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

乳癌致死率 年輕人竟更高!

乳癌致死率 年輕人竟更高!#乳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北市前市議員陳玉梅於日前因乳癌病逝,享年50歲。對於陳玉梅的病逝,大家都直覺的驚呼,還這麼年輕!乳癌防治基金會總監蔡愛真指出,也正因為她的年輕,以致於癌細胞較惡性,若是又沒有及早篩檢發現,當發現時已是末期,則會較年長乳癌病人致死率來得高。 乳癌年輕族群致死率比年長者高據了解,陳玉梅是在2012年發現罹患乳癌,至2017年病逝有5年時間。蔡愛真總監表示,一般乳癌治癒率相當好,除非一直沒有做篩檢,以致發現都很後期;此外,有些乳癌年輕族群致死率比年長者來得高,主要是因為年輕族群的癌細胞都是非常兇猛,以同樣期數的乳癌,40歲乳癌患者就比較難治療。 30歲癌細胞就可能蠢蠢欲動蔡愛真總監進一步指出,乳癌高危險族群有家族史者,做乳癌篩檢要往前推至少十年。例如安潔莉娜裘莉有乳癌與卵巢癌家族史,又有brca1與brca2基因,她的祖母與媽媽都在50多歲罹癌;因此,往前推大約30幾歲時,癌細胞就很可能已蠢蠢欲動,若是不處理,罹癌機率很高,她很理性的做了處理,是很有智慧的女人,否則太慢處理,也許腳步就跟不上癌細胞。 台灣乳癌篩檢率偏低只有38%根據統計,台灣的乳癌篩檢率偏低只有38%,韓國有50%,美國更高有70-80%;蔡愛真監認為,如果45歲才篩檢乳癌,根本就來不及;一般會建議乳癌高危險族群20幾歲就要檢查,可先自費早點篩檢,未來可以做比較,這期間有變化時,對判別有幫忙。 零期乳癌百分之百可治癒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強調,乳癌零期可以有百分之百治癒率,第1期是93%,第2期是89%,第3期是73%,第4期則降到25%;所以,及早做乳癌篩檢,早期發現及早治療,才能使治癒率提高。而陳玉梅50歲乳癌病逝,得病時應該是40多歲,由於台灣乳癌年齡層都比較低,年輕族群務必要小心。(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聰明防乳癌 別讓權益睡著!

聰明防乳癌 別讓權益睡著!#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正面迎擊乳癌,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為上策!乳癌為我國婦女癌症發生率第1位,每年約有1萬多名婦女罹患乳癌、2千名婦女死於乳癌,是婦女健康的頭號殺手。想要杜絕乳癌的發生,除了遠離菸、酒、飲食均衡及規律運動的生活態度,45歲後的定期乳房X光攝影檢查也不可少。1/3乳癌可預防 健康生活型態是關鍵美國癌症研究所(AICR)指出,高達38%的乳癌是可以預防的,因此,女性們除了多加注意自己是否有上述所提及的乳癌風險外,更應該從年輕時即遠離菸、酒,注意飲食均衡,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亦應減少接觸塑化劑等有害物質,且適時釋放身心壓力。乳房X光攝影可幫您減少乳癌帶來的傷害國際上普遍認為經由乳房X光攝影發現早期乳癌的效果最好,是乳癌篩檢的最佳工具,所以婦女朋友們在接受篩檢時要特別主動留意所使用的是否是乳房X光攝影。目前政府補助45至69歲婦女每2年1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檢查,而有二親等以內血親罹患乳癌的婦女,更可以提前至40歲開始。我國每年約有77萬名婦女有接受檢查,但這僅佔應篩檢婦女人數的4成。據了解,不願意接受乳癌篩檢的婦女中,有6成自己覺得健康,不需要檢查,2成太忙沒有時間,這很可能導致錯失早期發現的良機!國民健康署提醒,乳癌是可經由篩檢提早發現及早期治療,且5年存活率超過9成的癌症,婦女朋友應定期接受此項檢查,確保乳房健康。應定期受檢 別讓權益睡著了如果對於自己是否符合接受乳房X光攝影檢查的資格有疑問,可以詢問各大醫院或所在地的衛生局(所),。每兩年一次接受檢查,檢查時應避開月經來前一週,當天不穿連身衣裙,不要在乳房、腋下塗抹除臭劑、粉劑及護膚霜等。

