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增強肌力訓練的過程中,你是否也發現肌力的成長速度日趨緩慢?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從訓練生理學的角度來說,當我們將訓練加諸於身體時,對身體而言它就是一種「刺激」,因此,我們的身體為了求生存就會對這項刺激產生「生理反應」,但當這項刺激一直不斷的重複進行,則會使我們的身體產生「適應」的狀況。
血管老化會導致血管硬化與彈性降低,增加心臟負擔,長期下來可能引發心臟衰竭。雖然兩者不完全相同,但關係密切,是心血管疾病預防的重要課題。日本池谷醫院院長池谷敏郎於《血管回春術,年輕20歲》一書中,分享「血管保養」的方法,並引用最新研究顯示,只要方法正確,任何年齡的人血管都能回春。以下為原書摘文:
一對各為13歲、8歲的兄妹近期晚上睡覺時不僅打鼾聲大、張嘴呼吸,妹妹還常似乎喘不過氣而突然驚醒,造成晚上睡不好、白天也精神不振;媽媽帶他們就醫後,發現是「兒童睡眠呼吸中止症」造成。醫師提醒,若家中孩子若白天總是疲倦、注意力渙散,可能不是缺乏學習興趣或動力,而是疾病原因所致。
可以抑制癌症的藥物,也可能造成癌細胞增生嗎?過去醫界一直認為常見用於癌症治療的「去甲基化藥物」(HMA),對人體的機轉作用是以「抑制癌細胞生長」為主,但台北榮總進行跨國研究率先全球發現,此藥物也會同時激活致癌基因「癌基因SALL4」讓癌細胞持續增生,是影響癌症患者治療成效及存活率的關鍵指標。
一名52歲婦人經歷3胎自然產,生產完不僅開始有頻尿問題,只要咳嗽、打噴嚏時都會漏尿,一開始只漏1、2滴,後來動作一大,尿液便會控制不住地漏出,因此每天都必須墊著護墊。雖然一段時間就能恢復,但生活相當受影響,壓力也很大。
9月27日知名Youtuber彥婷發文紀錄兒子小黃金發生「熱痙攣」的過程,也引起許多爸爸媽媽對「熱痙攣」的關注,而彥婷也分享醫師的建議,在孩子發生熱痙攣的第一時間,除了4項照護措施,爸爸媽媽也要記得做「1件事」。
癌症、心臟病高居國人10大死因的前兩名,許多癌症病患在接受癌症治療時,常因化療、放療或免疫標靶藥物具有心毒性,導致心血管併發症發生或變嚴重,台北醫學大學台北癌症中心特別成立「腫瘤心臟」跨團隊照護,就是要將潛藏在癌症的「隱形殺手」——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及併發症降至最低,讓癌症治療不卡關。
洪太太在外商公司工作,快速緊湊的工作步調加上一切以績效至上的氛圍,壓力極大,通常都是在忙碌中快速塞完一餐。她時常感到上腹悶痛,在靠近右上腹的地方,尤其是吃飽飯後會特別明顯,也會出現打嗝、灼熱感,所以,一直都是在家醫科拿胃藥吃。
39歲許小姐在結婚前,就跟一般職場女性一樣以工作為重,32歲結婚,婚後並沒有特別避孕,原本希望能自然受孕,努力了3、4年卻始終未懷孕,為了一圓當媽媽的夢想,也跟先生討論開始做不孕症治療。沒想到在36歲時,孩子還沒來,卻先迎來了乳癌。
秋天的感覺越來越明顯,近日降溫更讓人想起火鍋的暖度!熱呼呼的湯如果再搭配上秋蟹或是蝦子,就是滿滿的海鮮饗宴了!很多人愛吃海鮮又怕熱量高,營養師分享蝦子如何吃才健康,更將不同蝦子的熱量計算出來提供民眾選擇。
新冠疫情近3年以來,台灣已累積超過600萬人染疫,但感染新冠肺炎除了會出現咳嗽、腦霧等後遺症,中華民國骨質疏鬆協會理事長、長庚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兆山提醒,研究證實染疫後,更會因發炎細胞增生,而影響骨骼健康,導致肌力流失和骨鬆危機!
孕婦圓圓的肚子,在外人眼裡看起來好可愛,尤其是裡面還有個小生命,更是讓外人對孕肚感到好奇,忍不住想伸手摸摸渾圓的肚皮。但……這真的是恰當的舉動嗎?
爬山是不少銀髮族的愛好,但隨著年紀增長帶來的肌肉與關節的退化,有時總有心有餘而力不及之感,也擔心爬山傷膝蓋,深怕自己已不適合這樣的運動。究竟關節退化適不適合爬山?要注意哪些事項?骨科醫師親自解答。