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

肥胖不只致3高 8種癌症恐找上門

肥胖不只致3高 8種癌症恐找上門#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隨著飲食西化、生活習慣改變,現代人的肥胖問題,無意間影響健康。我們已知肥胖者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冠狀動脈心臟病的危險性較高,然而美國研究更指出,肥胖會增加癌症的風險,特別是食道癌、胰臟癌、大腸直腸癌、乳癌、子宮內膜癌、腎臟癌、甲狀腺癌、膽道癌。肥胖成大腸癌、乳癌危險因子亞東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林晉賢表示,肥胖造成的胰島素阻抗和高胰島素血症,會使人體葡萄糖的代謝異常,誘發大腸癌。加拿大研究顯示,男性20歲以後的體重若增加了21公斤,罹患大腸直腸癌的危險性會比體重穩定者多60%。近年來,食道癌的細胞型態從鱗狀上皮轉變成腺細胞癌為主。越來越多患者是被胃食道逆流誘發,或是肥胖引起細胞分泌激素,誘使身體產生發炎反應,讓肥胖的人得到食道腺細胞癌的風險比正常人更高。停經後的肥胖婦女,血中雌激素濃度升高,誘發乳癌產生,若能減輕10公斤且不復胖,乳癌的發生率可減少50%。飲食、運動雙管齊下 甩掉致癌危險研究顯示,男性身體質量指數每增加5單位,食道癌風險增加52%,甲狀腺癌增加33%,大腸癌、肝癌、腎臟癌增加24%。女性每BMI增加5單位時,子宮內膜癌與膽囊癌增加59%,食道癌增加51%,腎臟癌則增加34%。林晉賢醫師表示,雖然肥胖能造成許多癌症,同時也意味,嚴格控制正常體重,可以減少癌症發生率。體重控制的關鍵是控制飲食熱量攝取,不但能減少肥胖產生,也讓精神更好。再來是運動,1天要有30分鐘的運動、每週5天、心跳至少到達110下。如果飲食及運動都無法控制,最後才考慮藥物及手術的治療。

講座/肥胖對健康的影響

講座/肥胖對健康的影響#肥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生活水準的提高,外食人口增加,加上踏入職場後,久坐電腦桌前,肥胖人口越來越多,台灣甚至被選為亞洲最胖國家!肥胖不僅會導致行動變慢、膝蓋受損,甚至還是代謝症候群的共同凶手!根據美國癌症研究所做的調查指出,若體重超過理想體重的40%,則在男性會增加33%罹癌的機會,在女性會增加55%罹癌的機會。本次的講座中蘇韻如護理師將簡介飲食之於健康的重要性,讓民眾了解肥胖是導致許多疾病的根本。本次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肥胖對健康的影響時間:106年11月9日(四)10:30-11:00地點:雙和醫院第一醫療大樓 二樓門診9診候診處(糖尿病衛教室候診處)洽詢:02-2249-0088

每44分奪1命 10大死因它排第4

每44分奪1命 10大死因它排第4#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冬天即將來臨,中風高危險期將屆。中風所導致的失能將影響生活品質,同時造成照顧者的負擔,腦中風甚至會導致死亡。腦中風好發於60歲以上民眾,而且男性多於女性。腦中風致失能甚至死亡 家屬負擔重腦中風是造成全球人口死亡與失能主因,有6分之1發生率。失能不僅造成病患與照顧者沈重的負擔,也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衛生福利部統計顯示,腦血管疾病為國人十大死因的第4位,奪走近1萬2千條寶貴性命,平均每44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中風。國人對於腦中風的恐懼不下於癌症,除了致死率之外,最令人擔心的是中風引起的失能。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邱弘毅表示,台灣中風登錄資料庫顯示,初發中風病人在中風1至3個月,失能比例是5、6成左右。飲食掌握3多2少原則 遠離腦中風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呼籲,罹患糖尿病、心臟病或中風、短暫性腦缺血,務必做好慢性病管理,一般人也需要自我評估罹病風險與採行預防措施。世界中風組織表示,9成的腦中風與幾種危險因子有關,包括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心律不整與肥胖,而不運動、不均衡飲食、吸菸、飲酒等等壞習慣亦是成因。王英偉署長提醒,除了評量罹病風險、定期測量血壓,有任何醫療疑問一定要徵詢醫護人員,在日常生活上採取更積極健康管理行動,控制三高、戒菸酒、控制體重與BMI、規律運動、飲食均衡,飲食方面更該掌握3少2多原則,少調味品、少油脂、少加工食品、多蔬果、多高纖,遠離腦中風的威脅與傷害。

