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

血癌入侵無症狀!長者應每年抽血檢查

血癌入侵無症狀!長者應每年抽血檢查#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自民國70年以來,癌症已連續35年蟬聯國人10大死因之首,死亡比例也逐年增加,顯然是國人健康的頭號殺手。癌症早期皆無明顯症狀,當出現症狀後就醫,可能已進展為晚期甚至是轉移。乳癌是女性癌症死因冠軍 篩檢人數卻不多民眾主動篩檢的意識不高,第一線與病患接觸的醫護人員肩負提醒的任務,讓病患有機會搶得治療先機。根據亞東醫院院內統計,105年大腸癌、口腔癌、乳癌、子宮頸癌4個癌症的篩檢,平均每100位接受篩檢個案,就有8位為陽性,比率非常高。亞東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任林世強表示,4個癌症篩檢中就以乳癌的篩檢人數最低,主要原因是女性怕痛或是對乳癌篩檢沒有正確認知。103年台灣共有11,769位乳癌患者,更是女性10大死因之首。血癌無特別症狀 應定期抽血檢查除上述4個癌症篩檢外,令人聞之喪膽的血癌,因沒有特別症狀,容易被忽略。鼓勵40歲至64歲成人,每3年健檢一次,65歲以上則呼籲應每年健檢一次。健檢項目中的抽血檢查能發現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等血癌關鍵。林世強主任提醒,血癌需要各科醫師提高警覺,協助患者進行轉診,才能及早治療。近代癌症醫藥科技發展迅速,治療也不再局限單一方案,醫師會為每位患者評估,提出最佳的建議,若患者有任何疑慮,應諮詢專科醫生,切勿聽信偏方治療。

7旬婦乳癌試偏方 化膿腫瘤衝破皮膚

7旬婦乳癌試偏方 化膿腫瘤衝破皮膚#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70歲的蔡女士摸到左側乳房有硬塊,檢查診斷為乳癌併左側腋下淋巴結轉移。蔡女士畏疾忌醫,尋求民俗療法及偏方,導致乳房腫瘤逐漸變大,穿破皮膚形成巨大的化膿性潰爛腫瘤,腋下淋巴結亦凝結成潰爛腫塊,滲漏出壞死膿液及發出惡臭。高劑量、集中放射治療 治晚期轉移乳癌蔡女士常常大量出血被宣判為癌症末期,到放射腫瘤科求治。蔡女士腫瘤必須採用非常規的特殊治療模式,一面治療一面視情況做調整修正。治療首先盡速止血,再進行全身性詳細檢查,結果為左側乳癌併胸椎骨轉移為第4期。因蔡女士害怕打針堅決不接受化學及標靶藥物治療,剩下可用的只有放射治療。安南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梁永昌表示,傳統放射治療的效果是局部的,然而蔡女士需要有全身性療效。傳統的放射治療方式無法達到期待的治療目的,故採用個體化的超高放射分割劑量及總劑量的精準放射轟炸模式。治療過程病人沒有出現顯著不舒服的急性副作用,左側乳房及腋下腫瘤漸漸縮小致最後完全消退。精準放射轟炸治療 激發自身免疫效應放射轟炸所投予的超高劑量產生放射遠端效應,使骨骼轉移的胸椎病灶亦消失不見。免疫效應亦被激發出來,讓病人身體的天賦免疫系統和免疫細胞發揮辨識體內流動循環的乳癌細胞,予以殲滅。梁永昌醫師表示,蔡女士接受治療到今日的期間,規律每3個月接受回診檢查,包括病理活體切片檢查,電腦斷層、正子電腦斷層及同位素骨骼掃描檢查等,所有檢查均正常。精準放射轟炸治療誘發的局部與全身的治療效應,被認為是讓蔡女士雖末期癌症但治癒後無復發無轉移存活5年半的主因之一。

