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男罹糖尿病腳趾壞死 幸保住小腿

男罹糖尿病腳趾壞死 幸保住小腿#糖尿病

58歲的劉先生是糖尿病患但未妥善控制,意外被發現左腳腳趾已經全然發黑,右腳腳尖也有部份發黑,屬於嚴重壞死的糖尿病足,經過數家醫院評估,都斷定若要保命就須截掉左小腿至膝蓋處,劉先生為了保留小腿四處求醫,經雙和醫院問題傷口中心協助,終於保住左小腿,僅截除腳趾部份,並將右腿全部保留,留住正常走路、工作的機會。雙和醫院高壓氧治療暨問題傷口中心主任蔡文平醫師指出,肌膚一旦遭到破壞,不管是切割傷、鈍挫傷、擦傷等,都會在身上形成傷口,而傷口一旦形成,人的表皮自然會竭盡所能的來使傷口癒合,在傷口癒合過程中,萬一發生感染、血液灌注不足、或是局部缺氧,傷口癒合過程會遭到阻斷,而造成傷口久久不癒。蔡文平醫師指出,結合清創手術、感染控制、血液循環建立、 高壓氧治療、特殊敷料、營養、血糖控制等以病人為中心之團隊治療,成功為劉先生保留左小腿,右腳趾的壞死腳趾也獲得保留,不需要截除,加上協助申請健保給付的特殊減壓鞋,如今可以正常走路,維持工作的機會。延伸閱讀「糖尿病患保小腿」: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2141

糖尿病患控制血糖 藥物、飲食、運動都要注意

糖尿病患控制血糖 藥物、飲食、運動都要注意#糖尿病

台中大里仁愛醫院正式成立「糖尿病中心」, 糖尿病中心創新整合「醫療」與「衛教」服務,糖尿病患在中心可以接受醫師的門診治療與諮詢,同時可以接受糖尿病衛教師與營養師的衛教服務,縮短病人的等候時間,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全方位的醫療服務與完整衛教資訊。醫師提醒,除了醫療照護,糖尿病患的生活型態調整也很重要。大里仁愛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林文玉主任指出,糖尿病中心提供完善的儀器設備檢查,如免散瞳眼底檢查、72小時連續血糖監測儀器等,要給予糖尿病患更多照護。99年衛生署統計資料中,糖尿病在十大主要死因排名第五,死亡人數8211人,罹患糖尿病人口每年逐漸上升。大里仁愛醫院徐弘正院長表示,國人糖尿病發生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尤其糖尿病與飲食生活習慣息息相關,除了醫療的照護外,最重要的是糖尿病衛教師與營養師的諮詢服務,來提醒病患及其家屬改變生活型態。延伸閱讀「糖尿病控制」: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2084

糠尿病患照護 營養均衡不可少

糠尿病患照護 營養均衡不可少#糖尿病

童綜合醫院的糖尿病醫療照護團隊在蔡政麟主任的帶領下,經過多年的努力,今年參加「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甄選,脫穎而出獲得最高榮譽,七月榮獲糖尿病衛教學會首獎—「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林瑞祥教授衛教團隊傑出獎」,肯定了童綜合醫院在進行糖尿病衛教之成就,包括人員培訓及教學成效;對糖尿病衛教的創新及團隊之發揮等。新陳代謝科主任蔡政麟表示,醫院投入很多心力在「糖尿病醫療照護體系」,定期舉辦糖尿病病友會透過專業醫師、衛教師與營養師等,教導病友在保健常識、飲食均衡攝取的方法,及日常生活照護的觀念。蔡政麟主任指出,依據行政院衛生署統計資料顯示,糖尿病排名在99年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五名,而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病,罹患糖尿病後,人體無法進行正常的糖(葡萄糖)代謝,無法獲得必需的能量,同時導致血液中的糖堆積,從而損害體內的各個器官,進而引發併發症,因此對於國人糠尿病的照護須加以重視。延伸閱讀「糖尿病照護」: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2008

均衡飲食 有益糖尿病患血糖控制

均衡飲食 有益糖尿病患血糖控制#糖尿病

99年衛生署統計資料中,糖尿病在十大主要死因排名第五,死亡人數8211人,罹患糖尿病人口每年逐漸上升,為了讓糖尿病病患、家屬、民眾,對糖尿病有正確的知識,童綜合醫院22日上午在地下二樓舉辦「海豚糖病友會」,提供病友飲食正確的觀念。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DF)統計:每10秒鐘就有1人死於糖尿病相關疾病;同時間每2人新診斷出患有糖尿病。罹患糖尿病的人口正快速增加中,糖尿病是長期慢性疾病,因此平時就要做好照護,了解六大類食物中含有何種糖,並建立正確的飲食觀念。童綜合醫院營養師廖婉汝說,食物中分為六大類食物是指五穀根莖類、奶類、蔬菜類、水果類、油脂類與蛋豆魚肉類,而六大類食物又與血糖有相關性,如五穀類有碳水化合物、水果類含有果糖、奶類含有奶糖,會直接造成血糖的浮動;蛋豆魚肉類與油脂類會間接造成血糖的浮動,然而攝取過多,容易引起肥胖,進而引起胰島素抗性及心血管疾病的產生。蔬菜類含有豐富的纖維,膳食纖維可以延緩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速率,使血糖上升速率穩定,胰島素分泌較低,進而維持體內醣類正常的代謝。延伸閱讀「糖尿病均衡飲食」: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1943

