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大家跟我一起跳!有氧改善糖尿最有效

大家跟我一起跳!有氧改善糖尿最有效#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為了有效預防和治療糖尿病,萬芳醫院8月舉辦一連串的講座,授予民眾相關知識和問題Q&A,昨(14)日由新陳代謝科醫師簡友梅講解如何改善和控制糖尿病的症狀,可透過有氧運動來達到最好的效果。多管齊下 運動依個人情形因應 糖尿病為全國十大死因第四位,且容易引發多種器官病變,如腎病變、視網膜病變、心臟血管相關疾病和下肢血液循環不良等,不適之症常造成患者的困擾,因此簡友梅醫師指出,糖尿病患者除了吃藥控制血糖外,還能從飲食和運動下手,運動又以有氧、消耗能量較多的運動為佳,如慢跑、爬山、快走、各種球類運動和游泳等;但若是有腎、眼底病變、心臟病和下肢血液循環不良的患者應該從事較溫和的運動,以免發生危險。患者最忌低血糖 飯前、運動間都該注意糖尿病患者在運動前還需特別注意,嚴格禁止在飯前運動、容易因血糖過低而昏迷,運動期間也要隨時攜帶糖類,在低血糖或必要時間適時補充含糖飲料120-150毫升、方糖3-4顆、隨身砂糖2包或一湯匙蜂蜜,以防低血糖發作,危及身體健康。簡友梅醫師表示,控制糖尿病可從服用藥物控制血糖、飲食、運動方面著手,並遠離危險因子菸、酒,且要維持體重、切忌肥胖,以免多種慢性疾病找上身或控制血糖不當引起的多重病變;糖尿病的改善治療需要患者和醫院配合,注意血壓、血糖、血脂的控制,並定期(每半年)檢查一次肝腎功能、監測尿中微量蛋白尿,避免病變發生,每半年至一年還要檢查眼睛、並做好足部運動以防糖尿病引起的截肢問題。

視網膜、腎、神經病變 糖尿病三大併發症不可輕忽!

視網膜、腎、神經病變 糖尿病三大併發症不可輕忽!#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你知道糖尿病在我國盛行率有多嚴重嗎?根據統計,台灣大約有一百七十萬人罹患糖尿病,且20歲以上民眾糖尿病盛行率達8%,2011年糖尿病死亡率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四位!其中尤以65歲以上男性最為嚴重,為28.5%,幾乎每4個65歲以上男性,便有1人罹患糖尿病。罹患糖尿病十年以上 罹患神經病變風險近五成成大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林宙晴指出,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症狀非常多樣,會影響肢體的感覺及運動功能,甚至影響自律神經系統,而根據統計,罹患糖尿病十年後其盛行率大約為50%。更值得注意的是,發生神經病變與發生腎病變和視網膜病變之相關性很高,亦即有神經病變時,腎臟和視網膜很可能也已經有問題。 因此早期診斷對於神經系統本身相當重要,同時也可以看成是一個警訊,提醒病患要一起檢查腎臟和視網膜。

腳麻按怎走?糖尿病神經病變不容小覷

腳麻按怎走?糖尿病神經病變不容小覷#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糖尿病是國人常見的疾病,而由糖尿病引起的併發症也常使患者感到不適,其中又以疼痛性及自律神經性神經病變最為困擾、也占最多數,目前沒有方法可以治癒糖尿病神經病變,只能阻止惡化和減緩症狀。糖尿病併發症多 神經病變讓患者苦不堪言2011年糖尿病死亡率高居十大死因第4位,根據資料統計顯示,65歲以上男性罹患糖尿病的情形最為嚴重,平均每4個就有1人,比例達28.5%,糖尿病無法治癒,且併發症也相當多,如大血管病變:心絞痛、心肌梗塞、腦中風等;小血管病變的視網膜病變、腎病變和神經病變,其中又以神經病變占最多數,疼痛性和自律神經性神經病變最讓患者困擾。研究指出糖尿病合併週邊神經病之盛行率達50%,是最常見的原因,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症狀非常多,會影響肢體的感覺和運動功能,甚至是自律神經系統,可能導致下肢腫脹無力、無法站立、足部麻木、刺痛等問題,讓患者晚上無法成眠,可能連使用安眠和止痛藥物也沒有效果;且發生神經病變與發生腎病變、視網膜病變的相關性很高,也就是說,有神經病變時,腎臟和視網膜可能也已經產生問題,因此糖尿病患者早期診斷神經系統相當重要。妥善足部照護、用藥 減緩病症台南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林宙晴醫師表示,目前並無治療方式可以治癒糖尿病神經病變,僅能讓患者持續惡化或減緩症狀,因此最重要的是要做好血糖控制,若發生不適的症狀可靠藥物減緩痛楚,患者若是有規律運動、生活、充足睡眠和針對足部進行照護,都能減輕症狀而改善品質。

「胖」萬病之源 三高找上你?

