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

復健做對2招 換了關節不卡卡

復健做對2招 換了關節不卡卡#關節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膝蓋卡卡又腿軟,原來是退化性關節炎導致膝關節變形!年近七旬的楊先生,因退化性膝關節炎影響行走功能,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沒想到術後覺得膝蓋卡卡,走路也會腿軟,後來經專業物理治療師指導復健運動,總算漸漸恢復正常行走能力。替換人工關節後的另一項挑戰就是復健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復健室物理治療師蘇慧宜指出,因為舊傷、退化性關節炎、多年的風濕性關節炎或嚴重的外傷,讓膝關節產生變形或疼痛,造成彎曲膝關節困難時,替換人工膝關節是一個選擇,但當人工膝關節置換成功後,患者面臨更大的挑戰即為「復健」。下肢腹健運動 2招改善術後不適蘇慧宜物理治療師指出,術後常見的後遺症包括有,關節僵硬無法彎曲或伸直,也可能會有下肢腫脹、痠痛等不適感,此時復健就很重要。復健運動有兩大目的,其一為強化大腿與膝蓋周圍的肌力,加強膝蓋的支撐力,其二為預防術後沾黏,改善術後疼痛並維持關節活動度。透過「下肢復健運動」,讓患者利用簡單運動就能改善術後不適:第一式【下肢滑行運動】坐於床上,患側膝蓋做彎曲、伸直的來回動作。維持下肢關節活動度。第二式【足踝幫浦運動】腳踝及腳趾同時用力往上翹,維持5秒鐘,再用力往下壓,停5秒後反覆進行15下,促進下肢循環,降低水腫。患者應克服疼痛障礙 持續復健術後復健運動對於人工關節的活動及傷口的恢復有很大的幫助,在可忍耐疼痛的範圍內,建議患者最好能克服疼痛障礙,進行下肢復健運動。蘇慧宜物理治療師提醒,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病患在出院後,仍要持續做復健運動,在上樓梯時,好腳先上樓,再上患側。下樓梯時,患側腿先下,好腳再下樓。患者也應避免下跪姿、跳躍、劇烈運動、深蹲及蹲馬步等動作。術後6個月經醫師評估後,有些患者也可游泳、騎腳踏車,回復到正常生活。

降退化性關節炎風險 跑步比其他運動更有效

降退化性關節炎風險 跑步比其他運動更有效#關節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期刊》研究,追蹤近9萬名跑步族群及健走族群發現,跑步族群中,罹患退化性關節炎或接受髖關節置換術的人,比健走及其他運動來得少。跑步能減輕體重、減少關節負擔研究分別追蹤7萬4,542名跑者7.1年,以及1萬4,625名健走者5.7年,結果顯示,從事不同強度、距離的跑步運動族群罹患退化性關節炎風險,比健走或從事其他運動者來得少;其中退化性關節炎風險少1成5到1成8,髖關節置換風險少了3成5至5成。研究結論指出,跑步比從事其他運動更能降低退化性關節炎風險,主因跑步可以幫助減輕體重,減少關節的負擔,並增加軟骨密度、彈性,對健康的促進遠大於危害。對於美國的這項研究,林口長庚醫院關節重建骨科主任李炫昇醫師表示,已有不少研究顯示,適度運動對關節的幫助遠大於損害,常活動關節可加速軟骨的新陳代謝。軟骨就像海綿一樣,存在骨頭與骨頭間,常受刺激可使彈性更好。運動時間在30分鐘內 一週不要超過5次適度的跑步對關節有益處,但跑馬拉松、鐵人3項等過量運動,因為強度過大或時間過久,可能造成關節磨損。如果不是長期的訓練或比賽的要求,每次跑步最好在5,000公尺內,運動時間應在30分鐘內,且一週不要超過5次,並配合適當的休息。關節已受傷的患者,最好不要以跑步當運動。振興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李林鍵也建議,跑步前應做5到10分鐘的暖身運動,可使用護具來保護關節,並選擇平地進行。運動結束後,應做10到15分鐘的緩和運動,避免運動傷害。(本文摘自/跟著名醫做 疾病不上身/今周文化出版)

肋骨骨軟骨移植術 少年重拾棒球魂

肋骨骨軟骨移植術 少年重拾棒球魂#關節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擔任少棒投手的17歲王小弟,近1年投球時會感到手肘外側痠痛,且投擲速度大不如前,做了許多復健訓練皆無法改善。檢查後發現其右側手肘肱骨小頭軟骨已嚴重損傷,醫師建議選擇「肋骨骨軟骨移植術」,從王小弟身上取出2段約3公分長的肋骨骨軟骨,移植到已受損的肱骨小頭,術後3個月即重返投擲訓練,6個月後即返回球場投球,追蹤磁振造影檢查肘關節面恢復良好。青春期運動員常合併右手肘無法伸直症狀成大醫院骨科部醫師柯伯彥表示,肘關節肱骨小頭分離性骨軟骨炎好發於青春期,尤其是接受高強度訓練的運動員如棒球投球選手,症狀為投擲時外側手肘的疼痛,這些運動員並常合併右手肘無法完全伸直的表現。目前認為病因為投手執行高強度投擲運動時,劇烈外翻的手肘讓外側關節呈現擠壓狀態,位於外側關節的肱骨小頭因長期處於高壓力造成軟骨剝離的現象,若選手肘關節內側旁側韌帶鬆弛,更會大大增加肱骨小頭的壓力。不用放棄棒球運動可考慮這個治療方式柯伯彥醫師提到,以往治療肱骨小頭分離性骨軟骨炎,僅止於移除已剝離的軟骨組織,病人術後大多無法重返球場,被迫放棄熱愛的棒球運動。肋骨骨軟骨移植手術最大的挑戰,是要將肋骨骨軟骨雕琢出和原來肱骨小頭一模一樣的關節面,再移植到受損的關節面上,手術時間約需4小時。病人若有嚴重的肱骨小頭分離性骨軟骨炎,又不願意放棄棒球運動,肋骨骨軟骨移植手術是值得考慮的治療方式。 