乳房攝影真安心?醫:恐使癌細胞擴散

乳房攝影真安心?醫:恐使癌細胞擴散#乳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預防乳癌的一貫手法就是「定期的乳房攝影」,這也是美國癌症協會建議所有年齡超過四十五歲女性每年應定期做的檢查,這是為了要早期偵測並提早治療,因此減少癌細胞轉移風險和降低死亡率。乳房攝影擠壓乳房 恐使癌細胞擴散然而,乳房攝影的機械原理—在兩片堅硬的板子中間,擠壓乳房的組織—如果你知道癌症如何運作,你會知道這完全不合邏輯。如果癌症腫瘤真的是一個裝著毒素的袋子,是身體為了讓它們變得不具殺傷力和殲滅它們而隔離的措施,而擠壓那個袋子只為了偵測其存在,從預防的角度來看,這是最糟糕的事情了。「如果你已得到癌症,這樣的檢查除了很痛苦之外,對於乳房在過程中所經歷的擠壓會讓癌症擴散。」《布雷洛克的健康報告》雜誌創辦人羅素.布雷洛克醫師這麼說。「醫師被教導,一旦發現腫塊,就不要去壓它!就算是為了檢查也不行,這麼做會導致癌細胞擴散。」乳房攝影放射線 恐造成腫瘤細胞變異雷蒙.西路醫學博士說:「關於乳房攝影,若能在癌症的早期發現,會是最棒的保護措施;然而,當你透過乳房攝影來偵測到癌症時,通常已經太遲了。想要及早發現癌症,你可以做的就是:使用高解析度的血液分析,這是一種安全、不具毒性的診斷工具,可將血液放大至一萬八千倍,以檢查血液中是否有自由基損傷、免疫失調、重金屬解毒作用等。」除了過程中的機械式壓力,乳房攝影也會排放離子放射線,將使可能從腫瘤釋出的細胞造成變異。北美放射學會證實,每年定期的乳房攝影,必須為某些女性罹患乳癌負上直接責任。(本文摘自/癌症的真相/方智出版)

親自哺餵母乳 可降低患卵巢癌機率

親自哺餵母乳 可降低患卵巢癌機率#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第一次當媽媽的秀滿決定親自哺乳,至母嬰親善認證醫院生產。在專業指導下認識正確哺乳技巧,產後寶寶很快吸上母乳。為了1至2小時就要喝母奶的寶寶,秀滿選擇親子同室,也讓爸爸提早練習照顧寶寶。醫護人員教導秀滿如何上班後持續哺乳。出院後餵奶不順及脹奶,也能打電話到24小時諮詢專線獲得協助。哺餵母乳 降低寶寶腸胃道、呼吸道感染機率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表示,母乳能降低寶寶腸胃道感染、呼吸道感染及中耳炎機率,也減少兒童期糖尿病機率。婦女藉由母乳哺育,使產後子宮恢復較快,產後出血機會較小,得到乳房癌、卵巢癌及骨質疏鬆的機率減少。2017年7月世界衛生組織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發表全球母乳哺育行動,提出母乳哺育是給所有孩子一生中最健康的開始。呼籲政府及相關組織共同推動母乳哺育,目標為儘早哺餵母乳,及嬰兒純母乳哺育6個月,其後添加適當的副食品,持續哺育母乳至2歲或2歲以上。母嬰親善醫療院所 提供產婦專業協助母乳是寶寶最天然的食物,為支持媽媽成功哺餵母乳,國民健康署推動母嬰親善醫療院所認證,全國有187家醫療院所通過認證,涵蓋全國出生數的79.9%,平均每5個寶寶就有4個是在母嬰親善醫療院所誕生。王英偉署長表示,家人一同支持產婦選擇哺餵母乳,並且提供產婦心靈與生活上的行動支持,落實有快樂的媽媽才有快樂的家庭。國民健康署提供孕產婦免費關懷專線0800-870-870及孕產婦關懷網站服務http://mammy.hpa.gov.tw,還可下載APP定位搜尋最近的母嬰親善院所及哺集乳室,歡迎大家多加利用。