「胖」萬病之源 三高找上你?#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糖尿病是常見的慢性疾病,其中又以第2型糖尿病的患者居多,約占98%的比例,其中5成患者體重過重,因此除了先天自體免疫問題使得胰臟細胞無法自行分泌胰島素的病患外,糖尿病大多是後天因素造成,肥胖乃是關鍵的危險因子,因此醫師建議控制體重是預防糖尿病的關鍵所在。5成糖尿病患者 體重過重、肥胖萬芳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簡友梅表示,台灣有5成以上的糖尿病患者為體重過重或肥胖的情形,且肥胖和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糖尿病)等「三高」疾病密不可分,因此控制體重和改變生活形態可以預防日後糖尿病的發生,民眾日常飲食需均衡、多吃高纖、少吃油炸食物、少喝酒、少抽煙,至少維持每週3次以上的運動習慣,就能降低被文明病找上的機率。簡友梅醫師說明,糖尿病大多和遺傳、身形、體重有關,初期症狀有時並不明顯,糖尿病患者雖短時間內不會致死,但無法根治、患者僅能靠藥物控制,且併發的多種病變也不容小覷;糖尿病可能引發大、小血管病變,小血管出血可能導致視網膜剝離、嚴重者可能失明,大血管如冠狀動脈、腦血管和周邊動脈也有可能因為糖尿病而硬化阻塞,導致腦中風、心肌梗塞,甚至腎臟發生病變,恐有洗腎的危機。控制體重、避免過胖 預防和治療糖尿病的關鍵因此為了遠離糖尿病和相關併發症的威脅,做好預防保健為首要條件,民眾應避免體重過重、遠離危險因子如煙、酒和高熱量食物等,並規律運動和定期健康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控制與治療;研究也顯示,糖尿病患者能透過控制熱量、血糖,讓糖尿病獲得控制,血糖若穩定、控制得當,也能減少併發症發生的機率。 

糖尿病沒有控制好 當心引發腎臟病

糖尿病沒有控制好 當心引發腎臟病#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60歲黃先生去年才從公家機關退休,因未依醫師建議,做好飲食控制及按規服藥,以致於糖尿病沒有控制好引發腎臟病,從此以後必須接受每週三次洗腎治療。但因黃先生退休後又忙於其他事業,有時會延誤洗腎,飲食方面也未控制,常會拖到全身腫脹、呼吸有異味才去醫院,結果天因腎功能惡化過世。引起腎衰竭導致洗腎的主要原因是腎絲球腎炎,其次是糖尿病。當腎臟由於疾病或受傷而不再維持足夠功能時,廢物和過多的液體會在血液中堆積。當腎功能降到10%以下,有害廢物大量堆積,可能因高血壓導致頭痛,眼花。皮膚較乾燥,手足麻木等週邊神經病變。因為無法製造足夠的紅血球生成素導致貧血,顯的臉色不佳,疲倦。可能會有心臟衰竭,肺水腫。因為代謝性酸中毒導致呼吸加快,甚至骨頭產生病變。謝鈴琴主任呼籲腎臟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多休息,保持心情開朗,避免增加腎臟負擔。對於血壓、血糖、血脂要控制好,適量喝水,避免攝取過高的蛋白量而增加腎臟的負擔。不要抽菸,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不要亂吃止痛藥,及服用來路不明藥物,以避免腎臟遭受更大的傷害。