運動抗癌 降40%乳癌復發率

運動抗癌 降40%乳癌復發率#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全球癌症發生率逐年提高,根據國際抗癌聯盟(UICC)指出,未來20年內,世界癌症死亡人數將達到每年2400萬人,2035年將有3倍的人口死於癌症。而台灣癌症的成長趨勢與全球相當,2013年癌症新發生病例高達9萬9,143人,平均每5分26秒有1人罹患癌症,發生人數近10年成長了46%。2015年健保支出癌症花費逾815億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暨萬芳醫院副院長賴基銘醫師表示,台灣癌症已連續34年蟬聯10大死因的首位,根據國健署最近的統計數據,2015年整年度健保支出,與癌症相關的醫療花費達815多億,對國人健康及國家健保支出都是一大負擔。運動可以降低40%乳癌的復發與死亡風險大量的研究發現,運動對於維持健康或是治療期的癌症病人都有很大的好處。不只身體活動可以顯著幫助癌症患者,還可降低治療的副作用如疲憊、憂鬱以及心理影響,甚至降低疾病惡化的風險,已有相關研究顯示,運動還可以降低40%乳癌復發與死亡的風險!超過1/3癌症可以透過生活習慣預防超過1/3的癌症可以透過正確的生活習慣來預防,包括戒菸、減少紅肉及加工肉品的攝取,定期運動以及減少飲酒,每年全球就可以至少降低約450萬個癌症罹患人口。賴基銘醫師也指出,癌症的發生與生活習慣包括飲食、運動、肥胖、菸害有密切的關聯,但癌症是可以預防的,只要做到「蔬果彩虹579」、「規律運動」、「體重控制」、「遠離菸檳」、「定期篩檢」,就可以降低60%~70%的罹癌風險。

每天1根香腸 罹癌風險增19%

每天1根香腸 罹癌風險增19%#乳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加工肉類被認為會增加胃癌、大腸直腸癌、胰臟癌、肺癌、乳癌和攝護腺癌的風險。研究指出,每天進食一條香腸或兩片燻肉,胰臟癌的風險會增加19%。亞硝酸會造成肝臟出血 增癌症風險早在17世紀時,人們發現加工肉品易有肉毒桿菌的污染,只要有百萬分之一公克的肉毒桿菌毒素即可致人於死,因此在香腸、臘肉裡添加亞硝酸鹽以抑制病菌,也可增艷肉品的顏色與風味。硝酸鹽類對人類是無毒的,但亞硝酸被轉化成亞硝基化合物後,在體內會造成肝臟出血或壞死,長期則會增加癌症風險。當人體吃進加工肉品時,內含的亞硝酸鹽會在強酸(胃酸)或油炸高溫下,與人體或高蛋白食物(蛋、肉、魚、蚵及蝦貝類)中的二級胺或三級胺,反應成會致癌的亞硝基化合物(N-nitroso compounds)或亞硝胺(nitrosamines)。另外,從蔬菜吸收的肥料硝酸鹽,經過胃酸作用後會被轉化為亞硝酸,再與肉類蛋白質反應,也會變成亞硝基化合物。可能添加硝酸鹽的加工品含香腸、熱狗目前「可能會」添加硝酸鹽或亞硝酸鹽的加工肉品,包括:某些紅肉香腸、熱狗、火腿、培根(燻肉)、臘味、板鴨、燻腸(baloney)、家禽類的香腸與低脂肪熱狗、蒜味鹹臘腸(salami)、魚漿、紅白肉冷盤(cold cuts)。3措施降食品致癌風險另外,醬油、味噌及醃製醬菜等也可能添加亞硝酸鹽,這些被亞硝酸鹽污染的食品原料也會擴散到其它再製食品,例如火腿常出現在麵包、披薩、炒飯、炒菜、便當或西式早餐店中。那麼有何策略可以降低亞硝胺的產生與致癌風險嗎?其實不吃才是王道!如果非吃不可,則可以採行下列措施:1) 選擇於加工肉品製造過程中,添加抗氧化劑維生素C或E的產品,因為抗氧化作用可以抑制硝酸鹽的還原,或將亞硝基化合物還原成無毒的一氧化氮(NO)。2) 用餐時多攝取檸檬、柑桔、番石榴、糙米等富含維生素C或E的食物,減少亞硝胺產生;或搭配大蒜、人蔘,也能抑制亞硝胺形成。3) 儘量不要與優酪乳或乳酸菌飲料一起食用,因為這些可能添加硝酸鹽以防止過度發酵;然而乳酸菌含有硝酸鹽還原酵素(nitrate reductase),能把硝酸鹽還原成亞硝酸。也要避免與富含胺類的食品(例如:發芽中之麥芽、魷魚、魚乾、青魚)同時進食,以免產生亞硝胺。(本文摘自/抗癌就像減肥/天下雜誌出版)

腋窩長濕疹 久不癒竟癌變!

