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

手腳不聽使喚 靈魂真的會出竅?

手腳不聽使喚 靈魂真的會出竅?#關節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身體部位如肌肉、肌腱、關節等的位置、動作及施力的資訊,持續受到腦的監測。這些神經活動是自動化且無意識的。這種神經運作叫作本體感覺(proprioception)。本體感覺偵測自己的身體,透過本體感覺,也會覺得身體屬於自己,不會擁有別人的本體感覺,所以不會誤認他人的身體是自己的。有些科學家稱本體感覺為第6種感覺。其他5種感覺是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這5種感覺用以偵測外在世界的刺激。腦神經功能病變可能導致本體感覺喪失本體感覺由腦幹負責。腦幹的神經或功能病變可能導致本體感覺的喪失。神經學家(neurologist)薩克斯(Oliver Sacks)曾報告過一個案例,這個案例也收錄在他的著作《錯把太太當帽子的人》。克莉絲汀娜是個27歲的程式設計師,身體健康,喜歡運動,個性開朗,同時也是個年輕媽媽,育有3個小孩。有一次因腹部疼痛需要進行膽囊移除手術。手術前這位年輕女士雙腳無法站穩、甚至無法感覺到雙腳貼在地面,雙手也無法拿穩任何東西。手術當天,克莉絲汀娜已經無法站立,雙手不聽大腦指揮,自行任意揮動。她的臉部幾乎沒有表情,下顎沒有閉合,說話時臉部肌肉也不在正常位置。她以沒有音調變化的聲音說:「我完全無法感覺到自己的身體,很像身體和心靈分離。」但是克莉絲汀娜可以藉著視覺拿回部分的身體感覺。當她要站立或用手拿東西時,看著雙腳或雙手可以逐漸回復正常。克莉絲汀娜連呼吸都得借助呼吸器。手術當然延期了。本體感覺可以透過視覺取代本體感覺就好比是身體的眼睛,失去本體感覺後,病人就像弄丟了身體,身體也「瞎」了。有些病人會失去平衡感,必須看著自己的身體才有辦法維持平衡。視覺可以協助拿回本體感覺,這似乎表示:由本體感覺建構的身體地圖可以透過視覺來取代。事實上聽覺也扮演類似角色,用來恢復正常的說話和音調變化。當病人的視覺和聽覺的注意力沒有放在身體上時,又會重演身體和心靈分離的現象。對克莉絲汀娜而言,她的意識清明,感覺經驗如常人般豐富。她能思考,有感覺經驗和情緒,可是當不借助視覺與聽覺時,她的身體「瞎」了,彷彿靈魂脫離了身體。笛卡兒以邏輯推理論證身體和心靈可以分離,進而主張心靈和身體分屬兩種不同的實體。身體和心靈在某狀態下可以分離克莉絲汀娜的案例似乎也提供了一個具體的經驗實例,證明身體和心靈在某個意義下可以分離,即使不是實體上分離,至少是經驗上分離。笛卡兒會如何看待克莉絲汀娜呢? 克莉絲汀娜的自我並沒有受損,她只是覺得不再擁有她的身體。換句話說,克莉絲汀娜失去了身體自我(body-ego),而身體自我的喪失似乎不影響心靈自我(mind-ego)。(本文摘自/誰是我?意識的哲學與科學/時報出版)

調整關節壓力 軟骨可以再生!

