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

過敏指數預報 輕鬆預防小朋友氣喘

過敏指數預報 輕鬆預防小朋友氣喘#過敏

96年臺北市衛生局委託調查統計發現,以臺北市國小一年級學童為例,氣喘的盛行率已從73年的10.79%攀升1倍至97年的20.34%!有鑒於此,日前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推動「臺北市國小一年級學童氣喘防治過敏篩檢」服務,讓臺北市國小一年級的小小市民們,能早一步發現本身是否具有潛在的過敏體質,提前做改善及調養。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邱局長文祥說:「小朋友的健康是國家最寶貝的資產,讓國家未來棟樑健康的成長,是刻不容緩的首要任務。希望藉由衛生局推動國小一年級氣喘過敏篩檢服務,並搭配臺灣氣喘衛教學會提供過敏指數紅綠燈預報,可以讓更多家長和小朋友都能輕鬆的預防、減少過敏不舒服情況的發生!」此次「過敏性鼻炎處置暨過敏指數」系列講座,是由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與臺灣氣喘衛教學會及臺北市立圖書館為提供民眾氣喘防治相關資訊與服務,於98年4月12日至6月7日上午9時至11時假臺北市立圖書館十二分館合作辦理。本次系列講座活動的對象為氣喘過敏兒及家長,現場並特別邀請小朋友的最愛--蝴蝶姐姐,一同分享身為過敏兒的苦惱,並帶領大家讓過敏兒的生活,不再只是被動的接受藥物治療、浪費醫療資源,而是主動的控制環境來增加預防功效,才是正確的了解過敏、打擊過敏,歡迎家有氣喘過敏兒家長及民眾踴躍參加。民眾除了隨時都可以至臺灣氣喘衛教學會或衛生局網站查詢以及民視的氣象預報中得到最新過敏指數預報之外,臺灣氣喘衛教學會將展開一系列宣導推廣活動:包括每個月在馬偕醫院福音堂舉辦固定衛教講座外,並自4月12日起至6月7日止,與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於臺北市立圖書館總館及十二分館舉辦「過敏指數暨過敏性鼻炎處置新觀念系列講座」,提供市民過敏問題的居家照護解決方案。

醫師建議:影像醫學有風險不適合當做每年健檢

醫師建議:影像醫學有風險不適合當做每年健檢#過敏

現代民眾已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觀念,對健康檢查的認知及需求也愈來愈普及,除了基礎全身健康檢查之外,也透過影像醫學檢測,輔助診斷癌症等重大疾病。近幾年來很多醫院重金買下高階影像儀器,並以政商名流使用經驗來吸引民眾檢測。不過,部分民眾對高階影像醫學趨之若鶩,誤以為一項影像醫學檢查,即可取代基礎健康檢查,卻並不清楚影像醫學有一定風險存在。■ 影像醫學非萬能 小心輻射及過敏風險日前衛生署考慮放寬基層診所購置電腦斷層掃描儀,並會同專家提供意見,不少醫界人士提出對於此政策憂心萬分。根據原子能委員會建議,健康成人每年的輻射最好不要超過1毫西弗,一般胸部正面x光射影的輻射量約0.1毫西弗,而一次正子斷層造影檢查(PET/CT)則高達10毫西弗,相當於照了一百次的X光。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副院長曾碧娟進一步表示,部分影像醫學檢查需要注射顯影劑輔助清楚掃描,必須審慎評估是否有過敏體質,避免造成過敏反應。曾碧娟表示,檢查的項目愈多、死角愈少,影像醫學檢查雖有輻射及過敏的風險,但仍具有早期診斷的醫療價值,能精準找出0.1-0.4公分的微小病灶,提高及早治癒的機會。不過,健康檢查的主要目的在於了解健康狀況、預防疾病發生,而影像醫學檢查僅能針對已經成形的癌症及心血管疾病做篩檢,對於早期的腸胃疾病、代謝症候群及慢性疾病,則無法直接判讀。■ 量身訂作健診項目 全面掌握健康狀況曾碧娟指出,高階影像醫學健檢有它的功效,但也有它的限制,且動輒數萬元,並非每位受檢者都需要,應透過專業人員綜合評估其必要性,包括年齡、身體不適的主訴、個人及家族疾病史,並且比較先前的健診項目等,為受檢者量身訂作完整、適當的健檢項目,才能保障受檢者的健康又不花冤枉錢。曾碧娟說,日前一位34歲女性,在親人安排下前來進行全身健檢,透過超音波及血液檢查,發現有嚴重甲狀腺機能亢進問題,但受檢者表示並無不適,也沒有眼凸、大脖子等明顯病徵,難以相信檢查結果。在聯安醫師抽絲剝繭詢問下,發現她已經出現大腿肌肉無力的症狀,只是受檢者難以自行判斷與甲狀腺有關。這樣的案例,若僅藉由昂貴的高階影像儀器,也無法及早發現。曾碧娟強調,所有的檢查項目都有其篩檢限制,影像醫學的發展協助提高疾病的篩檢率,然而並非萬能,也不能完全取代傳統全身健檢的項目。民眾在為自己安排健檢時要有正確的觀念,應從個人固定健康檢查做起,將高階影像健檢當作進階輔助工具,畢竟價格不斐,在不景氣的時代,不只為受檢者把關健康,也要為受檢者守住荷包。延申閱讀:預防醫學院

