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

入秋溫差大 嬰幼兒過敏患者增近3成!

入秋溫差大 嬰幼兒過敏患者增近3成!#過敏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本周受到東北風影響,早晚溫差大。而冷熱的轉換若太突然,身體很難在短時間內反應,所以季節變換之際,容易引發過敏症狀,如過敏性結膜炎、異位性皮膚炎或者是過敏性鼻炎等,尤其是嬰幼兒,更容易在此時誘發人生中「第一次過敏」。醫師也說,診間觀察發現,近期嬰幼兒過敏患者增加近3成!提醒一旦誘發過敏,症狀將接踵而來,只能控制,難以根治,所以家長應該趁早做好防敏工作。一旦過敏就難根治  把握三歲前奠定好體質高雄義大醫院兒童醫學部吳建儀醫師指出,許多家長以為「出現症狀再治療就好。」然而,一旦出現「第一次過敏」,就會啟動一連串過敏反應:「過敏進行曲」,如異位性皮膚炎,寶寶皮膚會出現紅疹、發熱、搔癢難耐的狀況;過敏性鼻炎造成的鼻涕直流、呼吸不順等狀況,則容易讓孩子頭腦昏沉,進而影響學習力、專注力!無論上述哪種狀況,家長一定都不希望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吳醫師建議,三歲前的寶寶體質仍在發展階段,建議把握此時奠定良好的基礎。缺一不可!防敏2關鍵:環境+飲食現今許多家長都有過敏預防的概念,但大多都只做環境清潔,然而正確的過敏預防,應兼顧「環境」及「飲食」。他表示,母乳絕對是防敏過程中關鍵的一環,因其中含有許多珍貴的營養素及免疫因子,研究指出哺餵母乳超過6個月以上,可以降低寶寶6成的過敏機率!就算寶寶逐漸長大,奶水仍為重要的養分來源,不建議輕易斷奶,倘若媽媽因工作或其他緣故,無法親餵母乳,建議以部分水解蛋白配方銜接。吳醫師再次呼籲家長,不管家中有無過敏史,寶寶飲食方面的問題,應提前諮詢專科醫師。

染髮劑過敏恐致死 3大族群不適宜

染髮劑過敏恐致死 3大族群不適宜#過敏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今年暑假,中國遼寧省一位47歲女子,因染髮出現過敏現象,導致臉部紅腫、甚至連眼睛都被擠到看不見;由於害怕被丈夫責備,而謊稱感冒引起,卻在送醫過程中離開人世。據了解,她生前染過5次頭髮,每次都有過敏反應;對此,醫師提醒,染髮並非人人皆可,特別是3大族群更該避免。每個人都有顆愛美的心,但為了美貌而忽略健康,葬送生命可就得不償失;其實染髮本身就存在許多風險,除了眾所皆知的損傷髮質外,最常見的傷害就是過敏,嚴重還可能導致癌症、白血病、重金屬中毒等情況。因此醫師提醒,染髮劑的質量、個人體質及染髮頻率,都會影響後果。過敏發生染後2~5天 不適勿用熱水沖洗市面上大部分販售的染髮劑,都會提醒顧客先做過敏測試,若在48小時內沒有出現紅斑、紅腫、搔癢等現象,代表本身可接受此染髮劑;不過醫師強調,其實染髮劑引起的過敏,常發生在2至5天後,易出現在頭皮、臉部、耳朵及脖子等接觸過的地方,因此還是要特別注意。對此,醫師說明,若發現皮膚過敏,切忌使用熱水、肥皂,應立即用大量冷水沖洗,且儘快就醫。染髮一年1~2次較為安全而有些人因擔心頭髮呈現「布丁」樣,常忘記間隔期就急著補染,醫師也建議,染髮間隔至少要3個月,且一年染1至2次較安全。不過,想成為百變天王、天后,可不是每個人都能嘗試,以下3類族群不適宜,應特別注意:1)過敏體質/本身有過敏體質,或曾對化妝品過敏者,染髮引起的機率更高。2)疾病患者/糖尿病、免疫系統疾病、惡性腫瘤及血液病患者,有可能因染髮加重病情、增加治療困難。3)孕婦/因染髮劑中含有化學物質,若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染髮,易將這些化學物質帶入體內,影響胎兒健康。 