調整關節壓力 軟骨可以再生!#關節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行醫30餘年, 直接或間接見證患者膝關節軟骨再生的證據無數,深信只要能改善膝關節的內部環境,軟骨絕對有自我修復而再生的能力。如同人體身上的各種組織,軟骨平時是處於破壞與生成持續進行的代謝平衡狀態。雖然主流醫界認為關節軟骨沒有或僅有低再生能力,但也有學者觀察孕婦生產前後及外傷後的病人,發現關節軟骨在胎兒、產後新生兒或人體受傷後,確實有明顯的增生及復原能力。關節軟骨有能力再生早在2002年(Kanamiya T)及2003年(Koshino T),就有學者們從各種不同膝關節炎矯正案例的研究中,觀察到關節軟骨有能力再生的直接或間接證據。2006年,Aigner等人進一步指出,關節軟骨顯現的低代謝轉換,混雜了高度併行的合成和分解兩種代謝途徑,此一觀點跟傳統認為關節軟骨的代謝近似於停滯的刻板印象大不相同。內側磨擦現象是破壞平衡的原因關節透明軟骨是否具備再生能力?現代醫療界雖仍無一致看法,一般認為,只要找出關節軟骨如何維持合成代謝、分解代謝平衡的因素,就能解開軟骨維護與「退化」的生物學關鍵,當然這也是當前研究「退化」性膝關節炎最重要的課題。軟骨跟身體的任何組織一樣,在正常情況下,有破壞也有修復,處於動態的新陳代謝平衡。我發現,內側皺襞造成的「內側摩擦現象」是破壞這平衡的重要因素。摩擦次數過多就會誤認為是退化「內側摩擦現象」造成軟骨的破壞程度與個人的日常生活使用狀況有關,磨擦次數與程度少,軟骨就能及時修復,反之,若磨擦次數與程度過多,軟骨趕不及修復,就會被誤認為是「退化」。基於這樣的認知,我對「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所採取的「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是透過微創手術除去「內側摩擦現象」、調整軟骨間的壓力、並清除關節內所有會破壞軟骨的因素,恢復膝關節原本的健康環境,軟骨自然就會自行修復了。(本文摘自/自己的膝蓋自己救/時報出版)

天冷就腰痠?月子沒坐好!

天冷就腰痠?月子沒坐好!#關節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提到「做月內」,許多人都會聯想到產後婦女為了養氣補身,會放一個月的長假,除了整天在家與孩子為伍,每天還得吃上一大堆補品,許多年輕產婦受不了,月子沒有做完就自行結束。然而醫師提醒,月子沒作好,一生都困擾,生產完只要堅持一個月,就可以把未來的健康通通補好。雖然得忍受一個月的辛苦,卻能在這段時間內把身體調養到最健康的狀態,因此仍有其必要性。腰酸背痛、大腿痠痛 關節慢性發炎一名42歲的陳姓女患者自然生產過3個小孩,因為產後沒有好好休息,天氣轉換時常出現腰痠背痛、大腿痠痛情況,求診,經由檢查後發現患者骨盆腔後側薦髂關節慢性發炎,建議患者除了平時不要太勞累多休息外,可穿戴護腰輔助支撐力。童綜合醫院骨科部醫師王叔昂指出,很多婦女因為莫名的腰背痛前來求診,主要都是因為女性在懷孕期間會分泌一種讓關節周圍韌帶鬆弛的荷爾蒙「弛緩素(relaxin)」,弛緩素主要是幫助母親骨盆腔鬆弛,為將來分娩時胎兒能夠順暢地通過骨盆腔,但也因為弛緩素(relaxin)會造成全身關節、韌帶、結締組織的鬆弛,所以關節出力時容易造成扭傷。產後4至6週 身體應適度休息王叔昂醫師表示,生產後的4至6週,身體應適度休息、避免過度操勞,以及提重物,鬆弛的韌帶才能恢復正常,因此傳統的坐月子習俗有其必要性,可以讓產後的身體好好休養,預防往後容易出現全身關節疼痛的症狀。王叔昂醫師特別提醒,產後沒有好好休養,日後出現的症狀只能緩解與改善無法根治,產後婦女應避免過度活動4至6週,讓身體關節進行修復,在醫師確認可以運動後,適度地進行骨盆運動,藉由有意識的收縮骨盆底肌肉,來練習收縮尿道、陰道、肛門周邊的肌肉群,提高肌肉的強度與張力,預防骨盆鬆弛。