驚!作息正常12公分癌卻找上門

驚!作息正常12公分癌卻找上門#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40歲的王小姐作息正常,有運動習慣,無不良嗜好,卻檢查出腎臟有12公分之大的惡性腫瘤。利用腹腔鏡微創手術將腎臟摘除,術後追蹤半年狀況穩定,目前傷口復原良好。高血壓、肥胖、50至70歲為高危險族群高雄市立大同醫院泌尿科醫師李香瑩表示,腎細胞癌是腎臟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台灣每年約有8百至1千個新病例,好發於50至70歲,高血壓、肥胖及有抽菸習慣者是高危險族群。王小姐採用腹腔鏡微創根除性腎臟切除手術,將整個腎臟及腎臟上的腫瘤、一段輸尿管、腎上腺及包圍著腎臟脂肪、四周包圍著的包膜及局部淋巴結整個切除,其術後5年存活率可達7至9成。由於腎臟位於後腹腔深部,腎細胞癌初期無明顯症狀。若已出現血尿、腰痛及摸得到的腫瘤,病情已較後期甚至轉移。治療方式會依照腫瘤的分期來決定,包括部份腎切除手術或是根除性腎切除手術,可以微創腹腔鏡或傳統刀的方式切除。新腹腔鏡手術-術後恢復快、傷口小部份腎切除手術由於其微創特性,術後傷口小、疼痛輕且恢復快,不僅是侷限型腎細胞癌的新手術方式,對於7公分以上的大腫瘤、過度肥胖的患者,甚至是擴散到腎靜脈的腎細胞癌都可採用,而且腹腔鏡手術與傳統手術的10年存活率相同,不影響治療效果。李香瑩醫師說,王小姐12公分大的腫瘤已達第二期標準,但幸運的是尚未轉移,在手術切除後不需化療或放射治療,定期追蹤即可。若是發現得晚,不幸轉移,則需另採其他風險較大的治療方式。故建議前述危險族群需要定期進行健康檢查。

小時候胖也是胖?控制體位防併發症上身

小時候胖也是胖?控制體位防併發症上身#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 學童肥胖防治從孕產期就應該著手預防且延伸至整個生命周期,研究顯示,小學時期的肥胖在成人後有6到7成仍然肥胖;而肥胖的國中生更高達7到8成將來是肥胖成人,由此可知,兒童期肥胖往往會延續到成人期,並且直接或間接地增加成年期肥胖的併發症、死亡率和心理層面的不良影響。學童過重問題需更加重視依據教育部104學年度學生健康檢查資料結果顯示,國小學童過重及肥胖率為28.7%、國中生過重及肥胖率為29.2%,其中103學年國小學生過重及肥胖率下降0.3%,而國中生過重及肥胖率較103學年增加0.4%。發胖不是發「福」 而是容易發「病」105年我國十大死因中,就有7項與肥胖相關,而對於成長中的兒童及青少年而言,肥胖產生的影響還包括可能被同儕嘲笑、霸凌,造成低自尊、社會孤立等心理層面的長期影響。預防肥胖上身3妙招 生活調整最重要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醒家長,肥胖防治必須從健康飲食、身體活動及充足睡眠三方面調整生活型態著手:1) 每日鮮食蔬果要5份/選用新鮮食材幫家人準備餐點,把握原則:少油、少鹽、少糖、少醬料,建議每日攝取5份新鮮的蔬菜與水果,以及均衡攝取鮮奶、堅果、糙米飯等;避免洋芋片、炸雞、速食、含糖飲料等易造成肥胖的食品;並和孩子一起用餐,掌握定時定量、三餐均衡之飲食習慣,且攜帶環保水壺,鼓勵喝白開水。2) 動態生活 避免久坐/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兒童及青少年每天應累計至少60分鐘中等費力身體活動;成人方面,研究指出要達到預防體重增加的目的,一週執行中等費力的身體活動須達到150-250分鐘;而達到顯著的減重目的,一週執行中等費力的身體活動則須達到225-420分鐘。建議以每週減輕0.5公斤為原則,以達成理想體重為最終目的,若遵循此原則,每天至少須減少500大卡的熱量,建議飲食控制及身體活動兩者並行。每日久坐時間不超過2小時,以步行、爬樓梯、做健康操、騎自行車、假日安排全家親子活動等方式增加身體活動量。 3) 充足睡眠 規律生活/鼓勵養成規律生活習慣,避免晚睡及熬夜,每天至少睡眠8小時。