小小兵布偶整天不離身 男童過敏大發作

小小兵布偶整天不離身 男童過敏大發作#過敏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過敏好發於季節交替,咳嗽、流鼻水常在夜晚找上門,不僅使孩子睡不好,也會影響白天的上課精神。而孩童最大的過敏原就是塵蟎,你可能不知道,孩子最愛的絨毛玩具,就是塵蟎大軍的藏匿處。像是小學三年級的黃小弟,從小就是個過敏兒,因為喜愛小小兵布偶,整天不離手,連睡覺都要抱著才能入睡,沒想到打噴嚏、眼睛搔癢隨之而來,家長才發現過敏又發作了!開學過敏潮爆發   患者暴增3倍開業過敏氣喘專科曾俊睿醫師表示,自學校開學後,小兒科門診便出現「開學過敏潮」,求診人數暴增3倍,出現症狀包括打噴嚏、流鼻水、鼻塞及鼻子癢。據門診經驗,學童開學後因接觸頻繁,最先出現的是感冒互相傳染,並誘發過敏症狀,預期到九月底會出現學童過敏高峰。據台北市衛生局調查,北市小一新生近半數有鼻子過敏,等於每二個小一學童當中,就有一個鼻子過敏。曾俊睿醫師也說,小兒過敏主要跟台灣氣候潮濕、塵蟎及空氣污染有關,超過9成都是因塵蟎所引起。因此家中若有過敏兒,應避免裝設地毯與窗簾,而枕頭、棉被、絨毛布偶等,則是建議每2周定期以熱水清洗後,陽光曝曬,可消除塵蟎。莊晏蓁藥師表示,過敏兒的家長在藥品的選擇上,應盡量以服藥後不嗜睡的藥品為佳,才能避免影響課業學習,也可考慮糖漿藥物,學童接受度較高,加上每日只要使用一次,可避免傳統過敏藥物要吃多次的麻煩,不過相對價格較錠劑及藥水高。而他也呼籲,家長平常可將兒童過敏藥物當作常備用藥,方便過敏發作可立即使用。 

季節交替!皮膚保養也要換季 舒緩乾燥防過敏

季節交替!皮膚保養也要換季 舒緩乾燥防過敏#過敏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天氣有季節之分,身體可以感受到天冷、天熱的差別,而皮膚在不同季節以及換季之時,也會有不同表現;皮膚科醫師表示,經過夏季的陽光曝曬,進入乾燥秋季之初,是各類皮膚炎好發的時候。正確的居家照護,可以提前幫助預防肌膚乾燥過敏的困擾。天氣變化大 肌膚保護機能降皮膚專科醫師彭賢禮表示,每到換季之時,天氣忽冷忽熱,肌膚天然保護機能變弱,無法抵抗外來風吹、日曬的刺激,透過正確的居家照護與選擇舒緩的專業護膚產品,可提前預防乾燥過敏的困擾。在進入秋季後,因為溫度及濕度降低,新陳代謝下降,皮脂分泌量也跟著降低,此時容易有換季敏感現象產生,除了臉部肌膚外,身體各部位也容易有乾燥、脫屑甚至乾癢產生。異位性皮膚炎患者 乾癢問題更嚴重尤其是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民眾,他們的皮膚會非常乾,水分流失較一般人快許多倍,因此也容易造成皮膚搔癢的情形,小孩好發在臉及脖子,成人則是在頸背、手肘等處,也有人是全身都有。此疾病與基因、皮膚的免疫力以及障蔽功能不完整有關,因此皮膚容易受到外來刺激、細菌孳生,乾癢難耐的情形下,尤其對小朋友來說,會無法控制的一直抓,彭賢禮表示,門診常見因為此原因,使親子間關係變差的案例。唯透過治療,並選擇舒緩乾癢的保濕產品,才可幫助有效改善異位性皮膚炎的問題,更曾見親子關係就此破冰,無非是皆大歡喜!適度清潔、加強保濕彭賢禮醫師強調,肌膚保養最重要的便是保濕與清潔,雖然簡單,但也是容易被忽略的環節,季節轉換時,肌膚保養、清潔的方式也要跟著改變,如冬天洗臉覺得臉乾,就應該減少搓揉的次數,或是將每天清潔的產品同步換季。適度運用保濕產品,讓肌膚在夏秋交替時節不會有肌膚乾燥的困擾,並且也可以舒緩肌膚敏感,幫助自然形成保護膜,提升肌膚屏障力。適度清潔,再加強保濕,就是一套很好的換季肌膚保養。