關節痛吃成藥 竟缺鐵性貧血

關節痛吃成藥 竟缺鐵性貧血#關節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成藥亂吃,沒病也能吃出全身病!一名67歲婦人一年多來反覆出現貧血症狀,接受核子醫學腸胃道出血掃描,發現在末端小腸段疑似有出血點,醫師安排切片檢查,結果為良性病灶。原來病患因為關節疼痛,長期自行至藥房購買止痛藥服用,導致迴腸端多處潰瘍引起缺鐵性貧血,病患經過衛教和點滴輸液補充後出院,血紅素已慢慢恢復,並未再因貧血而住院。醫師提醒,若身體出現異常症狀,千萬不要自行購買成藥,尋求專業才是第一選擇。高達50%的病人在小腸會發生黏膜病變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內科主治醫師黃庭章表示,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藥,約會導致20%的病人會產生消化道潰瘍,嚴重者會合併出血或穿孔等併發症,非類固醇類消炎藥造成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的機率較高,但也會造成其他小腸和大腸的潰瘍。根據日本一項研究,高達50%的病人在小腸會發生黏膜病變,大部份以多發性糜爛或環狀潰瘍來表現。對於非類固醇類消炎藥所引起的小腸潰瘍,治療方式就是停止服用止痛藥再加上補充營養,待小腸黏膜再生復原。小腸鏡可以一窺小腸全貌黃庭章醫師表示,小腸介於胃和大腸之間,長度平均約有6公尺,因為長度很長而且在人體腹腔內是游離狀態,所以會增加小腸疾病診斷的難度。以往只能透過電腦斷層、核磁共振、小腸攝影、核子醫學或血管攝影等輔助診斷,但是效果都不佳。自從膠囊內視鏡和小腸鏡的問世,讓腸胃科醫師可以一窺小腸的全貌。雙氣囊小腸鏡2001年問世,內視鏡長度達200公分,有一個特殊的外套管,分別可以在內視鏡和外套管上面裝置氣囊,透過兩個氣囊的充氣和抽氣交替,就可以慢慢推進和縮短來達成全小腸的檢查。臨床上可因病灶位置而選擇由口側或肛側進行檢查,針對診斷和治療小腸的疾病更便利。

玻尿酸=食鹽水?關節注射效果相同!

玻尿酸=食鹽水?關節注射效果相同!#關節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近年來也很盛行在關節腔注射玻尿酸(hyal-原意是:像玻璃一樣光亮透明的),以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玻尿酸是大眾較為熟知的錯誤譯名,正確名稱是透明質酸,它是關節滑液及軟骨的主要成分之一。促進傷口癒合、皺紋填補具有特殊生物活性,能攜帶500倍以上的水分,保水性佳,更具有無毒、低免疫反應、高生物相容及生物可分解以及人體可吸收等特性,早就被廣泛使用在各醫學領域,如:促進傷口癒合、眼睛手術、外科手術防黏劑、美容醫學的皺紋填補、臉部組織的調整等。臨床上所使用的,有由新鮮雞冠提煉精製而成,也有人工合成的。增加潤滑度 避免關節攣縮透明質酸注射至膝關節腔內的作用,就像替生鏽的齒輪加上潤滑油,它可覆蓋於軟骨表面保護軟骨,增加潤滑度,避免關節攣縮,進而增進關節活動範圍,改善日常生活品質,更可減少軟骨持續磨損,延緩置換人工關節的時間。近年來,諸多由藥商贊助的臨床實驗肯定它的卓越療效,病患也因此趨之若鶩。注射透明質酸或生理食鹽水 結果差不多不過,最近丹麥哥本哈根大學老人及免疫風溼科的醫療團隊,在《斯堪地那維亞免疫風溼學》雜誌,發表一篇較客觀的研究報告,值得參考。結論是:在關節腔注射透明質酸或生理食鹽水,結果是差不多的。這個醫療團隊設計了一個嚴謹的臨床試驗,他們以雙盲隨機方式將251位嚴重程度相當的「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分成3組,每週施打下列不同製劑,4週共施打4劑:第1組:透明質酸注射劑2毫升(Sodium Hyaluronate);第2組:生理食鹽水20毫升(擴張關節腔,有舒緩症狀的效果);第3組:生理食鹽水2毫升(對照組)。治療後,持續觀察26週。關節腔注射劑有類似安慰劑的效果結果顯示:無論在疼痛的減輕、功能的改善、止痛藥的使用情形,各組治療方式都沒有統計學上的差異。在客觀的疼痛程度計分(VAS, Visual Analogue Scale)及詳細的膝蓋損傷及「退化」性關節炎追蹤量表(Knee Injury and Osteoarthritis Outcome Score, KOOS)計分方面,3組均有相同的改善程度。這間接證明:關節腔注射劑有類似安慰劑的效果,症狀治療的短期效果是如此,長期使用又是如何呢?可否減緩甚至扭轉關節退化呢?可惜,到目前為止,仍無足以採信的相關報告!(本文摘自/自己的膝蓋自己救/時報出版)

