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雙腳悶在鞋子裡面,濕氣加上流汗很容易助長黴菌滋生,感染上惱人的香港腳。皮膚科醫師廖利亨先前接受優活健康網訪問指出,感染香港腳會出現腳部發癢、起水泡、脫皮、腳趾裂、厚皮增生等症狀,嚴重更會引發細菌感染,下肢紅腫痛而且容易傳染給他人。正因如此,內地搜狐網報導,有糖尿病患者因為感染香港腳又疏於照顧,腳上的傷口被細菌感染而演變成「糖尿病足潰瘍」,腳部逐漸發黑壞死,並散發出陣陣的惡臭,差點需要截肢。
炎炎夏日雙腳悶在鞋子裡面,濕氣加上流汗很容易助長黴菌滋生,感染上惱人的香港腳。皮膚科醫師廖利亨先前接受優活健康網訪問指出,感染香港腳會出現腳部發癢、起水泡、脫皮、腳趾裂、厚皮增生等症狀,嚴重更會引發細菌感染,下肢紅腫痛而且容易傳染給他人。正因如此,內地搜狐網報導,有糖尿病患者因為感染香港腳又疏於照顧,腳上的傷口被細菌感染而演變成「糖尿病足潰瘍」,腳部逐漸發黑壞死,並散發出陣陣的惡臭,差點需要截肢。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統計資料顯示,糖尿病患每十萬人口死亡率在民國六十年首度超過5人(5.07人),民國七十五年為15.3人,八十年為20.6人,九十年為40.8人,九十六年增至44.6人。36年間,死亡率成長8倍,增加快速值得國人擔心。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藥劑科總藥師王登平指出,糖尿病用藥種類很多,尤其是第2型糖尿病病患,若未依照醫師指示審慎服藥,控制血糖,很容易就需要注射「胰島素」來治療糖尿病。胰島素有哪些種類呢?王登平依據胰島素作用時間分為以下幾類,包括1.長效型 、2.中長效型、3.中效型(混濁)、4.中短效混合型、5.短效型(清澈)、6.超短效型。胰島素注射輔具(針具、針頭)用後該如何處理?北市聯醫提醒,請將用畢的輔具(針具、針頭),置於有蓋空瓶中(例如:寶特瓶、鮮奶瓶、奶粉罐、茶葉罐、餅乾鐵盒),帶到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各檢收站(糖尿病衛教室、門診診間、門診藥局)交由醫療人員處理。北市聯醫會幫您審慎依生物感染性廢棄物處理,避免環境污染,而且可以防止環保清潔人員或家中人員不慎被針扎。延伸閱讀「胰島素針頭、針具用後如何處理」: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1693
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都為99年臺北市之十大死因,約占所有死亡人數的57.2%。但這些慢性疾病可透過定期篩檢,達到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癌症連續29年為10大死因之首衛生署公布99年國人10大死亡原因,癌症連續29年蟬聯榜首,死亡人數4萬1,046人,再創新高!另依臺北市99年主要癌症死亡原因統計資料顯示,大腸癌、女性乳癌、口腔癌及子宮頸癌分別位居臺北市10大癌症死因之第3位、第4位、第9位及第10位。民國92年至98年,臺北市僅大腸癌標準化死亡率由每10萬人口12.76上升至14.01;其餘女性乳癌標準化死亡率由每10萬人口12.66下降至11.55;口腔癌標準化死亡率由每10萬人口3.93下降至3.78;子宮頸癌標準化死亡率由每10萬人口5.09下降至3.31。這4項癌症均具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預後良好等特性。為迎接今年8月8日父親節的來臨,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特別精心規劃於8月8日(星期一)上午8時至11時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4個院區(仁愛、婦幼、陽明及和平院區)及2個院外門診部(松山及中山門診部)舉辦「四癌三高免費篩檢大放送」活動。