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玩水的季節到了,媽媽們可能會為了幫小朋友買泳衣、水母衣,或是浮潛用具蛙鏡、呼吸管、蛙鞋,來煩惱該選擇什麼顏色比較好。《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台北市水上救生志工協會指出,大家喜歡的黑白色不是最佳選擇,反而紫色或黃色在水上水下都更顯眼,有效保障生命安全。
夏天玩水的季節到了,媽媽們可能會為了幫小朋友買泳衣、水母衣,或是浮潛用具蛙鏡、呼吸管、蛙鞋,來煩惱該選擇什麼顏色比較好。《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台北市水上救生志工協會指出,大家喜歡的黑白色不是最佳選擇,反而紫色或黃色在水上水下都更顯眼,有效保障生命安全。
炎炎夏日海邊戲水,許多人不懂先觀察海岸地形、風浪、天氣,恐釀溺水或災害意外。《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由台北市水上救生志工協會解析基礎觀念,到底潮汐與潮差、水位變化怎麼看?「離岸流」該如何辨識?游泳時遇到離岸流或被海流帶走,又該怎麼自救?多一分認識與謹慎,就能離危險遠一些。
每年夏天都會聽見有人在山區溪流、海邊溺水,想救人卻自己也溺斃而釀禍!日前有媒體報導,1名男童意外跌入蓄水池,身旁親屬目賭後立刻接連下水試圖救援,不料最終竟造成6人溺水死亡的憾事。究竟為什麼會溺水?你知道溺水者其實無法大聲呼救嗎?遇到有人溺水時又該如何緊急救援呢?《優活健康網》為您整理懶人包一篇看懂。
炎炎夏日,戲水是許多人消暑的戶外活動,但可別小看玩水可能引發的大危機。資深救生員張景泓出版《跟著救生員學水中自救》揭露了大眾很少意識到事實:溺水者通常無法大聲呼救,並提出10大徵兆,提醒民眾在夏日戲水時,務必更加提高警覺,即使再淺的水,也別掉以輕心,最好與身邊的人互相照應,避免悲劇發生。以下為原書摘文:
台灣戶外水域,常常看到「水深危險,禁止戲水」、「請至有救生員場所從事水域遊憩活動」等警語。但資深救生員張景泓認為,推廣「你的安全是你自己應負的責任」觀念更重要,有感於台灣四面環海,民眾卻普遍不熟悉水上安全,因此出版《跟著救生員學水中自救》,首先提醒,救人者千萬別因熱血反而賠上性命,人人都應該更熟悉救援5步。以下為原書摘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每到暑假,總是傳出讓人揪心的戲水意外憾事,教育部體育署特別提醒學生出遊戲水,學會「防溺10招」以及到安全水域玩的正確觀念,注意安全、謹慎小心,才能快樂出門、平安回家。危險海域勿近陷阱一:陡降型海灘花蓮七星潭、高雄旗津、宜蘭內埤等海岸最常見陡降型海灘,在離岸十至數十公尺之外地勢陡降,造成「反捲流」,當長浪一來,人很容易就被捲到外海。陷阱二:離岸流石門白沙灣、墾丁南灣屬於這種離岸流地形,看似風平浪靜的水域卻隱藏著殺機,離岸流強大的拉力常讓人無力游回岸上而發生溺水意外。陷阱三:瘋狗浪以台灣東北角海岸、基隆外木山、新北市三貂角、台中清水北防沙堤等地最常見瘋狗浪事件,遠處傳來的波浪進入淺水區後破碎,轉變成驚人衝擊力,很容易將站在岸邊或是礁岩上的人捲入海裡,都是榜上有名的危險區域。防溺五不1.不長時:不要長時間泡在水中,最好不超過30分鐘,避免失溫。2.不跳水:避免跳水危險行為。3.不疲累:若身體狀況疲累不佳,不要下水游泳。4.不落單:隨時注意同伴位置。5.不嬉鬧:不要在水中嘻鬧、惡作劇。