手指不卡關 一針搞定板機指

手指不卡關 一針搞定板機指#關節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2名中年婦女近日常有大拇指彎下去彈不回來,卡住不能動現象,就醫後確診為「板機指」,經「經皮穿刺療法」解決手指卡關及疼痛困擾,目前已經可以自由活動。右大拇指彎下去就彈不回來其中一名從事剪髮業的6旬婦人,長期使用剪刀,另一名年近50歲的婦人,則是不斷重複包水餃的工作,這2位婦人都是右大拇指彎下去就彈不回來,需要用手扳直,還會伴隨「喀喀」的聲響,大拇指關節疼痛不堪,連帶的食指、中指加上半個手掌都非常疼痛,痛到睡不著,更別說早已影響工作。成大斗六分院復健科醫師鐘毓婷表示,板機指的學名是手指屈肌的「狹窄性肌腱鞘炎」,最常發生在大拇指、中指及無名指,可能是在從事大量抓握的動作之後出現,也可能是無預警出現,原本手指關節都有肌腱來支配活動,在彎曲手指的時候因為肌腱腫脹發炎,導致活動不順暢甚至卡住,需要用力才能伸直,因為伸直時出現的喀拉聲類似扣板機,所以才稱作板機指。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炎 易出現板機指基本上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發作,40-60歲為好發族群,同時有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自體免疫系統相關疾病,有較高的比例出現板機指,亦好發於手指過度使用及長期需要抓握出力者,包括從事園藝者、農夫、音樂家、做手工生產線、長期用電腦、家庭主婦等。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骨科醫師洪豐建指出,板機指在治療上,可先口服消炎止痛藥,再來則是局部注射類固醇,同時避免重覆使用手指及握拳的動作,如此,約有7、8成的病人會獲得改善。調整日常生活作息 早晚泡熱水洪豐建醫師表示,如果上述的治療無顯著效果,就需考慮手術治療,為克服照顧傷口的困擾,可使用一根針的「經皮穿刺療法」,在門診手部局部麻醉下,以針直接劃開,傷口僅針孔小,半天後傷口即自然癒合,隔天可碰水並開始輕便工作,鐘毓婷醫師表示,調整日常生活作息,早晚泡熱水、或是利用輔具如副木減少手指活動,仍有機會痊癒。

