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水

兒童意外事故多 夏天溺水增9成

兒童意外事故多 夏天溺水增9成#溺水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以前我也是這樣長大」、「不會這麼倒楣吧」這些都是發生兒童事故傷害時,最常聽見的一句話,雖然意外的發生總是令人料想不到,但其實像是交通事故、溺水、意外墜落等事故傷害,只要多加防範,大多數的悲劇便不會反覆上演。驚!8成兒童曾獨處 玩火、墜跌常發生根據衛福部調查資料顯示,國內兒童發生傷害事故的地點,大多為家庭環境,且調查也發現,有8成兒童曾有獨處經驗,超過1成兒童在一個禮拜內有4天以上的獨處經驗,然而,兒童獨處時最容易引發不慎用火、用電、墜跌等事故發生。台灣兒科醫學會黃璟隆醫師表示,只要是先進的國家,意外發生的死亡率皆為第一名,且隨著年齡不同,容易發生的問題也有所不一,所以,家長必須重視先兒童事故傷害問題,接著加以預防,如此一來就能預防意外產生。舉例來說,當兒童開始喜歡嘗試各種食物時,就要避免吃些堅果、花生等堅硬食物,以免造成呼吸道異物哽塞,或是兒童處於活潑亂跳時,要小心在馬路上突然跑出去、臺上陽台等問題。夏天意外事件 溺水、自行車受傷風險激增雖然事故傷害一年四季都會發生,但根據美國研究指出,在夏季裡溺水會增加89%、自行車受傷增45%、跌墜增21%、交通事故則增20%,因此,為降低事故傷害找上門的機率,三軍總醫院小兒科黃清峯醫師針對常見的意外,提供了預防方式,第一自行車受傷有3分之2都在於頭部,所以,藉由安全帽的配戴,可降低85%的外傷率,且在美國還為此立法,降低了13歲以下兒童近6成的死亡率。第二跌墜事故,學步兒童發生的大多為窗戶跌墜,因此,若能在家中裝上安全鎖、柵欄、降低在窗戶或陽台玩耍的機會,相信對此都會有所幫助,像是紐約針對家長,加強窗戶跌墜教育2年,進而降低了3分之1相關死亡率。第三車禍,為3~14歲死亡的最大原因,根據統計指出,若在車上放置安全座椅、安全帶,有助於降低1歲以下兒童7成死亡率,治於安全坐墊則能降低6成的傷害,至於機車則建議前坐不要搭乘。預防勝於治療 事前預防避免憾事發生最後「預防勝於治療」,大部份的兒童事故傷害都可以事前加以預防,只要家長多費心,類似的悲劇事件變不會重演,兒童便可以健健康康、平平安安長大。

防溺救溺 碧潭辦水安演練

防溺救溺 碧潭辦水安演練#溺水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夏季即將來臨,為提早宣導水上活動安全,中華民國紅十字會與新北市政府消防局於今(28)日,在新北市碧潭風景區舉辦「102年度水上安全防溺救溺宣導暨演練」活動,超過1,200名的紅十字會志工,進行自救水上漂浮示範演練、防溺救溺包括:獨木舟、泛舟艇、動力艇等不同情境下的救生技能演練,現場還舉行CPR+AED的示範教學、水上安全救生技能競賽等,希望透過活潑、生動的方式,向民眾宣導水上安全知識與技能。為展現對於水上安全活動的重視,包括內政部消防署江濟人副署長、新北市侯友宜副市長、陳伸賢秘書長、新北市政府消防局黃德清局長、新北市議會陳幸進議長及台北市消防局吳俊鴻副局長、許志敏大隊長等亦到場表達關心。每年暑假,在新北市碧潭風景區與遍佈全省70個風險較高的戲水遊樂區,以三峽大豹溪為例,民國81年以前,每年戲水溺斃的民眾,幾達100人,而自81年起,紅十字會志工開始服勤以後,當年溺斃人數即降為個位數。紅十字會表示教練對水上安全志工的專業訓練要求嚴格,平日不僅要持續鍛練體能,更要求志工熟悉水文地形以及認識高風險的戲水行為,除了要能推廣防溺自救的知識,更須具備拋繩袋、救生浮標等外物救援技能。 

