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媽媽有沒有這種經驗,剛生完第1胎沒多久又立刻懷第2胎?假如身邊有神隊友,那麼生第2胎絕對不成問題!近日一名女網友在爆料公社分享,剛生完1胎還在坐月子時,婆婆來訪,許久未見,原來婆婆是想跟她說⋯⋯《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分享「生1胎VS第2胎」差在哪?
白血病又稱血癌,其中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發病年齡高,主要發生於老年人,由於初期症狀不明顯,許多患者是在健康檢查後才發現,且多已合併慢性病。醫師指出,此病早期僅有化療可選,但近年已有新型標靶藥物問世,透過「固定療程療法」,以標靶藥物組合治療,患者不需長期用藥,就能有效控制疾病。
私密處異味並不罕見,大多數女性在生活中都曾遇過這樣的情況,只是當氣味變得明顯,甚至影響到生活日常,難免讓人感到困擾,究竟私密處異味是什麼原因?別人聞得到嗎?又該如何改善呢?《優活健康網》整理私密處異味的相關QA,只要釐清原因就能對症下藥,還讓私密處保持清新。
69歲吳先生有高血壓、糖尿病及洗腎病史,除末期腎臟病外,還有下肢周邊動脈阻塞疾病。5年前他開始出現間歇性跛行症狀,雖經下肢動脈介入治療後症狀緩解,仍反覆復發阻塞5次,直至近日他一早起床,突感雙腳嚴重疼痛、冰冷、麻木無力,警覺到自己的下肢血管可能又出現狀況,緊急送急診後,診斷為因股動脈急性栓塞,所造成的肢體缺血症。
儘管慢性腎臟病(CKD)隨著醫療進步已逐漸讓病患生活品質獲得改善,但醫師表示,仍有高達6成患者因併發尿毒性肌少症而有諸多不適;事實上病友只要提早培養運動習慣,找到對的飲食方向,都可以避免尿毒性肌少症發生。 郭綜合醫院透析中心主任林孟德醫師表示,慢性腎臟病患者如果長期累積尿毒,身體就會因為慢性發炎而變得容易疲勞、體力下降,若加上病患本身食慾差,又有代謝酸中毒、胰島素阻抗情形,蛋白質便會開始分解...
不少媽媽為了孩子能吃得安心,想要嘗試親手做副食品,可保障健康和營養均衡,但卻不知道從何下手嗎?其實只要利用常見天然食材,並掌握副食品點心製作的原則,就能讓寶寶攝取到充足營養,還能同時訓練咀嚼能力。以下分享「5個」寶寶在1歲前就能吃的簡單副食品食譜,讓第一次做副食品的媽媽們一次就上手!
七夕情人節剛過,你/妳發現和對方相處並不如想像中那麼開心嗎?原本期待的約會變成吵架收場,心裡很惶恐自己不夠好、害怕隨時隨地會失去他,甚至願意全部照他說的去做⋯有可能你正受到「煤氣燈效應」操縱了!心理師提醒,快檢視自己的關係,有沒有出現這3種情況。
民眾普遍認為冬天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但其實夏天也不容忽視。天氣悶熱容易造成血管擴張,如果沒有喝足水份也容易脫水,導致血液相對濃稠因而易誘發「心肌梗塞」。中醫師表示,日常生活避免待在酷熱不通風的環境,也要避免大量出汗;飲食上需控制鈉含量;平常也可運用穴位按摩,才能達到養心的效果。
一名60歲老翁患有糖尿病,血糖長期控制穩定,過去數年來雙眼視力逐漸模糊,原以為是年紀增長的視力退化,檢查後發現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醫師表示,人體眼睛內的視網膜富含血管,糖友因血管長期暴露在高血糖環境,造成視網膜受損,更容易加速早發性白內障出現,也是造成許多糖友失明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運動有益身體健康,但你知道每個人身體能負荷的運動強度,其實都不一樣嗎?這也是為什麼有時會在新聞上看到,有民眾在健身房或馬拉松比賽時突然猝死的原因。醫師提醒3大高風險族群,應格外注意身體究竟能負荷多大強度的運動,也提供日常生活中檢測及保養心血管健康的方法。
53歲黃女士,最近1個月看到食物就想吐、食慾不振、全身無力沒精神,且舌頭有麻刺感,已達半年之久,吃東西時味覺也變差,於西醫看診檢查後,表示無特別異常。然而經過一段時間,狀況仍沒有緩解,於是尋求中醫診斷為更年期不適,經調理後,食慾改善能吃得下食物,味覺變化減輕,也比較不易疲倦有體力能出門走走。
「打呼」不只出現在成人身上,即便是新生兒也有可能會發生,但是對於新手爸媽們來說,卻是一件令人憂心的事情,紛紛擔心「寶寶打呼」是否是因為呼吸道異常,甚至是有呼吸不順的問題?
難得出國旅遊,第1天興致高昂到處逛,過2天開始「鐵腿」,特別是下樓梯或從坐姿站起,雙腿痠痛到令人咬牙切齒,到了第4天只想坐著不動,希望能趕快回家。旅遊期間走路量大增,最怕鐵腿,運動醫學專家拆解這些問題的背後成因及預防方法,就算遇上了,也知道該如何自行處理、迅速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