枕頭墊太高 小心骨刺找上門

枕頭墊太高 小心骨刺找上門#關節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長骨刺一定要開刀嗎?骨刺通常會發生在脊椎、關節處,因此若是發生骨刺,許多病人都會擔心開刀會影響到其他組織,因此若聽到要開刀都會非常害怕。另一方面,開脊椎的骨刺,在術後卻造成癱瘓的病例也時有所聞,骨刺是否真的一定要開刀?一起來聽聽專業骨科醫師意見。發現骨刺時不一定要馬上治療豐原醫院骨科主任呂文憲表示,幾乎每個老年人都會生成骨刺,骨刺就像人的白頭髮一樣,是無用的組織,為65歲以上的老年人常見的問題,有骨刺的人不一定會有症狀,除非骨刺長大壓迫到神經造成腰痠背痛等情形才需要治療,在剛發現骨刺形成時不需要馬上治療,但可以在發現有骨刺時減少過度活動關節進行早期保養,避免骨刺越長越大形成其他臨床症狀。骨骼受刺激、曾有外傷或者年紀大都可能誘發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院長楊椒喬表示,骨刺是骨質增生的一種臨床現象。病人只要作平面X光檢查,就能夠清楚判斷病人是否患有骨刺或所患的骨刺位置和病情的嚴重性。當病人患有骨刺時,在X光片上,通常可見到病患的骨頭邊緣出現尖形的骨質突起。因為這些突起的骨質本質是骨頭的組織而且形態像「刺」一般,所以被稱為「骨刺」。很多人不了解骨刺是怎麼形成的?呂文憲主任表示,骨刺是骨頭與軟組織接壤的地方,骨刺生成與身體過度的活動、運動、年齡有直接的關係。當骨骼接受到過度刺激、曾有外傷,或者年紀變大時,都有可能誘發骨刺的生成。但是有骨刺不一定會出現症狀。骨刺的生成位置會影響到症狀楊椒喬院長表示,在臨床上,很多病人雖然已經生長有脊椎骨刺,卻從不感到生病痛苦,這與骨刺所在的位置有關,只要骨刺沒有壓迫到神經線,症狀便不會很明顯,換言之,真正問題的根源其實是神經壓迫造成的。因此當醫生告訴你的脊椎長骨刺時,不需要過度擔心、害怕,不會有立即的危險,因此也不需要立即開刀。枕頭過高容易造成頸椎錯位產生骨刺腰椎在活動時,牽涉到腰背部的許多肌肉群、韌帶,對骨骼產生牽、拉的作用,長期下來骨頭與軟組織交接的地方產生損耗,將刺激骨刺增長。另外,當頸椎生長骨刺壓迫到神經線時,因為頸部神經組織眾多,因此,頸椎骨刺所引起不適或其他的症狀也較容易出現。所以平日保養是十分重要。如枕頭不宜過高,過高會造成頸椎生理彎曲度變直,各節頸椎失去正常的位置,出現脊椎錯位,導致頸椎周圍的韌帶及軟組織不能放鬆,使頸椎骨出現骨刺增生。尋求民俗療法可能讓骨骼錯位更嚴重呂文憲主任表示,許多病人會有「長骨刺是因為運動太少」的迷思,事實上,骨刺的生成並不是與運動頻率有關,年紀較大的患者出現異狀一定要尋求專業協助,自行尋求民俗療法治療,恐讓骨骼錯位更加嚴重。在預防與治療脊椎骨刺方面,要避免長期過度劇烈的運動和活動,減少關節、軟骨受傷,避免過度的韌帶和軟組織的牽拉。同時也要防止關節退化,每天要做適當的運動。減輕關節軟骨的退化,修補軟組織的損傷,要有適當的治療才能減輕骨刺所帶來的痛楚,如果有很嚴重的神經壓迫的話,外科手術的減壓及固定便有必要,而這樣的治療及復健都需要專業醫師詳細的評估及診斷。