3好處 快讓導航帶路換關節

3好處 快讓導航帶路換關節#關節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好神奇,導航竟可帶路換關節!苗栗一位76歲的許奶奶,因右腳關節退化,到醫院接受治療,X光檢查顯示關節磨損嚴重,內側也長出骨刺,但許奶奶因堅持不肯接受開刀時須輸血的狀況,醫師使用「電腦導航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不但大幅減少手術時的出血量,更因電腦導航的精準定位,增加人工關節的耐用度。傳統置換手術需使用探針進入骨髓腔大千綜合醫院骨科醫師容志雄表示,傳統人工關節置換手術需使用探針進入骨髓腔,此時會經過大腿骨與脛骨2個人體最大的骨頭,造成較多出血,加上術後會放置流管3~4天,導出活動時造成的少量出血。精準抓出關節軸心、減少流血量平均一個關節手術的出血量約為500~600c.c.左右,若遇到曾有抗凝血治療或關節變形較嚴重的患者,有時出血量可能會到1100~1200c.c.,然而經由電腦導航的人工關節置換術,不需經過探針入骨髓腔能精準抓出關節軸心,可減少流血量,電腦導航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好處包含:1) 精準抓出關節軸心/容志雄醫師表示手術後關節是否能用得久,除了有無使用耐磨損的墊片之外,另外就是軸心有沒有抓得準確、是否符合人體工學,有些患者因受傷影響,關節變形嚴重,若以傳統探針方式抓軸就會非常不容易,反之使用電腦導航的定位模式,即可精準抓出軸心。2) 減少出血量/對於凝血功能差或關節變形較嚴重,甚至同許奶奶一樣有宗教因素而不願接受輸血的患者,即可不用擔心出血量過多的問題。3) 降低傳染病風險/因為出血量少,故不需輸血,就可降低因輸血造成的傳染可能性。 

雙腳退化的最大威脅:以車代步

雙腳退化的最大威脅:以車代步#關節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許多人一小段路也要搭車,1、2層樓也要搭電梯,不運動的結果,疾病就悄悄地產生,美國心臟病權威懷特博士(Paul D. White)說:「對生命的最大威脅,不是交通事故,而是以車代步。」除了年紀增長會使關節退化,現代人以車代步更使退化的狀況加速。手越來越靈巧 腳卻越來越衰弱以往人們的交通大多是利用走路,所以即使到老年,雙腳大都還相當靈活,現代人出門不是開車,就是搭乘捷運、公車,上下樓則有電梯或電扶梯,用腳走路的機會越來越少,倒是我們的手一天到晚忙個不停,因此,手越來越靈巧,腳卻越來越衰弱,尤其上班族每天久坐在電腦前,回家後又習慣癱在沙發上,雙腳自然提早退化。常覺得疲勞、沒胃口、睡眠不足當一個人開始覺得雙腳無力時,隨後出現靜脈曲張,表示下半身血液循環變差,而且腳部的顏色逐漸變深,傷口也不容易癒合,雙腳無力的現象,最後導致全身無力,動作不靈,平日則常覺得疲勞、沒胃口、睡眠不足、便秘、頭痛、胸悶胃脹、筋骨痠痛,接著更不想外出活動,腿部、甚至整個身體都會退化。不運動 首先退化的就是腳部但是不運動,首先退化的就是腳部,久病臥床的人,一旦下床時,上肢都仍保有原先的肌力,但是大都無法站立、行走,必須要有很大的毅力與恆心,持續復健一段時間,才能恢復腳部的健康,然後才進一步強健身體。會增加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風險現代的上班族工作繁重,每天坐在辦公桌前缺乏運動,此外,許多人迷上電腦遊戲,也經常久坐不動,這些生活型態都對腳部的健康極為不利,而且會增加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慢性疾病的風險。雙腳退化的現象是可逆的2、3年前,我發現自己在上下樓梯時,腳步變得沉重,下樓時腳步重重的踩著樓梯發出巨響,家人在睡覺時常常被我吵醒,不只如此,在蹲下時也覺得困難,而且上身漸漸開始動作不靈活,我感到非常震驚,自己練了半輩子的功夫,竟然也會陷入「雙腳無力」的困境。由於親身體驗腳部由弱轉強的變化,我認為雙腳退化的現象是可逆的,只要針對「腳部失去能量」的關鍵給予鍛鍊,腳部便能重獲健康,因此,我決心大力推廣這個功法,鼓勵大家多走路、多運動,延緩身體老化,找回自己的健康。(本文摘自/健走功/商周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