強化廢電子電器認證 環署修作業手冊

強化廢電子電器認證 環署修作業手冊#溺水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環保署表示,為確保廢電子電器及廢資訊物品妥適處理及稽核認證量之準確性,強化業者廠內物料管理、落實稽核認證作業規範,於101年10月5日公告修正「應回收廢棄物回收清除處理稽核認證作業手冊(廢電子電器暨廢資訊物品類)」,本次稽核認證作業手冊修正的重點為強化物料之庫存管理與見證破壞程序,該稽核認證作業手冊詳載於環保署網站,可自行至該網站查閱。環保署表示,今年3月查獲西方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不當領取廢資訊物品回收清除處理補貼費案,經查證後發現主要係該公司廠內物料管理不善、未落實稽核認證程序,為免類似案件再次發生,本次手冊修正即增列CCTV監視區域與畫面規範,以強化監督與管理功能,同時增列稽核人員見證破壞及見證清點、過磅與入出庫程序,強化廢物品、主軸元件查驗,並要求廢資訊物品主軸元件於認證後,全數皆應做破壞式標記,以杜絕業者回流僥倖。環保署強調,本次稽核認證作業手冊修正,主要目的是要求業者強化廠內物料之管理、落實稽核認證作業規範,以強化稽核認證程序,落實業者廠庫自我管理,達到政府與企業雙贏的目標。

夏日溺水意外多 戲水基本常識不可少

夏日溺水意外多 戲水基本常識不可少#溺水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夏日戲水活動多,溺水意外也頻傳,大林慈濟醫院急診科醫師黃俊卿提醒,溺水者第一時間的救援相當重要,若搶救上岸應迅速予人工呼吸,此外大家常在電視戲劇中看到,有人擠壓溺水者腹部讓水吐出,這種方式純屬娛樂效果,可能傷及內臟或肋骨,沒有必要,民眾不要模仿。黃俊卿醫師解釋,通常溺水者可能因為缺氧而對腦部造成傷害,後續為多重器官衰竭甚至死亡,因此搶救上岸後應迅速予人工呼吸,採吹氣給氧動作,若在給氧中發生嘔吐情況,可以將傷者身體轉向側邊為其清除異物,最重要的是,再進行人工呼吸前,應檢查溺水者口腔沒有殘留物體阻礙呼吸道後,再繼續進行人工呼吸,以免異物進入溺水者呼吸道而造成更嚴重的窒息。造成溺水主因,黃俊卿醫師表示,像是危險水域、水中肌肉痙攣等都是溺水主因,若不慎在水中發生抽筋的狀況,黃俊卿建議,應該盡量保持鎮定,先深吸一口氣使背部浮出水面,如果是小腿和腳趾抽筋,用手抓住腳尖向後拉,另一手壓住膝蓋幫助伸直,手指抽筋的話則將手掌用力握拳再用力張開,反覆數次後便能舒緩症狀,另外,採水母漂姿勢將雙手下垂或雙手抱膝,人體比重與水相近,吸氣後放鬆身體便可以漂浮在水面上,一段時間後再適時換氣就可爭取時間,等待救援。夏天溺水意外多,下水前應該做好相關準備以防憾事發生,即使意外發生也要冷靜應對。黃俊卿提醒,下水前要記得做好暖身運動,讓肌肉做好延伸運動能避免過冷的水溫刺激血管收縮,使得血流緩慢而不能滿足肌肉運動的需要產生痙攣,而下水前應該注意是否有身體不適狀況,也要避免飲酒後游泳;情緒不穩定時更是要避免下水,另外選擇有救生員或救生設備的水域,才是戲水安全之道。