關節不卡卡 肩頸治療「針」有效

關節不卡卡 肩頸治療「針」有效#關節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64歲羅姓女患者去年2月車禍導致頭頸部外傷,多節頸椎椎間盤突出,持續復健9個多月後雖然疼痛有所減輕,但關節活動度受限,頸部無法自由轉動,連帶也常發生頭暈、頭痛、注意力不集中及記憶力退化情形,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及睡眠。去年接受針灸治療後歷經約半年時間,疼痛已改善,睡眠品質也穩定。女性長時間使用肩頸肌群 身體會自然感到無力除了外傷導致的肩頸問題外,大多數的患者都是因為生活步調緊湊、工作壓力大、作息不正常等因素所引起童綜合醫院中醫科醫師蘇永玄表示,女性烹煮、洗衣、打掃等動作無一不使用到肩頸的肌群,長時間下來,乳酸及發炎物質會堆積,身體自然會覺得酸、痛、脹、麻,時而感到無力。從經絡的角度來看,肩頸與頭面部的經絡是有相關的,當肩頸痠痛阻礙了經絡的正常運行,也可能出現頭痛頭暈、注意力難以集中,甚至出現耳鳴耳塞、顏面抽痛等症狀,進而影響生活及睡眠品質。手臂麻痛不一定是單純頸椎問題引起蘇永玄醫師指出,手臂麻痛不一定是單純頸椎問題引起,還有肩胛骨周圍的肌群也可能造成手麻痛,甚至胸部肌群等部位因各種原因導致氣血瘀滯,進而影響經絡的運行也一樣會造成手痠麻痛的症狀。長時間肩頸肌肉緊繃痠痛的民眾可在其患處觸摸到筋結,這是一種肌肉缺乏彈性、不正常收縮的現象,可視為氣滯血瘀的一種。治療方面,活血化瘀藥物的調理可利用乳香、沒藥、紅花、丹參,薑黃等藥材;酌加伸筋草、絲瓜絡、威靈仙、木瓜、 桑枝等可幫助舒經活絡。除此之外配合物理性治療如熱敷、電療、刮痧、拔罐或針灸,整體治療效果會更好。

講座/不讓「痛風」找上你

講座/不讓「痛風」找上你#關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痛風是一種血中尿酸過高而引起的疾病,病人常抱怨關節疼到連風吹過都會痛,關節甚至會形成小饅頭狀的突起,生活障礙重重。但是並非尿酸值異常就一定代表有痛風,到底痛風的源頭為何,日常生活中又有那些該注意的地方呢?台東馬偕醫院特舉辦「不讓痛風找上你」健康講座,邀請施秀美護理師主講,帶民眾了解預防之道。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人員設備項目流程地點以主辦單位最新公告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不讓「痛風」找上你時間:106年5月17日(三)上午08:30~09:00地點:台東馬偕醫院恩典樓(新大樓)二樓心臟科候診區(台東市長沙街303巷1)兒童醫療大樓11樓會議室洽詢:(089)310150轉224

扭毛巾就痛 運動治療改善媽媽手

扭毛巾就痛 運動治療改善媽媽手#關節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南投一名26歲的張姓新手媽媽平時照顧家中寶貝、做家事,1個月前覺得左手腕靠近大拇指的地方隱隱作痛,稍作休息後便又持續做家事、餵擠母乳,近一週發現疼痛更加嚴重,連扭個毛巾稍微出力都非常痛苦,醫師表示,患者是罹患俗稱「媽媽手」的「狹窄性肌腱滑膜囊炎」。媽媽手與手腕不正確使力有關南投醫院復健科主任周建文表示,長時間重複的手部動作,使得控制拇指的伸拇短肌與外展姆長肌的肌腱發炎,造成肌腱滑行困難,引起手腕疼痛。若肌腱發炎腫脹,嚴重時滑行受到限制更容易造成沾黏。周建文主任指出,長時間重複使用手腕的職業如會計、文書處理等手腕疼痛比例高,為高危險群;另外,生產後的婦女因抱小孩及做家事也容易引起手腕疼痛。媽媽手發病原因,大多數與日常生活中手腕不正確用力或是過度用力有關,如洗衣服、扭毛巾等等。靠近大拇指根部會痛、有時會傳至拇指及前臂吳政軒物理治療師表示,媽媽手症狀在手腕靠近大拇指根部會突然疼痛或慢慢產生疼痛感,有時還會傳至拇指及前臂部分。平常可作適當作伸展及肌耐力運動,利用橡皮筋訓練肌力,或者利用四指將大拇指往下壓作牽引,持續運動配合復健治療,才能恢復正常功能。

講座/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新知醫學講

講座/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新知醫學講#關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全身性的免疫系統疾病,除了積極控制好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外,還有哪些共病需要我們多加注意,邀請專業醫師告訴您如何覺察警訊,提防共病造成傷害。心情愉悅是舒緩疾病的重要關鍵,如何追求快樂人生,幫助自己照顧好身體與心靈,講座由中國醫藥大學陳俊宏醫師及呂文莉護理師主講,誠摯邀請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及家屬踴躍參與活動,一同學習新知,完整照顧自己的身心靈健康!時間:106年5月20日(六)下午14:30-17:00地點:台中金典酒店14F,秋楓+冬梅+松柏廳 (台中市西區健行路1049號)電洽:紀秘書、汪社工(02)2822-7495報名截止日:106年5月12日前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