自救五要1.要注意:注意氣象報告,若現場氣候不佳不要戲水。2.要冷靜:加強游泳漂浮技巧,不幸落水時,要保持冷靜放鬆。3.要小心:湖泊溪流落差變化大,戲水游泳要格外小心。4.要合法:戲水地點需合法,要有救生設備與人員。5.要暖身:下水前先暖身,不可穿著牛仔褲下水,因牛仔褲吸水後讓人難脫困。防溺5步「叫、叫、伸、拋、划」:叫-立即大聲呼救叫-打電話報警伸-利用竹竿、木條、衣物等延伸物拋-抛送球、繩等漂浮物划-利用船、浮木、救生圈、保麗龍等大型浮具划過去等方式,間接進行搭救。
(優活健康網記者許芝菁/綜合報導)暑假來臨,氣溫逐漸攀高,學童到水域戲水的機會也會增加。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處死因統計結果顯示,105年事故傷害死因仍是第6位,其中意外溺水或淹沒是事故傷害的第5大死因。暑假期間為溺水事件發生的高峰期,親子戲水需特別加強防範。健康署呼籲防溺5招國民健康署呼籲兒童及青少年戲水需考量安全地點與自身體能狀況,此外家長的教導及陪伴也是十分重要的。為確保水域活動安全,在戲水前瞭解「防溺5招」非常重要:1) 選場所/戲水地點需合法,要有救生設備與人員。2) 看天氣/天氣變化要注意,天候不佳要速離。3) 先暖身/下水前先做暖身運動,牛仔褲、身體勞累不下水。4) 不嬉鬧/危險行為要避免,跳水打鬧不可做。5) 不落單/家長陪同享天倫,同伴齊去相照顧,有人溺水別逞強,器材救人不可少。戲水補充水分,預防熱傷害國康署再次呼籲家長及學童,戲水要到有合格救生員的泳池或水域,提防任何發生危險的可能性,也請家長們多多關切孩子戲水活動的安全性,避免到重複發生溺水死亡的危險水域。民眾從事戲水活動,防溺5招先學好保護自身及家人安全。另提醒您,戲水時要適時補充水分及避免於上午10時至下午2時從事戲水活動,以預防熱傷害。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炎炎夏日,有多數民眾都會到溪邊、游泳池、海灘等地方來戲水消暑,但若不小心溺水,超過搶救黃金期,恐怕就會留下發展遲緩、腦性麻痺等後遺症!日前一名男童小楷(化名),與家人到飯店渡假,不慎在玩水的途中溺水,上岸後一度沒有呼吸心跳。送醫後也出現腦水腫、瞳孔放大、昏迷指數只剩4,所幸在醫師的建議下,接受了低溫療法治療,才控制住劇烈升高的腦壓,3天後就逃離死神控制、順利拔管,也沒留下嚴重的神經學後遺症、智力測驗的結果也正常。把握搶救黃金期 降低腦水腫發生率兒童經常因戲水環境的安全措施不足,加上本身自救能力較弱、照顧者的疏忽等因素,使得他們成為最常因溺水而導致死亡的族群,對此,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周柏青醫師表示,一旦超過溺水的搶救黃金期,缺氧及吸入性肺炎就會導致腦水腫、心肺衰竭,進而造成發展遲緩、腦性麻痺、癲癇、智能不足、長期臥床,甚至死亡等不可回復性的傷害。腦部傷害治療很重要 影響存活率在治療上,一般來說傳統的降腦壓藥物,只能控制一部分嚴重度較輕的腦水腫,但對於有嚴重腦水腫,又不適合接受腦部減壓手術的兒童來說,只能選擇低溫療法等其他治療方式。然而,目前關於低溫治療的研究,近年來在一些動物實驗中都有得到證實, 科學家發現在攝氏32~35度的溫度中,經歷缺氧的老鼠,有較少的神經學傷害,且在面對嚴重缺氧的足月新生兒時,也能有效降低死亡率,由此可見,此方式已為腦部傷害開始了新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