改善過敏不適 先隔絕過敏原

改善過敏不適 先隔絕過敏原#過敏

全世界有將近40%的人口有過敏性疾病,具有過敏體質的人在不同的器官有不同的表現與症狀,在鼻子則是過敏性鼻炎、花粉熱,症狀有打噴嚏、流鼻水、鼻塞、喉嚨癢;在肺則是過敏性氣喘,症狀有哮喘、咳嗽、胸悶、呼吸急促;在眼睛則是過敏性結膜炎,症狀有流淚、紅眼、眼瞼酸癢;在皮膚則是濕疹、蕁麻疹、異位性皮膚炎;在消化道則是過敏性腸胃炎。天主教聖功醫院耳鼻喉科 - 蔡佳靜醫師表示,過敏體質受到先天遺傳,後天飲食及生活環境的影響。醫師可藉由病史的詢問以及過敏原的檢測來確定診斷,而一旦有了過敏體質,如何預防與保養,則首重避免接觸過敏原,其次才是藥物治療。塵及其排泄物是台灣最常見的過敏原;塵常生活於寢具、枕頭、床墊、地毯、填充玩具中,預防之道是最少兩星期一次以熱水(50~60℃)清洗更換,並於陽光下曝曬,勿使用地毯,使用除濕機與吸塵器,冷氣機濾網應定期清洗,避免填充玩具、棉花或羽毛等填充之擺飾品。對黴菌過敏者,應保持居家的乾爽與通風,避免使用地毯及塑膠軟墊,可使用除濕機,讓溼度保持在50%以下來抑制黴菌的生長;亦可使用空氣濾清機並定期清洗更換濾網,如果是對寵物的毛皮或唾液過敏者,則應盡量避免飼養貓、狗、兔子等寵物,如已飼養,蔡佳靜醫師則建議,每週梳洗寵物,以減少過敏原數量,避免寵物進入臥室。如果是高度敏感者,甚至應將寵物飼養於室外。如果對花粉過敏者,每當花粉微粒在空氣中傳播時,就有可能導致氣喘及過敏性鼻炎的發作。預防措施為在花粉值高時盡量減少外出、避免在草地上運動、或是配戴口罩。如果是對食物過敏者,則應盡量禁食該種食物及相關製品,而常見之食物性過敏原有牛奶、蛋白、蛋黃、花生、小麥、帶殼海鮮及堅果類。蔡佳靜醫師表示,如能充分了解自己的過敏體質與過敏原,進而有效地避免接觸並與醫師配合,應能讓過敏所造成的不舒服症狀減少的最低。