飲食、生活型態改變 糖尿病人口上升

飲食、生活型態改變 糖尿病人口上升#糖尿病

臺北市大安區健康服務中心與臺北市大安運動中心為強化糖尿病人自我照護能力,呼籲熟男、熟女輕鬆做到養生好方式,從日常生活作息中重塑健康行為,提醒糖尿病友、糖尿病及代謝症候群高危險群響應「防治糖尿病-健康樂活進行4」、「量(量腰圍)、測(測血糖)、輕(選輕食)、動(多運動)」,減少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更重要的是家人朋友的配合與支持,讓糖尿病友不寂寞。臺北市大安區健康服務中心李碧慧主任指出,飲食習慣及生活型態的改變(工作時間延長、沒時間運動),使糖尿病的人口在近年來急遽上升。依據臺北市政府衛生局99年死因統計資料顯示,臺北市主要死亡原因中糖尿病占第5位,每十萬人口死亡率29.4,死亡百分比5.1%;臺北市大安區主要死亡原因中糖尿病占第5位,每十萬人口死亡率25.03,死亡百分比4.38%。據統計,約有一半的糖尿病人不知道自己已罹患糖尿病,三分之二的病人未能適當控制病情;國內超過三成的下肢截肢病患及超過兩成的洗腎病人,都是糖尿病所造成的。糖尿病是一種複雜的慢性代謝性疾病,如果及早發現且控制良好,可以減少40~60%的合併症,以獲得最理想的健康狀態與生活品質。延伸閱讀「防糖尿病要量、測、輕、動」: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1933

男士們不想得糖尿病 考慮吃點魚吧

男士們不想得糖尿病 考慮吃點魚吧#糖尿病

吃魚對身體益處多多,最近又多了一項好處;根據日本癌症研究中心等機構聯合實施的調查發現,愛吃魚的男性,也就是1天攝取魚類超過160公克,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可以降低30%左右。研究人員認為,因為魚肉裡含有EPA和DHA這兩種不飽和脂肪酸和維他命D,能有助於民眾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風險。研究資料顯示,男性如果多食用竹莢魚、沙丁魚和秋刀魚等這類油脂豐富的魚類,對於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更有效。另外,調查結果也發現,女性攝取魚類的量和糖尿病之間沒有明確的關聯,研究人員指出,可能是因為男性和女性的糖尿病發病機制不同造成的。桃園敏盛醫院營養師劉香蘭表示,因為深海魚類富含的不飽和脂肪酸,可以有效減少脂肪堆積,而糖尿病的成因也都跟肥胖、飲食過量、吃高油、高脂的食物有關,所以多吃魚能幫助體內減少脂肪堆積,就能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另外,營養師也提醒,吃過量的魚可能會過度促進胰島素的分泌,對於人體健康不一定有好處,所以還是建議民眾不要吃太多。只要適量吃魚,它的好處還不止一項,營養師劉香蘭表示,魚裡面除了富含EPA和DHA這兩種不飽和脂肪酸,還能夠有效降低三酸甘油脂、對抗腦部老化、促進新陳代謝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民眾不想得糖尿病,營養師建議,除了平日應減少攝食油炸的食品,應該多運動、維持體型和均衡飲食才是最佳良方。攝取過量人工反式脂肪 小心易罹患糖尿病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0268嗜吃速食、炸雞 國二男體重110公斤患糖尿病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1624讓血管彈性變好、助代謝 運動可控制糖尿病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0602

有半數糖尿病患者 自己得了糖尿病卻不自知

有半數糖尿病患者 自己得了糖尿病卻不自知#糖尿病

還記得先前本報報導一名國二男學生因愛吃炸雞、零食,才14歲體重就飆破110公斤,還因此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嗎?事實上,因為國人飲食西化、生活習慣改變,加上坐在電腦、電視前面的時間比運動的時間還多,許多小朋友因此體重直線上升,「小胖子」也越來越多。臺北市大安運動中心執行長藍涂育指出,肥胖是影響兒童、青少年糖尿病極為重要的一項因素,甚至研究發現過重的兒童得到糖尿病的機率比一般兒童高出10倍,肥胖的兒童得到糖尿病的機率更是一般兒童的19倍!

60歲翁罹糖尿病10年 併發睪丸感染

60歲翁罹糖尿病10年 併發睪丸感染#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除了要多了解糖尿病的併發症外,對於身體出現異常時要隨時提高警覺!一名60歲陳姓老翁右側睪丸疼痛了一個禮拜,短短2~3天的時間睪丸漸漸腫脹,來童綜合醫院泌尿科就醫,經檢查發現為尿路感染並導致睪丸內多處化膿,為了救命只好將右側睪丸切除。老翁開玩笑的跟醫師說,他切掉一側睪丸的事左右鄰居都知道,現左鄰右舍揶揄「只剩一邊睪丸的人。」該院泌尿科主治醫師許兆畬表示,老翁罹糖尿病已有10年之久,近來右側睪丸出現疼痛的情形,曾就醫但仍無明顯的改善,直到睪丸漸漸腫脹才決定來本院檢查。經驗尿液檢查發現有「尿路感染合併副睪丸及睪丸發炎」,這是一種逆行性感染,細菌沿著輸精管、副睪丸再跑進睪丸而造成一發不可收拾的感染情形。更糟糕的是睪丸內有多處的化膿,為了保住患者的性命,必須切除右側睪丸,不然會引起高死亡率的「傅尼式壞死」;於是使用外科手術切除睪丸,術後患者恢復情形良好。延伸閱讀「睪丸感染化膿」: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1833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