大破解!科技人肥胖3大原因

大破解!科技人肥胖3大原因#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科技新貴光鮮亮麗的外表下卻隱藏著健康危機!工作壓力大、加班時間多、睡眠不足、三餐飲食不正常都是科技人的生活寫照,長期下來易出現『新三高』:體重高、體脂高、血壓高。肥胖讓健康陷入危機,如何健康減重是每一個科技人都須重視的課題。楊智堯醫師表示,談到減重,一定要先了解肥胖的原因,針對自己的生活習慣以及體質來對症下藥。以下就針對科技新貴常見的肥胖原因來一一破解,找回健康的體重數字。原因一 : 工作壓力大楊智堯醫師表示,根據一項研究指出,慢性壓力會讓腰圍越來越大,形成「中廣」身材,腹部脂肪過多,心臟病風險也越高。因此,想減重的人,一定要先舒緩壓力。以下幾個減緩壓力的方式提供大家參考 :1)適時抽離壓力環境/工作時往往一忙起來就好幾個小時都黏在椅子上,或是維持同一個姿勢太久;肌肉一僵硬,壓力也會增加。因此每一個小時強迫自己起來走動,做些伸展運動,或是多喝水多跑洗手間也能增加活動量。2)訂出時間運動,或是參加社團培養興趣/運動能夠提升腦內啡的分泌,可以舒緩壓力,又能消耗熱量燃燒脂肪。另外像畫畫、插花、演奏樂器等等興趣的培養也能達到一定的效果。3)良好的睡眠習慣/壓力讓人失眠,所以好的睡眠習慣就更重要。要避免刺激性食物,像咖啡、香菸等;睡前不要看電視上網更不要在床上工作。根據研究,每天睡七個小時左右的人最不易發胖,所以不要睡不夠或睡太多。4)不要用「吃」來舒緩壓力/用吃東西來紓壓的人不在少數,結果可想而知,就是得花更多的力氣減重。真的要吃就選擇高纖低熱量的食物,油炸品、甜食等高熱量的食物要下肚前先想考慮後果吧!原因二 : 飲食不正常科技新貴往往因為工作時間過長,一忙就忘了吃三餐,就算有吃也常不挑嘴的用三口當一口的速度往嘴裡塞;下班後再用美食來犒賞自己一天的辛苦,久而久之鮪魚肚就上身了。除了衷心建議三餐要正常吃之外,下列飲食的觀念和技巧如果能做到,對健康瘦身會很有幫助。1)要有熱量概念/楊智堯醫師表示,例如:一碗白飯有280大卡、一個炸排骨便當約900大卡、一盤炒米粉至少300大卡、一顆貢丸約40大卡等等;現在超商食物或速食店都有標示熱量,常去注意也可以增加對卡路里的概念。2)小口慢慢吃/食物進到胃裡會刺激「瘦素」分泌,約二十分鐘才會覺得飽;而吃得快的人在往往在還沒感覺飽之前就已經吃太多了。所以建議每一口食物在嘴裡咀嚼二十下再下肚。3)先喝湯,再吃青菜、肉類或豆製品,最後才吃主食澱粉類/先吃低熱量的食物來增加飽足感,高熱量易吸收的留在後面。由於蔬菜類的纖維層在顯微鏡下看來就像緻密交織的網子,先攝取的結果等同在腸壁設下一個保護層。油脂會因表面張力的關係被卡在纖維網中減少被吸收的機率。4)一定要吃早餐/多項研究報告指出,沒吃早餐的人肥胖比例較有吃早餐者高。早上新陳代謝高的時候不吃早餐,等到晚上代謝低時才大魚大肉外加消夜,不胖也難。5)三低一高/飲食掌握「低油、低鹽、低糖、高纖」的原則。烹調方式選擇蒸、滷、燙、涼拌、燉;避免炸、煎、炒、燴、芶芡。6)每餐少吃一口/少吃一口不會有太大的被剝奪感,但表示有開始減重的行為和決心。一年可以少吃一千多口,以一口食物約30大卡來算,一年可以少吃三萬多大卡,等於少了約四公斤的脂肪合成(7700大卡等同一公斤脂肪),十分可觀。原因三 : 沒時間運動楊智堯醫師表示,「沒時間」總是沒運動的最佳理由,先問自己是否時間到一定看偶像劇,或是放假一定睡到中午,還是有的沒的聚餐應酬一堆,這些都是可以挪來運動的時間。運動能夠增加新陳代謝率,有氧運動更能促進脂肪燃燒,達到瘦身的目的。這邊有些秘訣來跟大家分享。1)找朋友一起/多找幾個夥伴一起運動,互相督促減少缺席的機會。2)把運動排進行事曆中/把運動當作重要的事來看待,別輕易跳過。3)主餐安排在運動後/運動後肌肉組織對能量的競爭力最強,早點用餐可發揮較佳的減肥塑身效果。選擇蛋白質為主的食物,如肉類,牛奶,蛋,豆類等,也應補充電解質。4)選擇有氧運動/有持續動大腿三十分鐘以上且會喘的運動的都算有氧運動,最簡單的應該就是快走或慢跑。若下班只想待在家裡的可以跳繩或是爬樓梯,喜歡上健身房的可以選擇跑步機、飛輪有氧、拳擊有氧等課程。找一個自己喜歡的運動才能持續下去。5)改變生活習慣/真的沒時間運動的人,只能從生活當中的事來改變。例如不搭電梯改爬樓梯、短程出門不開車改騎腳踏車、早點出門車子停遠一點走路到公司等等。能夠增加活動的時間也能慢慢變瘦。