母乳哺餵好處多 減少寶寶過敏、感染機率

母乳哺餵好處多 減少寶寶過敏、感染機率#過敏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母乳哺餵好處多多,不僅能降低寶寶腸胃道感染、呼吸道感染、及中耳炎的危險機會,還可以減少高危險群的兒童期糖尿病的機會,減少過敏,國健署呼籲,家人及社會應共同重視寶寶的成長發育,並支持母乳哺育。母嬰同室者 母乳哺育率高出5倍依據國健署縣市母乳哺育率調查計畫資料顯示,國內6個月以下嬰兒純母乳哺育率在101年達到近5成,但在102、103年,卻連續兩年下降至48.7%、45.8%。最大原因是因為,要改變過去寶寶生下就放在嬰兒室的模式,建立寶寶出生後先給媽媽抱一會兒,之後並與媽媽放在同一房間的新模式,在推行上一直是困難度最高、阻力最大的兩個項目。邱淑媞署長與簡莉盈教授等人,以全國母乳哺育調查資料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有進行24小時親子同室者,住院期間純母乳哺育率為沒有同室者的近5倍高;純母乳哺餵到產後6個月的機率,也達約2倍高。有進行及早母嬰肌膚接觸的婦女,其住院期間純母乳哺育機率是沒有接觸者的2.04倍,產後6個月純母乳哺育機率亦有1.26倍高。可見在臺灣,親子同室與早期肌膚接觸,也能有效提高純母乳哺育率並延長母乳哺餵期間。既能降低寶寶感染率 還能使媽媽恢復快有些民眾認為,母嬰同室會增加寶寶感染,然而國健署表示,經過許多研究證實,事實正好相反,母嬰同室會大大降低寶寶感染機會。因為透過純母乳哺育,能將媽媽的抗體完整提供給寶寶,給寶寶抵抗力,且母乳本身無菌、不必經過水、容器、以手觸摸等沖泡過程,大大降低寶寶受感染的機會,最重要的是,媽媽與家人,不像醫護人員要照顧很多生病的寶寶,因此,把寶寶與媽媽及家人放在一起,較不會有交叉感染的風險。過去也有研究發現,哺餵母乳的寶寶發生嬰兒猝死的風險較低,而婦女藉由母乳哺育也能使產後子宮恢復較快,產後出血的機會較小,身材恢復較快,甚至得到乳房癌、卵巢癌及骨質疏鬆的機率減少。母嬰親善環境 需要家人共同維護因此,國健署鼓勵產後及早母嬰肌膚接觸,及進行母嬰同室,有助母嬰健康。寶寶的成長需要家人的共同參與,讓寶寶都能在愛的抱抱下,享有母乳哺育,促進親子感情,創造母嬰親善環境。

溫差大小心冷氣病上身 過敏恐加重

溫差大小心冷氣病上身 過敏恐加重#過敏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炎炎夏日,待在冷氣房是再舒服不過的事情,尤其當從悶熱的戶外進到冷氣房中,更是人人喜愛的夏天消暑方式,然而醫師指出,室內外溫差大,小心冷氣病上身,過敏症狀更嚴重!冷氣病增4成 頭暈、頭痛上身亞東醫院傳統醫學科林巧梅醫師表示,夏日因為冷氣病就診比例約增加3~4成,其中以女性患者為多,常見病人因為進出冷氣房,出現頭暈、頭痛、肩膀痠痛、眼乾,或是過敏症狀加重等症狀。而想要舒服吹冷氣避免症狀上身,勢必要有好的預防措施,她表示,維持室內溫度在26~28度、不要對著冷氣的出風口;本身體質較虛者,可以在辦公室準備薄外套、圍巾甚至是帽子保暖,多喝溫開水,少喝冷飲,並且每半小時~1小時就起身活動,另外,若要到戶外時,先在走廊適應溫度,才能減少強烈的溫差帶來的不適。3穴位幫助減緩症狀穴道的按壓,也能降低冷氣病引起的不適,像是風池穴有助於減緩頭痛,太陽穴可幫助紓解壓力,攢竹穴則可減緩眼睛痠澀。因此,進出冷氣房可按摩這三穴位,對於局部不適可有舒緩效果。薑茶暖身 小心喝多反中暑另外有些人認為喝薑茶可以暖身,林巧梅醫師說,生薑雖有祛寒的效果,然而夏天喝薑茶容易有中暑之虞,因此她建議,在冷氣房內飲用,但以不過量為原則,民眾應多加留意。