去除老廢角質 讓美麗從基礎保養吸收

去除老廢角質 讓美麗從基礎保養吸收#過敏

許多患者拿著周年慶血拼來的高價保養品來門診,疑惑的問:「這是最貴的產品怎麼還會過敏呢?」、「最近皮膚脫皮,一直補水都沒效耶」…等等。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 皮膚科 - 王國憲醫師表示,想改善皮膚或增進皮膚健康光采,不僅是塗抹保養品,也同時要從基礎保養做起,才能由內而外改善,徹底增進皮膚健康,並預防各種問題發生。這一季乾燥冷鋒面報到後,過敏與乾燥搔癢的患者遽增,加上使用電暖氣讓已經乾燥的肌膚雪上加霜,這時塗抹保養品最好能含保濕成分,塗抹最佳時機是在洗完臉後,當臉上含水量教高時就塗,這樣更能有效鎖住水分子當保濕乳液等保養品都不能改善時,應盡快請教專業皮膚科醫師,切莫讓乾燥上身引發皺紋。如何正確有效而且經濟的保養肌膚,在這節約新時代,修好這堂「美麗經濟學」是值得的。首先『將皮膚老廢角質來個年終大掃除!!』。王國憲醫師指出,現在藉由專業醫學美容中心操作的乳酸換膚與檸檬酸換膚,藉由剝落的過程去除粗糙及損傷的表層,同時去除斑點,定期換膚就是為肌膚定期去除老廢角質,角質健康塗抹保養品才能吸收。再者『維他命C抗氧美白,直達真皮層!!』王國憲醫師解釋,採用脈衝式離子美白導入儀,使高濃度維他命C直達真皮層,使其更深入肌膚內層作用,以避免角質層阻礙保養品的吸收,達到淡化黑斑、細紋,消除皮膚色素沉澱、抗老化除皺、回復肌膚彈力光澤的效果。其次『肌膚衡濕保水由裡到外!!』將肌膚保濕鎖水之玻尿酸,以超音波導入,利用其微細的機械震動作用,調節細胞膜的通透性,幫助玻尿酸導入,另外,超音波震動所產生的熱能,也能促進血管擴張,增加表皮下皮膚的吸收,由裡面補足水分,讓您肌膚保水衡濕。讓新春擁有潤澤亮麗的好氣色,唯有裡外兼顧,才能重現自然美麗膚色!!

推動氣喘防治 提供小一學童過敏免費篩檢

推動氣喘防治 提供小一學童過敏免費篩檢#過敏

96年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針對臺北市國小一年級學童的調查發現,氣喘盛行率竟高達20.34﹪。因此,衛生局為提供學童全方位健康,特別推動一項本市國小一年級學童氣喘防治過敏篩檢服務計畫,內容包括:氣喘高危險群問卷調查及過敏篩檢服務,希冀將已知及潛在具有過敏體質之學童篩檢出來,並藉由過敏氣喘衛教達到氣喘防治及控制的目標。◆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免費過敏篩檢服務流程過敏篩檢作業流程首先是先由家長填寫氣喘問卷篩檢,衛生局經審視問卷結果篩出疑似氣喘個案後,學童家長再持過敏檢驗通知單、健保卡或相關身分證件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六院區(忠孝、仁愛、陽明、和平、中興及婦幼)之檢驗科抽血櫃台(免掛號)進行過敏原篩檢抽血檢查。若抽血檢驗確定是過敏體質,會進行過敏原篩檢服務,內容項目包含:5大項類別篩檢暨單項特異性過敏原,過敏體質檢驗的費用340元及過敏原類別篩檢暨單項特異性過敏原檢驗費用1,600元,全數由衛生局補助。詳情可洽詢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或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電話:2709-3600轉3437)。◆ 針對過敏篩檢異常之學童 校園提供「氣喘」個案照護服務另外,衛生局今年特別與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合作,結合臺北市各公、私立國小學校、臺北市十二區健康服務中心等社區網絡資源,針對「過敏篩檢異常」之學童提供校園「氣喘」個案照護服務及健康促進服務,內容包含:身體評估、衛教指導、藥物指導、轉介等服務。衛生局期望透過過敏篩檢服務之預防保健活動,使氣喘兒童早期獲得氣喘疾病照護及全方位的健康管理,避免學童氣喘問題惡化,影響學習及生活品質,請北市國小一年級學童家長多加利用,保障小朋友身體健康。