老年乳癌怕開刀 冷凍療法成救星

老年乳癌怕開刀 冷凍療法成救星#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81歲的陳奶奶,發現右邊乳房有1個硬塊,切片檢查確診為乳癌。醫師建議手術切除,陳奶奶因年紀大、身體虛弱,不希望接受手術治療,但家屬又很希望能良好控制腫瘤。與醫師討論後,家屬決定接受冷凍治療來局部控制腫瘤,術後的陳奶奶,在恢復室稍作休息即離院回家。冷凍治療 已應用於4種癌症腫瘤乳癌是婦女最常見的癌症,手術切除一直是治療乳癌的主流。隨著人口老化,醫師也面臨越來越多老年乳癌難題。有些老年患者身體虛弱,同時合併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巴金斯氏症或阿茲海默症,這些患者相對較不適合接受手術,醫師、患者及家屬也會有許多的疑慮及考量。彰化基督教醫院乳房中心副主任賴鴻文表示,冷凍治療利用局部快速溫度降低,結成冰球來包覆腫瘤,由冰球中形成的低溫凍死癌細胞,達成有效局部控制腫瘤效果。冷凍治療已有效應用於腎臟癌、肺癌、肝癌及乳癌的治療。少部分乳癌患者不適合接受手術,這時冷凍療法可作為手術外,另一個腫瘤局部治療選擇。適用小於1.5公分、不靠近皮膚腫瘤冷凍治療在低溫的狀態下,具有止痛效果,患者並不會明顯感到不適,在局部麻醉下即可進行。另外冷凍治療操作時可用超音波導引將針插到正確位置,在降溫過程中可以即時監控冰球大小及範圍是否足夠。賴鴻文副主任建議,使用冷凍療法治療乳癌時,腫瘤需為單獨一顆、非多發性病灶。腫瘤大小建議小於1.5公分,不適合距離皮膚太近或侵犯皮膚的腫瘤,以避免治療過程中低溫造成皮膚的凍傷。另外,此項療法目前健保並不給付,故接受冷凍療法治療乳癌時,需要額外自費。

台灣女性殺手 乳癌居癌症之冠

台灣女性殺手 乳癌居癌症之冠#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危害21世紀女性健康的頭號殺手,許多人都認為是乳癌。相較於其他癌症,乳癌不僅好發於年輕族群,也是台灣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當多數癌症的發生率稍趨緩時,乳癌卻逆勢成長了3.2%。台灣乳癌好發年齡早 高峰45至55歲《大家健康》雜誌總編輯葉雅馨表示,台灣婦女罹患乳癌的平均年齡較西方國家低,西方國家罹患乳癌的年齡層主要集中在55至65歲,但亞洲人受基因影響,好發年齡較年輕。台灣乳癌高峰約在45至55歲,較西方提早10年左右,甚至還不乏30歲就死於乳癌的案例。是否需要切除乳房,要看腫瘤的大小、形狀是否嚴重損壞外型,通常醫師能理解患者的心態,會盡量保留乳房,約6成的患者可保留乳房。不少患者得知罹癌後,擔心另一半變心或離婚,不願接受治療。然而經過疾病打擊,夫妻間假如能互相體諒,能產生另一種革命情感,鼓勵患者勇於接受治療。乳癌治療結束 2、3年內較易復發和信治癌中心醫院一般外科醫師余本隆表示,懷孕不會增加乳癌的復發率,但如果懷孕後乳癌復發,礙於治療的限制很多,多半會建議中止懷孕。一般來說,乳癌最常發生在前2、3年,應盡量2年以後再懷孕。余本隆醫師建議,可以的話,5年後再懷孕更好,但生理有其極限,青春不等人。通常罹癌病人,一開始會否定,不相信自己罹癌,想逃避。接著會憤怒,怨恨命運不公平。然後會憂鬱,否定自我存在價值。最後才會接受及面對,配合醫療處置。在這個過程中,親友和家屬的傾聽和陪伴最重要。

