恐需切除乳房,對許多年輕女性患者來說難以接受,甚至有些患者寧願放棄治療。杜世興醫師表示,最近有2位年齡不到40歲的Her2陽性局部晚期乳癌患者來台求診,原本需要切除乳房,後來在接受術前雙標靶藥物治療、化療下,腫瘤逐漸縮小、甚至達到病理的完全反應,術後保留雙峰、完全沒有腫瘤,且原本轉移的淋巴結也恢復到原本的健康狀態。杜世興醫師表示,近1年,院內至少有10位年輕乳癌案例,透過術前雙標靶藥物、化療的合併治療方式成功縮小腫瘤,而得以保住乳房。研究顯示,術前雙標靶比起單標靶,可提升近2倍病理完全反應,亦即手術時已經完全檢測不到癌細胞,且可降低46%復發機率。另外,研究也顯示,雙標靶藥物並不會帶來更多副作用,因此也成為近年來乳癌治療的新趨勢。一站式就診服務 1週知檢驗結果不論何種治療方式,患者就診品質都相對重要,以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醫學中心為例,為體諒患者檢查、等待檢查報告的忐忑心情,特別設計一站式的患者就診服務,將過去動輒需2~3個月才能確診罹癌的時間,大幅縮短至1週就能確認。杜世興醫師表示,對患者來說,最重要的是把握治療時機,尤其是高惡性的癌症種類,更要分秒必爭,一站式的就診服務對於患者的治療更有幫助;因此,近年來院內的乳房外科門診就醫量上升2-3倍,乳癌手術量也翻倍成長,由此可見一斑。此外,由於乳癌每年以8%的速度新增患者,杜世興醫師也提醒,年輕女性要多注意自己的乳房健康,過去傳統印象認為乳房X光攝影較準確,其實這非絕對,而是應該根據年齡、乳房結構、病史等,再加以判斷進行乳房超音波或乳房X光攝影,亦或是兩者皆做。(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醫療在地化 台東馬偕乳癌存活率逾9成

醫療在地化 台東馬偕乳癌存活率逾9成#乳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乳癌是國內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根據國健署統計,每年約1萬1769位女性罹患乳癌。台東馬偕醫院乳房外科主治醫師魏銓延表示,台東地區每年新增一百多位乳癌患者,其男女比例約1:100,好發於中年肥胖婦女,另外嗜吃高油、高糖飲食以及嗜酒的民眾也要特別留意。多專科團隊合作 8成乳癌患者選擇在地醫療魏銓延醫師指出,早期多數患者轉往外縣市求診,不過乳癌治療需費時1至5年,奔波往返容易降低治療意願,影響治療成效;如今台東馬偕醫療資源充足,結合多專科團隊共同制定治療計畫,選擇在地診治的乳癌患者已提升至8成,乳癌存活率也提升至9成以上。魏醫師以一位60歲婦女為例,她右側乳房有一個3.5cm的腫瘤,經由多專科團隊討論後,先做3次前導性化療(手術前化療),沒想到腫瘤不但消失,術後也沒有殘留癌細胞,成為台東第一位病理完全緩解(pCR)的個案,順利完成乳房保留手術。勿信偏方 遵循醫囑掌握黃金治療期外科手術仍是治療乳癌的重要方式,但許多人對於手術有莫名的恐懼或是不正確的觀念,因此錯過黃金治療期,魏銓延醫師補充,臨床上一名陳太太(化名),確診二期乳癌後因畏懼手術,仰賴吃草藥等偏方,再回診已是末期,且併發全身多處感染,到院不到2天就過世,相當惋惜。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已有許多治療方式可減低手術不適感,台東馬偕於今年引進「低溫電漿刀」進行切除手術,術後疼痛感低,疤痕不易形成,還能保住乳頭的完整性;相較於傳統電燒可降低手術熱傷害,及術後脂肪凹陷、皮瓣壞死,傷口血清腫等後遺症風險,是乳癌患者的另一項選擇。確診乳癌不要慌 台東馬偕與您一同戰勝乳癌魏銓延醫師鼓勵民眾多關心乳房健康,若發現乳房有異狀請盡快至乳房外科門診諮詢,經醫師評估後可安排相關乳房檢測,也提醒有家族史的民眾,30歲後應每年定期檢查乳房。台東馬偕引進最新治療技術,擁有一群優秀及專業的醫療團隊,呼籲民眾切勿畏懼篩檢與治療,遵循醫囑也能戰勝乳癌!(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2年1次乳癌篩檢 45-69歲婦女快把握