”整合順勢醫療”搞定棘手過敏

”整合順勢醫療”搞定棘手過敏#過敏

18歲的小齊(化名)從小就是衛生紙不離身,一日之晨都是在不停的打噴嚏,流鼻水中開始。當天氣轉變,或是感冒更是如火山爆發一般,令他脾氣火爆,焦躁不安。但是,服用抗過敏藥物總是讓他頭昏腦脹,更加不舒服。當他願意接受生活作息調整,運動,以及接受順勢醫療後,打噴嚏,流鼻水的次數逐漸減少。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劉玲伶說,最近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精神社會因素會造成過敏性疾病。當遇到壓力時,免疫與神經系統會分泌荷爾蒙與神經牲肽,如果長期處在壓力下會造成正常的免疫與神經系統失調,發生過度或是不足的異常反應,最後產生過敏性疾病。心身症與過敏性疾病彼此是雙向關係,過敏性疾病患者在精神社會壓力下會使過敏疾病惡化或是發病,而在有精神疾患者也較易罹患過敏性疾病。劉伶伶指出,對於有些慢性過敏症患者只使用傳統抗過敏藥物治療的效果並不好,市面上治療過敏的藥物,如:抗組織胺或類固醇等藥物,長期使用常併有其他副作用。因此許多研究除了在尋求更安全與更方便的醫療與過敏原檢測方式外,也著重身心靈整合式醫療,更關切過敏性疾病患者的精神心靈健康,來有效打破精神社會壓力與過敏性疾病的惡性循環。傳統上,「輔助性與替代性醫學(Complementary & Alternative Medicine)」,又翻譯為”整合與另類醫學”,被定義為那些不被醫學院教導或無法在醫院取得的非正統醫療行為而言。近年來,由於主流醫學對於許多癌症,過敏或是慢性病疾病有些盲點。「不管黑貓白貓,能抓到老鼠就是好貓。」只要能治療疾病,且低副作用就是好的醫療,因此使用替代性與輔助性醫療的人數急遽增加。據估計美國每年花費於替代性醫療的總額超過數十億美金,而且許多病患願意自費接受有些未經主流醫學驗證或評估的療法,替代性醫學可說是對醫療照護體系產生了巨大的衝擊。1991年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成立替代性醫學局(Office of Alternative Medicine,OAM),對替代性醫學進行研究,近年更被提昇為醫學中心並改名為「國家輔助性與替代性醫學中心」。因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為了提供社區民眾更完整的整合醫學健康服務與知識,決定進行過敏性鼻炎順勢醫療研究,籌辦「社區民眾整合醫學健康知識提升計畫」,並且成立「中華順勢醫學學會」。學會會員不乏資深名醫,劉玲伶指出,初步規劃將以「過敏性疾病」為服務與研究主軸,未來將逐漸擴大範圍,輔以各項經過實證醫學篩檢的整合醫學工具,如營養與草藥醫學、訊息與經絡醫學、脊骨神經醫學期能達到低副作用與完整治療的醫學新境界,而且期盼此第三醫學的發展能在安全、合理與合法上與日俱進,逐步成為幫助全民健康的良好工具。該醫學會將於2月22日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檢驗大樓六樓的會議中心,舉行第一次會員大會與公共講座。未來每月在仁愛院區將各舉行一場精采的公共講座,此外更研擬各項專科醫師培訓及專業諮詢師培訓計畫,將整合與順勢醫學的種子有規劃的散佈耕耘,向下扎根。