降尿酸藥易過敏 治病不成恐奪命

降尿酸藥易過敏 治病不成恐奪命#過敏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用來治療痛風、癌症的藥物allopurinol,竟然會引起嚴重過敏!據統計指出,台灣過去10年,每年20人死於此藥物所引發的嚴重過敏反應,就算經過治療幸運活下來,也會面臨腎功能衰竭或眼部後遺症等副作用,且據國內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特別是腎功能不良、心血管疾病患者,服用此藥物所引起的過敏風險、致死率較高。allopurinol具潛在致命危機由於降尿酸藥allopurinol有潛在的致命風險,所以,衛福部過去有修改過適應症,但近年來此藥物在臨床上卻被用於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之高尿酸血症,以期改善腎臟或心臟功能。因此,為了解此藥物對患者的風險,林口長庚醫院藥物過敏中心、藥劑部門和中央健康保險署合作研究,分析健保資料庫中新服用allopurinol的患者,藥物過敏的發生率、致死率及風險因子。結果發現,2005~2011年間,每年每1000位服用allopurinol的患者中,有4.68位會引發藥物過敏反應,其中有2.02位需入院治療,更有0.39位病患死於嚴重過敏反應,包括藥物疹合併嗜伊紅血症及全身症狀、史帝文生強生症候群或毒性表皮溶解症等。老人、腎功能不佳 皆為藥物高危險群經過研究分析還發現,60歲以上長者、腎功能不良、心血管疾病合併症的患者,都是引起allopurinol藥物過敏反應的高危險群,特別是腎功能不良或是心血管疾病合併症的患者,服用此藥物後所引起的過敏風險、致死率皆明顯提高。因為allopurinol須由腎臟代謝,所以,慢性腎病患者一旦服用此藥引發過敏反應,將雪上加霜,因過敏藥物排不出體內,引發更強烈之免疫風暴,最後常因腎衰竭、心衰竭及敗血症死亡,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美國醫學會內科期刊》。

老翁鼻過敏多年 中醫三伏貼解救

老翁鼻過敏多年 中醫三伏貼解救#過敏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72歲的王伯伯,幾年前開始不斷劇烈的打噴嚏、眼睛與鼻子發癢、頭暈、頭痛、使得精神不濟、睡覺時又因鼻塞導致失眠,長期的鼻過敏不堪其擾,至新營醫院中醫科求診,經由醫師給予三伏貼治療及中藥調理。經過三至四次治療後,鼻過敏症狀大幅改善。「過敏」很多人認為是先天遺傳來的,治不好。衛福部新營醫院中醫科何裕鈞醫師表示,鼻過敏在西醫治療主要給予抗組織胺藥物,緩解症狀後卻無法根治。依據文獻探討,中藥穴位貼敷在治療或預防氣喘、鼻過敏等,經長時間追蹤成效,可明顯改善症狀,不但可以減少西藥的使用,也能減少其副作用。中藥貼敷刺激穴位   溫陽祛寒何醫師也表示,所謂「三伏」此乃一年當中天氣最熱的時候,自夏至後算起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則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此三天稱作「三伏日」。中藥及穴位的選取,會依病人的體質、證型不同作調整;常用穴位主要為肺俞、風門、大杼、天突、膻中等。藥方則使用白芥子、甘遂、細辛、延胡索。再用可散寒溫中的薑汁將藥粉調成乾糊狀,於夏季三伏的日子敷貼在穴位上。治療原則是「冬病夏治」,以側重溫陽及祛痰來治療因陽虛或寒濕,造成的脾胃或呼吸系統疾病。人體的五臟六腑和體表皮部均有相關,藉由中藥貼敷刺激穴位,透過體表穴位和經絡聯繫體內臟腑,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