歡迎民眾踴躍參加。衛生局呼籲民眾,平日除攝取均衡飲食、養成規律運動外,也不要忘了定期接受四癌三高健康篩檢。※ 注意事項:1. 當天檢查請攜帶健保IC卡。2. 子宮頸抹片檢查者請穿著裙裝以方便檢查。3. 女性於懷孕或生理期請勿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
糖尿病已非成年人專有疾病,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新陳代謝科日前收治一名14歲就讀國二的青少年寶弟(化名)、身高163公分、體重達110公斤,因為父親發現寶弟的脖子有一處膚色特別深,覺得不太尋常,遂帶著寶弟前來就醫。經北醫附醫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翁瑄甫診治及檢查後發現,病人有典型的黑色棘皮症變化、血糖代謝不良,證實罹第二型糖尿病。黑色棘皮症好發於脖子和腋下部位,明顯症狀就是膚色變深。 翁瑄甫醫師表示,寶弟無糖尿病家族史,探究原因應出於寶弟嗜吃速食、炸雞、甜食,又不喜歡運動,少動吃多體重因此自國小就直線上升。翁瑄甫醫師強調,糖尿病初期並無明顯症狀,兒童或青少年若體重過胖且有家族史或黑色棘皮症徵狀,應儘早就醫檢查,以免耽誤診療黃金時間,讓病程惡化或導致更嚴重的心血管併發症。 飲食西化、運動量不足、生活型態改變,罹糖尿病有年輕化趨勢,其中6至18歲的兒童及青少年,在最胖的5%,幾乎都是第二型糖尿病。肥胖已成為兒童、青少年得糖尿病的最重要殺手,北醫附醫營養室蘇秀悅主任表示,孩子會過胖與遺傳、環境、如家中飲食型態不佳、高油、高糖食物的攝取、喜好零食點心且吃個不停、低活動量與看電視吃東西等都有關。父母對孩子的對待方式也會影響孩子的飲食,如父母以食物來影響或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以食物當成一種獎賞或要求孩子把食物吃完,使孩子無法判斷自己對食物的飽足點,有些孩子為了使父母高興而把食物吃完等,因此父母在兒童體重控制上佔非常重要角色。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日前收治一名國二男學生,年紀輕輕體重居然已經高達110公斤,原來是平常喜歡吃速食店的炸雞、薯條及甜食,又不喜歡運動,因此自國小開始體重便直線上升,身體也慢慢出現異狀。新陳代謝科醫師翁瑄甫表示,這名年輕患者的家人看到他脖子上浮現一片深色斑塊,就醫檢查後發現是因血糖代謝不良產生的黑色棘皮症,進一步確認罹患了第二型糖尿病,日後必須積極控制飲食及體重,否則恐會併發嚴重的心血管疾病。
做好糖分控制,糖尿病人一樣能夠享受清涼的夏季。營養師說,各種消暑聖品紛紛出爐,讓許多糖尿病人又愛又恨,不吃心裡難過,滿足口腹後卻讓血糖飆升影響健康。建議大家自己動手做冰品,選擇仙草、愛玉等低熱量點心,做好糖分控制,同樣能一解暑氣。 街頭上的冷飲、冰品,還有當季的各種水果,讓人目不暇給,但一不小心可是會攝取過多的糖分。大林慈濟醫院營養師龔芳怡表示,冰品中常見的綠豆、紅豆、薏仁等材料,只要兩匙免洗湯匙的量,就相當於四分之一碗的飯量,如果當天還是三餐正常,很容易造成當日的醣類攝取過量,若再加上冰品中調味的各種糖水、糖漿,血糖想不飆升都很難。 夏天裡一杯現打的果汁清涼又消暑,但營養師提醒,打成果汁除了攝取的分量不易控制,果汁提升血糖的速率也比較快,建議還是天然的最好。不過,新鮮的水果雖好,但糖尿病人要有分量的觀念才能避免多吃。西瓜、芒果放入家中一般的飯碗八分滿,荔枝則是九顆,分別是一份水果的量,至於單顆水果,一個女生的拳頭大約是一份,糖尿病人通常可以吃兩到三份,但還是要以醫師、營養師的建議為主,正常的攝取水果並不需減少主食的份量。 