三疊溪溺水意外 學童一失蹤一重傷

三疊溪溺水意外 學童一失蹤一重傷#溺水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綜合報導)今天下午在嘉義縣三疊溪橋下發生一起溺水意外,四名國中、國小學童前往戲水,未料其中兩名跌落水中,一人被救起時已無生命跡象,目前仍在大林慈濟醫院急救;另一名則由警消持續搜救中。大林慈濟醫院指出,就讀三和國小三年級的周姓男童,於18時10分送到大林慈濟醫院急診。急診室醫師黃俊卿表示,患者到院時已瞳孔放大、心跳停止。經急救後,目前昏迷指數三分,身體及腦部嚴重缺氧,使用插管呼吸器支持呼吸,目前仍在加護病房觀察。根據消防署統計之消防機關執行救溺勤務數據,截至今年七月為止,已有193名溺水人士死亡,佔總溺水人數的59%;有16%的人員因戲水發生意外。若針對溺水地點進行分析,35%發生在溪河、28%發生在近海,溺水族群又以社會人士及65歲以上長者為多。根據消防署製播之防溺水宣導影片建議,戲水時應選擇安全、有救生員的水域或場所。當發現有人溺水時,第一步應先大聲呼救,第二步則是撥打電話給119消防局或118海巡單位,第三步驟是找有浮力之物品在岸上救援。圖:戲水時應選擇安全、有救生員的水域或場所。(圖片/翻攝自消防署宣導影片)

夏日玩水防溺水 拼命掙扎易昏迷

夏日玩水防溺水 拼命掙扎易昏迷#溺水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炎炎夏日,常常會有接觸到水的機會,舉凡游泳、溯溪、泛舟、搭乘船舶、海邊戲水、甚至泡溫泉,在這些活動中,如果未能衡量自身的體力與安全,就有可能面臨到溺水的危險。在某些情況下,即便是在家裡浴缸都可能溺水,民眾可學習心肺復甦術以備不時之需,溺水時切勿慌張,一旦消耗過多力氣掙扎,很容易就早一步失去意識。當溺水發生時,溺水者的第一反應通常都是驚慌失措,並且奮力掙扎,消耗大量的體力。這時身體為了避免把水吸入體內,會產生喉頭痙攣,將呼吸道關閉;另外,大部分的溺水者會開始意識喪失,或是到達一個臨界點,此時便無法再自主的控制關閉呼吸道,水會被動的或是經由吸氣而流進入體內,影響氣體交換,再度加重缺氧和二氧化碳的升高,最後仍會進展至多重器官衰竭及死亡。在溺水的現場可以將病患分為兩類:沒有症狀及有症狀。沒有症狀的病患指的是本身沒有任何疾病,意識清醒,沒有咳嗽或是任何呼吸道的症狀;這樣的病患,在現場仍需要注意保暖,給予氧氣。送醫與否,目前的研究仍未有很好的結論,但因為病患仍有可能在接下來的4到6個小時內惡化,故仍然建議將病患送至醫院觀察治療。任何有症狀的病患,除了現場的急救外,都應該要送醫治療。現場需要處理的,首重呼吸道的維持,保持暢通;若口腔中有異物阻塞,可用手指清除,若是呼吸道中異物的清除,壓胸優於哈姆立克法。若病患的狀況危急,需給予心肺復甦術,愈早給予對預後愈好。相反的,給予病患呼吸的支持,卻應該在呼吸道暢通後立刻施行。有許多措施與方法可以減少溺水的發生。如果在旅遊前計劃參與水上或是跟水有關的活動,也應評估自身狀況或是本身疾病,是否會帶來溺水的危險;應當避免活動前飲酒或是使用不適當的藥物。游泳池、海邊等場所必須善加管理,並設有救生員;加強急救的訓練教育,特別是救生人員,因為在現場的急救,對於日後復原的好壞,扮演重要的角色。(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旅遊醫學訓練手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