平均每50分鐘 就有1人死於糖尿病

平均每50分鐘 就有1人死於糖尿病#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你是愛喝飲料不喝水,愛吃甜食不運動的人嗎?當心糖尿病找上門!糖尿病是國人常見的慢性病,根據統計,2005年因糖尿病死亡的人數就已破萬,平均每50分鐘就有1人死於糖尿病,增加率是十大死因攀升速度較快之一。糖尿病初期症狀不明顯基隆市衛生局表示,多數糖尿病患的發病初期,都沒有明顯症狀,除非驗血糖,否則不容易發現,但糖尿病發病十年後,就容易產生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及腎病變,甚至可能導致失明、洗腎、截肢等不可恢復的併發症。糖尿病患者應盡量控制血糖值衛生局指出,要診斷是否罹患糖尿病,可觀察吃飯前後的血糖值,若飯前血糖值高於126mg/dl、或飯後的血糖值高於200mg/dl,只要符合其中之一,都屬於「糖尿病」。衛生局提醒糖尿病患者,要盡量保持飯前血糖值控制在80~120mg/dl以內、飯後血糖值控制在140mg/dl以內、糖化血色素控制在7%以下,血壓收縮、舒張壓不超過130/80mmHg,減少病情惡化的機會。防糖尿病 生活習慣最重要衛生局呼籲民眾,預防勝於治療,生活習慣還是最重要,平時攝取均衡飲食,最好少鹽、少油、少糖、多纖,營造動態生活、養成運動習慣、限制菸酒、保持正常體重,才是減少罹患糖尿病的根本之道。

吃多一點才能長大?我國小胖子越來越多

吃多一點才能長大?我國小胖子越來越多#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隨著國人飲食逐漸西化,吃到飽餐廳一間又一間的開,使得許多到了老年時才會罹患的病症,年輕時就已經出現。而日前,就有一名高一青年,因為平日飲食沒有控制,高油高糖等食物日日下肚之下,國二時就已被驗出有糖尿病的情形,但自己和家人卻不以為意,沒想到兩年後糖尿病竟併發雙眼中風,治療後一眼失明一眼則已弱勢。高油高糖加上傳統觀念 小胖子越來越多!我國孩童,因為飲食越來越偏向高熱量食物,且家長愛子心切,想說孩子就應該多吃點才能長的好,沒想到飲食西化之下,加上家長固有的傳統觀念,造就我國小胖子一天比一天還要多,到了自己的小孩小小年紀就被驗出高血壓、糖尿病時,才恍然大悟,不能再給孩子大吃大喝了!對此,台灣兒童糖尿病關懷協會理事長羅福松表示,他就曾經收治過一名高一青年,到診時孩子的體重達到了八十六公斤,因雙眼視力模糊而前去就醫,經過檢驗後發現,他的血糖值已飆到了三百多,幾乎是一般人的三倍以上,研判是糖尿病併發雙眼中風,等到治療時,這名青年雙眼視力已經無力挽回!及早注意飲食 防止糖尿病上身而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游能俊也呼籲,台灣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民眾高達一百四十萬人,而現代的孩子因為高油高糖的食物每天下肚,導致糖尿病罹患年齡層逐漸下降更早發病。提醒民眾應該及早注意飲食控制,尤其家族就有糖尿病史的人,更應該多加關注此項問題。

動脈提早硬化 糖尿病患半數死於心臟病

動脈提早硬化 糖尿病患半數死於心臟病#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糖尿病是代謝慢性疾病,不僅會導致高血糖,還會影響蛋白質和脂質代謝,導致血管壁損傷、狹窄,誘發冠狀動脈硬化、發生冠心病等,其心肌梗死發病率、死亡率遠高無糖尿病患者且發病早,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張鴻猷醫師指出,糖尿病患併發中風、心血管疾病率比起一般人高出2倍,40歲以上糖尿病患有2分之1至3分之1死於心臟病。糖尿病會增加罹患心臟病風險張鴻猷醫師指出,糖尿病造成心血管損害及罹病風險遠高於一般人,大部份糖尿病患者神經末梢受到損害、感覺遲鈍,在平時出現心肌缺血時不易察覺,一旦發生嚴重疼痛,就可能已是心肌梗死,因此又被稱作「沉默的心肌梗塞」,尤其有糖尿病又患有心血管疾病者死亡率是一般人2倍以上,知名藝人戎祥、茂伯都因心肌梗塞過世,兩者都有血糖過高的病史。張鴻猷又說,動脈硬化是一種老化過程,但若有糖尿病、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抽煙、不愛運動等危險因子民眾,血管就更容易提早老化,糖尿病患者中併發貧血也十分常見,並以腎功能受損或患有心血管疾病者為甚,若患者於健康檢查中發現有嚴重腎功能受損或高風險蛋白尿,應及時另作貧血症檢測及轉至專科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