低溫凍死癌細胞 治療乳癌新選擇

低溫凍死癌細胞 治療乳癌新選擇#乳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81歲的陳奶奶,3個月前看護幫她洗澡時,摸到右邊乳房有硬塊,家屬帶其就醫,經由超音波檢查發現,右邊乳房有一顆約2公分的腫瘤,切片確診為乳癌。醫師考量病患年紀大,不適合手術治療,建議採取冷凍治療,合併抗荷爾蒙藥物治療,目前腫瘤控制情形良好。冷凍治療 當天可出院收治個案的彰化基督教醫院乳房中心副主任賴鴻文指出,手術當天,先利用超音波定位出腫瘤位置,並在超音波導引下放置冷凍針具,製造能夠完全包覆乳癌的冰球。經過2次冷凍及解凍的循環,約40分鐘療程,病患當天即出院回家休息。合併抗荷爾蒙藥物治療 腫瘤控制良好賴鴻文副主任表示,患者術後一星期回診情況良好,除了治療處有輕微瘀青外,沒有不舒服或產生其他嚴重的併發症,進行核磁共振造影檢查,顯示腫瘤控制情形良好,建議後續門診持續追蹤,並接受抗荷爾蒙藥物治療,以減少乳癌復發及轉移的風險。低溫凍死癌細胞 4大早期癌症適用冷凍治療是什麼?賴鴻文副主任說明,冷凍治療是利用局部快速溫度降低,達中心溫度零下攝氏負40度C至負80度C,將冷凍的冰球包覆腫瘤,進而低溫凍死癌細胞。根據文獻報告顯示,冷凍治療可有效應用於乳癌、腎臟癌、肺癌,以及肝癌治療。腫瘤大於2公分不適合 需自費使用彰化基督教醫院乳房中心主任陳達人進一步說明,冷凍療法適合治療小於1公分的腫瘤,當腫瘤大於2公分以上,腫瘤控制率就會明顯降低,適合腫瘤較小的早期乳癌病患,建議與有經驗的乳房專科醫師,進行評估與討論。另外,此項療法目前健保不給付,需要額外自費。(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台灣乳癌好發年齡全球最年輕

台灣乳癌好發年齡全球最年輕#乳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乳癌長年位於女性癌症發生率首位,據最新癌症登記年報指出,國內每年約有1萬1305名新增乳癌患者,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癌症中心副院長暨乳房醫學中心主任杜世興醫師表示,歐美國家乳癌好發於55~75歲,而台灣則好發於45~69歲,相較之下非常年輕,幾乎是全球第一。乳癌術前雙標靶 保留雙峰降低復發率乳癌分為許多類型,其中Her2陽性復發率高,若非及早確診者,延宕病情恐需切除乳房,對許多年輕女性患者來說難以接受,甚至有些患者寧願放棄治療。杜世興醫師表示,最近有2位年齡不到40歲的Her2陽性局部晚期乳癌患者來台求診,原本需要切除乳房,後來在接受術前雙標靶藥物治療、化療下,腫瘤逐漸縮小、甚至達到病理的完全反應,術後保留雙峰、完全沒有腫瘤,且原本轉移的淋巴結也恢復到原本的健康狀態。杜世興醫師表示,近1年,院內至少有10位年輕乳癌案例,透過術前雙標靶藥物、化療的合併治療方式成功縮小腫瘤,而得以保住乳房。研究顯示,術前雙標靶比起單標靶,可提升近2倍病理完全反應,亦即手術時已經完全檢測不到癌細胞,且可降低46%復發機率。另外,研究也顯示,雙標靶藥物並不會帶來更多副作用,因此也成為近年來乳癌治療的新趨勢。一站式就診服務 1週知檢驗結果不論何種治療方式,患者就診品質都相對重要,以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醫學中心為例,為體諒患者檢查、等待檢查報告的忐忑心情,特別設計一站式的患者就診服務,將過去動輒需2~3個月才能確診罹癌的時間,大幅縮短至1週就能確認。杜世興醫師表示,對患者來說,最重要的是把握治療時機,尤其是高惡性的癌症種類,更要分秒必爭,一站式的就診服務對於患者的治療更有幫助;因此,近年來院內的乳房外科門診就醫量上升2-3倍,乳癌手術量也翻倍成長,由此可見一斑。此外,由於乳癌每年以8%的速度新增患者,杜世興醫師也提醒,年輕女性要多注意自己的乳房健康,過去傳統印象認為乳房X光攝影較準確,其實這非絕對,而是應該根據年齡、乳房結構、病史等,再加以判斷進行乳房超音波或乳房X光攝影,亦或是兩者皆做。(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