腋窩長濕疹 久不癒竟癌變!#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濕疹拖一年,原來竟是皮膚癌!一位50歲的女性1年多前於左腋窩長了一塊紅斑,起初以為是濕疹,自行塗抹藥膏,但用掉一整條卻無效,3個月前在斑塊中央出現小傷口,沒想到傷口一直無法痊癒。經皮膚科切片檢查,婦人竟罹患罕見的「乳房外柏德氏病」皮膚癌。乳癌表徵 好發乳癌患者的乳頭和乳暈澄清醫院中港院區皮膚科主任梁仲斌表示,這種皮膚癌大都長在女性乳頭及乳暈附近,是乳癌的表徵,患者腋下斑塊面積不規則,顏色也不均勻,又有慢性傷口,這種皮膚癌好發於乳癌患者的乳頭和乳暈附近,如果不是長在乳房上,就稱為乳房外柏德氏病皮膚癌。梁仲斌主任指出,由於腋下的柏德氏病較靠近乳房,請患者接受乳房外科專科醫師的檢查,並未發現有乳癌症兆,而排除是乳癌引起的皮膚病變,確診為原發性的「乳房外柏德氏病」皮膚癌,經整形外科切除患部後,建議3~6個月1次至少檢查一次並持續追蹤2年,以防止再復發。皮膚疹子治療2周未好 應進一步檢查梁仲斌主任指出,乳房外柏德氏病皮膚癌最好發在會陰生殖器部位,其中80%是屬於原發性的皮膚病變,而20%是泌尿系統癌症或大腸癌轉移造成。面積較小的乳房外柏德氏病,可以接受液態氮、皮膚外用免疫調節藥物,不過還是以手術切除為佳。由於柏哲德氏病與濕疹很相似,有些患者不會在意,拖了很久才被發現,提醒民眾若發現皮膚上的疹子於治療2周以上未好轉,應找皮膚科醫師進一步檢查。

罹乳癌別怕!7成患者可保留乳房

罹乳癌別怕!7成患者可保留乳房#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乳癌發生率逐年升高,發病年齡逐年下降,是女性10大癌症的第1位,令許多婦女聞之色變,面對治療後可能會失去乳房的恐懼,許多罹癌婦女,擔心外型改變造成的異樣眼光,害怕因此而失去吸引力,不論在心理或生理狀態都承受巨大的煎熬。傳統乳癌手術必須進行乳房全切除20幾年前,不論罹癌幾期的婦女,為了阻止癌細胞擴散,醫師都會進行100%乳房根除術,除了把乳頭、乳暈、乳腺、乳房、部分皮膚都切除外,腋下淋巴也都要一併切除。4種類型患者 必須做全切除手術高雄市立小港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莊捷翰表示,近10年來,除了4種類型的患者必須做全切除手術外,其他類型的患者,有7成病人可以做乳房保留手術,只需切除乳房的1/5、甚至1/6,就能夠治癒乳癌,不但可以保留乳房外觀,也可重建婦女信心:1) 多發性乳癌 /乳癌同時有許多囊腫病變,醫師擔心容易復發,就一定要根除乳房。2) 乳房腫瘤過大 /乳房腫瘤超過5公分,將腫瘤切除掉後,乳房組織也所剩不多。3) 癌細胞蔓延到乳頭、乳暈 /當癌細胞蔓延到乳腺組織最多的乳頭、乳暈時,患者也需做全切除手術。4) 發炎性的乳癌 /這種乳癌會讓整個乳房腫脹,沿著皮下淋巴擴散到整個乳房。吃太油、月經太早、晚生 得乳癌機率高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沈陳石銘表示,高油脂飲食絕對是乳癌發生的禍首之一!女性平常應該避免攝取含有大量高油脂的食物,月經來的早、停經比較晚、過度肥胖、第一次生產小孩的年齡超過35歲,或沒有生小孩者,得到乳癌的比率相對比較高。肥胖的人停經後比瘦的人罹癌率高1.2倍莊捷翰醫師補充,肥胖的人在停經後,比瘦的人得乳癌的機會高1.2倍,學會自我觸診也是早期發現乳癌的關鍵,每月月經後7日,可以進行自我檢查,觸摸兩邊乳房是否對稱,質地、軟硬程度是否相同,若出現腫塊、兩邊不一致,盡快就醫。