「多發性風濕肌痛」常被誤認為關節痛

「多發性風濕肌痛」常被誤認為關節痛#過敏

黃老師六十二歲,退休後每天到公園跳「元極舞」。上週跳完舞後隔天起床時發現頸部、肩膀和大腿出現疼痛,一向健康的她感到驚訝,認為只是運動過度,好好休息就會恢復。但是情況卻越來越糟糕,全身漸漸變得更僵硬、酸痛,且有輕微發燒,沒有胃口。她自行服用了一些止痛消炎藥,結果症狀仍然沒有消失,便到醫院求診。經由病史、理學檢查及一連串的抽血測試,證實她得了「多發性風濕肌痛」。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主任-張棋楨醫師指出,就如同病名所示多發性風濕肌痛是指多處肌肉疼痛,這種疾病會造成頸部、肩膀、上臂、臀部、大腿及下背多處的肌肉疼痛和僵硬。由於肌肉疼痛的範圍會涵蓋關節如頸、肩、腰及髖關節,所以病人有時候會描述有關節痛。它的病因至今未明,可能是免疫系統錯亂或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它好發於五十五歲以上的女人,其罹患率隨年齡愈大而增加,可稱為專屬於老人的肌肉風濕。據國外知名風濕病雜誌研究調查其每年發生率約為十萬分之十五,冬天是犯病的季節。張棋楨醫師表示,多發性風濕肌痛的主要症狀就是多處肌肉有持續性的疼痛,部位如上所述。疾病開始時多半是突然發生的,且無明顯原因。病人睡前可能還好好沒事,隔天起來卻發現身體僵硬酸痛,無法行動自如。而有一些病人的症狀是慢慢產生。當氣候變冷變濕時會加重病情。由於多發性風濕肌痛疼痛的感覺與關節炎的症狀相似,但檢查結果找不到關節炎的証據,類風濕因子也呈現陰性。另外患者常伴隨發燒、體重減輕、倦怠及食慾不振。血液檢查時,病患的紅血球沉降速率異常升高,此為其特徵之一。而肌電圖、肌肉切片及X光檢查均為正常。 張醫師提醒,特別要注意的是,有些多發性風濕肌痛病人會同時罹患巨細胞動脈炎,巨細胞動脈炎最常波及頭部和頸部的動脈,一旦這些血管發炎造成阻塞,會出現頭痛,嚴重時甚至視力喪失。多發性風濕肌痛是一種能定期自癒的疾病。換句話說,它會自然發展,一般而言二至三年後便可能消失,很少有後遺症產生。只要給予低劑量的類固醇(prednisolone 10~15mg)之後,病情馬上可獲得很大的改善。然而為了避免長期使用類固醇所引起的副作用,可使用非類固醇止痛消炎藥或是混合使用,但要花較長的時間。當此病併發巨細胞動脈炎時,就必須使用高劑量的類固醇治療以防止眼盲的發生。

善用「藥物過敏卡」 就醫安全有保障

善用「藥物過敏卡」 就醫安全有保障#過敏

藥物過敏,顧名思義,即是吃了、抹了或打了藥物之後所引起的「過份敏感」現象,藥物會引起過敏,是由於體內的免疫系統將藥品視為外來物質而產生一種免疫球蛋白 E (簡稱IgE)的抗體,這種抗體與體內的某些細胞結合後,促使一些會引起過敏症狀的物質釋出。澄清醫院平等院區藥劑部 - 張君婉指出,藥物過敏在皮膚方面的症狀,如發疹、發紅、發癢;呼吸器官方面的症狀如鼻炎、氣喘、呼吸困難;其他如發燒、關節痛、休克、暈眩、心跳異常、心律不整等。 藥物過敏的種類可分(一)立即型:在服藥後一小時內例如全身型過敏反應、支氣管痙攣、蕁麻疹、或血管性水腫。(二)加速型:發生在服藥一小時以後,三日內例如蕁麻疹、哮喘。(三)延遲型:發生於第一次接觸藥物的三日以後,如黏膜與皮膚的症候群:皮疹,剝落性皮膚炎、貧血、血小板數目減少、白血球數目減少。理論上,任何藥物都有可能引起過敏,藥物過敏是和個人體質有關,任何藥物都可能有人對它過敏,只是發生機會的大小而已,發生時的嚴重程度也因人而異。張君婉說,當您懷疑藥物過敏時,可以先停藥,若症狀嚴重時就應儘速就醫;如果是輕微症狀,也可先打電話詢問醫師或藥師處理方式。《藥物過敏卡保障自己》當確定藥物過敏的藥品時,請記得向醫師或藥師拿取藥物過敏反應紀錄卡,記載發生過敏的藥物名稱及藥物過敏發生的症狀等。張君婉建議,將藥物過敏卡與健保IC卡一起放置,並於就診時出示給醫師看,方便讓醫師知道您曾對何種藥物過敏,以避免再次處方相同的藥物。這將是對自己用藥安全最大的保障。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