外食比例逾56% 37%教師過重

外食比例逾56% 37%教師過重#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老師常提醒學生不要挑食、均衡營養才長的高,但根據102-105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發現19-64歲的教職員中,過重及肥胖率為37.1%、其中每日喝含糖飲料的教職員比率為22.8%、每餐外食比率更高達56.6%。僅有58.5%教職員每日攝取水果及92%教職員每日攝取蔬菜。變胖就是健康警訊 記得健康吃快樂動依據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國人10大死因就有6項與肥胖有關,肥胖對健康的影響不只是造成體能衰退,還增加罹患心臟血管疾病、糖尿病及某些癌症等非傳染性疾病的風險,而疾病的發生通常有警訊,變胖即是健康警示燈之一。國民健康署提醒大家「健康是最好的禮物」!2017年教師節「邀您一起(2017)送健康」,聚餐時記得互相提醒,聰明選健康吃,選擇少油、少糖、少鹽的餐點、鼓勵喝白開水、攝取新鮮蔬果等;或是邀老師運動增健康。與老師樂健康 歡慶教師節長期維持每天運動,可改善身體機能延年益壽,還能使腦部產生腦內啡,使人心情愉快、舒解壓力。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年人每週必須從事150分鐘以上的中度身體活動,而校內健走、戶外騎腳踏車、踏青、跳舞等又或者鼓勵老師定期健康檢查,為自身健康把關,天天量體重與腰圍,一起把關老師健康。若老師有抽菸嚼檳榔,鼓勵採取「戒菸檳」行動,使用戒菸諮詢服務專線(0800-636363)及至衛生局所與醫療院所使用戒檳服務,讓戒菸檳不再是念頭,而是成功完勝,救健康省荷包。不論是校方、老師與學生間,皆可藉此熱絡情感、促進健康,並能為彼此留下美好回憶,讓我們一同樂健康歡慶教師節!

白飯、吐司吃多 血糖急速變化恐致癌

白飯、吐司吃多 血糖急速變化恐致癌#肥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有一件事千萬不要忘記,會導致血糖上升的只有醣分而已。吃下高卡路里的食物,只要不含醣分,血糖就不會上升,胰島素也不至於追加分泌。攝取脂肪、蛋白質與肥胖沒有直接關聯,因為促進脂肪累積的胰島素並未增加。看到這裡,相信讀者已瞭解吃肉或脂肪也不會胖的理由了。接下來,我再逐步告訴各位醣分是多麼不必要的物質吧。白飯、吐司、甜食、飲料中的砂糖最危險醣分中最糟的物質,莫過於精製糖。亦即白飯、吐司,或甜食、飲料中的白砂糖,那是最危險的物質。即使分量不多,吸收的速度也非常快。一整碗的白飯,食用時雖不像砂糖一樣甘甜,但終究跟方糖沒兩樣。在經過消化器官後,白飯跟方糖一樣會轉變成葡萄糖,造成血糖劇烈上升。血糖值一口氣暴增後,受到驚嚇的人體便加快釋放胰島素,迅速降低血糖值。每當這種雲霄飛車式的下降發生,體內自律神經的交感神經就會特別奮。所謂的交感神經,是戰鬥時優先啟動的部位,會拉高血糖以備戰鬥,收縮身體末梢的微血管。遍佈末梢血管的手腳冰冷,可能也是由此引起的。血糖值劇烈升降恐增加罹癌風險此外,血糖值的劇烈升降,也會增加活性氧。研究發現活性氧有增加罹癌率的風險,必須特別留意。近年來,「糖化」是很受重視的問題。這也是只要血糖值飆高,就容易引起的症狀。糖化是指體內的蛋白質和過剩的醣分,受體溫影響交互作用,產生出俗稱最終糖化蛋白的惡性物質。糖化的蛋白質失去了原本的機能,變成了最終糖化蛋白,導致活性氧增加,是動脈硬化、白內障、以及各種老化的肇因。且一旦生成最終糖化蛋白,便很難排出體外。最重要的是,別讓血糖劇烈變動,也不要讓胰島素追加分泌。因此,唯有盡量避免攝取醣分,才能維持健康。(本文摘自/讓體脂肪及癌細胞消失的生酮飲食/采實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