6次罹癌 師把自己當活教材

6次罹癌 師把自己當活教材#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曾是躲避球校隊的淑卿,原以為走路會痛只是運動傷害造成的,直到小腿腳踝漸漸腫大就醫時,才發現罹患惡性骨肉瘤(骨癌),為了治療疾病切除至左大腿的1/3並裝上義肢,出社會後,又陸續罹患乳癌,到目前為止,淑卿已罹患6次癌症。罹患乳癌 切除雙乳發現更危險的侵襲癌上大學之後,淑卿陪伴孤兒院的小朋友和殘障青少年,從社團服務中發現這群朋友殘障程度大於自己許多,畢業後任教國中理化老師,在教書的第5年發現自己罹患乳癌,在治療的第3年又復發,幸運的是,癌細胞未擴散出去,但每天卻要進行10分鐘的電療。持續追蹤到第4年,當快要解除每個月報到的無奈時,又摸到右乳房有硬塊,進行超音波檢查後是原位癌,在醫師的建議下切除雙乳,也因此發現了原位癌後面還隱藏了具危險性的侵襲癌。啟發學生自我認識、培養同理心淑卿常於課堂空餘時間,主動和學生分享自己生命經歷,並讓學生觸摸義肢,感受殘障者的不便與努力,不僅啟發學生自我認識、培養同理心,更藉此傳遞一份生命教育,從罹患骨癌到乳癌,至今已6次罹癌,每當治療副作用造成身體不適時,就會告訴自己「把專注力放在學生上,自然就感覺不到身體的病痛!」對癌症存活者而言 要調整各方面的變化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醫師表示,癌症為國人10大死因首位已長達34年,由於醫療的進步、藥物研發日新月異,癌症被治癒的機會越來越高,目前癌症存活者約有60萬人,當他們再次重獲新生之後,也必須學習自我調整或適應身體上、心理上、情緒上、社會上的各種變化。

初經太早 患乳癌率恐高4倍

初經太早 患乳癌率恐高4倍#乳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乳癌的發生非來自單一原因,除了遺傳基因、個人因素之外,和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環境也有莫大關係,這些因素,多少都與雌激素有關,而了解可能導致乳癌發生的原因,有助女性朋友預防或降低罹患乳癌的風險,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降低乳癌的死亡率,就乳癌的防治來說,這是相當重要的一環。乳癌罹患人口逐漸朝向年輕化乳癌的罹患率,隨年齡的增加而增高,台灣女性乳癌最常發生年齡約在45~55歲之間,但近年來,在30~40歲的年輕女性罹患乳癌的比例增加,甚至還出現未滿20歲的年輕案例,顯見台灣乳癌罹患人口逐漸朝向年輕化。家族中有人得過乳癌者,尤其是母親或姊妹得過乳癌,則個人得乳癌的機率相對增高,是一般人的2~3倍,這可能是因為家族成員擁有BRCA-1、BRCA-2或其它致癌基因的關係。初經年齡晚1年 乳癌罹患率可少20%12歲前第1次月經來潮或55歲以後才停經的婦女,罹患乳癌機率較高,初經年齡每晚1年,乳癌的罹患率約可減少20%,換句話說,初經在12歲以前且很快就規則的女孩,乳癌的罹患率幾乎為初經晚於13歲而且很久才變規則者的4倍,停經早於45歲的婦女,乳癌罹患率僅為晚於55歲停經者的一半。而這都和雌激素有關,雌激素過多,是引發乳癌的一個關鍵因素。雌激素與黃體激素是卵巢分泌的兩種最主要荷爾蒙,其中,雌激素的多寡與乳房的變化有密切關係,被認為是乳房癌化的主要危險因子。對乳癌細胞而言,雌激素受體(ER)如同乳癌細胞上的一種「開關」,一旦雌激素與雌激素受體結合後,就會啟動這項「開關」,活化細胞內一連串的訊息路徑,進而促使乳癌細胞快速地生長甚至轉移。早生育的婦女 罹患乳癌的機率較低而初經較早及停經較晚者,行經時間比較長,相對地受雌激素刺激影響的時間比較長,乳癌的罹患率也較高,早生育的婦女,罹患乳癌的機率較低,統計發現,初次生育在20歲以前的婦女,罹患乳癌的危險性是30歲以後才生第1胎的一半,第2胎以後的生育則對罹患乳癌的危險性沒有什麼影響,而未曾生育的婦女罹患乳癌的機率則與30歲以後才生第1胎的婦女相當。至於高齡產婦為何會成為危險因子?主要是因為到了高齡時才孕育第1胎,年齡又接近台灣女性乳癌的高峰期,月經的期間相對較長,受雌激素刺激的時間也就愈長。(本文摘自/預見/百香果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