龔芳怡說,與其飽受市售冰品的誘惑,不如自己動手做冰品,可以兼顧衛生與健康,血糖也能獲得控制。做法很簡單,材料可選擇低熱量的愛玉、仙草、蒟蒻,加入碎冰,再加入代糖來取代黑糖、蜂蜜與果糖,輕輕鬆鬆享受冰品,口感一樣滿足。 夏天水分流失多,如果想喝飲料,龔芳怡表示,以無糖飲料為佳,若想有甜味口感可加入代糖調味,但避免將水果打成果汁飲用,因為除了怕分量控制不當外,果汁提升血糖的速度也比較快,水分的補充還是以白開水最健康。糖尿病人一定要記得每天可攝取的總醣量,偶爾選擇低熱量的冰品來滿足口感,過一個清涼又健康的夏天不再是夢想。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將於31日(日)上午8時至下午4時假臺北醫學大學及其附設醫院舉辦「兒童及青少年預防糖尿病健康生活體驗營」,讓兒童、青少年及其家屬共同建立正確預防糖尿病的觀念,並養成控制體重、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活動現場有健康飲食、保健諮詢、健康體位測量及評估,報名期限為即日起至7月18日止,歡迎北市國小3~6年級糖尿病高危險群兒童及其家人組隊(含學童至多3人)參加!台灣糖尿病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隨著飲食西化、運動不足與生活型態的改變,肥胖人口增加,其中6至18歲的兒童及青少年族群中最胖的5%,幾乎都有第2型糖尿病。過重兒童得到糖尿病的機率是一般兒童10倍,肥胖兒童則高出近19倍,「肥胖」是影響兒童及青少年糖尿病極為重要的一項因素,並且逐漸受重視。影響糖尿病年輕化的因素有許多,除了熬夜、油炸食品氾濫、甜食及高熱量食物容易取得外,生活習慣也是有很大關聯的。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特舉辦「兒童及青少年預防糖尿病健康生活體驗營活動」,期藉專業講師(醫師、營養師、護理師)互動,引導兒童及青少年思考與瞭解糖尿病控制不良對身體的危害,以及認識相同情況族群之同儕,以提升兒童及青少年對糖尿病病情的控制力、自信及執行力,及達有效預防兒童及青少年糖尿病,遠離糖尿病併發症威脅之目的。相關活動報名訊息請至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http://www.health.gov.tw)活動訊息公告下載報名簡章,或洽詢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外縣市02-2720-8889)轉7115涂小姐。
根據衛生署統計,目前全台罹患糖尿病的患者約有110萬人,但接受治療或能有效控制的人數卻不到一半,其中5到10%的糖尿病患者合併有足部病變,每年有三到五千名患者因為病變而需要截肢。醫師指出,糖尿病引起的神經病變及血管病變會造成循環變差、對疼痛的敏銳度降低,因此往往受傷而不自知,導致傷口感染嚴重時會潰爛壞死,必須截肢。醫師解釋,糖尿病所引起自主神經病變,會使皮膚容易乾燥龜裂,感覺神經病變則會讓病人對疼痛感覺遲鈍。加上血管病變會導致血管阻塞、循環變差及皮膚萎縮,因此病患常會受傷而不自覺,造成傷口感染、潰爛,不容易治療。如果病情控制不佳,傷口恐在短時間內惡化,加上嚴重缺氧導致足部腳趾發黑壞死,這時就只能面臨截肢的命運。醫師提醒,糖尿病患者發現腳趾頭突然長出水泡或者是有小傷口紅腫潰爛,超過一星期都未改善,應盡速就醫治療,不可大意。此外,若出現足部膚色蒼白或皮膚變薄、變亮、萎縮、指甲變厚、足背動脈減弱或消失、跛腳等情形,則有可能是下肢慢性動脈供血不良、足部病變的前兆,也應尋求醫師協助。˙糖尿病引發腎病變 ˙糖尿病患者多攝取高纖維食物 燕麥片、黃豆可參考 ˙讓血管彈性變好、助代謝 運動可控制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