2年1次乳癌篩檢 45-69歲婦女快把握#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乳癌是女性癌症死因的第4名,廣大女性無不擔憂乳房健康。許多女性急於及早發現病灶,嘗試許多不同檢測方式。然而這些方式真的有效或正確嗎?乳房X光攝影 能發現早期乳癌近日媒體報導提及,30歲以上的婦女,可以用乳房超音波來替代乳房X光攝影。然而此部分台灣進行本土研究結果顯示,即使是較年輕的女性,乳房X光攝影的敏感度仍比乳房超音波高,能偵測到非常早期的乳癌,甚至發現原位癌的鈣化點。除此之外,乳房超音波很容易受到不同操作者的影響,在偵測鈣化點的敏感度也較低。許多女性擔心不趕快發現,病情會難以挽救。健康署呼籲,檢查有幅射線,目前我國開始提供篩檢服務的年齡已經比其它國家稍早,不建議太早做檢查,請女性朋友依照政府的建議時程接受篩檢即可。WHO:乳房X光攝影篩檢乳癌最有效健康署提醒,有女性以為透過自我檢查可以發現早期乳癌,但根據一項長達11年的研究結果顯示,自我檢查無法降低乳癌死亡率,反而會因為發現良性腫瘤,而導致不必要的切片,或者以為摸到硬塊,而導致焦慮及不必要的門診、影像及切片檢查。乳房X光攝影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具醫學實證的乳癌篩檢工具。健康署呼籲,婦女應定期接受乳房X光攝影,以有效提早發現及降低乳癌死亡率。目前國民健康署提供45歲以上未滿70歲婦女,每2年1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檢查,期望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乳頭有血、膏狀體 恐為乳癌前兆

乳頭有血、膏狀體 恐為乳癌前兆#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偶爾會意外發現胸罩上有血跡,輕捏乳頭時會感到疼痛、有時還有分泌物,這時我們可以懷疑可能是乳房健康出了問題。乳頭分泌物是僅次於乳房疼痛、腫塊以外第三常見的乳房不適原因,那麼有哪些情形也可能誘發乳頭分泌物,哪些徵兆又可能是乳癌的警訊?主要乳管退化後 乳暈會有膏狀的東西佳里奇美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曾建仁表示,,精神科用藥、抗憂鬱藥物、止吐藥或嗎啡類、避孕藥、甲狀腺功能低下、性交時過度刺激乳頭、精神壓力大都可能會引起乳頭異常分泌;乳房纖維囊腫變化會有黃、棕、綠及灰色透明分泌物;主要乳管退化後會蓄積一些油脂及細胞的廢棄物,乳暈會有像起司膏狀的東西。而乳頭出血最常見的原因有可能是乳管內乳突瘤,幸好大部分的乳管內乳突瘤是良性而且單一發生的,但是仍有少數的病人是因為乳癌造成的乳暈出血。年紀大者更要小心乳癌分泌物如果是單側、自發性而無需擠壓、持續性的,而且來自單一乳管就要特別留心。但不見得只要看見紅色狀血性分泌物就一定是乳癌,也有可能是黃色的漿液性分泌物,透明膠水狀分泌物,若有合併乳房腫瘤時須高度懷疑乳癌的可能,尤其發生在年紀大者更要格外小心。.每月都檢查乳房、輕捏乳頭曾建仁醫師表示,在自我乳房檢查方面,需每月仔細檢查乳房,除了注意有無腫塊外,也要輕捏乳頭,看看是否有異常分泌物,最後要看一下胸罩,偶而會意外發現胸罩上有血跡時一定要立即就醫,乳癌越早發現早期治癒機會高。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