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人運動意識提升,關節保健議題備受關注。新旅程復健科吳沛燊院長指出,許多民眾常見的關節問題包括不穩定、韌帶受傷或退化等症狀,若未及時處理,可能影響日常生活品質。
隨著現代人運動意識提升,關節保健議題備受關注。新旅程復健科吳沛燊院長指出,許多民眾常見的關節問題包括不穩定、韌帶受傷或退化等症狀,若未及時處理,可能影響日常生活品質。
肝癌由於症狀不明顯,不少病患發現往往已經是中、晚期,根據台灣肝癌醫學會數據指出,零期或A期肝癌5年存活率至少能達到8成以上,若是中期中位數的存活期為30個月,至於晚期往往就不到半年~1年。不過隨著醫療進步,國外治療經驗顯示透過最新免疫藥物與個人化治療方針的落實,晚期肝癌患者有機會存活期能達到2年以上,中期更有治癒機會,這也為台灣肝癌患者帶來更多治療希望。
2024年醫療科技展活動落幕,創院半個世紀以來,持續創新的童綜合醫院,在短短幾天內規劃了多場的醫療新知講座,從公益國際醫療、機器手臂手術最新趨勢、現代文明病復健運動與口腔癌手臂手術發展主題都涵蓋其中,期間更邀請院長與專科醫師分享最新醫療知識與科技,並與民眾進行面對面交流。
隨著醫療技術進步,婦產科手術也朝向更精緻微創的方向發展。傳統腹腔鏡手術需要3到4個傷口,但新一代的單孔腹腔鏡手術只需在肚臍處開一個1到1.5公分的小傷口,就能完成子宮肌瘤切除手術,不僅恢復快速,更能大幅減少術後疼痛,讓患者重返正常生活的時間大幅縮短。
隨著全球高齡化趨勢來臨,糖尿病的罹患率也急速上升,糖尿病患者除了面臨必須控糖的健康管理,更重要的還有回診日常,台灣有超過250萬人確診糖尿病 ,對廣大糖友們來說,面對來回醫院的奔波與抽血的恐懼仍相當辛苦,如何讓糖友獲得更好的照護計畫,也是政府與醫療院所共同努力的目標。
一名50幾歲的一家之主從事製造業工作,由於長期有中重度乾癬的問題一直沒治療好,近期老闆請他先治療完成再來上班,但如果一直就醫不上班將影響到全家生計。透過醫師了解狀況後,以口服、照光搭配最新生物製劑治療,讓原來需要半年以上的療程縮短至幾週就達9成以上好轉,他很感謝醫師說:「皮膚改善真的救了全家!」
一名78歲婆婆因為髖部骨折加上脊椎壓迫性骨折到門診治療,過去一直是使用抗骨流失藥物治療,但由於骨質流失太快,2年後又因為跌倒造成其他部位骨折。醫師表示,最主要是因為婆婆的骨質已嚴重流失,抗骨流失藥物緩不濟急,慶幸有最新的促骨生成藥物,婆婆使用後不僅成效良好,連原來的背痛也改善,終於找回生活品質可以含飴弄孫。
台灣的中壯年男性往往被賦予陽剛形象,這樣的迷思也讓健康問題常因為隱忍而被忽略,台灣泌尿科醫學會在父親節期間串連全台泌尿科醫師,啟動「男性健康關懷月」活動,期望透過關心爸爸的呼籲,提醒男性族群當身體有不適情況,特別是泌尿道問題,應該提早面對、勇於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